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外交官在行动 | 避免旅游业损失与维护国家名誉,孰轻孰重?
虽然令人谈之色变的“非典”已经过去了17年。重新回顾那场劫难,不难发现,对未知的恐惧和侥幸放大了病毒的威力,令我们在应对时犯了不少错。望17年前的一些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天的疫情防控工作所借鉴。
“幽灵”初现 忧心如焚
SARS
2003年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地向华夏大地袭来。远离祖国的外国官们忧心如焚,天天关注着关于广东省“怪病”的消息。
网上不断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
2月初,广州市人人自危,白醋和板蓝根抢购一空;
广东省出现的“怪病”传染性很强,医院已经“人满为患”……
世界卫生组织于3月15日将此“怪病”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为SARS。
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将北京列为疫区,警告旅游者不要到北京去。
陷入两难 谨慎决断
SARS
在国内,最初毫无正式信息,后来看到报载,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一再声明,“非典”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卫生部长强调:“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国生活是安全的。”
处在外交第一线的使馆,面临着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对“非典”疫情的两种不同判断。此时,中国驻法国使馆里,吴建民大使正在和一些同事研究,他觉得事情可能不像国内说的那么简单。在馆务会上,吴大使要求各部门领导密切关注外电报道,表态要谨慎。
4月3日的记者招待会后,国家旅游局要求组织好“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活动,并指示其国外代表处做好对外宣传,劝说对方不要取消旅游访华团,并强调希望大使亲自出面做工作。
早在3月下旬,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已发出旅游警告,把北京等地列入不宜旅游区。法国使馆几乎天天听到法国旅游团退票的消息。
国家旅游局驻巴黎的代表到使馆向吴大使汇报了国内的要求,对旅游业遭受的损失深感焦虑,希望吴大使举行记者招待会,说明国内是安全的,说服法国旅游团按原计划访华。
身经百战的吴建民大使犹豫了……
究竟该不该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举行记者招待会?
在记者招待会上讲什么?
会有什么影响?
能解除法国游客的疑虑吗?
国内疫情的发展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万一动员人家去了,到中国传染上了,怎么办?大使是代表国家元首的,如果说话无信,影响的不是个人的诚信,而是一个国家的信誉。
经过再三考虑,吴大使决定由主管官员去做一些解释工作,避免陷入被动。
科学决策 取信于人
SARS
此后,国内的情况来了一个180度变化,原卫生部长辞职,高强任卫生部常务副部长。4月20日,高强举行记者招待会,第一次承认有漏报疫情的问题,同时对卫生部和北京市进行了批评。
使馆的同志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国内网站,了解疫情的发展情况,并且每天打电话询问国内亲人的情况,惟恐事态蔓延。大家的心情是沉重的……
这是“非典”时期吴建民大使和其他驻法国使馆的外交官们面临的第一重挑战。
应对这样的挑战,吴大使说:“必须区分国家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从大处着眼,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态度,取信于人。”
文字参考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下篇预告
延伸阅读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