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国门初启迎宾客(下)

杨冠群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北京市,澳大利亚排球队访问中国,与居住地的警卫战士合影,拍摄于1975年(摄影:米兰达·布莱恩特,澳大利亚男排运动员)。

经过多年的隔绝之后,中国的广大群众对于突然出现的“洋鬼子”也有个适应过程。“围观”是很常见的,游客走在街上,总是被路过的行人团团围住,而且围观人群随游客的进退而移动。有时在公安人员劝导下,人群散去,过不了多时,又被新的人群所包围。有的路人虽不围观,但也会驻足观看。群众只是默默地看,悄悄地议,从不同外国人搭讪,形成一种奇特而尴尬的局面。许多客人感到很不自在,反映说:“我们成了动物园里的动物了。”

城市尚且如此,农村群众的好奇心和“敬而远之”的心理就更为突出。有一次,我们前去长沙郊外的一个村子参观。走进村子时,远远就望见村街上孩童四处奔跑,贴近时又见沿街农户纷纷伸出半个身子朝我们的方向窥视。我因我们一行竟能引起这么多的村民的兴趣而感到高兴。


谁知走进村子,一路只听得此起彼落、沉重而急促的关门声。再仔细看,家家门户紧闭,街上杳无一人。我突然想起抗日电影里“鬼子进村”的镜头,不禁自叹,如果这些客人是“鬼子”的话,我可不就是“二鬼子翻译官”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穿衣打扮

(图片来源:民间史官)

那个年代,不论男女老少,中国人穿的都是干部服,只是颜色有黑、蓝、灰、绿之分而已。群众围观的原因,除洋人的肤色、发色、长相与中国人不同之外,他们的衣服式样、花色、面料与众不同,也是诱人之处。至于他们中间个别人穿的奇装异服更是引人入胜了。

美国团里,一名青年男子身着一条“牛仔裤”。裤脚是毛边的,没有缝制,这就够新鲜的。尤有甚者,膝盖上还留了两个大窟窿。领导人会见时,青年人恰好坐在一个矮沙发上,窟窿被膝盖顶着,愈为突出。在座的中国人莫不把视线投向青年人的膝盖。许多人在想:“人说美国人有钱。这个美国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花了多少路费,还买不起一条像样的裤子!”对这位先生的“新潮”服装,我心里有点数,但不便为他当场解说。

青年人见他的裤子为十目所视也不好意思起来,几次把腿缩回,但他的坐姿仍无法掩盖裤上的大洞。最后,无计可施,只好用两手把膝盖捂起来。第二天起,我就没再见到那条“牛仔裤”了。

绝大多数客人都较友好,渴望了解中国。中方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我们陪同人员来讲,每次接待,从南到北,朝夕相处十来天,也是相互熟悉和建立友谊的过程。

(图片来源:爱历史)

记得,有一次我从上海陪一个英国医生团去西安,漫长的火车旅程上正是聊天的好机会。六七个团员挤在一节卧铺车厢里,七嘴八舌向我提出各种怪问,好像中国是个人迹从未到过的世界。火车道旁的水车、窝棚、砖窑、碉堡……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从地里种的陌生庄稼——小米、高粱可以谈到中国的饮食习惯,从路边的马车、压水机可以扯到中国的工农业发展。我走了几个车厢,作了尽可能详尽的答复,许多团员仍未能参加,有的人士也话犹未尽。

到了西安,住进旅馆后,离晚饭还有一个多小时。借了个大会客室,我就开起“记者招待会”来。会上,我请他们放开来问,凡是同中国有关的问题,不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一概欢迎。只要我能回答的,都不回避。此举效果奇佳。


过后,医生团的团长(一位住在伦敦郊外的外科医生)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可以去英国当大使。”我感谢他的好意,但只暗自苦笑。这位外国医生无异是在我的“伤口上撒盐”。我早已离开外交第一线。那个年头,允许我参加旅游接待已是破例,妄论其他?

到了桂林,在漓江的船上,医生的夫人为我拍了照,返英后冲洗放大,通过国家旅游局转寄予我。我没有告诉这对善良的英国夫妇我的住址,十分抱歉也没有回信。在那个年代,涉外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end -

文章来源 |《苦甜的鸡尾酒》

作者 | 杨冠群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