查看原文
其他

IIGF时评 | 云南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基本模式与政策建议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他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十几头大象在云南17个月的奇游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中国最后的亚洲象栖息地在云南——其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囊括了“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世界花园”等各种美誉,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宝库。因此,云南生物多样性是云南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依托。《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依托生物多样化,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建设半山酒店,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使云南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一、云南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基本模式


云南有19333种高等植物、2273种脊椎动物,物种数均占中国种数的50%以上。国家Ⅰ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6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18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5种,国家Ⅱ级重点野生植物108种。以此为依托,全省旅游环境日益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全省接待游客5.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477亿元。云南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让“七彩云南”的金字招牌更亮眼。健康生活目的地是以“健康”为基础,打造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政策。它根据不同人群特定健康需求变化,形成以健康服务为核心轴的空间采集系统,对一定规模的人群具有生活吸引力。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健康产业和生活基础产业的深度发展,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业链打破贸易壁垒,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共赢,又可以促进以“健康生活”为目标的新产业的统一生成和发展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依靠多重健康资源的整合和健康产业链的构建,健康产业的发展建设是实现“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要基础。


来源:http://www.cecc56.com/article/110.html?ivk_sa=1024320u


一是实施“旅游+”和“+旅游”。探索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突破点,大力推动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户外运动、研学科考、乡村田园、边境跨境旅游等文旅新业态,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云南文化和旅游供给水平。


来源:https://m.sohu.com/a/465193960_100015326/?pvid=000115_3w_a


二是创新建设智慧旅游。目前,云南已建成一个云南文旅大数据中心,一个旅游综合管理平台,一个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一部手机管旅游”旅游综合管理平台集成投诉、退货、诚信评价、旅行社、导游、综合考核、分时预约功能。“游云南”App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旅游咨资讯、预订、导游导览、便捷入园、智慧厕所和智慧停车场、交通出行服务。自投入运行以来,“游云南”APP共迭代70个版本,累计下载量达2300万次,注册用户达760万。


三是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特色,完善规划布局,打通交通瓶颈,将重要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文化底蕴深厚、景观形态丰富、服务品质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来源:https://m.sohu.com/a/465193960_100015326/?pvid=000115_3w_a


四是开拓文化和旅游发展新领域。积极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先后举办了中缅旅游合作论坛、跨境旅游合作论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推动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达成“内比都倡议”“昆明共识”“昆明行动愿景”等国际文旅交流合作意向等,增强了辐射中心的文旅功能和作用。


来源:https://m.sohu.com/a/465193960_100015326/?pvid=000115_3w_a


二、云南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制约因素


在“健康生活目的地”落地的过程中,三年以来已完成目标的设定和基本框架的建立,但“健康生活目的地”实施过程还会受到全球经济、投资政策、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和实践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云南处于特殊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面前,如何在扎实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接未知的挑战,不仅需要对现有优势进行理性深入的思考,更需要对行为目标进行系统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建设的影响,走上真正适合云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需加强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云南省部分偏远地区起步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方面还比较弱。主要体现在康养服务水平总体不高,县级医院综合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应急能力、服务水平都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其次是县级及以下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县乡养老院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规模小,功能不全,专业人才稀缺,管理不规范,服务能力有限。然后是部分地区接待能力不强。宾馆酒店规模小而散、接待能力弱,消费档次低,缺乏高品质的游客服务中心、康体养生园、创意休闲园等度假区和度假村。  


二是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云南虽然拥有发展健康目的地的先天优势,但由于各县区资源的相似性,导致各地的产业布局趋同。个别地区照搬既有模式,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定位发展,再加上缺乏上级组织的统一安排,部分地区出现同质化现象。同时,资源在使用时不注重产品塑造和广告营销,导致产品和服务水平较低,在行业服务时,融合大数据、新传感器、物联网、通信、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智能医疗服务不足,医疗组合模式没有完整的体现,这制约了大型健康产业的集群化和高端化。


二是根据需求变化,推广数据应用。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多样,对健康的管理方式更加多元,我省在服务方面的短板也更加突出,大众的健康素养普遍偏低,反映出健康咨询服务范围窄,目前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多是养生常识的科普、个人的体检数据,缺乏对自己身体健康信息和相关疾病的精确认知;其次数据化程度有待提高,云南省医疗大数据的信息和研发虽已起步,省卫计委与云南中医学院合作成立了云南省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昆明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云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但是数据化的应用和推广还有待提速。


三是需确保财政资金,完善政策扶持。打造健康目的地缺乏支持其发展的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素供给,且尚未形成创新性的政策体系。主要表现为突破性政策不多,优惠补贴措施较少;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杠杆作用发挥不明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足,熟悉相关市州情况的人才较为紧缺;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究强度不够;医疗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等。 


三、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政策建议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未来应当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健康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探索生物多样性金融。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基金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拓宽各种资金投入渠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支持。近日,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与INSPIRE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报告,旨在倡导推动完善金融体系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投资,识别和防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金融工具,比如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再比如支持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债券和蓝色基金等。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生物多样性力度。以财政资金为主导,以金融支持为主,专项资金支持和补贴,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价格补贴、利息补贴等多种形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产业项目,为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目的地提供支持。加速养老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突出的健康养生品牌,引入一批国际知名养老酒店品牌,形成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广科学健身、运动养生理念,逐步形成居家、候鸟式、高端分层次、广覆盖的康养服务体系。


三是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健康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以“健康”为核心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资源禀赋,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设发展理念。借鉴各地健康产业建设的经验,有利于全省各市、县正确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健康产业促进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促进决策者科学决策思维的培养,形成整体统一的健康产业建设格局,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完善,以健康产业建设为出发点,推动“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的实现。 


四是推进智慧化赋能增效。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专门把大力推进“数字建设”作为独立的一篇进行部署,凸显了我国对于各行业各产业推进数字化的重视。比如云南省在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时,优化升级“一部手机”系列产品,极大推动了该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卫生、康养、教育、体育、文化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推广价值,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慧旅游平台,推进核心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旅游资源上线,依托生物多样性资源,实现景区景点全要素与网络的全面对接,不断培育更便捷、更自由、更智慧的的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宇.“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如何实现新突破[J].云岭先锋,2019(7):30-31.

[2]肖丽萍,吕红培,彭秀婷,王丛芳,万宠菊.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业,2018(27):78-79.

[3]高佛雁.昆明 “文化+”推动全域旅游新发展[J].云岭先锋,2019(9):36-37.

[4]申珅.边疆民族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问题探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20(4):112-116.

[5]康佳意,蒋凯峰,翟辉.云南省康养小镇分类与总体布局优化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5):40-42.

[6]李铭,高丽萍,马华.健康产业助力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路径探究[J].云南社会科学,2020(4):152-158.


(原定于本期刊出的《诺贝尔奖中的健康元素》将推迟至12月10日颁奖典礼之后结合获奖者演讲内容统筹研究,若有成果将及时刊出。本期为云南“三张牌”案例系列文章最后一篇,另两篇请见公众号2020年12月10日和2021年1月7日文章。)


作者:

茹   倩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实验室助理,智慧健康试点小组成员,云南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生


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毛   倩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合作部负责人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蒙格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绿金动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风证券公司捐赠设立。研究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绿色金融、气候金融、能源金融和健康金融。绿金院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并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