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历史的时刻(上)

张庭延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张庭延 曾任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北京市政府外事顾问、山东大学韩国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8月23日傍晚,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东方人在北京机场匆忙下了飞机,坐进一辆黑色的高级轿车直奔钓鱼台国宾馆。当时我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迎接了这位秘密来客。他在车里与我交谈,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位来客不是别人,就是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他将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共同签署中韩建交公报,结束两国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长期对立和隔绝,在两国关系史上掀开崭新的一页。

但是谁能想到,中韩两国关系即将发生的这一震惊世界的变化,却经历了漫长的10年。

01


历史留下遗迹

中韩两国由于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50年代那场战争而陷入长期敌对和隔绝的状态。两国不仅互不承认,而且长期老死不相往来。在国际会议上,韩国代表发言,中国代表退席。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宁可弃权而拒绝与韩国运动员交手,更不可互换队旗,因为那上面有标志国家的国徽。在韩国举行国际活动,我国人员拒不前往;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活动,我国一律以拒发签证的方式拒绝韩国人员前来参加。在国际外交场合,我国使节对韩国使节视若不见,不握手寒暄,更不参加韩国使节举行的任何活动。

苏联和东欧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开始与韩国进行某些来往,我报刊公开进行指责。现在看来这些似乎都是可笑的,但囿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要改变这种情况,谈何容易。

02


改革吹来春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努力拓展对外关系。当时我们与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仍拒绝与一海之隔的韩国交往,就不能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遇到了重重困难,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其难度都非同一般。从对外看,我国与朝鲜在历史上有着传统的友谊,在50年代初那场战争中,我们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并肩战斗,与几十年被称为“南朝鲜”的韩国结下深仇大恨,如何在政策上实现这一转圜,而且能使中朝关系得以维持而不受到大的影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事还涉及到韩国和台湾的关系,他们两家“建交”已几十年,韩国会不会那么轻易地丢掉台湾,台湾又会不会从中作梗,也不能不令人忧虑。从国内看,阻力也不小。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近40万人,老将军和烈属多还在世,对“大韩民国”恨之入骨,怎能同意与它开展交往、化敌为友。这就注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牵涉多方的十分复杂的问题。

· 70年代的韩国首都首尔

然而,改革开放的进展使我们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为韩国就在我们身边,它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经济腾飞,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截至80年代初,韩国已参加近200个国际机构,在汉城举行的各种国际活动日益增多。中国代表作为国际组织的一员,不能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失去与各国代表交往、扩大中国影响的机会,而且有悖国际章程和惯例,损坏了中国的声誉。特别是中国举办国际活动,如拒绝韩国代表前来参加,就会因违反国际规定而在国际上失去人心,有些大型国际活动则举办不成。外交要为改革开放创造条件,而当时的做法违背了这一原则,严重地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改革开放推动了各方面的工作,也为外交工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从国际和朝鲜半岛形势看,与50至70年代相比,有了重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已有近百个国家从朝鲜半岛的现实出发,同时承认朝鲜和韩国,并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虽未与韩国建交,但已与它开始交往,也是某种程度的间接承认。

从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看,双方已开始交往,同时加入了一些国际机构并参加一些活动。至于南北统一看来不是近期的事。在国际和半岛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仍固守老的做法不作政策调整,那只能使自己陷于孤立,给改革开放带来严重阻碍。从改革开放需要和朝鲜半岛实际出发,经过反复权衡并报中央批准,决定在多边国际活动中开始逐步调整对韩国的政策。

03


交往悄然开门

所谓多边国际活动,就是国际机构委托某个国家举办的国际会议、体育比赛等多边活动,邀请对象为该国际机构的成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举办的这种活动日益增多;韩国因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举办的这种活动也不少。

政策调整后,凡在我国举行的上述活动,均欢迎韩国人员前来参加;在韩国举行的这类活动,我国人员也可应邀前往出席。这样做既符合国际原则和惯例,也是作为一个开放国家十分自然的做法,不致因此引起外界的注目和炒作。

· 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在北京举行开幕式,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

作为调整的第一步,北京于1983年8月致函亚奥理事会,正式申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明确表示如果申办成功,将欢迎包括韩国在内的亚奥理事会全体成员派团参加。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办亚运会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愿望,也是亚洲各国的共同要求,但在此之前碍于对韩国的政策而未能举办,现在终于如愿可以申办了。

这次政策的调整,为我国与韩国在国际多边活动中打开了交往之门。此后的几年中,中韩两国相互派代表团参加国际活动每年总有多起,外界开始比较关注,其后逐渐就习以为常。到1986年和1988年,中国先后派大型体育代表团前往汉城参加亚运会和奥运会,外界虽有所震动,但并不令人担心。这悄然的第一步,可以说取得了成功。

04


贸易随之而行

体育先行,贸易接踵而来。中韩毕竟一海之隔,自古历史文化相通,虽然因历史的原因长期不能进行直接贸易,但由于互有需要,通过香港或第三国的转口贸易早就开始,到80年代中期,年贸易额已达十几亿美元,在当时相当可观。

为了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根据中韩关系发展的情况,经请示中央,1988年决定与韩国开展民间直接贸易,取代多年来的间接贸易,以推动双边关系在原有基础上再前进一步。

为了稳妥推进此事,直接贸易限制在与韩国一海之隔的山东省开展,之后视情况再考虑是否扩大到其他省份,以避免外界的注目和干扰。此招果然灵验,不但没有引起外界的多少注意,反而使大批的韩商涌向山东省。直至今天,山东省的外商中韩商人数最多,韩商在我国的投资山东省占三分之一,可谓得天独厚,促进了山东省的发展。

到1990年,中国开始考虑与韩国互设民间贸易办事处,因为中韩双边年贸易额已达到30亿美元,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与韩国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经过几轮谈判,于当年10月在北京就设民间贸易办事处问题达成了协议。中方在对外宣布此事时强调办事处是民间性质,目的是为了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也是这一年,韩国大型体育代表团来北京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我们曾担心朝鲜是否会派团来,结果它也派来了大型体育代表团,韩国和朝鲜的国旗第一次在北京上空升起。

至此,对韩国政策的调整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成功。下一步是如何向前推进,实现两国建交的问题,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未完待续……

文字 | 《中外建交秘闻》 

作者 | 张庭延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