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IGF观点 | 可持续金融助力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以可持续保险为例

金蕾 周欣怡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2-10-27

世界遗产是凝聚着人类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自然界孕育出的独特自然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也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财富。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是人类文明记录与传承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金融为重要工具,探讨了可持续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应用与实践,旨在推动实现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


 一、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一)世界遗产的定义及范围

根据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定义,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1]。“突出的普遍价值”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被解释为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产。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划分,世界遗产可以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三类。其中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例如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莫高窟、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巨石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自然遗产主要包括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天然名胜或自然区域等,例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丹霞和喀斯特地貌、勘察加火山、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等属于这一范畴;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定义的是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例如泰山、黄山、蒂卡尔国家公园、曼代奥拉、汤加里罗国家公园等属于这一范畴[3]。

(二)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截止2020年10月23日,共有194个国家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以对世界上最具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世界遗产名录中目前共收录有167个成员国的1154处遗产,分别包括897处文化遗产,218处自然遗产和39处混合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缔约国对这些世界遗产进行全面的保护[4]。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且具有破坏性的气象灾害频发,已对众多世界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和影响。加之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非法采伐、过度捕捞、过度用水,以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等大量人为活动的开展,许多世界遗产遭受到威胁与破坏,昔日风貌不再。在目前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52个世界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更有3个世界遗产因遭受损坏而被除名[4]。2021年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于水域开发项目对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的突出普遍价值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移出《世界遗产名录》。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成为继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和阿曼“阿拉伯大羚羊保护区”后,第三个失去世界遗产地位的遗产地。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瑰宝,《世界遗产名录》的任何删减都是整个世界的损失,当前许多世界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亟需全世界共同努力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世界遗产的持续减少。

(三)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遗产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自然界而言,世界遗产能够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为提供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地球对气候变暖的抵抗能力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而言,世界遗产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支持历史和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自然遗产的保护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指导思想,保护原则是以完整性为主;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则应该坚持真实、完整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差异性和特殊性。同时,世界遗产又具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特点。任何对世界遗产造成的影响甚至伤害都是不可逆的。因此更应该重视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推进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维持其长期价值。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5]。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21世纪议程》[6],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在全球推广。在可持续发展中,发展是核心,可持续是前提,保护与发展两者并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单单关注世界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样也关注社会遗产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将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有机融合。只有进行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更好的保存世界遗产,发挥世界遗产的影响力。


 二、国际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作为永恒课题的世界遗产保护问题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随着对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认可度的增强,国际公约及各大国际组织出台的基本标准中关于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条例也愈发增多。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次将文化遗产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11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公约》,明确提出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见世界遗产的相关工作已由单纯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延伸到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世界遗产领域已逐渐加深。

表1: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原则梳理(部分)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三、以可持续金融助力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


(一)可持续金融与世界遗产

近年来,随着各国际组织陆续发布有关可持续金融的指引文件,金融机构在可持续进程中发展迅速,其作用也愈发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就是积极促进将可持续性纳入金融市场实践的国际组织之一。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声明为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参考。为规范可持续金融运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进一步和其他联合国成员机构开展合作,逐步确立了负责任银行原则、可持续保险原则、负责任投资原则等框架文件。这些框架文件的确立为制定标准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官网显示,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社会和环境风险,通过系统性地评估借贷和投资活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控制、管理及降低环境和社会问题带来的财务、责任和声誉风险,从而增强其产品结构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寻找和利用环境商机:在与可持续性相关的新领域寻找新产品开发机会,创造及支持具有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商业活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增多的机会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清洁生产流程和技术、碳融资和可持续供应链[11]。这就要求了金融机构在追求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重视非财务风险的规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关注可持续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遗产方面,金融机构则应该在开发世界遗产以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保持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受破坏提供金融支持,共享世界遗产带来的红利,避免因世界遗产开发而受到损失。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和积极行动来维护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解决碳排放过多、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可持续金融保护世界遗产相关实践——以可持续保险为例

2018年7月,第4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保险机构和主要行业利益相关方共同签署了第一份保险业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声明——《保险业保护世界遗产声明》。该声明明确承诺其作为风险管理人、保险人和投资人,将在包括获取数据并了解最佳实践;提高认识,采取广泛行动;制定并实施世界遗产地风险管理方法;积极保护世界遗产地;与客户和被投公司沟通等领域采取积极行动。基于此,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保险原则倡议组织(PS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发布《保护世界遗产,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指南,强调保险机构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全球保险行业保护世界遗产的第一份指南[12]。指南中提出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可持续性原则,旨在帮助保险机构管理风险,为以保险和投资活动保护世界遗产提供行动指南。本章节将以可持续保险为例,探讨可持续保险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金融支持与可持续实践。

1.可持续保险原则

表2《可持续保险原则》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可持续保险原则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

2.世界遗产风险管理方法

世界遗产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了解、预防并减少威胁世界遗产的风险是保险机构成为负责任资本管理人的重要内容。《指南》总结了当前保险机构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面临的潜在风险敞口,主要包括声誉风险、责任风险和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保险理赔风险等。同时,《指南》认为ESG风险管理方法是世界遗产风险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将ESG纳入保险机构承保和投资活动,降低承保和投资公司或项目可能损害世界遗产的风险。使用世界遗产风险管理方法还可以向承保人和投资管理人提供一份世界遗产风险评估清单,该清单会指出在哪些情况下应拒绝交易,在哪些情况下应继续承保或投资流程。此外,清单中特别强调了“严重风险”(石油和天然气、采矿、大型水电)和“高风险”(伐木、渔业、农业、种植、管道铺设、道路施工和大型港口建设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行业及项目,明确了会对世界遗产及所在地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相关业务活动,通过负面清单的形式降低承保或投资的公司或项目损害世界遗产的风险。保险机构通过实施世界遗产风险管理方法来识别并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如加强沟通、拒绝交易、从已确定的公司撤资等相应行动。

图1:世界遗产风险评估示例

资料来源:《保护世界遗产,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3.创新案例——自然生态系统创新保险体系

自然生态体系创新保险体系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降低并管理自然生态环境风险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具体来说,保险产品包括灾害清理、灾后重建及修复和弥补一定损失的财产险;应对第三方或公共环境遭侵犯事件的责任保险;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的工程险或相关的信用保证保险等。自然生态系统创新保险体系本身不是某一个产品,而是强调一个针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险及风险管理模式。

圣卡安,在玛雅语中意为“天之源”,位于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尤卡坦半岛东部,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和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政府宣布建立“海岸带管理信托基金”,以加强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的保护,其中就包括为中美洲珊瑚礁和海滩沙遭受的飓风损害提供保险。全球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Swiss Re)参与开发了这一创新的珊瑚礁保险。健康的珊瑚礁不仅对金塔纳罗奥州的旅游业至关重要,还能帮助海岸抵御风暴,并减少海滩侵蚀。此外,2019年金塔纳罗奥州州政府购买了一份保额为380万美元的参数保险,用于修复飓风对珊瑚礁造成的损害。一旦保险覆盖的区域内记录的风速超标,即会触发赔付,赔付款将平均分配用于修复珊瑚礁和海滩相关工作。


四、总结和建议


(一)制定世界遗产金融政策,加强信息披露

政府及金融行业应积极制定世界遗产保护相关金融政策或申明,强化监管、金融机构、公司、民间团体、世界遗产所在国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政策为导向落实对于世界遗产保护的金融承诺。政府及监管部门要加强ESG相关信息披露框架的制订与强制执行,以确保金融机构有完备的框架体系以进行信息披露;还要积极要求各缔约国提供有关各自领土内世界遗产(包括边界和缓冲区)的高质量地理空间信息和可能对其世界遗产构成威胁的项目信息。金融机构要积极评估、衡量所投公司或项目在管理ESG问题上的进展及对世界遗产的关注。对于可能与敏感项目有关的潜在被投公司,金融机构应积极要求其提供包括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ESIA)或战略环境评估(SEA)在内的相关信息,以确保其不会导致世界遗产及其所在地受到损害。

(二)加强风险管理,明确负面清单

政府及监管机构应鼓励金融机构制定ESG风险管理方法,支持有助于降低风险、促进创新和更有效管理ESG问题的审慎政策和监管体系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并保护世界遗产,并将其作为一个风险考量因素纳入风险管理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入相关行业倡议组织,共同加强世界遗产的管理与保护。金融机构应充分使用世界遗产风险清单进行管理和筛选,制定明确负面清单,拒绝同在世界遗产地或其缓冲区内开展的有害工业活动、世界遗产边界地外开展的可能损害世界遗产价值的高风险、严重风险客户和项目进行交易,明确传递出对世界遗产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将无法得到财政支持的信号。

(三)开发负责任的金融产品,保护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多样化可持续金融产品,针对世界遗产保护开发专项产品,例如世界遗产保护债券等。此类金融产品的开发应首先以遵循《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条款及条件为前提,针对会对损害世界遗产及其所在地的事件及活动(如龙卷风、风暴潮、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及人为活动)做出积极响应,降低世界遗产管理风险,为修复、保护世界遗产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名录》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https://whc.unesco.org/en/about/

[5]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

[6]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1992年)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

[8]缔约国第20届大会.《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2015年)

[9]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新城市议程》(2016年)

[10]世界银行.《环境和社会标准》(2017年)

[11]国际金融公司(IFC)官网.可持续性与金融.https://firstforsustainability.org/zh-hans/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and-finance/

[12]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保险原则倡议组织(PS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保护世界遗产,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指南(2019年)


作者:

金  蕾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周欣怡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白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