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帕米尔纪行

马保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马保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入外交部礼宾司,长期参与驻华使馆管理、国宾接待、我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礼宾工作,其间曾在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驻列宁格勒总领事馆、驻塔吉克斯坦使馆供职,历任秘书、副处长、领事、政务参赞等职。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997年,我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达成两国边境公路实行对接的协议。当年7月6日,我作为我驻塔使馆参赞、临时代办,受塔方邀请,与塔副总理艾什米尔佐耶夫一行,由杜尚别乘直升机穿越帕米尔,在中塔边境地区参加了议定书签字仪式。

丝路南道

丝绸之路的南道(穿越帕米尔通向现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远比北道(至唐代已开辟4条,即翻过天山通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困难得多。南道比北道发展严重滞后,直至21世纪初,基本还是数千年前的老样子,既无铁路,也无公路。

丝绸之路线路图


塔吉克斯坦自1991年独立以来,同苏联原有的经济联系基本中断,社会经济发展一落千丈,与邻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往来有限。处于封闭状态的塔吉克斯坦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打开通向中国的大门,因而对塔中公路对接十分热心。

喀喇昆仑山公路,1/3在中国(416公里),2/3在巴基斯坦(616公里)。


自独立以来,塔主动同我谈判,商讨开辟边境公路对接问题。其实,我新疆境内的喀喇昆仑公路干线距中塔边境最近处只有13.93公里,而且我方一侧已有一段沙石路基通向中塔边境地区,我方修路工程量不大。

双方决定,1997年7月6日塔吉克时间中午12:00,在中塔实控(当时未定界)边界地区的帕米尔高原东侧,在双方拟定的边境公路对接处,即阔勒卖山口,北纬38°08'59",东经74°48'20"处,举行公路对接议定书签字仪式。

险峻的西帕

塔方艾什·米尔佐耶夫副总理带领的工作组,有塔交通部长穆赫金诺夫、巴达赫尚州州长尼亚兹马马多夫,以及塔方数名工作人员。塔吉克的巴达赫尚州虽然人口稀少,但面积广大,占据了在塔境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修筑公路,联通中国,巴州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

7月6日一早,我和我馆二秘彭小安来到杜尚别机场,同塔工作组一起乘塔政府的直升机向东飞去,很快便进入迷魂阵般的帕米尔崇山峻岭之中,先是顺着山谷向东,之后再向南飞行。

西帕米尔高原主要是强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脉的相对高度为2000-3500米。


我对西帕米尔的个人印象是:山高谷深、峰陡壁峭,似是无数利刃直插苍穹。河谷狭窄,坐在直升机上,两旁青色、黑色、暗红色的山石历历在目,似可伸手可及。雪水顺着悬崖缝隙飞奔直下,形成水帘。山间草木青青,不时会看到小片农作物以及山民低矮小屋。

直升机飞行平稳,没有不适之感,我们甚至可以稍稍拉开一点玻璃窗缝,呼吸一下窗外的新鲜空气。飘在山谷中的云雾,在直飞机螺旋桨的扫荡下瞬间不知踪影。时值盛夏,更高处的山顶背阴处,积雪却纹丝不动,无精打采地泛着亮光。

喷赤河谷


不一会儿,飞进喷赤河谷,从阳光判断,是在朝南飞行。喷赤河上游的左岸就是阿富汗通向我国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是连接世界的重要之地,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中亚与南亚的纽带,也是多个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对中国来说,瓦罕走廊不仅是连接巴基斯坦的通道,还是构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喷赤河两岸分属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都是帕米尔的一部分,两边的行政区域名称都叫“巴达赫尚”。巴达赫尚是个老名字,我国明朝人把它译作“八答黑商”。现今塔吉克斯坦的巴达赫尚州,历史上其东部的大片地区曾在清朝的控制之下,19世纪末被沙俄蚕食过去。今天人们在这里仍可偶尔看到中国式庙宇的遗迹。

霍罗格市景色


正当我冥思遐想之际,已经到达巴达赫尚州首府霍罗格。尼亚兹马马多夫州长在此登机,并以丰盛的早宴招待从首都来的客人。

平缓的东帕

10时许,从霍罗格起飞,很快进入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帕景象与西帕迥然不同,山势呈南北方向延伸,地形相对平缓、开阔,馒头状的山包片片相连。由于降水量少,地面上没有树,甚至连荆棘也不生长,真是寸草难见。极目所及,尽是一片片灰色或黄褐色的荒原,好像是到了月球。不过,随着继续东进,绿色慢慢映入眼帘,荒原中点缀着片片绿洲,有牧羊人在放牧。

飞越几道山脊,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出现一排平房,房前停着几辆绿色卡车,还有穿迷彩服的军人走动,那是塔边防军哨所的一个营房。直升机降落在一片较为平坦的空地上,离哨所约有200米。

这里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喘气急速,再加上螺旋桨煽起黄褐色沙尘,呛得人更加难以呼吸。哨所距边境尚有10多公里,下机后,即改乘三辆破旧的吉普车前往预定的地点。

没有道路,任由司机开去,一路颠簸不堪。只见司机忽左忽右,尽量躲避坑洼之处,但是地面实在糟糕,司机无能为力。我双手死死抓住座位,否则脑袋就会无情地碰到车顶的金属板。

越过数道山梁,看到一些稀疏的耐旱荒草,还有几具野山羊骨骸,其头部两根长而弯曲的羊角依然朝天。车子驶过一条涓涓小溪,一眼看去,流水干净清澈,溪边还长着青草,可是司机却说那水有毒,人畜不能饮用。

陆路口岸卡拉苏(塔方一侧为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阔勒卖)是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唯一陆路口岸,海拔4500米。


车行近半小时,到达阔勒卖山口,中塔双方将在这里举行公路对接议定书签字仪式。这里是中塔接壤地区,景象奇特而壮观。根据中午日照方向,往西约略为丘陵,往东是几座“白头山”。虽然在7月的盛夏,山顶上的积雪也不融化,因而山头都是白色的,像是几位戴着白帽子的巨人脑袋,山后就是我国新疆。

这里大体上处在南北狭长平坦地带,地面上仍是沙石,杂有一些不怕干旱、叫不出名字的矮小植物。其中有一种,厚厚的叶子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叶子边缘上长着刺。

此地,7月的阳光和煦温暖,清风徐徐。我穿着短袖衬衫,感觉凉爽而舒适,气温当在20℃以上。

中方人员已经按时到达,并已列队等候在那里。塔方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中方工作组由新疆外办、军区及喀什地区的代表组成。五辆崭新的草绿色军用吉普车,整齐地排在一旁。

中方在一片较为平坦的空地上已布置好签字仪式的现场:签字桌面朝太阳,桌上铺绿色台泥,桌上正前方置旗架,上挂中、塔国旗。供签字人就座的是两把折叠椅,其不锈钢支架和红色的人造革椅面,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签字桌右前侧,摆放20把同样的椅子,是双方出席仪式的负责人员的座位。左前侧约10米处是招待会区,餐台是4个长条桌围成的正方形台面,台面上显然已经摆满各种食品,因为上面罩着雪白的桌布。

双方人员握手互致问候后,即开始坐下来核对文本。塔方文本中,除了双方已经谈妥内容外,我方发现,他们又增加一些与塔国内形势有关的内容。双方文本不一致,如何处理?现场没有打字机,没法改动。

邢铁隆副专员等新疆同志与我商量,认为应向塔方指出双方文本不一致之处,但最后还是同意签字。塔交通部长穆赫金诺夫和我喀什地区副专员邢铁隆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议定书。塔副总理和我等双方人员,见证了双方签字的全过程。签字后,双方共饮香槟酒,相互祝贺。

按照议定书规定的对接具体方位的经纬度,我方人员当场用卫星定位仪加以确认。“对接处”海拔4700米左右,标志物是半埋在地下的一块青色巨石。议定书强调,由于当时中塔边界尚未划定,对接处的确定,与将来划定国界不相关联。

签字仪式结束,中方举办的冷餐招待会开始。塔方告,他们也准备了午餐,不过离此尚有一段距离。吃完中方的招待会,塔方也邀请中方参加他们的招待会,但中方感谢了他们的好意,没有应邀前往,于是双方握手告别。我同彭小安自然也随同塔方一起离去。

帐篷做客

我们又在吉普车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座帐篷前。这里地势平缓、青草茵茵,这时我才明白,帕米尔深处也有如此美好的地方。只见帐篷顶上炊烟袅袅,主人在帐篷外忙碌着。我们在帐篷前下车,一位牧人老汉热情地迎接我们,握手之后,招呼其他家人过来相见。其中有两三人各自提着一壶水,示意为我们洗手。他们讲的话,连塔方陪同也听不懂,他们是吉尔吉斯族人。


吉尔吉斯民族毡帽


吉尔吉斯牧人老汉面孔黝黑,圆圆的脸,高高的颧骨,头上戴着典型的吉尔吉斯民族毡帽。帽顶高而尖,白底镶黑边,帽檐微微向上翻起。热情的老汉不断重复着一个词,发音近似“曼达曼”。我按当时的情景,理解为“请”的意思。我们不是洗,而是冲了冲手,就被请进帐篷。

帐篷中央的地毯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食品:煮得烂熟的牛羊肉、各种油炸面食等。

中亚各民族都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我们把鞋留在帐篷门口,在食品周围盘腿坐下。我和彭小安都不习惯这么坐,虽已入乡,但却随不了俗,腿盘不起来,只好把腿伸到一边,斜着坐。由于刚吃完中方的招待会,没有任何胃口,而老牧人一个劲地“曼达曼”,盛情难却。

艾什米尔佐耶夫副总理带头,大口大口吃得很香;尼亚兹马马多夫州长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也不断地请大家别客气;再看看穆赫金诺夫部长,脸色煞白,一口未吃,身体斜靠在帐篷角上的棉被上,微闭双眼。我示意小安向部长那边扫一眼,小安悄悄对我说:“高山反应。我也感到不舒服。”出于礼貌,我用叉子叉起一块牛肉,就着馕吃进肚里,味道蛮不错。

不到一小时,大家草草吃完,便在副总理带领下告别盛情的主人,又跳上吉普车赶路。直升机到达霍罗格已是下午5点多。尼亚兹马马多夫州长热情好客,执意要尽地主之谊,请首都的客人留住一宿。

中塔公路

中塔公路对接协议签字后,历时7年,双方终于在2004年6月实现公路对接,并开始客货运营:公路在我国新疆喀什和塔吉克斯坦的巴达赫尚州首府霍罗格之间,全程669公里(在我国境内219公里),通过我方口岸卡拉苏、对方口岸库里玛,经过塔东部最大的城镇穆尔加布;每月有3班车对发,全程客票为35美元。可以预见,这条虽然暂时还不忙碌,但是意义重大的国际公路,一定会给两国人民和后世子孙带来巨大方便。




- END -

文字 | 《老外交官散文选》    作者 | 马保奉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