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90后公务员的白手起家奋斗史

2017-12-13 公选王翰林院

近几年,一批批90后公务员涌入公务员队伍,给公务员队伍注入新鲜灵动的血液。他们日常工作状态如何?是否闹过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还是以他的努力获得多位领导的认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主人公——一名90后“材料狗”4年工作中的三次重要转折,看看他的白手起家奋斗史。


 一名90后公务员的白手起家奋斗史

孙亦柳


关注公选王遴选网已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公众号推送的不少资讯,看了许多同仁写的各类分享,收获和启发都不少。一时手痒,也想和大家分享下进入体制内的一些经历,有成功、有挫折,既是一吐心中块垒,发发“牢骚”,也算是博大家一笑。

开始正文之前,简单介绍下自己的履历:

我是一名90后,从刚毕业就进入到体制内,已近四年时光,目前在县级市(以下简称A市)政府办工作,是政府主要领导文字材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也临时承担过分管市领导的联络工作,又参加过多次地市、省级选调,在办公室内经历也算是较为丰富,因此常被戏言“年轻的老同志”“年轻的笔杆子”。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因为当前工作的县级市,不是我的老家,自身也是普通家庭,并没有所谓的家庭人脉可以借势借力,到目前为止都是在“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所以,自认为个人经历对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刚刚入职的新人都有一定参考价值。篇幅有限,主要从工作以来的三次转折说起吧。


第一次转折:在一线部门进入材料生涯

2014年,大学毕业后考公到A市一个一线经济部门工作,当时一起入职的有好几个。体制内的同仁应该都知道,一线经济部门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当然内部竞争也更激烈。7月初,单位办公室打来电话,通知我们这一批公务员可以提前到岗,但按照A市人事部门规定,几个月后才算正式报到,提前报到的这段时间不计入工龄,也没有工资待遇,算是义务实习。考虑到这些因素,其余几位都犹豫了。我虽然心里有些犹豫,但在家人的支持下,提前去“实习上岗”。刚到新单位,实话说,还是有不少书生气,也闹过些笑话。比如,出行座位的问题。按照教科书或者礼仪老师的教授,和领导一起坐车出行的时候,要把后排右边靠窗的位置留给领导。对此,一直印象深刻,进而“生搬硬套”。一次陪分管领导、两位业务科长出行的时候,自以为“很谦逊”,主动往副驾驶坐,想把后排留给领导。当时,一位科长就笑着说:“那是给领导坐的,我们坐后排。”于是,闹了一个大红脸。后来,虚心向老同志请教,才明白其中的关键:出行座位,总的原则是以领导舒适为第一原则。因此,必须按照领导的习惯来,现实中的确存在有些领导喜欢坐副驾驶,因为视野开阔,而且稍微放倒椅子还能适当小憩。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前面说起的,乘车人数较多,后排可能会比较拥挤,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请领导坐副驾驶。当然大部分情况下,把后排右边靠窗位置留给领导的规则是成立的。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和陌生领导出行时,都会和驾驶员套套近乎,问问领导的乘车习惯。

“实习”之初,只是让我临时到一个材料科室帮忙。相比而言,材料科室没有审批、项目等“实权”,但属于本单位发展前景最好的科室,升职、调动的机会都很多,连续出过几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确实享受到了这些老前辈的余荫和关照),在小县城而言,属于“好科室”。一般情况下,像我这样来自外地、家境一般的年轻人,是轮不到的。后来才知道,同一批公务员中,对于“义务实习”,我答应得最爽快、来得也最早,给领导们留下了好印象,加上本身有一定文字基础(关于写材料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说),所以就先给了这次机会,但也只是“临时帮忙”,没有明确。

青年公务员入职,往往都是从打杂开始,非常琐碎,也非常消磨耐心和志气。这个过程,经历过的人都会有感触。从我自身的经历看,同样是打杂,如果能够多思多想,做一些改变,让人感觉到“有你没你不一样”,也有机会为自己加分。举两个小例子:一是在内部衔接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以往涉及材料起草的时候,单位内部对接不是很顺畅,各条线之间存在自行其是的“味道”,有时候即使开展对接,也是电话咨询,联系不够紧密。我到岗后,碰到类似情况,都会主动跑到相应科室,把自己写好的初稿拿去请教咨询,也会认真的记录意见,加以改进。二是在生活细节方面。单位订的工作快餐不太好吃,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订或不订,但是每次订餐都要提前和办公室联系,相对麻烦。我比较挑食,就想起在线叫外卖。起初,只是秉承客气的习惯,问了几位科长、老同志是不是要帮忙叫几份,做了一段时间的“义务订餐员”,客观上也减轻了办公室的负担,加深了好感。到10月初正式报到后,因为分管领导和科长的坚持,加上同事的好评较多,单位就摆明态度,安排我在材料科室工作。从此,我走上了“材料狗”生涯的第一阶段。

ps:这一阶段的感触,最多的还是觉得“口碑”很重要,众口铄金不是虚言,另外适当的“吃亏”未必不是好事儿。


第二次转折:在政府办公室挂职经历获得选调机会

在一线部门最大的帮助,既有较宽视野带来的个人成长,也有更多横向衔接带来的发展机会。由于单位的推荐,以及在前期工作中给政府办材料科室的同志留下较好印象,2016年2月底,到政府办挂职1周左右。当时,参加工作不久,也比较年轻懵懂,不知道这次挂职实际上就是在预先考察。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努力学习,努力跟进吧。

回顾那边时间,还是感谢之前在原单位的锻炼经历,在会务组织、材料起草、工作衔接等方面都有所接触,总体上适应得很快,尽管挂职时间较短,还是帮助做了一些工作。加上年纪较轻,可塑性较强,得到了当时的政府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其余同志的看好。挂职期满回单位的第一天,政府办主任就打电话给当时单位的老大,说:“这个人我们要了。”按照A市的惯例,类似两办调人,必须先借调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参加组织部门的公开选调(选调资格部分由各单位推荐,部分可自主报名,我属于前者),获得正式调入机会。在这里,细讲下当时选调的经历。因为对于大部分基层特别是乡镇的同志而言,区县、地市一级的选调,是最关键的一道门槛,也是短期内最大的目标。据个人的了解,选调的形式各地不一,基本都包括笔试、面试两个环节。我当时参加的选调,是先笔试、后面试:

笔试分为三个大题,一是结合个人的工作履历、感悟,对组织部门提出关于青年公务员培养的意见、建议;二是详述对本市“十三五”规划及某次市委全会、政府全会等区域性宏观政策的了解认识,或者根据自身擅长,有针对性的回答;三是对于做好农村工作的意见建议。应该说,考试内容比较全面,题目安排也比较合理,对乡镇、部门的同志总体都是公平的。

笔试之后,立即由组织部长亲自组织了“群面”,规格相对较高,面试的人也比较多,有近三十个。面试的题目,比较简单,就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但因为是部长亲自主持,大家都想要有最好表现,反而一时都不敢开口。部长连续两次说:“大家想好了,就可以发言,不必紧张,放轻松些。”但大家都不愿意做“出头鸟”。这种情况下,我看部长的眉头已经开始皱起来,心里想要么我先上,就举手第一个发言。那一刻,明显感觉到部长表情有所放松,虽然自己感觉因为时间仓促表现不算满意,但事后了解率先打破那种尴尬氛围,确实有加分,也给部长留下了一定印象,本来想把我留在组织部门,但考虑到已经在政府办借调就算了。

在通过组织部门的考核后,得以在下半年正式调入政府办材料科室,开始“材料狗”生涯的第二段。

ps:这一阶段的感触,最重要的还是感恩。事后了解到,能够获得挂职、借调、选调等机会,主要还是靠前后两家单位的主要领导的赏识和培养。最感动的是,这些关照都没有掺杂个人利益或者其他因素,客观的说,我既不具备影响领导决策的能力和资本,主观上由于自己的书生气,也没有那么大“野心”。此外,老单位不少老科长、老同志在许多场合的私下推荐也起到了不小作用。到政府办后,就有一些副主任、科长说起,本来以你的年纪资历到政府办还有些差距,但是你的老单位对你评价都很好,所以我们给了你这个机会。

当前,公务员队伍的培养晋升,因为地区差异不同,或多或少存在一定不正之风、宗派主义,但总的来说大方向是趋好的。正式调出那一天,我去感谢老领导、老同事。原单位的老大送了一句话:“小X,你这次出去机会难得,现单位的领导也很关心你。你年纪轻,只要好好干,机会会很多。如果确实感恩领导的关怀和提拔,就努力把他交代的工作做好。但是不要想着走歪门邪道,溜须拍马、奉承讨好都不是长久之计,也没什么大用,关键还是要凭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吃饭。”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段话有些迂腐,但我一直以此自勉,也愿意和诸君共勉。


第三次转折:从给市领导当临时联络员开始省级选调

2016年年中,借调入政府办后不久,主任找我去谈话,意思是一位挂职市领导的联络员(秘书在A市的一种本土化称呼)因故需要暂时缺岗一段时间,让我临时代岗一段时间。在A市而言,类似这样的经历,尽管时间不长,但能“镀金”,在提拔晋升上会有加分,算是领导对我的一种培养。但实话说,当时我也并不了解其中的背景和考量,但还是认真努力去做了,觉得不能让领导失望。

幸运的是,这位市领导非常亲切,在代岗的一段时间里在她的关怀指导下,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应该说,这样的经历也非常难得,对自身格局的扩大、眼界的拓宽都有很大助益。从我所在的省来看,县一级的权限很大、压力也很大,基本上省市一级的工作任务都在分解后下沉到区县一级。跟在领导身边的这段时间,亲身感受到了部门、乡镇的努力,也近距离感受了当地不少企业家的坚守、创新和落寞。此外,地市、省级乃至国家部委的领导时常来走访调研,县级接待的任务也很重,最多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上午内陪同参加了3个调研,这样来回奔走,可以说非常消耗精力。现在很多地方的区县都在说,“5+2”“白+黑”“夜总会”,虽然口号夸张一些,但确实是某些区县的真实情况,综合部门更是如此(我到政府办近两年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早8:30上班,晚11点后下班,双休日能够有单休就感觉是放假)。这种口号的提出也有其实际背景,白天和工作日都要忙着开会、接待、调研、招商,签发审阅文件、研究部署工作当然只能放在晚上、放在休息日。

感恩于这位市领导和当时的主任,在代岗结束后不久,两位领导都在政府主要领导面前有所提及我的工作,并表示肯定和满意。因此,在当年底,我得以破格提拔为办公室的中层干部,也成为了主力写手之一。此后又不久,刚好省级某一线部门开始选调公务员,岗位要求都是综合文字岗位,一看条件我都符合,那位市领导就第一时间把相关资讯发给了我。初看到选调公告的时候,内心是犹豫的,也不太自信,觉得自己一个县级公务员,肯定考不上。没想到,第二天碰到的时候,这位市领导还真诚鼓励我,让我去报名、去试试。抱着忐忑的心情,就去试了下。没想到真的通过笔试,而且也有一定优势,可惜的是面试的时候因为极细微的差距被刷下。

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下第一次省级选调的经历:

笔试真题:两个大题。第一题,就是考省委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具体内涵,并要求就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写一篇政论,不少于800字。第二题,当前国家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请谈谈对这一举措的理解,并结合我部门(即选调的省级单位)工作实际,谈谈怎么在分管工作领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笔试题目看,省级部门的考试的确层次更高、理论性也更强,这是基层公务员参加省级选调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的。

面试真题:三个大题。第一题,请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谈最满意的一篇材料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获得了什么效果。第二题,是涉及具体的场景应用和人际关系。第三题,是对本部门重点工作的意见建议。面试之所以被刷下来,一方面是年纪较轻,比同期面试的平均小了6-7岁,可能感官上会显得稚嫩些,另一方面或许是语速过快,在表达上也不够精炼。

虽然,第一次省级选调以遗憾告终,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不但增强了信心、开拓了眼界,而且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原来我还可以有更大的平台,原来我还有这样的机会。后来,又分别参加了一次省级选调和地市层面的选调,都成功考上了,但也都自愿放弃了。主要原因,是在一次次选调过程中,感觉到了自己的坚守——确实更喜欢政府部门、更喜欢经济工作、更喜欢脚踏实地的成长,对务虚的工作也不太擅长。这里,也有点小建议:就是大家在参加选调时,要不忘初心,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部门去报考、去努力,这样对后期的发展比较有利。

ps:这一阶段的感触,最明显的还是凡事要认真。做工作的主动性、细致性、全面性,既直接影响旁人对你的感官,也切实关系到你自身的成长。这一点,我想只要认真过的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碰到赏识你、关照你的领导,也希望大家都能在职场生涯如鱼得水,各得其所。



【点击关注】


100 36055 100 36055 0 0 5274 0 0:00:06 0:00:06 --:--:-- 8858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