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单聊下中国的出口---台企占了中国大陆出口半壁江山?

深圳宁南山 宁南山 2022-12-12
简单聊下中国的出口---台企占了中国大陆出口半壁江山?
不时在网上能看到这样的说法,说中国大陆前100位的出口企业里面台企占了三分之一,并说台企占了中国大陆出口的“半壁江山”。
嗯我想这个说法应该是出自下面的这个榜单,相信很多读者也见过,
不过这个说法呢,只对了一半,前半部分是正确的,但后半部分的推断是错误的。

2020年中国大陆的出口百强企业里面,台企有31家,确实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主要是有富士康,华硕,达丰,英业达,仁宝等巨头代工台企的各个子公司,其中前十名更是有6家台企,分别是富士康在郑州,深圳和成都的三家子公司,以及华硕在上海和苏州的两家子公司,以及达丰在上海的子公司,其中郑州富士康是中国大陆出口金额最高的企业。

但是台企占了中国大陆“半壁江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国的出口是高度碎片化的,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子,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0.6万家,虽然没有说其中多少家有出口,但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大陆有出口的企业规模应在几十万家。
2020年中国大陆出口百强企业,总出口金额大约4600亿美元,只占了当年我国出口2.475万亿美元的不到五分之一(占比18.6%),这个占比其实也并不高。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份榜单对照着看一下,
2020年9月18日,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
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排名发布暨自由贸易创新发展(洋浦)论坛”,发布了《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研究报告》(以2019年度数据为依据)的外贸500强名单,
2019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贸易总额共计15769.1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6523.87亿美元,占2019年中国出口比例为26.1%。
可以看出出口排在前几百位的企业,其实在我国货物总出口中的占比并没有特别高,毕竟我国有出口业绩的企业可是单位在几十万家的规模。

那么按照本土国企,本土民营企业和外企来分析,中国大陆的出口主力目前是谁呢?是本土的民营企业。
过去的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一个极大的变化,就是出口的绝对主力变了。
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首次超过外资企业,达到45.18%,成为出口的第一大主力军。同年,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为44.16%,
而在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本土民营企业的出口占比已经上升到了60%,比上年同期增长19.5%,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为31.2%,增长5.6%,其余不到10%的出口主要是国企贡献。
也就是简单的说,目前内资企业(民企+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出口呈现7:3的关系,
而从增速来看,可以明显看出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还在上升,占出口比例的60%并不是终点。

不仅是出口占了60%,中国的出口顺差也主要是本土民营企业创造的,而非包括台企在内的外企,也不是国企。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9.9%。
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5.62万亿元,增长14.5%,占我外贸总值的50.2%,比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0.61万亿元,增长19.5%,占出口总值的60%;
进口5.01万亿元,增长5.4%,占进口总值的37.3%。
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创造的顺差为5.6万亿元,这个数字竟然超过了同期我国4.23万亿元出口顺差的总额。

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42万亿元,增长2%,占我外贸总值的33.5%。
其中,出口5.63万亿元,增长5.6%;进口4.79万亿元,下降1.8%,创造顺差为0.84万亿元。
外企之所以创造的顺差不太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不少在华外企本身是以中国市场为主要销售市场而不是出口,例如在华合资车企,以内销为主,同时大量进口整车和零部件,
其二是在华外企不少是以中低端的组装产业为主,组装完之后出口到全球,富士康,和硕,达丰,英业达,仁宝等各个台湾代工大企业就是典型,需要从境外进口上游的屏幕,芯片和电子零部件,呈现“大进大出”的特征。例如富士康,昌硕公司在中国大陆的iphone手机制造,就需要大量从台湾进口芯片,光学器件等,组装后再出口全球,中国大陆占了全球iphone产量的95%以上,而iphone的处理器大都是台积电代工的。
再比如我国是全球第一笔记本电脑生产大国,而这些电脑使用的CPU则来自英特尔,AMD,需要从境外的美国,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类似的还有主板,硬盘之类。

而今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5.02万亿元,增长15.1%,占我外贸总值的16.1%。
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10.8%;进口3.61万亿元,增长16.9%,为逆差2.2万亿元,
主要是因为我国国企担负起了进口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任务。
总之,对于我国的出口来说,过去的十年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出口的主力从外企逐渐变成了本土的民营企业,这体现了我国本土企业在技术和竞争力上的快速进步,因此从供应侧的角度来讲,总体的势头是不错的。

但我觉得我国出口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市场还是高度的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外围地区(日韩台等),
以2022年1-10月为例子,我国的出口总值是19.711万亿人民币,
其中出口到美国为3.255万亿人民币,占比16.51%;
出口到欧盟为3.113万亿人民币,占比15.79%;
出口到英国为4496.9亿人民币,占比2.28%;
澳大利亚为4249.5亿人民币,占比2.16%;
加拿大为3008亿人民币,占比1.53%;
新西兰510.8亿人民币,占比0.26%。
上面这些白人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比例为38.53%。

除此之外,
出口到东南亚为3.059万亿人民币,占比15.52%;
出口到中国香港为1.606万亿人民币,占比8.15%;
这两个地方实际上是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地区,中国大陆对这两个地方的出口,实际上最终的消费市场仍然是在西方国家,像今年前十个月我们对越南的出口竟然接近8000亿人民币(7976.1亿),比出口日本的九千多亿,出口韩国的八千多亿人民币也少不了多少,而2021年越南的GDP只有韩国的五分之一,只有日本的不到十三分之一。
我们对越南这么大的出口金额显然并不是越南本地消费了,而是经过加工后再出口了,越南的最大出口对象就是美国,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之后一些中国的出口就转移到了越南,同样的东南亚还有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也在出口。
因此西方白人发达国家实际上消费了我国一半的出口商品,这和其在全球的经济实力占比是相符合的。

而另外还有和这些西方白人国家的外围地区,以及对华不太友好的印度,也消费了不少中国大陆制造的产品,
出口到日本为9511.4亿人民币,占比4.83%;
出口到韩国为8986.3亿人民币,占比4.56%
出口到中国台湾为4553.4亿人民币,占比2.31%
出口到印度为6531.9亿人民币,占比3.31%。
这四个合计占了15.01%。

这是全球经济版图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全球消费力最强的市场是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外,其实主要发展较快的市场就是十亿人口以上的中国,印度,另外就是接近7亿人的东南亚。
其他像拉美,前苏联区域,中东,非洲这些地区,实际上发展总体并不好,可以说总体的工业化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缓慢的状态,要想赶上来追赶欧美,东亚和印度难度还是很大。

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况,地球其实也是一个贫富分化而不是均富的世界,少数的国家和人口却掌握着大部分的财富,实际上放眼过去100年,西方以外新进入发达经济体的主要也就是东亚的几个经济体,而再展望未来二三十年,全球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能进入发达国家门槛的也就是那么几个,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从数据上分析过,候选国也就是中国,波兰,匈牙利,马来西亚,巴拿马等少数几个。
新中国70年与发达国家的门票
另外印度虽然人均进入发达国家还是有距离,但是体量大,因此总量上增加也比较可观,越南虽然增速快,但人均太低现在也就是三千多美元,要在未来二三十年就进入发达国家难度还是很大。
因此在外部出口市场上,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外围地区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市场。

不过幸而我国本土有高达14亿的人口,这个人口体量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拥有极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像2021年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外部市场,我国对其出口为3.722万亿人民币。而同样在2021年,我国广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2万亿人民币,江苏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7万亿人民币。
同样在2021年,我国对欧盟出口为3.35万亿人民币,而我国山东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7万亿人民币。
换言之,实现我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提升各省各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可以在我国内部创造出多个规模相当于对美出口,对欧市场规模的市场的。

而在外部出口方面,我国在努力保持和扩大和欧洲的合作,毕竟欧洲和我国既没有领土纠纷,军事上也难以对我国构成直接威胁,同时共同利益的扩大也有利于阻碍美国在西方内部组建反华同盟。
另外接近7亿人的东南亚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增长潜力大,同时政治军事上又相对安全的市场,
即使未来部分外资因为中美关系变化要从中国大陆转移出去,转移到东南亚也会是比到印度更好的选择,这里距离中国更近,更容易和中国供应链形成协同效应,也更容易成为我们的出口市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我国来说也更安全,毕竟中国海军在南海具备巨大的优势。
而印度则需对其保持警惕,这是一个经济体量注定会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国家,同时对华不友好是其内部共识,要警惕印度利用其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把我国对印度的出口转化为在印度投资建厂,同时在印度搞基建帮助其工业化,这对我国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是不利的。
这几年多家知名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资产扣押,应收款项被赖账,甚至还被印方诉讼索赔的事情多次发生,必须考虑政治风险,避免把印度出口变成对印产业转移和基建输出。

以上是今天对出口的一些随想,总之本土民营企业的出口,国内市场的扩大,在中美关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和欧洲韩国等的合作,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对我国长期发展而言都很重要。

往期文章链接:
商业循环的重要性--从美国ICT科技发展历史看中美科技竞争
不仅仅是芯片,从一个侧面看未来十年的中国ICT技术自主化
新中国工业化的高级科技人才来自哪里--从德国总理访华想到的
从一件小事看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
中国的三个巨大潜在发展空间
论走向世界第一的心理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