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月留痕 记外交部第五次驻外使节会议合影人名标注前后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孟京生,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向上滑动阅览




外交部驻外使节会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2017年度驻外使节

工作会议全体使节

1979年使节会议的历史背景


合影的特殊意义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次使节会议还是外交部驻外使节新老交替的结点。进入80年代后,更年轻的一代外交干部成长起来,第一代的老干部开始逐渐离开外交舞台,50年代初期进入外交部的那一批中国外交事业的开创者尤是。故此,这张合影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第一代外交干部最后的一次大集结。

参与照片标注的主体人员中,有很多人的父母先辈就在其中。他们的父母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出过力、立过功,通过做这件事也是对父母的一种纪念。照片上的父辈大多数已经作古,而后代以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崇敬和怀念,这是大家积极参与的原动力。同时,在照片上认出这么多自己熟悉的叔叔、伯伯、阿姨,也给后代们带来感情上的激动。

后代子女在确认讨论的过程中,提到某某某的时候,总是会把中国外交的事件与具体的个人联系起来加以重温。许多几乎忘却的旧事又从记忆深处翻腾出来。有些过去不太明了的情况,在讨论中不断地互相提醒,互相补充,以求完整。一些背后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内幕也会被提及。

经历过六七十年代传播小道消息的一代人,对这种回顾津津乐道,乐而不疲。大多数后代子女对父辈的外交经历了如指掌,能够作出较全面的叙述,个个都似历史专家。

这是特殊历史造就的一代。他们的父母都是外交部的同事,又是发小、同学、邻居,或许还有些是联姻。他们凝聚力极强,是一辈子拆不散的朋友。只有这种共同的背景,才有可能集体完成标注照片的事。以至于第三代往下的后人们觉得不可理解。第三代就散了,互不相识,各奔东西,没有凝聚力。

外交部的干部也如是。现在在任的各级外交官们对第一代外交开创者知之甚少。

然而,标注照片的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外交部子弟子女中很多人的父母在上面,同时也是对新中国外交的某种诠释和解读。通过认识照片上的使节来记住中国外交上的某些历史段面。这些使节是与中国外交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组成部分。外交工作不同于军队打仗,不需要千军万马。外交工作通常是由极少数人在背后完成的。表面上看起来文质彬彬、衣冠楚楚,但确是另一番刀光剑影。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这些使节们亲身经历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外交事件,这些人参与其中。他们留给子女后代的一些笔记和讲述既鲜活又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中国外交的某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这远比留在报纸上、档案里的记载更有内容,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正规语言。

外交部的老一辈开创者都接受过严格的保密教育,在职期间绝不会透露什么内情。然而,随着离开工作岗位,进入到暮年阶段,会在与家人闲聊时不经意讲一些内幕的缘由或一些外交上的轶事。有些不为人所知的内情就这样流传下来。有些原来是高度保密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淌而公布于众。由于是亲历者的讲述,可信程度就高,更贴近历史的真实。记住他们,可以勾起对许多外交大事件的回味和品读。

前面讲了,外交部老一辈开创者的后代子女大都互相熟识,有些历史秘闻就在这些后代子女中传播开来。各家的经历慢慢地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史料库。尽管有些传闻可能有些走样,但仍然是有相当历史研究价值的资料。外交部开创者的后代子女绝对是中国外交研究的一个史料宝库。家家的子女后代都能随口说出几件父辈们不为人知的特殊经历。这值得后来的研究人员、学者进一步挖掘。

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最初开创者总是会被人记住。一代一代的后人能记住的就是第一代的开创者。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领一样,以后一批接一批任命的将领有很多,但能让后人记住的或者说有兴趣记住的还都是第一代的开国将帅。外交部的开创者在这一点上与开国将帅十分相像。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合影中的每一个人都与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中国外交的每一次成功紧紧相连。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外交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种新气氛,中国外交在蒸蒸日上。从一张张脸庞上,我们看到一种特殊的朝气,令人回味。

合影中,中国的主要领导在场。这种合影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治的实际状况。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面清算“左”的错误,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一次使节会议的召开是在三中全会之后半年之际,目的是吹吹风,让驻外使节统一认识,外交工作要为党的战略中心任务服务。党中央刚刚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这次使节会议之所以重要,是当时中国政治之大变革的背景使然。因为重要,所以出席的使节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外交部召开驻外使节会议恰逢其时。

共和国外交的开创者中已经有一部分不在了。但外交部初建时的大部分干部还在。这张照片是值得后人记住的。共和国外交从小到大的每一步,这些使节都亲身经历了。    

后人愿意记住这些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特殊经历和背景。这些使节们有的来自军队,分别经历了红军时代、抗日战争时代和解放战争时代的炮火考验;有的来自白区的地下党;也有的来自最高中枢左右。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那个时代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优秀人才。

外交工作要求他们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他们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这一点,在他们选拔和任命后的工作成绩中得到了验证。他们在开国的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中属于文化程度最高的一群。

外交工作不光光是众目睽睽的显眼,更多的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埋头苦干。


合影人名标注的幕后花絮


合影人名标注之事,从一开始到告一段落的结束,历时一个月。这件事的主体是由报房胡同的外交部子弟子女群发起的。此事得到第一代外交部干部后代的大力响应和积极参与。同时,有些健在的外交部老同志也参与其中,帮助指认他们所认识的老同志。总共参与标注的人数达两百人以上。


报房胡同


追寻童年旧梦

标注的过程分几个阶段:

一开始是各家子女后代辨认自家父母。由于外交部早年形成的特点,外交部的干部大都集中住在外交部的宿舍。很多子弟子女从小就互相认识,对彼此的父母也很熟悉,或者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互为同学加邻居。这一层特殊的关系对我们标注的进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完成四十二年前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合影人名标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赖于超过百名外交部子弟子女的鼎力协助,很快就完成了标注任务的三分之二强。集体的力量就是大,众人捧柴火焰高!

进入到第二阶段,陈志方之女陈越秀、徐晃之子徐斌等人联系了总参二部的子弟子女群,把当时总参二部的领导和武官们的名字全部标出,解决了外人不可能解决的大难题。申健之女申明燕、康矛召之女康小燕等人也陆续提供了不少人的名字,加快了标注的步伐。吕玉玲接手,在照片上的每一个人身上标出人名。随着标注工作的推进,先后有十几个版本。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经常会因为人名中的某一个字反复确认,不厌其烦,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还有很多人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努力和辛苦,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参与照片的标注和比对,很多外交部子弟子女对以前自己认识的外交部老一辈开创者加强了记忆。同时,对以前耳熟能详的一些名字也从影像中对上了号,对一些原来看上去眼熟但又叫不出名字的人有“原来是他(她)”的恍然之感。

同样,在外交部子弟子女中也有不少闻其名不识其人情况,或者知其人不知其父母的现象存在,通过这次标注而彼此相识了。这是标注工作产生的非常好的副产品——促进了外交部子弟子女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彼此间的感情。

历史的传承大都记载在书本里,挂在墙上,镌刻在碑上,通常是提到某一件事而没有具体内容。在提到人物,更多是主要的履历简介,而没有具体的细节内容。这是正规的模式,而口口相传则更加有生命力。

外交部从建部到80年代,发生在老一辈外交干部身上的传闻和轶事、参与外交事件的内幕,很多都是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有趣的是,这种相传不是通过外交部一代又一代的外交官口传下来的,而是通过外交部子弟子女从父辈那里听到,在与发小们聚会闲聊中传播开来的。

既然是传闻,就会产生失真或走样,也会有一些添油加醋,但确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口传下来的,且极其鲜活,生命力超强,为人津津乐道。讲述外交部各种生动的历史事件和拿不上台面的背后故事,在各年龄段的外交部子弟子女中是一大乐趣。在闲聊杂侃中,有可能对某些老一辈的个人有所冒犯和不敬,然而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各个圈子内,出了圈子别人也听不懂,没有兴趣。这大概就是圈子文化的特点吧!

总的来说,外交部子弟子女们对开创中国外交事业的先辈在内心里是充满了敬佩和爱戴的。

我所说的传闻口述的形式只存在于外交部的子女后代的圈子里,而不可能存在于外交部的干部当中。外交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嘴严。在干部中散布外交前辈的各种传闻是一大忌,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务升迁和官场存在。切身利益决定了外交干部们的封口和禁言。

正面的官方记载、宣传与民间的传闻轶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传闻对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容的补充和侧面解读。民间传闻可以释出很多原本不为人所了解的细节,且与各种大小的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

我之所以不在这里举出些例子来,是因为各家的子女都还在,联系密切,说了某些具体的例子恐有得罪人之嫌,尽管有许多可以信手拈来的例子就在嘴边。文字和口头传闻是有区别的。传闻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但上不了台面,一旦有违这看不见的规矩,立马有人找上门来跟你急。我不敢。

要感谢微信平台这个技术载体。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进行照片的标注工作。以前身在异地的人们基本上是通过书信联系,时间长而信息量有限,还不能多方共享。微信平台使得远隔万里的人能在转瞬之间完成文字和图像的传送,且没有什么金钱成本。


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到合影照片标注的事情上来。

合影中除去中央领导人和外交使节,还有一些穿军装的军人。因为那时还没有实行军衔制,无法判别军人的阶位。好在有总参二部子弟子女群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得以顺利地将照片上所有军人的名字标出。外交部与总参二部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单位,人员交集有限。这是件特难的事,竟然让我们办成了。在此对总参二部的子弟子女群表示特殊的感谢!

合影中的军人坐在前排的都是总参二部的领导,站在后排的基本都是在任的驻外武官。有些武官具体任职的国家标出来了,一部分只能达到知其名不知其职的程度,故没能标出。驻外武官在国内归总参二部管,在国外由驻外中国使馆管。总参二部领导的姓名和职务一并标出。四十二年前的旧照,应该没有什么涉密的框框。

历时一个多月,仍有17人未能确认。成功中带有遗憾,完美中带有瑕疵。也许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又有未知人被确认名字,那只能再做补充说明了。

在标注的人名当中有可能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但目前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希望并欢迎有人出来纠错。

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在任的驻外使节没有参加此次使节会议,有些是因为工作需要离不开,有些是因为刚刚到任,还有可能是在合影中未被辨认,附一个名单作为补充材料。


向上滑动阅览



1979年驻外使节会议期间

在职大使未参加者名单

侯野峰  驻伊拉克大使(1977-1984)

叶成章  驻马来西亚大使(1977-1982)

王若杰  驻毛里求斯大使(1977-1982)

马牧鸣  驻西班牙大使 (1976-1980)

孙浩    驻柬埔寨大使(1979-1982)

张俊华  驻贝宁大使  (1978-1982)

胡景瑞  驻赤道几内亚大使(1974-1979.10)

杨公素  驻越南大使  (1978-1980)

史梓明  驻布隆迪大使(1978-1982)

张越    驻意大利大使(1979.2-1982)

周敏    驻上沃尔特大使(1979-1983)

汪滔    驻巴巴多斯大使(1979.5-1982)

米国钧  驻斐济大使  (1977-1980)

杜易    驻刚果大使  (1979.5-1982)

袁鲁林  驻阿曼大使  (1979.4-1985)

麋镛    驻摩洛哥大使(1979.5-1982)

宋寒毅  驻苏丹大使  (1979.4-1984)

李玉池 待上任驻索马里大使(1979.10-1983)

王言昌 待上任驻圭亚那大使(1979.8-1983)

安致远  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处代表(大使衔,1975-1980)

赖亚力   驻联合国副代表(大使衔,1975-1980)

 

说明:

1. 有些大使是刚刚上任,没能回国参加使节会议。

2. 也许还有漏下的使节。

3. 也许在合影中没有被辨识名字的的使节在这个名单上。

总之,这个名单只是大概齐,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对。

 孟京生

                 2021年10月



这里说明一下,我们标注合影这件事属于“玩票儿”性质。我们是一群子女后代凭兴趣自发干的一件事,我们不是正规的档案部门,也不是正式的出版机构,我们也没有正式发表过,公共产品也没有什么版权的牵扯,没有什么法律责任的问题。如果有什么法律责任问题,由我个人承担,不牵扯到其他人。

在此还要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马孟玲。利用自己的时间,无报酬地为标注合影的事出计献策,忙前忙后。

在此鸣谢所有为标注照片出过力、献过策的人。没有你们的协助帮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结果。标注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标注工作没有得到外交部官方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我们这些人是外交部的子弟子女,但我们找不到沟通联系的渠道。跟外交部有关部门打交道是一件特难的事,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不一定能有什么进展。于是我们采取最原始的笨办法,联系动员外交部的子弟子女辨认,并通过他们找到外交部的一些老同志帮助辨认。事情完成得还不错。

如果能得到外交部官方的支持,就可以完美地大功告成。因为外交部档案部门肯定有参加合影所有人的名单。根据官方名单对人头是一条可靠的路径。

历史在时间中流淌。

我们的努力是一种回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我们相信,标注合影的事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干此事了,这张照片也只能是保存在外交部档案部门和各家书柜里的资料了。是我们的共同努力,赋予了这张历史照片以新的含义和解读。对此我们有理由为我们自己感到骄傲。

也许我们开创了一个先河,会有后来者为历次驻外使节会议的各种照片加以标注,或者对各种外交照片加以说明。我们的工作成果对后来者会是一个榜样,一种激励。

但愿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去做类似的事情。

一句话,我们一群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历史和岁月将证明这一点。


             ——2021年10月完成

孟京生(孟小五)


- END -

驻外使节会议合影 | “外交部子弟子女群”提供

文字 | 孟京生(孟小五)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