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子弟 | 小时,我们可以随便出入的外交部
1949年11月8日,新中国外交部正式成立,地点就在外交部街33号(统称老部)。
中国外交部旧址,位于北京东单外交部街33号。
这里最早是清朝皇家迎宾馆,北洋政府时期成了外交部。而父亲奉调进京后第一个办公室就在这个公园般的大院里。
大院里处处参天古木,亭亭然犹如华盖。婉转车道两旁,花团锦簇,绿草茵茵。希腊圆柱古典风格办公楼一看就气势不凡。还有一中一西两道风格不同的大门,目前只保留了一座西式的,依稀可见旧日气派,那圆圆的石柱像罗马士兵一样,静静地看着尘世的喧嚣。
外交部旧址
小时候一到放寒暑假,我总和姐姐们拿着小饭锅到外交部街33号外交部大食堂打饭,包括购买主食和炒菜。门口站岗的解放军叔叔好像都认识我们,既不会拦住我们,也不用我们到传达室登记。
外交部食堂分大灶、小灶,大师傅都是国厨,所以即使是大灶的饭菜也能做得美味十足,就连炸油饼都香得不行,炖排骨更是好吃得很。
当时的饭菜价格也都很便宜,父母让我们自己选择,并嘱咐买好饭菜后要好好谢谢食堂大师傅。
大食堂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可以举行家属儿童联欢会。记得我们大院的小朋友在三姐晓红的带领下,参加了各个家属院暑期儿童活动汇演,我们的节目是越南歌舞《解放南方》。我们大大小小七八个孩子,戴着斗笠,穿着越南式小褂和宽腿裤,边唱边跳,节目获得观众热烈掌声。
父亲和姐姐晓红在外交部大院合影
有时我们也去父亲的办公室玩耍,办公室的屋顶很高,屋内冬暖夏凉。父亲的办公桌就靠着朝南的窗户,窗外就是参天古木。办公桌很大,上面有绿色灯罩的老式台灯。楼道走廊很宽,至少有三米。光亮的红木地板走廊的尽头,有一面一人多高的镶嵌珠贝琥珀龙凤镜,镜子四周那闪亮的镶嵌物,以及木框上雕刻的花纹,真是好看极了。
到了夏天的晚上,管理部门时不时在大院草地上架起巨大的白色幕布,为干部和家属放映露天电影。我们在这里似懂非懂地看过的片子很多,其中包括苏联的老片《黑桃皇后》。
大院的后门开在另一条胡同,旁边是一座屋檐露天走廊的两层楼房。这种开放式的走廊,很像民国时期电影里的场景,很有时代感。
六国饭店
后来,外交部不断搬来搬去,先是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这是一座历史沧桑的、重要的历史建筑,里面有气势恢弘的大礼堂,宽阔的楼梯旋转向上。
我们小时候在这里参加过很多活动,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出国人员家属出演《小燕齐飞》。
开幕前,陈毅外长还给我们讲了话,让我们好好学习,让在国外工作的父母放心,还给我们每人分发了一小包零食,里面有几个红薯干和几块水果糖。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牌子又挂到了东交民巷15号,即原法国使馆。
父亲在这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岁月,其他文章已有详述,在此且按下不表。
老部的主楼
位于外交部的北洋时期的老外交部办公楼以及大院也不知何时被拆得精光,代之以式样类同、齐刷刷的几排六层宿舍楼和水泥路面。
前些年还造访朋友家一回,当我在院子里等她们的时候,想着原先的中国古典式屋顶、欧式圆柱以及豪华内部结构的高大主楼,想起在新闻司办公室绿色灯罩下办公的父亲,还有那林荫的车道、花草盆景围绕的草地、永远站着威武解放军战士的王府式正门和古罗马式的旁门,心里不禁感慨万分。
这些见识过历史风云,也见证过新中国外交事业开创的古典建筑,怎么说拆就拆了呢?而且听说拆的时候楼房坚固的地基用炸药都炸不开。
这所在我记忆中永远拆不掉的重要建筑如果还保留着,给后人留下的将不仅仅是参观、了解与鉴赏,而是可供后人省思和凭吊外交前辈们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所做的贡献。
索性目前多少还保留了欧式旁门这个岁月的痕迹,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市文物部门能够在这里竖起一个牌子,标明:这里曾经是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和开展工作的地点。
- end -
文字 | 《新中国的外交官徐晃夫妇》
作者 | 徐小五
图片 | 《新中国的外交官徐晃夫妇》、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