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阿曼随笔

时延春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时延春 1942年2月出生于山东;1965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也门大使馆和外交部翻译室阿拉伯语译员,中国驻民主也门大使馆随员,中国驻埃及、约旦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外交部亚洲司处长,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亚丁总领事,中国驻也门、叙利亚大使。


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生动地描写了阿拉伯航海家辛伯达七次历险航海的故事。阿曼人认为,这个辛伯达就是阿曼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阿布·奥贝德。据史料记载,他曾于公元11世纪乘风破浪,穿洋过海,远航中国。他的出发地就是西亚地区现今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马斯喀特海滨大道

阿曼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曼就已开始广泛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但昔日的马斯喀特只是一个小镇,就其含义来说,可解释为“天降之镇”。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域极为狭小,老城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一片狭谷之中。

阿曼曾长期遭受外国列强入侵和占领,1967年建立马斯喀特和阿曼苏丹国。昔日的君主采取闭关锁国愚民政策,阿曼贫穷落后,国内反对派活跃,政局动荡。卡布斯·本·赛义德因不满其父统治,遂于1970年7月23日采取行动,废黜其父,登基执政,并于同年8月9日宣布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

卡布斯·本·赛义德

卡布斯执政后,决定利用石油收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行开放政策和自由经济,强调国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卡布斯还决定扩建马斯喀特城,并在马斯喀特以西5公里处的马特拉改建和扩建港口,建成卡布斯港。这个港口共拥有10多个深水码头,配有各种现代化装卸设备,还建有一个内港,供帆船和渔船使用。这不仅使马斯喀特获得飞速发展,成为阿曼第一大城市,也大大改善了马斯喀特港的条件,促进了马斯喀特的发展。

俯瞰马斯喀特

(图源:古小页)

阿曼尤其是马斯喀特的巨大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写下一首诗:

马斯喀特居要冲,天降之镇落此中。

背靠群山濒临海,阿曼湾内帆樯动。

西接良港马特拉,古今远航展雄风。

日新月异刮目看,父为昏君子雍容。

//////

阿曼朋友说:“访问中国的人,如果不到长城,就等于没到中国。而访问阿曼的人,如果不到尼兹瓦,就等于没到阿曼。中国的长城固然以其雄伟的气势闻名于世,而阿曼的尼兹瓦,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情。”

尼兹瓦公路

(图源:古小页)

根据阿曼朋友的建议和安排,我们乘车离开首都马斯喀特,专程去参观尼兹瓦。汽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车速每小时都在100公里以上。我从车窗向外望去,只见沿途一片沙漠,寸草不生,路旁难得见到一棵绿树。一条很长的输油管道沿公路线向前延伸,一部分暴露在地面。路上有不少汽车飞快地奔驰,但沿线几乎见不到行人。偶尔路过几个村镇,才能看见一些绿色。我强烈地意识到,这就是海湾地区自然面貌的缩影——黄沙遍野,烈日炎炎,终年干旱。水在这里是多么宝贵啊!有了水,才会有绿色,也才会有生机!

正当我对绿色产生眷恋之情的时候,为我们开车的阿曼司机说,我们已经到达绿山脚下,瞬息间便可到达尼兹瓦。他没有把车直接开进市中心,而是先把我们拉到市郊,让我们首先参观阿曼人认为最能体现尼兹瓦特色的地下灌溉系统“法拉吉”。

法拉吉灌溉系统蜿蜒的水渠和几近光秃的远山

“法拉吉”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含义为地沟。何为“法拉吉”?原来它由一连串的水井构成,自高而低地排列下来,水在人工修成的地下水槽里流淌,有时露出地面,颇像中国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在尼兹瓦,流传着一则有关“法拉吉”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苏莱曼·本·达乌德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要出去散散心,便带领群仙乘风毯来到阿拉伯半岛,遨游阿曼。当到达尼兹瓦地区时,他看到此处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且无河流湖泊可资利用进行灌溉,致使大地干裂,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天神顿时产生恻隐之心,遂命随行众仙务必在10天内开凿水渠一万条,把绿山山麓中的泉水引过来,不论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保证水渠不枯竭,使这片荒野变成充满生机的绿洲。从那时起,阿曼便有了法拉吉,有不少法拉吉至今仍以达乌德命名。

拜特祖拜尔博物馆内的城堡和法拉吉灌溉系统模型

据史料记载,阿曼最早的法拉吉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阿曼全国现有4000多条法拉吉,最大的一条主渠长达10公里,支渠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地下灌溉网。这些法拉吉工程,并非在一朝一代完成,而是朝朝代代不断扩建、修复的结果。尽管法拉吉的工程规模和在世界上的影响远不及长城,但它毕竟是阿曼人的祖先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为后代留下的杰作。阿曼人把它与中国的长城相比,可见法拉吉在他们心目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怪不得在来尼兹瓦的路上司机再一次对我说:“到阿曼不可不到尼兹瓦,到尼兹瓦不可不参观法拉吉。”

我们在尼兹瓦近郊参观了一条叫“达里斯”的法拉吉,据说这是最大的一条法拉吉。主渠自绿山开始,渠道高3.4米,宽达3米。旱季水深1米,雨季可达2米多。我们站在一段露天的法拉吉旁边,听到潺潺流水声,恰似一曲悦耳的轻音乐,动人心弦。抬头仰望,看到远处的绿山苍苍茫茫。渠水流过的地方长满椰枣树、甘蔗、庄稼和花草,满眼青翠。它像一条绿色的飘带,系在绿山西南麓海拔580米的原野上,一直延伸到远方。这珍贵的渠水像甘露,滋润着万物,给干渴的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途中见到的荒凉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距我们不远的渠道上方,几位妇女头顶水罐前来汲水。

尼兹瓦地区的农民除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甘蔗和各种蔬菜外,还种植椰枣、柠檬、香蕉、石榴、芒果等各种果树,尤以盛产椰枣而著称。在这里,我看到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椰枣树伸展出长长的枝条,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给人以充实、丰满的感觉。

阿曼的工人采摘椰枣

阿曼朋友自豪地说,阿曼种植椰枣树已有悠久的历史,而尼兹瓦则是椰枣树的故乡。据说,早在4000多年前,尼兹瓦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棵椰枣树。经过他们精心培育,椰枣树逐渐普及,后来又移植到阿拉伯半岛其他国家及非洲国家。阿曼官方公布的材料说,阿曼全国有600多万棵椰枣树,椰枣总产量居世界第五位。每年,阿曼政府不仅出口大量椰枣,而且出口大量椰枣制品。

阿曼的工人晾晒椰枣

阿曼的椰枣主要产在以尼兹瓦为首府的内阿曼地区。尼兹瓦市场上摆满各种干鲜椰枣,价钱比较便宜。在这个地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椰枣加工厂,尼兹瓦市内就有一个年产500万吨的椰枣加工厂,其产品远销欧洲、亚洲和其他海湾国家。椰枣是尼兹瓦的一大特产,它不仅是很好的馈赠品,还可以用它制作各种甜食。逢年过节或宾客临门,好客的阿曼人总要用椰枣做成一种年糕状的甜食,请客人品尝。

尼兹瓦古堡

阿曼被誉为古城堡之国,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古城堡就有数百个。而作为阿曼古都的尼兹瓦,它的古城堡就更具特色了。尼兹瓦是阿曼内地山区最大的城市,是前阿曼教长国的首府。在历史上,一些王朝曾在这里修建过城堡,但绝大部分都已湮没。在现存的十几座古城堡中,尼兹瓦古城堡规模最大,也保存得最完整。这座城堡分三个阶段建成,最古的一段建于800-1000年前,这一段只剩下很小一部分。其余部分建于350-400年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建于亚里巴国王苏丹·本·赛义夫执政期间(公元1649-1688年)。

苏丹·本·赛义夫是阿曼历史上一位显赫的国王,他勇敢果断,具有雄才大略。在他执政期间,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把葡萄牙殖民军赶出了马斯喀特。为防御外敌人侵尼兹瓦,他决定大规模扩建尼兹瓦城堡。他一方面下令四处征集民夫,准备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派人去哈伊马角与富商进行联系,筹措资金费用。这座城堡的扩建工程持续了12年,后来又多次扩建和修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当我们来到尼兹瓦城堡时,适逢阿曼的假日,阿曼朋友特意为我们开放。我们跟着向导钻进了这座城堡。古城堡高28米,周圆37米。堡内分设7道门,每道门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作战工事,内设许多“机关”。陌生人进得去,但出不来,且极易迷失方向,进而掉进早已设计好的陷阱。每道门都是直上直下,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守卫者在暗处,攻堡者在明处,后者极易遭枪击,很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

我们跟着向导,爬上了城堡的小平台。平台上有许多天窗,守城的士兵通过这些天窗向下投掷武器。再往上走,便是一个大平台,它四周有6米高的围墙,每个方向都有很多射击孔,战时每名神枪手有3个射击孔,居高临下对敌射击,有效地狙击攻城堡的敌军。据向导说,当年敌军进攻尼兹瓦时,赛义夫国王亲率朝廷文武百官到城堡上督战,激励士兵勇敢杀敌。尽管敌军轮番进攻,但这座城堡固若金汤。我们在平台上还看到几门土炮,这是昔日士兵们守城使用的武器,如今仍陈列在这里供人参观。

城堡里,分设男女牢房,战时供关押俘虏之用,平时用来关押犯人。牢房又黑又脏,条件很差,不少囚犯进去后就再也不能活着出来。大平台上有七个井口,分布在七道门内,下面便是一条法拉吉渠道。不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保证供应整个城堡的用水需要。

售卖陶罐的商品

作为阿曼古都的尼兹瓦素以精巧的手工工艺而著称。在今天的市场上和商店里,仍然摆着尼兹瓦人手工制作的咖啡壶、铜茶壶、铜盘和用金银镶嵌的各种腰带、匕首套和马刀鞘。尼兹瓦的制陶业也比较发达。当地人用的陶器制品既实用又美观,上面饰有丰富多彩的图案,体现了阿拉伯传统的艺术风格,颇受人们的欢迎。尼兹瓦人大概受到天神达乌德所乘风毯的启示,擅长编织各种斗篷、帐篷、船帆、地毯、挂毯和各种粗呢制品。如果这位天神仍然无恙的话,当会发现尼兹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写了一首诗,以纪念这次尼兹瓦之旅。

阿曼古都尼兹瓦,绿山草原显贵华。

溪水潺潺法拉吉,浇灌良田润百花。

城堡如磐守要冲,智谋武略世人夸。

民风淳朴真情在,椰枣甘蔗伴甜茶。

//////

-end-

文章来源 |《大使的四十年中东情》

作者 | 时延春  图片 | 网咯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