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

其他

最近一个让我有些吃惊的新闻--我国基洛级潜艇居然可以买票参观了

这段时间我看到的一个比较吃惊的新闻,就是发现中国基洛级潜艇居然拿已经有退役的了,而且从2024年初开始正式卖票参观了,门票只要78元。中国总共从俄罗斯引进了12艘基洛级潜艇,居然已经开始退役了。这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于是就查了下,发现居然是真的,地点在广东湛江军博园,在“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的公众号上面就可以直接买票参观。想起当年引入基洛级,国内军事刊物大力宣传大洋黑洞,如何静音的时候,从我的主观感觉上似乎也没有多少年,现在已经开始不要了。我继续查询了下,这艘基洛级退役潜艇是2023年12月15日拖到湛江水域的,目的是用于国防教育。这也没有过去多长时间,已经有网友留言说去参观过了,可以进到潜艇内部,但是不能拍照,看来运作效率还是不错的。不仅如此,在国内官媒的视频新闻里面,已经开始大方的展示退役的基洛级潜艇内部的情况了,在网上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视频报道。看见现在自信程度提升了,过于落后,可以展示。在以前读书的时候,军训的时候,乃至于后来我在军工企业上班的时候,都会不断的接受国防教育,保密教育,“清桌锁柜”。让我被灌输了这样一个概念,保密的作用除了让敌方不知道我们有多先进之外,也是让对方不知道我们当时有多落后。保密工作让敌方不知道我方的虚实,但在以前,恐怕是不想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装备的“虚”的方面更多。举个例子,2009年10月10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昨日(9日),海军工程大学透露,曾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军303潜艇,在退出现役后移交该校用于教学科研。今天下午,在经过19天航行3400公里后,303潜艇将抵达武汉。
3月11日 上午 8:31
其他

印度:不知不觉已发展到世界第五

2017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2015-2025,印度经济将开启赶超西方强国模式》2015-2025,印度经济将开启赶超西方强国模式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查询了从1990年-2016年全球20个主要经济大国的增速,发现了这26年的经济增速里面,印度仅次于中国。2016年相比1990年,中国的GDP总量增长到28.14倍,2016年相比1990年,印度的GDP总量增加到6.91倍。同时查询了2010年-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印度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局面,根据IMF数据,2010年—2016年,印度经济的增长率分别为10.26%,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三个月来,似乎没有人关心光刻机了

这段时间看各大平台的财经类消息,总觉得好像跟以前比少了些什么,但是又一下子想不起来,于是仔细的回忆了下,突然想起来,原来是关于光刻机的消息变少了,感觉好久没有看到过关于光刻机的文章了。在以前,记得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光刻机的自媒体消息出来,当然几乎都是捕风捉影的,例如“某某高校造出光刻机了”,“”中国科学家找出制造光刻机的新路线了”,“国产光刻机量产了”之类,当然大多都是没啥依据,或者对基本概念都理解错误,或者事情为真但是夸大为中国搞定了光刻机的,真正高质量的新闻很少。但是呢即使这样,这些没有质量可言的新闻,但是却依然有很高的热度,有的消息还会不断的重复出现,这也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实现芯片制造国产化的关注程度确实很高。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几个月来光刻机的热度大大下降了。总感觉8月29日华为上架销售的Mate60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从20世纪的俄国,看走向世界第一有多难

最近查找了一些数据,有一些新的感受,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俄罗斯为什么无法成为世界第一?20世纪俄罗斯的四次人口损失,使其人口从百年前的全球8%下降到了今天的全球1.8%,人口仅为西方的大约六分之一,中国的大约十分之一,可以说已经丧失了登顶全球老大的可能。世界人口到2022年11月已经突破八十亿了,但是在大约100年前,就说一战结束时的1918年吧,那个时候全球还没有精确的人口统计,全球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统计其实还是在二战以后了,一般估计1918年全球人口在18亿人左右,而1900年则有大约15-17亿人(不同来源数据不一样)。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俄国的数据,1897年俄国做了其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再后来是苏联了),总人口达到了1.2564亿人,这就有点厉害了,如果当时的全球人口按照16亿计算的话,俄国的人口占到了全球的接近8%,是当时的世界第一白人人口大国,不要说人口比英国,法国,德国多了,而且比美国人口还多。这时的俄国已经有了广袤的领土,白人国家中最多的人口,同时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尽管可适宜居住的领土不如中国,美国,但也比其他欧洲国家大多了,是具备称雄世界的可能性的。1926年的时候俄罗斯帝国变成了苏联,又做了一次人口普查,此时苏联的人口为1.47亿人,而这一年全球的人口估计为20亿人,占比大约为7.4%,比起三十年前竟然还降低了一些,即使考虑到全球人口统计数据不太精确,也可以看出俄国人口占全球比例没什么变化。20世纪俄国的第一次人口大损失:1914-1922年死亡1000万+(也有认为1500万人以上)最大的原因是这中间俄国1914年-1918年的一战,以及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的红军和白军的内战极其残酷,导致上千万的俄国人在这期间死亡。法国历史学者Alexandre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脱钩与挂钩:一组从2019-2023年的数据

人类的富裕需要通过交换来达成,通过交换可以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从而实现自己的富裕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进出口数据如此受人关注的原因。如果没有从国外大量的进口铁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进展如此之快,如果没有从国外大量的进口石油,我国的汽车也不会如此的普及,汽车需求会大大缩小,国内各大石化工厂也会面临无原料可用,从而影响我国本土的工作机会。而在劳动力资源也同样如此,通过产品进出口,实际上也可以把国外的劳动力资源为我所用,因为进口的产品实际上也是国外的劳动力花费时间生产出来的,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举过这样的例子,不再赘述。因此我查询了2023年前10个月对比四年前同期的出口情况,首先总出口额从2.038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792万亿美元,增长了37%,然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在比例上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2023年1-10月相比2019年1-10月,我国对东南亚,非洲,印度,拉美,俄罗斯这些发展中区域基本都增长了50%以上,而与之对比的是对美国,英国,日本的出口增长在20%以下;对韩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长在35%-40%之间;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了56.9%,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出口对象里面唯一一个超过50%的。总之此消彼长之下,东南亚现在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了,而在四年前的1-10月,欧盟(当时包含英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然后是美国,东南亚只排在第三位。同时我国今年1-10月对非洲+拉美+俄罗斯的出口总额之和已经超过43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对欧盟出口总额,也超过了对美国出口总额。我们按照出口增速从最慢到最快进行排名,有意思的是,即使在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情况下还是用美元计算出口金额,和四年前相比,我国对所有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金额全部是增长的。2019年1-10月对日本出口1178.058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1312.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2019年1-10月对英国出口547.041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647.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2019年1-10月对美国出口3477.87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4150.3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可以看到在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中,四年来对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出口增长是最慢的。2019年1-10月对加拿大出口304.87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371.693亿美元,同比增长21.9%;2019年1-10月对台湾出口449.205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562.97亿美元,同比增长25.3%;2019年1-10月对韩国出口911.866亿美元,2023年1-10月为1236.76亿美元,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工业明珠越来越少了

这几年,工业明珠似乎越来越少了。这个周末我最关注的新闻,就是中国第一艘大型国产邮轮在上海正式交付了,该船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厂2019年10月开始建造,历时四年,总吨位13.55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该船零部件竟然高达2500万个,是C919的五倍。造船业的三颗明珠(航空母舰,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终于被中国集齐了!通常说中国的快速进步有几个阶段,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被认为是一个阶段,但实际上我觉得2008年对我国来说也算是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种先进科技开始不断突破。就以造船的这三颗明珠为例,2008年4月,沪东中华自主建造的我国第一艘LNG运输船“大鹏昊”成功交付;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国产大型邮轮的时间晚了些,2023年11月也交付了。我查了下15年前交付的大鹏昊的运载情况,截至2023年6月,这艘LNG运输船已安全运载257船货物,累计交付约1670万吨LNG,情况良好。我们的第一艘国产航母,从交付到现在居然都已经11年了,以我国这种飞快的技术进步速度,辽宁舰到现在都已经显得落后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是世界唯一能同时造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和LNG船的国家.美国和日本都曾经建造过大型邮轮,但是因为缺乏竞争力而退出了这一市场,目前该市场由欧洲公司垄断,当然现在中国开始进来了。像日本的三菱重工,2011年接获了来自德国邮轮公司AIDA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从中低收入国家欠中国债务的数据看话语权的力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提起发展中国家遭遇的“债务陷阱”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国家呢?我想即使我们不愿意说,也会有很多人在脑海里第一时间想起“中国”两个字,奇怪了,这个明显错误的思路是何时何地的进入我们的脑海的?我想这可能是西方国家总是把“债务陷阱”这个词安在中国头上,然后在各个演讲,论坛,官方访问,媒体报道中反复提起所致。2022年美国办了第二届美国-非洲峰会,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有49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领导人飞往华盛顿参加会议,在峰会之前的预热环节,美国人举办了非洲论坛,也邀请了中国外交官员参加,有意思的是在论坛的公开访谈环节时,美国的主持人问中国的外交官“中国投资非洲是债务陷阱”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宣传策略,而我国自然要对此反驳,但反驳毕竟是一种防守行为,进攻方说中国制造了债务陷阱,防守方说中国并没有制造债务陷阱,这种方式都让旁观者加深了看到债务陷阱就想起中国的印象。其实“债务陷阱”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并不是西方人发明的,该词是在2017年初,由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拉玛·切拉尼,在其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抛出的概念,切拉尼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只能对中国唯命是从。因为印度人发明的这个词很符合西方人的胃口,因此西方各路人员将这个词大规模的使用,并且一直和中国联系在一起。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听多了之后可能会这么想,那就是我们知道西方政府和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债务陷阱不怀好意,是出于竞争的需要,但也许发展中国家的确是欠了中国很多钱,而且很多也还不上。但实际上呢,并非如此,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债主并不是中国。2022年12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曾经针对法国媒体报道发布了文章反驳,老实说,有的数据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文章是这么说的:“一国外债总额由公共债务(含公共担保债务)、私人非担保债务和短期债务构成。.....根据世行报告,截至2021年底,报告统计的121个中低收入国家债务总额约为9万亿美元,其中公共债务和公共担保债务为3.6万亿美元,占比40%。这就意味着高达5.4万亿为私人非担保债务和短期债务,占比60%。而在3.6万亿美元公共债务和公共担保债务中,私人债权人债务比重高达61%,较201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低收入国家绝大多数外债是欠私人债权人的。这些债务占了中低收入国家外债的大头......而官方多边债务和官方双边债务在中低收入国家外债中只占15.6%,对华官方双边债务由于报告中未明确总额无法计算比例,但数值肯定更小。再看看IDA国家,截至2021年底,报告统计的69个IDA国家债务总额为1万亿美元,其中官方双边债务不过2025亿美元(包括对巴黎俱乐部债权人的642亿美元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巴黎俱乐部债权人的1383亿美元)。这意味最不发达国家近八成的债务都来自西方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务(含公共担保和非担保债务)......更何况,世行将中国国有企业等商业性质贷款也一并计入官方债务,导致对华官方债务规模被人为扩大,有关统计方法值得商榷。如剔除此因素,对华官方债务在IDA国家整体外债中比重只会更低。法媒有关报道有选择性地挑“官方双边债务”这一较小统计口径说事,耸人听闻地强调对华债务占IDA国家官方双边债务比重高达49%......目的无非是想让那些对债务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读者产生IDA国家49%债务来自中国的误解,险恶用心可见一斑。"出于对大使馆说的这组数据的好奇,我在世界银行官网下载了这个世界债务报告2022。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server/api/core/bitstreams/49da23a2-bcc9-5593-bc96-470cae6b3665/content可以看到下图是全球121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债务情况,2021年底总额9.296万亿美元的债务里面,长期债务为6.447万亿美元,短期债务为2.434万亿美元,其余为IMF的借款等,这个比较少,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过去的几年,制造业是向中西部转移的多还是向越南印度墨西哥转移的多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引起了我的兴趣,说是根据数据提供商CEIC编制的数据,自2018年初以来,随着工厂生产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扩展,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猛增了94%,在截至今年8月份的前12个月里,这些省份的出口总额达到6300亿美元,超过了同期印度的4250亿美元、墨西哥的5900亿美元和越南的3460亿美元。看这个描述的意思就是2022年9月--2023年8月。中国内陆地区的出口增速也超过了这些国家,尽管不少海外企业对中国以外的一些制造业生产中心兴趣增加。与中西部15个省份出口的接近翻番相比,自2018年初以来,印度的出口只不过增长了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43%,越南的出口增长了56%。然后新闻里面附上了这个图片,从图片上看,以2018年1月为100的话,到2023年8月,即使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增长也和印度和墨西哥差不多,只是慢于越南,而中国内陆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则大大超过了印度,墨西哥和越南,而且出口规模上还更大。从这个图上看,上文的“自2018年初以来,随着工厂生产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扩展,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猛增了94%。”以及“自2018年初以来,印度的出口只不过增长了41%,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43%,越南的出口增长了56%。”这些数字应该是2023年8月和2018年1月的月度数据比较。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新闻里面并没有说这个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是哪15个,从文中的描述来看,是不包括沿海地区的。既然新闻里面没有说,那我就自己动手查吧,当然我这里就不只是查询15个省份了,我只把比较发达的9个靠近沿海的省份地区除开,就是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浙沪,福建,广东这9个,另外河北,广西,海南虽然也在沿海,但是我也纳入查询,这样总共就是22个省市自治区。按照2022年的出口金额排名,有了如下的表格,四川第一高达900多亿美元,而重庆,河南,湖南,江西,安徽五个省市差不太多,出口都在700多亿美元,分居第二到第六名;接下来是湖北省出口在600多亿美元位居第七位;在500亿美元这个级别的有广西和河北,老实说这两个地方的出口超过了500亿美元多少有点让人意外,查了下河北省2022年第一大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而这个机电产品里面有四分之一是汽车和汽车零配件,2022年增长较快,按人民币算2022年河北省出口汽车零配件180.2亿元,增长20.4%;出口汽车160亿元,增长35.2%;出口电子元件115亿元,增长42.6%。而在机电产品之外,钢铁是当仁不让的河北省出口拳头产品了,全年出口钢铁占河北省出口的10%以上。总的来说,川渝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在沿海地区以外是最为发达的,加起来出口金额超过了17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省份,显示了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实力。光是看总金额排名是不够的,我们还得看一下增长率的排名,这才能知道哪些省份在出口型制造业转移方面获得了更多。可以看出2022年相比2018年增长超过100%的有湖南,海南和江西三个省,当然了海南省基数小。其中湖南省是22个省份里面出口增速最高的,竟然达到了152.1%。我查了下官方是这么描述的,2022年,湖南进出口产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矿产品、农产品等类别。其中,传统出口优势特色产品,如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烟花爆竹、陶瓷等,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像做工程机械的三一重工,2022年海外市场营收为365.71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从拆定时炸弹到ICT国产化--国庆节假期到来的一些遐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第74年了,嗯经历了前几年我想这个假期应该会玩的更加开心些。我反正每天都在筹划带家人孩子去哪里玩。平时没事在看各种资料,这个国庆节又让我想起了这段时间在资料里面看到的几件事。
2023年9月30日
其他

过去这四年,华为突破了什么

软件开发工具,计算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都在加快走向国产化。我之前也写文介绍过,华为在过去在做各种业界认为不可能的国产化工作,其一是用华为自研国产MetaERP替代了华为长期使用的Oracle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一点想法--中国乃至全人类进步缓慢的三个领域,未来可能成为爆发点

以下是今天的一些想法。我们的科技尽管在快速发展,但是却有三个很难进步的领域第一个是农业,尽管人类到今天已经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了,但是农业的单产始终无法像工业品一样几十倍,上百倍的提高,二十世纪化肥,农药,种子技术的快速进步,曾经使得农业单位产量提高了几倍,但到现在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已经很难再大幅提高了。我国为什么一直坚持着耕地面积红线,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技术进步遇到了瓶颈,如果我们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轻而易举的增长几倍十几倍,那就无所谓耕地红线了。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东亚的人均GDP怎么和西方差距还是这么大

最近查了下全球各国和地区的人均GDP,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起因呢,是不时的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说,台湾的人均GDP在2022年超过韩国和日本成为东亚第一,其实这个说法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首先中国香港地区的人均GDP就肯定比台湾高。在IMF官网很容易的查到2022年人均GDP的数据,不过让我惊讶的并不是台湾的人均GDP如何,倒是突然发现2022年整个东亚地区竟然只有香港的人均GDP还在全球前三十位了。数据如下:2022年东亚地区人均GDP最高的是香港,为4.923万美元,排名全球第20位。2022年人均GDP日本为3.382万美元,排名全球第31位;2022年人均GDP台湾地区为3.264万美元,排名全球第33位;2022年人均GDP韩国为3.225万美元,排名全球第34位;还有个澳门地区人均GDP下降的比较厉害,2022年人均下降到仅有3.154万美元,排名全球第37位,还不如日台韩了。那么中国大陆在哪里呢,2022年人均GDP中国大陆为1.281万美元,排名全球第68位。东亚地区发展到今天,和西方仍然有巨大的差距,除香港外无一进入全球前三十位,而香港也仅排在全球第20位。相比之下东亚和东南亚黄种人地区最为奇迹的是新加坡,2022年人均GDP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对华为mate 60 Pro的一些想法

这是一篇随想。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国内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就是华为的Mate
2023年9月5日
其他

最近的一点想法--中美竞争和第三方市场的重要性

中美总体在朝着脱钩的方向走,但是中国制造的韧性还是可以的。目前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不太理想,再加上出口在下降,7月份按照美元计算可是两位数的下滑,因此带来了很多担忧,尤其是中美在走向脱钩,这就加深了一些担心。但其实如果看数据的话,我是觉得中美贸易战的五年以来,中国制造的表现还是可以的。2018年我国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越南四国总出口金额为6414.9亿美元,月均534.6亿美元;2022年我国对四国出口总金额为8599.7亿美元,月均为716.6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了34%;2023年1-7月对以上四国的总出口为4312亿美元,月均为616亿美元,这个数字币2022年下降了不少,但是跟2018年比较的话,月均出口金额仍然高出15%。为什么要把加拿大,墨西哥,越南算在一起,因为这些国家是存在转口贸易的。如果单看中美之间的贸易,可以看出的确总体在向着脱钩的方向走,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对美国出口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2018年19.2%2022年16.2%2023年1-7月下降到了14.5%相应的,美方的统计数据中从中国的进口份额也在下降,2018年还在20%以上,今年1-7月直接从中国进口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5%以下。当然与此同时,今年1-7月相比2018年,美国从墨西哥,越南,加拿大的进口份额均呈现上升。说实话,在面对全球实力最强,市场最大的国家美国对我国主动挑起贸易战到今天已经快五年半了,中国制造的这个表现我觉得是超出当初的预期的。如果回到五年前贸易战刚开始的时候,当时国内的舆论悲观气氛和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当时有人说五年后我国直接和间接对美出口在绝对金额上依然能增长,恐怕要被说成是乐观的过分了,在当时是会被群起而攻之的。对于中国而言,其实如果美国执意要脱钩,以后双方的直接贸易规模,以及在双方贸易中的占比是会继续下降的,这一点相信中国广大的制造业业者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本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了。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说过本土市场的重要性,因为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是一个庞大而安全的市场,试想如果我们的本土消费规模在未来十年能够扩大一倍,那是多么惊人的数字,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9733亿元,按照当年的平均汇率就是6.5377万亿美元,如果未来我们翻一倍,那就变成了超过13万亿美元了,这是多么庞大的市场,对比之下我国今年对美国的出口预计就四千多亿美元。但是光有本土市场是不够的,毕竟富裕来自于交换,自己花较少时间制造出来的少量高价值产品,来交换外国人用更多时间制造出来的大量低附加值产品,美国老百姓为啥生活水平高,从中国,东南亚等进口大量的廉价商品,苦活累活转移到国外去做了。再说一次,光有高生产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交换才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举个例子,你的村子需要甲和乙两种物品,甲产品是高价值产品,你们村每天需要30件,每件能卖10元,你们村刚好拥有生产甲的先进技术,每小时能生产10件。而乙产品附加值很低,每件只能卖1元,但却是你的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你每天需要300件,但是你每小时只能生产30件。因此全部你自己生产,因为你每天需要生产30件甲物品和300件乙物品,所以你每天要耗费30/10+300/30=13个小时。这个时候隔壁村找上门来了,说他们需要甲物品,每天需要40件,但是他们不会生产,但是他们会生产乙物品,生产效率比你们低一些,每小时能生产20件。于是你们达成了交换协议,那就是你每天需要的300件乙物品就交给隔壁村生产,隔壁村每小时生产20件,花15小时生产好,你就节省了生产乙物品的10个小时时间,只需要花300元给隔壁村购买就好了。在花3小时生产了自己需要的30件甲物品之后,你再花4小时生产了40件甲物品,总价值400元,全部卖给乙村,这样除去向乙村购买300件乙物品需要的300元,你竟然还盈余了100元。看到没有,无论甲物品还是乙物品,你的生产力水平都比乙村高,但是当你没有交换时,你需要13个小时劳动来满足自用,而且还没有盈余,而当你和乙村交换之后,你每天只需要工作7小时,不仅满足了对甲乙物品的自用需求,而且还通过出口甲物品实现了100元的盈余。那么隔壁村吃亏了吗?也没有吃亏,因为他们通过交换,获得了自己不会生产制造的甲物品,大大的提高了生活水平。这就是交换的重要性,这就是出口的重要性,即使跟生产力水平比你差这么多的隔壁村进行交换,也能大大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当我们担心和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脱钩时,要考虑到两点,第一点是其实欧美国家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担忧,我们担心失去庞大的欧美市场,反过来欧美国家也有同样的担忧会失去中国市场,不算欧美对我国的直接出口,欧美的跨国企业每年在中国营业收入就有几万亿人民币,光是一个苹果公司2023年4-6月一个季度在大中华区营收就有157.58亿美元,按汇率就超过1000亿人民币了,这还只是一个季度,欧洲的各大汽车公司,奢侈品品牌等也是如此。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在中国有不少工厂,这些并不在贸易数据里面。第二点是第三方市场的重要性就如同前面讲的例子一样,西方也必须通过和外部世界进行贸易交换才能保持自己的高生活水平,因此中国和欧美之外的广大第三方市场也是争夺的对象,正如中国不能只有内循环,而是要搞双循环一样,欧美同样也不能只能内循环,毕竟高生活水平是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的,是西方通过短时间的劳动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来交换落后国家长时间劳动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的。因此这些广大的第三方市场,对西方国家来说其实是不能失去的,西方也担心如果失去了即将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那就不能再失去庞大的第三方市场。否则没有了这种交换,则西方高生活水平难以维持,而反过来这些国家如果转成和中国贸易交换,则可以推高我国的生活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耗费了大量精力搞一带一路的原因。我国为什么在公布贸易数据的时候,总会关注到东南亚,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的贸易数据情况,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加,其实就是抢占了西方竞争对手在这些国家的份额,减少了西方和第三方市场的交换。我国今年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出口大国,其中尤其是在泰国市场,我看到今年上半年泰国市场电动汽车销量中中国品牌竟然占到了78%,而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市场可是日本汽车品牌的传统领地,这其实就会减少日本和东南亚的汽车贸易交换,从而影响到日本的生活水平。换言之,尽管欧美市场不受我们控制,但是中国本土的市场,以及广大的第三方市场是我们可以去争取的,要知道即使把中国和西方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是全世界的少数,而这广大的外部市场也是西方不能失去的,否则即使以西方的生产力,如果不和全球市场贸易也是无法维持其现有生活水平的。往期文章链接: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的一些数据--这个星期最让我关注的两个新闻查询了2018年以来的一些数据想起了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香港案例中国的“突变时刻”何时到来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中韩造船业苦战十余年后,中国制造似乎到了临界点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的一些数据--这个星期最让我关注的两个新闻

8月18日周五的时候,一个新闻火了起来,那就是国台办表示:支持相关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对台关税优惠。广大网友纷纷表示终于有一天啊.....这个ECFA的全称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签署于2010年6月,是马英九执政两岸关系较为和缓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大陆对台湾释放善意的结果。五年后的2015年6月,国台办开过一个新闻发布会,说ECFA货贸协议的早收产品(早期收获产品,其实就是关税减免产品清单,因为后面的项目没有实行,当时台湾执政的是马英九,在野的民政党把ECFA说成是毒药)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已经全部降为零关税。截至2015年3月底,大陆累计自台湾进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380亿美元,减免关税141.5亿元人民币。据台湾海关统计,大陆累计向台湾出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货物64.7亿美元,享受关税优惠72.8亿元新台币(约合2.4亿美元)。台湾共有46家金融企业和321家非金融企业利用早期收获优惠政策在大陆提供服务,大陆3家金融企业和141家非金融企业利用早期收获优惠政策在台湾提供服务。从数字上面来说,应该说这是一份两岸互惠互利的协议,但是台湾方面得到的好处明显的远高于大陆。其中,2015年的这个发布会国台办着重提到ECFA签订以来,台湾的石化业、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三个产业的早收清单产品对大陆出口维持了增长,并且主要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增幅巨大,当然这里注意了,台湾方面却没有对大陆农产品开放。不仅是农产品没有开放,从开放项目上来说也能体现中国大陆的善意,两岸ECFA“早收清单”项目中,大陆对台减税539项,包括石化、纺织、机械等台湾方面迫切需要和关切的产品(纺织136项为最多,另有机械107项、石化塑料88项);台湾对大陆只开放267项,而且尤其坚持不开放农产品。在ECFA签署的当年,大陆对台进口减税项目金额占当年自台进口金额16.14%,台湾减税项目只占当年自大陆进口金额的10.53%,也就是说台湾在对大陆出口的金额远远更高的情况下,得到的减税项目金额比例反而更高。到了2022年底,根据国台办的统计,大陆已累计对台减免关税85.2亿美元,台湾有61家金融企业和2065家非金融企业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在大陆提供服务。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毕竟按照现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这个85.2亿美元已经超过500亿人民币了。而台湾的中华经济与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曾志超在8月17日发表的文章,统计自2011年ECFA到2023年2月生效12年间,大陆早收货品出口至台湾的产品减免关税只有两年超过1亿美元,12年减免关税合计不到10亿美元,而台湾方面对此是什么反应呢?不仅仅是对中国大陆减免关税的项目远远的少,而且还对中国大陆高达2455项产品禁止进口。我之前对此写过一篇介绍: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今年4月,中国大陆商务部终于通过审查,并依法决定自2023年4月12日起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的2455项产品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而从国台办的发言,也能看出对岸对这边是相当的霸气,根本不怕你。"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不仅未采取切实举措解除对大陆歧视性贸易限制,还不断变本加厉,如本次调查立案时涉及产品2455项,在调查期间又调整至2509项。"国台办此次说的支持相关主管部门的调查,是在此之前,商务部已经在8月14日在官网发布了一个公告,公告说“”调查机关初步认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大陆聚碳酸酯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自2023年8月15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各公司生产的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保证金比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各公司的保证金比例在16.9%-22.4%之间。聚碳酸酯就是PC,是常见的石化工业制造的塑料产品,中国大陆有大把工厂能生产制造,而台湾的PC产品出口主要就是靠中国大陆市场,台湾《经济日报》8月16日发表社论称,2022年台湾聚碳酸酯对大陆(含香港)出口约8.8亿美元,占聚碳酸酯总出口约83%。针对中国大陆的调查,台湾当局称,早收货品占台湾出口大陆的比重已从最高的26%降至2022年的17%,言外之意还是很明显,觉得大部分出口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了,聚碳酸酯占台湾2022年对中国大陆的0.4%都不到,这完全可以只是个开始。这里又要说了,台湾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大陆唯一巨额逆差的制造业地区,下图是2018年中国大陆的进出口,可以发现中国大陆逆差超过100亿美元的制造业类型(不算那些资源型的)国家和地区有:台湾(逆差1289.51亿美元),韩国(958.5亿美元),瑞士(438.43亿美元),日本(334.96亿美元),德国(287.87亿美元),马来西亚(178.19亿美元)。也就是说2018年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逆差主要来自这六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看成是中国大陆制造业的上游供应者。到了2023年1-7月,我也统计了下对六个主要制造业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出2023年1-7月,我国对德国的逆差仅为24.5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仅为17.14亿美元,对日本甚至是顺差12.3亿美元,注意变成了顺差。这里面对韩国的逆差受半导体需求和价格下降影响非常大,毕竟2022年我国对韩国的逆差还有370.5亿美元,因此不排除半导体市场回暖,2024年我国对韩逆差又上升,不过嘛,长期看中韩制造业是会走向平衡的,毕竟2022年我国对韩国370.5亿美元逆差已经比2018年的958.5亿美元也少太多了。对马来西亚还是有50.14亿美元的逆差,不过平均单月7亿美元多点的逆差已经比2018年平均单月接近15亿美元的逆差下降了一半,更不要说我国从马来西亚的进口里面其实不少是石油类自然资源。海关没有公布1-7月对瑞士的数据,不过我国2022年对瑞士的逆差421亿美元里面,有300多亿美元是中国买黄金带来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然了黄金加工也是制造业。那么在这以前中国大陆的主要六个制造业类型贸易逆差伙伴里面,今年1-7月对台湾高达超过7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就太醒目了,一个月就超过了1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五个之和,可以说成为目前唯一对中国大陆有巨额制造业顺差的地区。以瑞士为例,其2022年对华贸易顺差在制造业类型国家和地区中排第二,仅次于台湾,但如果把黄金这个比较特殊的东西去掉,2022年它的对华贸易顺差不到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贸易顺差的十五分之一。那么,真的是台湾制造业如此强大,比德国,日本,韩国,瑞士之类的还高端,相对中国大陆制造的优势比这些地方还要强吗?台湾的强大半导体产业固然有很大优势,但我想中国大陆这么多年的善意毫无疑问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对岸呢,却越来越独,和一二十年前相比,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越来越低,主流媒体对中国大陆的报道都是负面为主。不过嘛,事情的最终还是要看物理实力,该来的事情最终总会来,无非可能慢一些而已。往期文章总结:查询了2018年以来的一些数据想起了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香港案例中国的“突变时刻”何时到来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中韩造船业苦战十余年后,中国制造似乎到了临界点最近让人高兴的几件事情
2023年8月20日
其他

查询了2018年以来的一些数据

1-7月我国进出口数据公布了,按照美元计算,1-7月出口累计下降了5.0%,其中7月份单月下降了14.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7月对美国出口下降了18.6%,这个下滑速度有点大。查了下美国官方公布的进口数据,2023年1-6月进口下降为6.7%,7月份的数据官网还没有统一放进去。不过从数字上来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当然有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因素,但另一方面,美国进口中来自中国的份额在今年确实是下降的。中美关系走向大的变化,2018年3月的特朗普签署对中国出口美国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算是一个起点吧,之后又发生了不断追加关税加征覆盖范围,对中兴的制裁,对华为的制裁,以及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的龙头公司进行制裁等等。从2018年3月到现在也已经差不多5年5个月的时间了,查询了一些数据,看了一下总体的变化情况。对越南的出口数据变化: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金额,按照美元计算:2018年839亿美元2019年978.7亿美元2020年1138.1亿美元2021年1379.3亿美元2022年1469.6亿美元2023年1-7月772.9亿美元,同比下降6.5%总体来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对越南出口增加了600亿美元左右。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情况2018年440.1亿美元2019年463.8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想起了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香港案例

这段时间看到了一些关于香港的新闻,是说今年疫情放开通关以来,大量的香港人北上到深圳消费,光是六月份就有408万人次的港人到深圳,平均每天超过10万人次。深圳《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费大厨辣椒炒肉区域负责人,他表示,罗湖的金光华店表现最为突出,该店周末的香港客人数量,在深圳所有门店中最多。“这些港人大都喜欢使用现金支付,并且有序排队,各自玩着手机,表现得很安静。有的时候吃不完的东西还会打包带走,很节约。”他向记者说道。老实说我像众多网友一样,怀疑这里面的香港人其实不少是新入籍的内地人,但是从各种记者的采访爱用现金支付的习惯来看,就不像是大陆人了,今年确实出现了香港人跑深圳的风向。但是反过来,不管是我还是我身边的人,都感觉现在缺乏去香港的动力了,主要是不知道去干嘛,毕竟高楼大厦之类的都已经看过了,总之对香港的兴趣比十年前大大消退了,而且2019年的黑暴,反映出一些香港人对大陆和大陆人不仅仅是歧视了,而是直接殴打攻击了,更是让不少人消解了去香港的愿望。就我而言,香港目前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可能是徒步了,毕竟海边的风景还是不错的,也不需要和普通香港人有太多接触,准备有机会找个周末过去徒步走一走。不知道为什么,我又想起了之前在香港报纸上看到的两个案例,在以前的文章里面也发过,第一个是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中国的“突变时刻”何时到来

今天是一些漫谈。最近又陆续看了些书,我觉得看书是个好习惯,即使很多你看过的,再看一遍可能也会有新的领悟。有一个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说中国现在工业增加值已经世界第一13年了(2010年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科技水平已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了,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却只有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屠呦呦)。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看今天全球公认基础研究最为发达的美国,到1930年也只有四个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要知道这个时候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已经差不多四十年了。根据《美国创新简史》,美国迎来的突变时刻就是二战。在二战之前,美国并不是全球的基础科学领先国家,仅仅在实用的工程技术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美国能自己制造火车机车,出现了一些实用技术的杰出人物,包括发明了轮船的富尔顿,发明了电话的贝尔,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还有特斯拉等等,但在科学方面,领先全球的仍然是欧洲国家。诺贝尔奖是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科学类最重要的三个奖项:1:美国人在1914年才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到1932年才又获得第二个。2:在1901-1932年,美国只获得了两个诺贝尔医学奖项,而这两个获奖者都是在欧洲出生和接受教育的。3: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罗伯特.密立根,发生在1923年;第二个是1927年的阿瑟.康普顿,第三个是卡尔.安德森,他到1936年才获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荷兰就有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个数字比美国还多。到1930年,全球共颁发了90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医学奖,其中只有4个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由于1930年代德国纳粹的大规模迫害,不少欧洲顶尖科学家到了美国,因此在三十年代美国获得了10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占到了28%,而到了四十年代,美国有了飞跃的进步,获得了30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的14个,占比达到了新高,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的获奖总数从未低于49%,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达到了72%的顶峰,获得了60个颁奖总数中的43个。所以说美国基础研究的崛起,是有一个突变时刻的,那就是二战,一举让美国获得了绝对霸主的地位。这样的突变时刻对于历史也是同样的,我们都知道清军是1644年入关的,这一年就是清军统一全国的突变时刻,李自成的大顺军灭亡了明朝,吴三桂率领的山海关守军投降了清朝,吴军和大顺军在山海关大战多时之后,清军突然杀出,大顺军无力支撑被击溃。从这一年开始,清军统一全国就已经势不可挡了,但在此之前,关外的激战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已经对明朝取得了多次战争胜利,有了相当的积累,只是在这一年迎来了突变时刻。同样的,在产业领域似乎也存在这样的突变时刻,我上一篇文章里面也列举了中韩造船业全球份额的对比变化,这个突变时刻似乎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中国造船业相对韩国在份额上迎来了突变,2023年1-6月中国新增份额竟然超过了全球的70%。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中韩造船业苦战十余年后,中国制造似乎到了临界点不只是造船业,电动汽车产业,半导体设备产业也有这样的突变时刻,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开始突然爆发,这可以说让所有人都感觉莫名其妙,大感意外,大家都认为电动汽车产业会爆发,只是没想到会那么突然和意外。2019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120.6万辆,2020年达到了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中韩造船业苦战十余年后,中国制造似乎到了临界点

最近十余年,我们都知道全球造船工业已经越来越集中在中韩两国了,其中曾经是世界第一民用造船大国的日本,现在已经逐渐没落,全球民用造船行业已经呈现中韩争霸的局面。在2005年的时候,全球造船业还是四极结构,根据Clarkson的数据,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接单量)韩国都排在世界第一,份额分别为36%,37.3%和38%。日本新船完工量份额31%全球第二,手持订单量23.5%全球第二,新接单量16%全球第四,从新接订单量可以看出日本在2005年就已经逐渐显示出颓势。而中国此时还总体处在全球第四的位置,落后于欧盟。注意我个人最关注的是新接订单份额,我觉得这个是最反应趋势的指标,跟韩国相比,2005年接单量中国占比18%,韩国38%,中国还不到韩国的一半。不仅如此,其余两个指标中国也不到韩国的一半。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最近让人高兴的几件事情

最近比较忙,都没啥时间写东西,现在经济情况比较低迷,下图是我最为关注的数据之一:工业增加值,可以看到今年5月份仅仅同比增长了3.5%,而去年的5月增长基数可是很低的,才0.7%,也可以看到过去的13个月中,只有四个月的月度同比增幅超过了4%。疫情带来的对信心的影响,互联网企业低迷,电子产品工业需求下降,海外需求下降,都还需要时间来修复。像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全球电子产业需求低迷,也大大的影响到了海峡对岸的经济,台湾6月出口323.2亿美元,同比减少高达23.4%,为近14年来单月最大跌幅,注意是14年来,不是14个月来。而台湾出口出现如此大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全球集成电路需求不振,导致撑起台湾出口“半边天”的电子零组件6月出口下降高达21.3%,今年前六个月台湾总出口为2021.1亿美元,同比减少高达18%。经济和市场需求恢复强劲,还是需要时间的。说一些最近让我比较欣慰或者高兴的事情吧,我相信你们看到多少也会高兴的,就当是传播快乐。第一件事是上海电气公司在6月29日早上发了个声明,说明其参与印度发电站项目的情况,之前网上传说上海电气参与印度的发电站项目,不仅88亿人民币的货款没有收到不说,印度方面在电厂已经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反过来对上海电气索赔21亿人民币,上海电气遭受严重损失。上海电气的声明对此进行了澄清,声明中说2008年上海电气作为印度莎圣电站项目的主要设备及服务供应商签了13.11亿美元合同。该电站已经于2015年投入商业运营。目前上海电气对该项目的收款已近90%,对尚未收到的尾款提起了仲裁,该仲裁已胜诉并进入执行阶段。针对印度Reliance(报道所称“信实公司”)向上海电气提出索赔约21亿人民币的诉讼,印度孟买法院已于2022年驳回。应该说这个结果比起之前网上传说的要好多了,而且剩下的10%款项也有执行追回的可能,总之实际情况大大好于网络传言,这就让人比较欣慰了。不过说实话,在我看来,一个项目从2008年到今天已经15年了,还有10%的钱没有收到,也就是项目还没有关闭,我记得以前学项目管理,还学过项目一词的定义:“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这个临时的时间也太长了,我想搞这个项目的中方人员可能都换了几茬了吧,中间还要和印度人各种打官司搜集证据斗智斗勇,赚这个钱实在也太辛苦了,而且从声明来看,印度公司赖账和反过来索赔也是事实,如果是国内其他公司,如果跟上海电气相比稍微表现的差一点,比如对国际贸易和诉讼的各种了解差一些,可能结果还不如上海电气好。因此我仍旧觉得中国最好不要帮助印度搞基建,毕竟除了印度对于中资的营商环境恶劣之外,这个国家总体也对中国有很强的敌意,我们希望做好邻居,他们却把我们当做最大敌人,至今边境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总之中资企业是要万分注意的。第二件事是来自半导体生产设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消息在6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那就是中国电科实现了国产离子注入机28纳米工艺全覆盖,而且这个突破并不是实验室或者样机,而是已经已有有超过百台设备在芯片产线累计流片量超2000万片。离子注入机和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等一样,是半导体产线的主要生产设备之一。老实说,关于半导体生产设备,过去的几年自媒体各种一惊一乍的消息很多,在这些消息里面,已经突破几十次上百次了,但这次官方媒体来报道就显得比较不一样,毕竟这几年我印象中官媒很少报道国产半导体生产设备的突破情况。总之,这是正式官宣半导体生产设备中的一个环节,我国已经顺利完成28纳米工艺全覆盖,而且是实际生产的全覆盖。至于光刻机,耐心等待即可,设备既然是人做出来的,那就一定可以做出来,因为这个“人”也可以是中国人。从理性的角度,28nm工艺技术的难度总体是静止的,你懂的越多一点,则离掌握的那一刻就更近一点,光刻机所需要的就是那些技术,只要解决了需求问题,资金问题,人力问题,其实最后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2023年7月8日
其他

查了下2015年以来中国大陆对日德韩台制造业发达地区进出口变化,发现台湾成了唯一的存在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国参与的全球贸易流向从出口顺差和逆差来源看中国制造全球地位当时用2020年1-9月的进出口数据做过统计,不算那些自然资源,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逆差,主要来自东亚三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欧洲四国(德国+瑞士+爱尔兰+奥地利),马来西亚总共8个地区。实际上当时中国大陆对外制造业逆差的前四位就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德国。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就是从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安哥拉,中东的沙特,阿曼等地方大量进口自然资源,同时从以上的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德国,瑞士,爱尔兰等地区进口工业品,然后大量出口到全世界。因此从几个主要的制造业贸易伙伴,是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升级情况的。因此今天我把数据扩展了下,查了下2015-2022年中国大陆对上述四地(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德国)的进出口情况,以及今年1-5月份对上述四地的进出口数据,这样可以管中窥豹的看出中国大陆在近些年的产业升级态势如何。这里先说下结论,中国大陆对日本,德国,韩国的逆差都在呈现越来越小的态势,并且在2023年1-5月达到了总体平衡,唯独对台湾地区仍旧保持着高额的逆差,实际上对台湾的逆差相比2015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这让台湾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从2015年--2022年这八年间(含2015年),我国对德国逆差最大的一年是2018年,这一年达到了287.87亿美元,而在2022年,我国对德国出口居然在八年里面第一次从逆差变成了顺差,我国2022年对德国顺差为48.28亿美元,今年1-5月我国对德国略有逆差为13.59亿美元,但总体处于平衡的状态。从2015年-2022年这八年间,2015年我国对日逆差为73.2亿美元,我国对日本逆差最大的一年是2021年,达到了397.04亿美元,而在2022年我国对日本逆差缩小到了115.7亿美元,今年1-5月我国对日本进出口变成了顺差,为29.88亿美元的盈余。从2015-2022年这八年间,2015年我国对韩国逆差为732.22亿美元,我国对韩国逆差最大的一年是2018年,这一年由于韩国的半导体存储器大涨价,对韩国逆差达到了惊人的958.5亿美元。半导体价格的变化对韩国对华盈余金额的影响非常大。而到了2022年我国对韩国逆差缩小到了370.46亿美元,这也是八年间韩国对华顺差最小的一年,而由于半导体需求大幅下降,今年1-5月我国对韩国进出口居然变成了顺差,为14.77亿美元的盈余。当然未来如果存储芯片价格回升,韩国对华可能又会变成顺差,但不管怎样,这已经是标志性事件了。我们看下面的图可能更加清楚些,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疫情带来的影响,今年居然我国对这三个国家都出现了总体平衡的态势。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疫情的三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显然加速了中国的贸易逆转。具体来说,顺差的增加是因为中国的出口增加了,尤其是对德国和韩国,2022年相比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增加了68%,对韩国的出口增加了61%,而同期中国从德国进口仅仅增加了27%,从韩国进口仅仅增加了14%.这个增速的不同,导致了德国和韩国对中国的顺差逐渐被抹平,这也显示了中国制造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长。相比之下2015年-202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增加了27%,从日本进口增加了29%,总体处于较为平衡,中国略有逆差的状态。不过如果看今年1-5月的话,我国对日本出口下滑2.1%,但是从日本进口下滑了17.6%。因此今年中国对日本也变成略有顺差了。最让人吃惊的是台湾了,如果说中国大陆对德国,韩国,日本都在逐渐走向贸易平衡,但是两岸贸易就显得走势完全不同了,从2015-2022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呈现日益扩大的态势。2015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的逆差为984.08亿美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竟然变成了1565.05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59%。我想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和产业结构有关系,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在智能手机品牌,平板电脑品牌,汽车品牌等领域不断崛起,因此对韩国,德国都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而日本,他们早早的就已经放弃了电子品牌了,因此中国的一波智能手机品牌崛起反而没有怎么影响到日本,但中国的电动汽车崛起,在2022年也开始影响到日本在华的汽车销售。2022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约为194.06万辆,较2021年减少0.2%,这也是10年来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首次出现销量下跌。2022年,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37.3万辆,受新冠疫情及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同比下降12.1%。2022年,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和轻型商用车(包括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月销量和郑州日产)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1-12月累计销量为104.5万台,同比下降22.1%。但台湾具备优势的半导体产业,中国大陆确实相对还比较弱势,过去几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最快的是上游的国产生产设备和材料业,在芯片制造和设计这一块,国内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受到了美国制裁,而海思的营收盘子很大高达几百亿人民币,因此尽管其他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海思的退出还是留下了很大的缺口,其他中国芯片设计公司在各自领域的营收增长填下这个坑之后,总体营收的增长就没有那么亮眼了。实际上海思退出后留出的份额主要是被美国的苹果,高通和台湾的联发科这些芯片设计公司给吃掉了。而在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尽管增速不错,但是并没有超过台湾的台积电等同行,因此从全球份额来看这几年增加并不多。下图为Trendforce公布的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2023年第一季度的全球份额,中芯国际为5.3%。我们可以和2019年第二季度对比一下,依然是Trendforce的数据,当时中芯国际的份额为5.1%,可以说四年过去了,变化不太大。所以说台湾在半导体产业的加持下,即使面对着中国大陆的发展,也成为了独一档的存在,在日本,德国,韩国这些制造业发达国家都对中国逐渐从顺差变成总体平衡之后,唯独台湾的制造业依然对中国大陆有着极高的顺差,今年1-5月对中国大陆的顺差就有478.06亿美元,这实在是太惊人了。台湾会不会像韩国一样迎来对大陆顺差的“突变时刻”?纵观2015-2022年,韩国对华顺差从2018年巅峰的900多亿美元,由于韩系智能手机,汽车在华市场的溃败,以及半导体价格的下跌,居然到今年变成了对华逆差,因此可见竞争力和市场的变化,竟然可以在短短四五年间就把巨额的顺差抹平。因此我觉得对台湾的贸易,其实也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但是前提是我们要开始有所行动,因为逐渐减少对台逆差,肯定不是一两年或者两三年能够完成的。我还是要重复不断的说的是,半导体并不是台湾唯一对中国大陆赚取顺差的产业,中国大陆善意的贸易政策和台湾对大陆的歧视贸易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也写过,像机床,金属,石化,显示面板等产品,中国大陆也从台湾进口不少,这个其实是一种释放善意的表现,并不是说台湾在这些相对传统的领域出口竞争力也有多么的强,这些产品其实是完全可能一声令下,就大幅减少进口的。像台系的显示面板,现在市场这么卷,说实话如果禁止或者限制台系显示面板进口中国大陆,这是利好中国大陆的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等本土公司的。和韩国对比的话,台湾的机床,金属,石化,显示面板等产品就相当于韩系的智能手机,汽车等产品,竞争力在中国大陆着实一般,未来可能成为率先下滑的一环。而反过来台湾则在WTO框架上敢于违反WTO的贸易规则,禁止了一千多项产品从中国大陆进口,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中韩高科技产业高度重合,韩国是不是没有前途了?

最近查了下韩国从2017年以来的对华顺差,在越来越少2017年韩国对华顺差747.6亿美元2018年韩国对华顺差958.5亿美元(历史最高值,这一年全球存储半导体价格大涨,三星和海力士都大赚特赚)2019年韩国对华顺差625.7亿美元2020年韩国对华顺差602.6亿美元2021年韩国对华顺差646.2亿美元2022年韩国对华顺差370.5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逆差19.6亿美元。我又查询了最新的1-5月的数据,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中国1-5月对韩国出口为647.42亿美元,从韩国进口为632.65亿美元,韩国对中国仍然有14.77亿美元的逆差。如果说今年韩国对中国出现逆差,是因为全球电子和半导体市场走向低迷,全球需求下降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2年是全球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黄金三年,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走向结束,但是这三年下来韩国对华顺差并没有重现2017-2018年的高达700多亿到900多亿美元顺差的辉煌。其背后的最大原因还是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在越来越强,2017年我国对韩国出口为1027.5亿美元,到了2022年我国对韩国出口变成了1626.2亿美元,增长了大约60%而同期2017-2022年从韩国进口仅仅从1775.1亿美元增加到了1996.7亿美元,仅仅增长了12.5%。中韩产业确实处于高度重合的状态,造船,手机,显示面板,芯片,汽车等韩国的主要产业,都面临着中国同类型企业的强竞争状态,韩国的大公司在一些领域逐渐的丧失和退出了中国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智能手机,汽车等等。可以说中国一些企业的上升伴随的就是韩国同类型企业的份额下降,或者增速下降,那韩国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呢?我觉得并不是,中国的崛起和重合的产业,肯定会高度的挤压韩国的产业空间,影响其人均GDP,但是其实全球产业空间够大,即使中国崛起,对韩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和挤压的情况下,仍有足够的产业空间让韩国5000万人保持较高水平。总之一定不要单独的看韩国,而是要把韩国作为西方体系的一部分来看。韩国仍然有很大机会的原因如下:1:中国极难在某个产业占据100%的份额,而韩国人口只占全球0.7%一般来说,能在全球拿下40%-50%的份额就已经极为惊人了,像华为的通信设备业务在全球竞争力这么强,还有中国市场的加持,在全球的份额也就是30%多。以钢铁产业为例,由于本土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粗钢产量占了全球的一半,这个占比已经非常高了,但即使这样韩国的浦项制铁仍然是世界五百强,2022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里面韩国浦项制铁排名世界第188位。再说造船业,虽然全球造船业从中日韩三国演义,逐步转变为中韩争霸,而目前中国渐渐在占据上风,但中国造船也不可能就占据全球100%的份额,我们举个例子,即使按照非常乐观的估计,即以后中国造船占了全球80%的份额,韩国只占了10%的份额,对韩国来说也不差,因为韩国的人也只占全球的0.7%,能获得全球10%的份额也是赚不少了。对于显示面板,半导体,汽车等产业也同样如此,韩国人是可以获得空间的。2:中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都胜过韩国这是客观的市场现象,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提升,不代表就可以在所有产业都超过韩国,就像中国目前高端产业竞争力虽然总体不如美国,但是不妨碍中国在高铁,5G,特高压等方面超过美国。韩国一定会有一些产业保持优势。3: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印度市场对韩国相对更友好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子,三星在欧美就都卖的不错,在印度也卖的可以,即使失去了中国市场,并且有中国公司的竞争,三星手机销量在2022年仍然是全球第一。美国+欧洲+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美竞争的加剧,也会让美国的电子品牌在选择供应商时,不可能都选择中国大陆的供应商,一定会扶持台湾,韩国等中国大陆以外的供应商,以应对供应安全和地缘政治变化,这也是有利于韩国公司的,目前美系电子品牌是全球份额最高的,包括苹果,戴尔,惠普,IBM等世界级巨头,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互联网公司旗下也有硬件电子品牌。详细可见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搜集的数据:从中美电子品牌全球份额对比看我国的一些风险他们出于政治因素,不可能说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因此是给韩系供应商很大空间的。还有一个很大的变量就是人口变化,目前欧美印市场规模总和是比我国大不少的,我国在本身就面临市场规模赶超的压力,但现在中国出生人口下跌过快,2016年出生人口还有1883.2万人,到2022年只有956万人了,几乎下降了50%。以后光是印度出生人口可能是中国三倍,同时欧美出生人口也正在赶超我国,这是非常惊人的趋势,意味着我国人均必须保持在印度的三倍以上(目前有五倍的优势),这样市场规模才能和印度一样大;我们的人均要超过欧美(目前是欧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市场规模才能和欧美一样大;如果不能扭转这个趋势,则欧美印市场总和相对中国市场的优势会变得更大,这意味着即使韩国人在极端情况下完全失去中国市场,也有远比中国市场大的多市场空间可以发挥,而这些市场可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施加各种限制。总之,我觉得我们在看待中外经济竞争的时候,其实也要像在军事领域一样,引入“体系化作战”思维,就如现代战争是海陆空天信息化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体系化作战一样,经济竞争其实也是体系化作战,韩国作为西方体系的一部分,西方的庞大市场,先进技术都是对他们开放的,而对我国则是有各种限制的,而且目前看这种限制有不断扩大的风险,这些对我国有所限制的市场,却成了韩国制造业的天然保留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美国为核心的庞大西方体系,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实际上我觉得这点对台湾地区,日本也是类似的,我们经常说穷台,并且一定能对对方造成打击和伤害,但是也要意识到,实际上西方体系是具有很强的供养能力,比如台积电,只要苹果,高通等西方公司持续的给订单和扶持,台积电就仍然是一家世界级大公司,这也是台独势力认为只要有美国支持就有恃无恐的原因,他们认为不仅在军事上可以获得支持,而且经济上也可以继续繁荣。这两年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实也是因为中国本土市场开始供养和扶持国产供应链了,我们有一个庞大的本土市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是最终取胜的基础。最终的竞争,实际上还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一定要在市场规模上,以及技术能力上压倒对方,其中市场规模的超过非常重要,毕竟对方是市场经济,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经济,更小的市场就意味着更小的经济,也就意味着更小的国力。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往期文章链接:日本工业发达,为何造不出民航客机?最近关于台湾的一则新闻的感想,美国制造似乎失去了快速大规模量产的能力这几天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日本本地甘蔗与外地甘蔗---从一件小事看时代的洪流穷台与产业周期--台湾今年前几个月经济数据大幅下滑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日本工业发达,为何造不出民航客机?

2023年5月28日是中国航空航天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我国的民航客机C919正式商业化运行了,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而在5月29日,又传来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国正式官宣在2030年之前要载人登月,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全面部署开展载人登月的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无疑是让人振奋的,我国都正式规划并且公布了,那说明相关工作已经早就在运行了。航空航天是属于高科技产品,我很早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把航空航天工业称之为“白人霸权工业”,就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两个工业强国为例,日本和韩国已经在地面跑的汽车,工程机械,在海上航行的船舶制造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唯独在航空航天领域,和欧洲,美国,俄罗斯都差距巨大,即使三者里面经济能力最弱的俄罗斯,其航空航天水平也高出日韩一大截。亚洲只有中国才有能力打破白人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垄断。在C919已经开始商业飞行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几个月前,也就是当地时间2023年3月8日美国华盛顿州,日本的第一架喷气式客机MRJ(三零支线客机的英文,后来改名叫SpaceJet)的原型机,由美国品牌卡特彼勒的挖掘机进行拆毁的画面。这是一款和我国的ARJ21同级别的支线客机。SpaceJet项目日本三菱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研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技术问题,最终项目研发投入严重超支,由于日本空域紧张,同时日本本土市场狭小,要收回投资就必须获得外部市场认证,因此选择到美国进行试飞,最终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给了SpaceJet项目最后一击,2020年5月份该项目已经陷入停滞,事实上终止了。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2023年2月7日宣布,因看不到未来发展前景,彻底停止喷气式客机SpaceJet的研发。这标志着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在历经15年波折、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后终于以失败告终。当然,这里面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日本曾经长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现在也是全球第三经济大国,人口高达一亿多人,工业科技水平不错,也是波音飞机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为什么就搞不出来喷气式民航客机呢?我觉得《参考消息》在2023年2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日本国产“大飞机”研发“折翼”,最关键的原因是....》,进行的总结非常好,以下是我对文章观点的总结,我添加了我的评论,观点和其他背景信息。1:日本航空整机研发能力不足,大型航空航天系统是高科技日本实际上非常缺乏研发喷气式民航客机的经验,中国历史上好歹还研发过运10,而在日本的MRJ项目之前,日本只曾经开发和制造双发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客机YS-11,并于1962年首次试飞成功,注意这是低速的螺旋桨飞机。注意,跟中国相比,中国在C919首次商业飞行之前已经量产了两款民航客机:新舟60系列螺旋桨支线民航客机和ARJ21喷气式支线民航客机,其中新舟60首架在2000年交付用户,ARJ21首架在2015年交付用户,到2023年5月底这两款客机累计交付都超过了100架,而且还都出口到了国外。因此可以说,在C919成功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成功的民航客机研发经验。SpaceJet项目是近半个世纪后日本再次投入国产客机研发,而日本方面低估了整机研发的难度,负责研发SpaceJet客机的三菱重工长期为美国波音公司提供航空零部件,还有其他日本企业也是波音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如波音787客机的零部件约有三分之一是日本企业生产,但对整机研发三菱重工缺乏专门技术和经验,导致在整机研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SpaceJet在2009年就因为需要大幅变更机身和主翼的设计而推迟交货,试飞成功后又出现机身和主翼结合部分强度不足、需要重新排列电子设备等技术问题。据统计,SpaceJet前后共有约900处的设计需要变更,包括设计载荷的修改、与各种系统设计相关的变更、电气系统布线的修改等,甚至有几个需要回到基本设计阶段重新来过。多次推迟交货不仅使当初预计的1500亿日元研发费用膨胀了好几倍,也导致SpaceJet在关键的性能方面被海外企业赶超。比如该飞机搭载美国普惠公司的涡扇发动机能使飞机的燃油效率提高20%,这也是SpaceJet的卖点之一。然而因为研发工作数次延期,目标竞争对手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E2系列也用上了同样的发动机。以上的事实,充分的说明了网络上对于飞机研发难度的认识是不够的,很多人说C919是组装货就是个证明,实际上让你设计一个东西,组装好之后高达几十吨,还要能够高度安全稳定的天上飞行,是难度极高的事情。系统级产品都是组装起来的,但不同领域的系统,其设计复杂度和组装难度有天壤之别,不能拿一个领域的系统产品组装设计简单,就推及到另一个领域也是这样。我们一直说C919是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它的外形和结构设计,是不能够去照抄空客和波音的现有型号的,必须要自己设计,不仅要能够飞起来,而且还要飞的稳定,而且还要能够安静,省油,这是高科技。不仅如此,作为一个重量高达几十吨的大型系统,其内部零部件的数量之多高达几百万个,各种电缆,光缆等线路长度之长,各项子系统之间的对接,要通过整机设计来实现融为一体,也是难度极高的事情。2:由于自研能力不足,三菱大量聘用白人技术专家主导,内部沟通不畅管理混乱在历经四次推迟交货后,2016年,时任三菱重工社长
2023年6月2日
其他

最近关于台湾的一则新闻的感想,美国制造似乎失去了快速大规模量产的能力

最近看了《参考消息》上面的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和我看到的其他情况可以说有一种互相呼应和印证的感觉,并让我觉得加深了一些对美国制造业现在情况的认识,我先把图片内容贴出来,我们都知道美国在武装台湾,但是这个武装台湾的进度,这则新闻反映出来的信息让人着实感觉有些意外。根据《参考消息》5月2日的报道,根据台湾地区立法机构2019年11月通过的特别预算案,自2020年起,台湾地区分7年度编列超过2472亿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2元人民币),向美国采购66架F-16V战机。嗯尽管这个F-16V比起中国大陆的歼20还是落后了一代,但也将极大的增强台湾空军的战斗力,依据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向台湾地区立法机构报告的交机规划,首架F-16V战机应于2023年初交机,共分4年,至2026年底,全数完成66架交机,也就是说,计划2023-2026年完成全部的交付.但现在已是2023年5月,美方却告知台湾方面,首批新机出厂时间在2024年年底,交机时间为2025年年中以后。这个时间比起计划的2023年初足足延迟了两年半。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军售的款项台方每年是按照特别预算规划的进度支付,并未因美方推迟交机而调整金额与付款时间,而台军方官员说,军售未能如期、如质完成,也并无“违约条款”。我看到这里感觉实在是太震撼了,美国人的霸道作风简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啊,难怪当初毛泽东说“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对此,台湾地区国民党民代赖士葆说这是不平等条约,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要负最大责任,报道称,赖士葆质疑:“美方要求按时间交钱,交货日期却是当参考用?”美方交货时间延到后年,台湾方面却没有相关违约、处罚条款,根本是不平等条约。这个新闻让我感到比较欣慰,没有想到美国制造在产能方面竟然如此拉胯。实际上延迟的还不只是66架F-16V战斗机,而且400枚鱼叉反舰导弹的交付也一并延迟了,前不久彭博社等境外媒体发布的新闻,称美国将向台湾出售400枚美国陆基“鱼叉”反舰导弹,预计在2025年第一批运抵台湾,并在2029年3月之前完成全部生产与交付任务。虽然五角大楼在4月7日公布了这笔交易并称已经和波音签约,但并未公开具体买家,不过美媒体普遍认为这批导弹是为台湾而准备的。400枚鱼叉导弹,竟然要到2029年才能生产完?这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有这么难吗?但实际上根据国内媒体报道,这笔400枚导弹的军售实际上在2020年10月就已经被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批准了,一直拖到现在才又公布进展,当然这个进展就是一枚也还没有交付。我查了下之前的新闻,下图是2020年10月的报道,该军售包括100套鱼叉岸舰导弹系统和400枚鱼叉导弹。根据台湾《经济日报》援引《彭博》4月17日报道,鱼叉导弹采购合约是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迈克·麦考尔等议员所称的,需要加速推动的对台190亿美元“积压”军售订单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清单上还包括F-16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这几天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日本

5月12日OPPO突然宣布旗下的芯片设计企业哲库关闭了,所有人员全部裁掉,事情之突然让所有人震惊,甚至速度快到上午发正式通知,下午竟然连官网都关闭了。根据记者的采访,甚至在5月11日晚上还有不少员工在加班,根本不知道公司解散的事情,晚上突然收到公司聊天软件的系统通知:“由于IT系统重大升级,办公室自2023/5/12
2023年5月18日
其他

粉丝福利,给你的微信闲钱来一次收益升级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现在什么最难?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赚钱。今天就给我的粉丝们发放一个非常不错的理财福利,跟腾讯官方理财平台合作的理财体验金,稳稳搞钱。操作方法是,发放给你10000元的体验金额度,体验3天。这3天里,你用这10000元来体验理财产品,收益都给你。这次主打体验的是腾讯理财通的活期明星产品“余额+”,说白了就是风险低、流动性强的货币基金。腾讯理财通的“余额+”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亏损。所以说,这个福利基本就是稳赚不赔,三天之后,收益可以提取出来。一共领100份,先到的同学先得,快来点击领取吧。腾讯理财通我也在用,相信很多人也用过,微信里用腾讯理财通买基金确实挺方便的,操作很简单。用上零钱来买“余额+”既能让闲置的零钱享受收益升级,也能很方便的随时转出(基本上最快几秒就能到账),大家也可以来自己体验下,相信在实际使用中会有感受。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本地甘蔗与外地甘蔗---从一件小事看时代的洪流

想起了三四个月前春节期间的一件小事今年回老家县城,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县城大街上卖的甘蔗,我小时候一直吃的本地甘蔗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粗大,甜味水分更足的外地云南甘蔗,小贩们卖的云南甘蔗长这样:而且县城卖甘蔗的小贩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不仅全部提供了削皮的服务,而且还用一个带着刀片的铁架子把甘蔗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圆柱体放在塑料袋里让人拿走,这样牙齿不好的人再也不用去用牙齿撕甘蔗皮了,而且吧切块的过程看着还挺有意思,看着刀架上的甘蔗一截一截被切下来,然后落到下面挂着的塑料袋里,让买甘蔗的过程有了些乐趣。我在淘宝天猫上搜了下,发现这种切甘蔗的神器叫甘蔗切断机,倒是也不贵,几十元,一百多,两百多的都有,当然还有更贵的。当然这样做的价格也不便宜,3元一斤,一根甘蔗大约10斤多些,能卖30多元。卖甘蔗的小贩告诉我这是云南的甘蔗,是新品种,进价一斤两元,卖3元,一斤赚一元,按一根10斤(有的更重)计算他卖一根能赚10元,我看了下他的脚下堆积成堆的甘蔗皮,再加上周围买的人真的不少,短短不到10分钟就卖出去了四五根,好几个人排着队等着,以至于老板忙的削皮切块不亦乐乎。这个售卖的速度也太快了,这四五根就是四五十元了,这才10分钟,按时薪算不得两三百元一小时了。有买家说老板你2元一斤买进,3元一斤卖出很赚啊,老板说你不能只看差价啊,还有货车油钱呢,油钱也差不多两毛钱一斤了,倒也没有否认确实赚钱,毕竟买甘蔗的人都排着队了。我看了下他开的货车,估计能装几百根甘蔗,而此时是下午,货车上堆着的甘蔗已经只剩下最底下的薄薄一层,我想老板一根甘蔗赚10元,春节期间销量旺,哪怕一天就只卖100根也有赚1000元啊,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而且看这个速度哪可能一天才卖100根啊,货车的车厢看上去装个几百根都没问题,而且几乎都快卖完了。2023年春节期间的县城可以说是人潮涌动,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疫情阻碍了人员流动,感觉今年放开后,春节似乎所有人都回来过年了,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不仅仅是卖甘蔗的小贩们甘愿放弃春节休息大干一场,步行街上各种卖小孩玩具,以及供各种小朋友玩射击,丢沙包等的摊贩也喜笑颜开,有一个摊贩有射击和丢沙包的游戏,打中了之后有奖励,一瓶饮料或者一个小玩具什么的,我的孩子们特别喜欢,我算了下假期下来估计光是我就在他家就消费了几百元。也许是因为发现卖甘蔗很赚钱,过了一两天发现县城街上卖甘蔗的小贩明显多了起来,竞争变得激烈了,但是春节的县城不像平日,大量在外打工的人返乡,人口红利十足,所以小贩们销量依旧不低,有的小贩还转变了思路,从县城最繁华的步行街附近转移到了五百米之外的街上,这里没有其他小贩卖甘蔗,但是他把价格从三元一斤提到了三元五一斤,不少人懒得走路到步行街附近,加上春节期间消费意愿强,虽然这附近人气低一些,销量差一些,倒也卖了不少。这种更粗大,甜味水分更足,而且还提供削皮和切块服务的云南甘蔗在街上卖,我发现我从小到大记忆中的本地甘蔗没有人卖了,再也找不到了,本地甘蔗更细小,而且甘蔗表面还有黑色的灰,一拿灰就粘在手上让手变脏,而且甜度水分似乎也不如外地的甘蔗高,不管是外观还是口感都要差一些。下图就是我记忆中的本地甘蔗的模样。但是毕竟是记忆中的味道,还是想找来尝一尝。终于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最后一天中午,还有大约一个小时我就要出发去机场的时候,我终于在街上看到了两个乡下来的老人,夫妻俩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衣着有些简陋。他们拉着板板车,上面有一捆我熟悉的本地甘蔗,这是我这么多天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卖本地甘蔗,但是和附近卖的热火朝天的外地甘蔗相比,他们在路边站着却无人问津,甚至感觉有些不知所措,是的,没有人买本地甘蔗了,即使这里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春节期间人潮涌动。可能是看到等了许久无人问津,两个老人决定拉着板板车转移位置,或许有些恻隐之心,又想尝一下小时候的味道,于是我问老大爷甘蔗多少钱。看到终于有人询价,老人似乎有些欣喜,说一块五一斤,这个价格只有外地甘蔗的一半。我又问削皮和切块吗,老人说不削皮,是直接撕着吃的,确实我看了下他拉着的木板车上也没有削皮和切块工具,不像其他小贩那样工具齐全,我说那可惜了我牙齿咬不动啊,我现在的牙齿不如二十多岁时候那么好了,没办法用牙齿撕甘蔗皮,而且本地甘蔗的外表有黑黑的灰,手拿着会很脏。于是我有些遗憾的想离开,这时看到旁边的老婆婆听到我的话之后对着老大爷说些什么,表情似乎是在说你看我们这样是卖不出去的。实在是可惜,如果他们是在我回县城的头几天遇到我,我会全部把他们的几十斤本地甘蔗买下来,然后扛到家里,我自己慢慢用刀削皮慢慢吃,回味下小时候的味道,只是当时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去坐飞机,实在是来不及了,放在家里我父母的牙齿也咬不动,如果这对老人能把本地甘蔗削皮切块,我最终拿着个小塑料袋走我也会买一根,但是却没有。春节后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仍然能想起那天遇到的卖本地甘蔗的这两个衣着简陋的老人,他们那么大年纪,从乡下拉着板板车走路到这里卖东西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其他的甘蔗小贩已经是普遍的开货车卖甘蔗了,脑子里总觉得有些后悔,当时即使不想要,是不是也应该买一些照顾下生意。但转念一想人如果不能跟上时代洪流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我即使照顾了他也只是偶然的一笔买卖,他第二天还是依然赚不到钱,我想老人也并不想只靠别人的同情挣钱吧,早晚也得开始卖外地甘蔗,或者配上一个甘蔗切段机,我这样安慰自己。等明年春节回家,如果还能遇到他们再照顾下他们的生意。回到深圳后,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但我脑海里却还是偶尔想起此事,我们每个人都要跟上时代的洪流,明白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管你是二十岁,四十岁,还是六十岁都是如此,就像那对老人,如果他们早点知晓整个县城已经完全转向了外地甘蔗,又或者清楚现在卖甘蔗都已经用上了甘蔗切段机,那么春节期间的人流红利他们多少就能赶上了,即使不像其他年轻小贩一样,一天就能赚上千元,即使就一天赚个两三百,我相信他们也是会很高兴的。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也是类似的,尤其是中青年人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兴趣,对于新出现的名词,事物,新闻,即使你愿意就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了解阅读,去检索相关信息和学习,去思考背后人的决策,其实就已经超过大部分的人了,而且可能会在无意中获得不错的收益。我的微信里面有加入一个群,这个群其实是我老婆推荐给加入的,而她又是她单位同事推荐加入的,这个群有好几百人,出乎人意料的是,群主就是个在街边卖小吃的,他因为自己的小吃味道做的不错,于是有人便会成为回头客,于是给自己的小吃摊取了个名字,还建立了微信群,日积月累下来竟然积累了多个群累计高达几千人,他隔三差五便在群里通知在哪里摆摊了,这样附近的粉丝便可以去购买,不仅如此甚至群里还出现了跑腿生意,有人收取跑腿费可以送小吃上门。一个路边摊小吃做成了粉丝经济和品牌,现在也已经开了至少好几家门店了。还有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深圳路边摊摊主,我之前也在微博上发过,当时我看到一个B站的up主深夜去拍摄凌晨的深圳,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有一个卖臭豆腐的路边摊摊主非常大方的接受了这个up主的采访,不仅如此还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展示了自己前一天下午六点到晚上十二点的收入情况,微信收款109单总共1085元,支付宝上收款172元,等于六个小时收入了1257元,摊主说利润有50%左右。那就是六个小时赚了六百多,这还不算十二点之后的收入。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他的收入有多高,因为这个摊主的臭豆腐制作水平和口感确实不错,另外路边摊是非常辛苦的,遇到刮风下雨生意就会大减甚至无法出摊,而且还会面临不断被城管驱赶。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什么乐于向这个up主展示自己的收入情况,因为他之前也接待过其他自媒体的采访,展示了实际收入情况后,便有人在网上看到了自媒体的视频,觉得收益还不错,于是就跑去找他学习臭豆腐的制作,他于是发现了这个商机,每人收费5000元,当这个B站的up主去找他拍摄之前,他已经收了4个徒弟,每人5000元便是2万元。不仅如此,这个摊主还告诉这个up主,如果他发了视频之后帮忙拉了人过来学习做豆腐,他一个人头给这个up主600元的中介费,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这也太有想法了。这两个深圳做路边摊的,可以说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典型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实现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可以说学习和思考,跟上时代的趋势,成功的帮助个人实现了变现,而且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其实我觉得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可能也在于此,那就是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并且真的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和思考,日积月累下来便会产生巨大的差距。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往期文章链接:穷台与产业周期--台湾今年前几个月经济数据大幅下滑最近看到的三个国产化的例子的一些感想从产业结构看东北振兴---辽宁的产业结构能否支撑未来增长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ChatGPT、智能世界与国产化机遇——从华为的2022年年报谈起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穷台与产业周期--台湾今年前几个月经济数据大幅下滑

台湾的经济情况是我平时最为关注的几个话题之一,毕竟未来十年台湾会长期是热门话题,也会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俄乌战争一年多以来的情况,已经又一次的说明了美国人的做事风格,那就是喜欢拱火,但是自己不先上,而是通过支援武器,情报和物资等来小弟先上。我国台湾地区现在就是美国的小弟,而显然现在这个小弟的军事能力越弱,则对我方越是有利。台湾军事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的向美国购买武器,2023年4月26日国台办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民进党当局上台六年多,勾连美国,挥霍台湾民众220亿美元血汗钱向美高价购买武器,把台湾同胞绑上“台独”战车、裹挟台湾年轻人当“炮灰”。这根本不是在“保台”,而是在“害台”“毁台”。”蔡英文是2016年5月20日正式就任的,到今天其实差不多七年了。不要认为马英九时期对美国军购就少,根据马英九在《八年执政回忆录》中提到的相关数据,马英九说在其8年任期内,美国有4次对台军售,总额达201.3亿美元(约6491亿元新台币),超过李登辉(任期12年)的162亿美元,以及陈水扁(任期8年)的84亿美元。这个数据其实是相当惊人的,相当于说过去的十五年,台湾就从美国购买了400多亿美元的武器。而非常显然,台湾的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了其对美国的采购行为,我之前也说过,台湾2021年的制造业增加值2547.5亿美元,排在全球第十一位,仅仅比排在全球第十位的俄罗斯少二十多亿美元,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不仅仅比中国大陆高,而且高于全球前十位的所有制造业大国,或者更具体的说,2021年台湾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比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法国都要高。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当然这跟当年国民党去台湾带去了大批理工科技术精英和人才有关系,我在之前的文章就写过,台湾的支柱产业--半导体产业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源自于一群毕业于上海交大等大陆名校的技术官僚的前瞻性规划。当年一群大陆精英规划打造的台湾半导体产业,如今成为台湾经济的核心命脉所以我一直觉得当年国民党带去台湾的最大财富其实并不是黄金,而是一大批高级人才,像台湾的自研战机IDF之父华锡钧是江苏人,雄风导弹之父韩光渭是山东人。台湾今天已经建立了以半导体和电子为核心,辅以石化,钢铁,机械等的强大制造业,这些产业源源不断的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支撑了台湾的对美国武器采购。今天在台湾面临老龄化的情况下,采取从越南和印尼大量输入劳动力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下图可以看出,2022年在台湾的外籍劳工,光是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就已经有69.5万人之多。其中越南人主要从事产业类工作,人数达到20.5万人,其次是菲律宾人11.5万人,其他还有印尼人和泰国人。另外还有二十多万外籍劳工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其实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台湾即使在本岛高度老龄化,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情况下,也是宁肯引入几十万东南亚语言文化相异的外籍劳工,也不愿意从更近的中国大陆引入劳动力,可以看出两岸对待彼此的不同态度。相比之下台湾人到中国大陆就业是开放的,自由的,不仅仅是在大陆的台企,今天中国大陆的餐饮,广告,咨询乃至IT行业都有不少台湾人工作,分享和获得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而反过来台湾本岛经济发展的红利,对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可以说是关闭的,无法分享的。不仅仅是对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关闭,而且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各种工农业产品也是有各种限制,完全禁止进口的大陆产品就高达两千多项,这在WTO框架下是违规的,这也让中国大陆的相关公司和其员工,无法从台湾的经济发展中获取收益。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因此不管是台湾的对美国武器采购,还是禁止中国大陆劳动力在台工作,以及大量限制中国大陆工农业产品进口等,都说明了穷台的必要性。而穷台,其实是有办法的,而且是有不少事情可以做的,像2022年由于佩洛西访问台湾等恶劣事件,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口农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导致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从已经从2021年的11.2亿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6.8亿美元。但仅仅农产品限制是远远不够的,台湾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这个我们从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今年3月台湾出口额为352亿美元,同比下降19.1%,呈现连续七个月下降的态势。如果是看1-3月的台湾地区总出口的话,同比去年下滑19.2%。这几天台湾会公布4月份的出口数据,预计也是大幅下滑。核心原因是全球电子产品需求在大幅下滑,台湾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还是以半导体为中心的电子工业占比较高,其他行业难以与之相比。出口占比高,半导体+电子产业占比高,这两个占比高就导致了台湾经济势必受到全球电子产品需求景气的影响。台湾当地经济部门之前还预测2023年经济增长率为增长2.12%,这个目标肯定是完不成了,不仅如此台湾相关部门本来还预期一季度台湾经济是下降1.25%,结果最终在4月份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总量,由于出口接近20%下滑的拖累,台湾经济总量在一季度同比下滑3.02%,大大的超出了台湾当局的预计。过去几年依靠电子产品的爆发性需求,台湾人均GDP一举突破了三万美元,而今全球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半导体市场不景气,也导致台湾的出口大幅下滑,这样下去看台湾的人均GDP会不会又跌回到三万美元以下。半导体和电子产业的不景气其实是全球性的,中国大陆的企业其实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像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就预计2023
2023年5月7日
其他

最近看到的三个国产化的例子的一些感想

最近看到几个制造业国产化的例子,有些别样的感受。1:C919的飞行控制律我国的大飞机C919在去年底首架交付了,这架飞机整体设计上是我国自主完成的,但是核心的子系统基本是通过和国外公司合资的形式来获取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当年的高铁模式,通过市场来换取技术。这其中飞行控制系统是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媒体宣传国产化的时候,却着重提到了核心的飞行控制律算法是中国商飞自主研发的。这个飞行控制律其实是保护飞机的安全飞行边界的,简单的说就是让飞机能够正确的根据飞行员的操纵意图进行飞行,同时还要确保飞机在安全边界内飞行,因为飞机每时每刻的飞行状态和姿态都可能不一样,因此飞行员做同样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飞机有不同的变化结果,飞行控制律就是保证安全性的,让飞机在不同的状态下都能按照飞行员的操控意图飞行,同时简化飞行员的操作,更多的由飞机自己完成,提升安全性。那么为啥中国商飞不引进飞行控制律技术呢,原因是因为该技术是被美国作为核心技术列入对华禁售的清单,霍尼韦尔公司遵守美国法律无法对华出售,于是中国商飞只能自研,尽管是国内第一次做大型民航客机的飞行控制律,但是最后却依然搞出来了。用国资委在2023年2月份开展的2022年度“央企楷模”嘉奖的话来说,就是:“电传飞行控制律,是国产大型客机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C919大型客机控制律团队,历经十年不懈努力,完成了大型客机控制律功能的设计、验证和适航取证工作,凭借奋发图强的志气、科学务实的作风、潜心研究的恒心、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拓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道路,建立起大型客机控制律研制体系,自主掌握了大型客机控制律技术,让中国大飞机拥有了“中国大脑”。”2:高铁的紧固件以下是我看到的2022年一段耐人寻味的对华,是浙江省地方媒体对浙江舟山一家做紧固件工厂的采访。记者:对技术的这份较真劲,为工厂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陈益峰:“目前我们的紧固件产品已经用在了复兴号、和谐号高铁上。近几年,疫情给我们生产带来了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商机。此前,中国高铁中的紧固件制动盘螺栓主要依靠德国进口,受到疫情影响,国外进口受阻。在2020年一次行业展会上,负责给高铁提供紧固件的眉山中车紧固件有限公司找到我们,他们知道我们在乘用车耐高温紧固件上的优势,表达了想和我们共同开发刹车盘上的耐高温紧固件的想法。高铁所需的紧固件在强度和韧性上和乘用车紧固件完全不同,我们用了整整3个月,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坚,终于把产品成功研发了出来。目前,我们应用在高铁上的紧固件产品种类从1个拓展到了6个。高铁紧固件的国产化替代,不仅为我们开拓了新的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是提升了我们的技术实力。”之前习惯了从国外进口,因为疫情断供,没想到在国内找到合适资源后三个月就研发出来了,还为国内公司开拓了新的增长点,看来很多事,不逼一下不行啊。当然三个月只是研发出来,但是显然从2020年-2022年,该国内公司对高铁的紧固件供货种类都不断增加了,说明是可以进行替代的。3:国产化替代与大降价以下为2021年6月《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大亚湾核电站写的稿件,名字叫《大亚湾畔,蹚出核电自主运营之路》,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1992年7月,不到20岁的乔素凯从山西临汾的技校毕业,来到大亚湾核电站维修处工作。次年7月,电站首炉核燃料进场,他成为首批核燃料操作师。2005年之前,大亚湾核电站堆芯换料和检修工作基本由外方支持操作,但他们只讲“皮毛”,而且材料和设备要价很高,这让乔素凯“自己干”的念头日渐强烈。之后几年,他所在的团队攻克技术障碍,一举实现燃料操作与贮存系统自主维修,还把核燃料替换棒变成了“中国造”。手执一截手指般粗细的核燃料替换棒,乔素凯来了兴致:“核燃料棒从堆芯取出后,为了避免燃料组件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在原位置装进一根等高的不锈钢棒。当时,外商报价20000元一根,我一听就火了。”“不能让小小的棒子‘卡脖子’!”乔素凯随即联系国内厂商制造,但当时所需替换棒较少,要求却极高,很多企业不愿接单。他又找到东北一家钢厂,百般说服,对方才答应一试,经失败数次才炼出了合格材料。最终,中广核成功实现了国产替换棒入堆,每根造价仅有1000元。”怎么说呢,国产化替代是件好事,但是怎么感觉国产化替代不应该把市场做这么小,原来2万的市场一下子缩小了20倍,国产厂家看起来也赚不了多少钱,毕竟一根才1000元,一年也没多少量。核电站相对来说是高利润的产业,大亚湾核电站主要是售电到香港,上游的材料卖的价格高些也是有利于利润转移到上游的钢铁产业以及北方重工业地区的。不知道当时报价的细节是什么,按理说外商卖2万一根,国产卖5000-1万一根也应该很有竞争力,为什么只卖5%的价格1000元,当时这家钢厂没有做市场调研,直接按照成本+利润的形式报价?还是说产品虽然可以替代,但是寿命之类的比原装的还是有不如,所以卖这么便宜?今天是列举看到的三个国产化例子,当然这三个例子并不一定全面,但我多少还是有些想法和感受的,第一点是人的潜力是可以逼出来的,同样是士兵,当年在国民党军阵营就发挥不出战斗力,但是在解放军这边就立即战斗力爆表,这就是外界环境改变,极大的激发了人的潜力。对于国家,公司其实也是类似的,不管是中国商飞的C919飞行控制律,还是高铁的紧固件,还是这几年火爆的半导体产业,还是更早之前因为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毁约而不得不自研的国产预警机,都遵循着同一个现象,那就是当美国人搞技术封锁,搞制裁,又或者是疫情期间国外先进产品不能进口,于是我国国内企业不得不走上自主研发道路之后,尽管在一开始都会面对着各种质疑甚至是自我怀疑,但是最后发现最后居然都搞出来了。所以人如果不被逼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我之前一直反复的说美国对于高端技术的封锁制裁并不全是坏事,一方面断供确实会对我国的系统集成企业比如华为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中国加大对于高端技术的研发投入。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并不是1949年,而是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这意味着一项技术攻克后会天然的有市场,能赚到钱。而且也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在各个方面并不是零基础,像2018年美国对中兴断供的时候,中国的民用国产半导体产业也发展二三十年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国内半导体龙头企业,从海思,中芯国际,长电科技再到北方华创等等,在那个时候都已经成立多年了,中芯国际就是2000年成立的那么加上制裁的刺激带来的新增资本投入,我认为是可以获得成果的。第二点是国产化之后的定价问题我自己搞过很多次客户界面的定价,觉得这个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是一门科学,要有足够的市场情报支撑,包括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量产能力,服务能力,价格水平等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极大的产生价值。很多时候我们就犯过定价的错误,本来应该获得高价值高利润的东西没有能卖起价格,举个例子,我记得大概11年前,有个国外客户找到我,突然问我某款老产品还有多少库存以及价格是多少,当时因为市场行情不好积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工厂领导也很着急希望尽快全部清理掉,所以我当时报了个比较低的价格,结果客户一把全部要了而且立即下了订单。我当时还很高兴,终于可以把库存一把清理掉了,结果后来几个月市场价格飙升,原来国外当地政府决定在6月底下调产品安装后的补贴,因此该国市场在上半年迎来了需求高峰,导致一下子供不应求,该客户利用这个机会在低价时大量购入,再转卖赚了不少钱。而这件事由于当时我们没有派驻当地的市场人员,我当时也没有实时的跟踪当地的政策变化,因此并不知晓。再后来负责了其他产品,也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把市场做大,而不是把市场做小,不能随便降价,我们以前老说苹果的创新是挤牙膏,每一代都是就增加一小步的新技术,但是从苹果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是充分的发挥了技术优势,充分的实现了商业价值。我觉得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思维总体是领先的,是以做大市场为最高优先级,所以能够开拓出很多新的产业,新的领域,同时能够在商业模式中严守自己的边界,处于一种求利润的状态。而不少中国公司则似乎是习惯了低价竞争,喜欢在现有领域里竞争,以低价卷死对手为最高优先级,处于一种求生存的状态。我想这跟中国的确在最近一二十年才真正的走向高端有关系,在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年代,大家养成了拼价格的习惯。本文提到的国产化核电站燃料棒,虽然新闻报道并没有说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才只能卖一千元,比如是外方也大降价了,而我们的第一代国产化产品又确实还有些差距,但是老实说我并不希望这样从两万到一千元的价格变化是常态,国产化带来降低成本无疑是有利的,但如果说我们的国产化,就是把市场做的非常小,其实也不利于自身长期的发展。今天是看到这三个国产化例子的一些小感受,我为什么在对待中国制造方面是乐观论者,就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是国内有市场,有资金,也有足够的理工科人才储备,而且在这么多领域有成功的国产化案例,因此我并不怀疑在半导体,医疗器械,制药业等方面我国也会成功,这些领域在我看来其实更多是1-N的突破,而不是0-1的新产业创立,毕竟后者才真的是难得多。其二是信心和决心也很重要,就像本文的飞行控制律和高铁紧固件的例子一样,外部环境逼迫相关单位下了决心,最后搞出来了,那如果没有外部客观因素呢,这个时候自己的信心就很重要了,毕竟做成一件事首先是自己先相信能做到,就像那句话,对于后来者来说,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是它已经造出来了。往期文章链接:从产业结构看东北振兴---辽宁的产业结构能否支撑未来增长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ChatGPT、智能世界与国产化机遇——从华为的2022年年报谈起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1952年的全国经济和工业分布从鸿沟到可望其项背--1945年中国击败日本入侵后的工业追赶西方之路和世界排名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从产业结构看东北振兴---辽宁的产业结构能否支撑未来增长

东北振兴主要看辽宁省,而辽宁省的未来发展其实主要是看产业结构。这个东西就跟我们看一个公司的前途也是一样,看这个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来自哪些业务。下图是2022年辽宁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省依然是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省份。1:自然资源类型的:辽宁2022年生产铁矿石1.555亿吨,石油984.1万吨,煤炭3158.1万吨,另外还生产少量天然气(8.4亿立方米),但总体而言由于辽宁省重工业发达,以及居民汽车保有量和冬季取暖等需求的原因,以上的四类自然资源均需要大量从外省调入和从国外进口。例如煤炭辽宁省目前每年消费量达到1.8亿吨左右,而仅仅3100万吨的煤炭产量远远不足以支撑发电,取暖和重工业的需求,需调入煤炭1.5亿吨。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中俄天然气管道开通带来的影响,原先辽宁省输入天然气依靠海上LNG进口,总体价格比较昂贵,以及通过天然气管道输入陕西长庆油田的天然气,但国内自产天然气并不够用,但2019年12月2日中俄天然气管道开通后,可以输入俄罗斯的天然气了,2022年该管道向中国输入了15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看了下台湾禁止了哪些中国大陆产品进口以及2022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结构

4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的公告,公告称商务部于2023年3月17日收到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申请人)正式提交的贸易壁垒调查申请书,申请人请求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商务部通过审查,并依法决定自2023年4月12日起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这个公告最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台湾地区制定并正在实施的禁止进口大陆产品的相关措施。申请人提出申请时涉及2455项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五矿化工产品、纺织品等。”这个覆盖范围可以说非常广了,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台“国贸局”最新的《大陆物品不准许输入项目汇总表》,目前台湾共禁止输入2460项大陆物品。此次大陆针对台湾采取的贸易壁垒调查涉及2455项产品,可以说几乎全部覆盖调查了,下图是禁止从中国大陆购买的物品,来自环球时报,可以体会一下。像我们平时打的疫苗,医院用的麻醉剂,动物的饲料,平时吃的荔枝,草莓,桃子,乳制品都禁止进口,甚至连一些茶叶,酒类也在禁止之列,这让人匪夷所思。看到这个公告总体来说我是高兴的,实际上两岸贸易现在是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状态,台湾单方面对于中国大陆的产品施加了很多限制措施。为了学习台湾方面是如何单方面限制中国大陆产品输入的,我去把这个《大陆物品不准许输入项目汇总表》下载下来了,发现并不是只有农产品,而是大量工业产品也不能进口,这里举几个例子,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地,但是风力发电机组在台湾禁止从中国大陆进口行列。下图是一大堆各种规格变压器,也禁止从中国大陆进口中国大陆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太阳能电池片,以及光伏组件,台湾也禁止从中国大陆进口。电子烟也不准从中国大陆进口电动公共汽车,天然气公共汽车也禁止从中国大陆进口,以前比亚迪还卖过电动巴士到台湾,现在电动公共汽车也已经进入禁止进口行列。台湾是石油进口大户,但是油轮也禁止从中国大陆进口,同样禁止的还有冷藏船,散装货船等等,嗯要知道中国大陆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种实在太多了,再说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我们最近都从新闻上看到台湾地区闹起了鸡蛋荒,鸡蛋价格上涨,台湾当局决定从澳洲进口500颗简单,我就觉得很疑惑,中国大陆近在咫尺,鸡蛋产量可是世界第一,根据《环球时报》记者自世界蛋品协会官网查询到的一项最新统计表明,2020年中国鸡蛋产量达2908万吨,全球占比34%,十几年间一直以绝对优势占据着全球第一的位置。美国、欧盟和印度分别以660万吨、640万吨和630万吨分列第二至第四。但是台湾方面却是严格禁止中国大陆鸡蛋进口的,尽管自己缺鸡蛋,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大陆的鸡蛋打过疫苗,但如果查询数据,一般生鸡蛋通常出口周边地区比较多,同样在东亚的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日本,韩国都有进口中国大陆鸡蛋,而唯独台湾却不行。此次对台湾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就包括了调查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农产品的进口限制,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媒体宣传上总是倾向于讲中国大陆食品不安全,不健康,以此作为农产品进口贸易壁垒的正当理由,比如大陆的鸡蛋就不能出口到台湾,但是实际上这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地之一,2021年出口额高达843.54亿美元,占全球仅次于美国,荷兰,巴西,德国。和通常想象的不同,中国大陆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到全球发达地区。202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至中国香港10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15%;出口至日本102.69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出口至美国7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4%;出口至越南54.4亿美元,同比下降0.84%;出口至韩国53.02
2023年4月16日
其他

ChatGPT、智能世界与国产化机遇——从华为的2022年年报谈起

华为的年报公布了。2022年的收入达到6423.38亿元,比2021年的6368.07亿元居然还增长了0.9%,而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仅有355.62亿元,而2018-2021年这四年净利润最低的一年也有593.45亿元。正如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华为2022年净利润达到了历史低点。毫无疑问,对于华为而言,市场与制裁的寒意仍未散去,不过在这份年报中仍有不少亮点值得关注。今年,华为首次公布了其五大产业的具体营收数据,包括ICT基础设施(其实就是通信设备业务),终端业务,华为云,数字能源,汽车,这让外界可以看出华为的收入结构情况。这里面,ICT基础设施业务总体保持了小幅的增长,规模达到3500多亿人民币,主要是核心的运营商业务微增了0.9%,达到了2800多亿人民币,当然ICT基础设施除了用于运营商还能用于企业,而包含了ICT基础设施产品销售的华为企业业务总体增长了30%。而终端则下降了11.9%,但仍然达到2144.63亿元,居然还有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营收,真的很不容易,不过这跟美国许可了4G芯片销售有关系,华为在2022年9月发布的Mate50旗舰手机,在卫星通信技术的加持下成为了热销机型。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凭借着Mate
2023年4月3日
其他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1952年的全国经济和工业分布

最近又统计了下《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这是国家统计局发行的资料。其中我看了下1952年的全国各省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分布,结合我之前对国内制造业的一些研究,觉得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的。当然了,又一次说明为什么是1952年,因为从1949-1952年是三年恢复时期,经过这三年的建设,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品产出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因此看这个时候的地区分布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个原因是1949年的全国数据倒是有,但是却分省的数据有些是没有的。我们首先看下全国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分布,由于建国初的中国是个农业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52年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只有20.9%,只看工业的话全国经济占比只有17.6%,而第一产业(农业和畜牧业之类)的占比达到51%,可以说是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也正是因为建国初我国农业+第三产业占据主要经济组成部分的局面,因此人口总量众多的省份在经济总量上也会比较靠前。而工业则成为另一个重要变量,因为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工业增加值提高,而且会带来服务业的重新定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理发和中国理发的价格不同,另外工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由于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低,因此总体权重远不如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大。从下图可以看出,全国经济总量前五位是江苏(3739万),山东(4827万),辽宁(1932万),河北(3272万),上海(572.63万)。而全国经济第6-10位是河南(4371万),广东(2910.45万),湖南(3271.2万),黑龙江(1110.5万),四川(4628.5万,注意不含重庆)。1952年的全国人口为57482万人,可以看出人口四千万以上的三个人口省份山东,河南,四川的经济总量都在全国前十位;同时人口3000万以上的三个人口大省江苏,河北,湖南的经济总量也在全国前十位。另外人口2000万以上的三个省份广东,湖北,浙江,其中广东省经济总量1952年也在全国前十位,因为其人口为2910.45万。而辽宁,上海和黑龙江则成为了前十名中的例外,辽宁的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12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三位,上海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25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五位,黑龙江人口1952年为全国第20位,但经济总量却能排在全国第九位。如果按照大区来分的话,1952年华北地区(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内蒙)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9.61%1952年江浙沪三地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6.14%,当然了其实华东地区还包括安徽,江西和福建,不过这里只看江浙沪。1952年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3.02%;1952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全国占比12.37%;1952年西南地区(云贵川渝)经济全国占比为9.24%。现在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1952年排名为全国第7位,占比为4.35%,而2021年的广东全国经济占比为10.87%为什么华北地区经济总量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大区?因为其人口高达1.114亿人,全国占比19.38%,所以经济总量占全国19.61%也是正常,区域内有天津,北京,青岛,唐山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尤其是天津,1952年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华北人均经济总量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1952年的江浙沪人均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占全国11.35%,经济总量占全国16.14%,这里面上海的人均GDP是1952年的全国第一位,主要是浙江拖了些后腿,人均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想这跟浙江多山的地形有关系。1952年的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7.15%,而经济总量占全国12.37%,人均GDP甚至高于江浙沪三省市的人均水平(主要是浙江省建国初期非常落后,因此拉低了江浙沪三省市的平均值),东北三个省的人均GDP都在全国前十位,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大区。当然如果单看省市排名的话,1952年全国人均GDP排名第一为上海,第二为天津,第三是黑龙江,第四是辽宁。其中上海人均GDP领先甚多,为430元人民币,而天津,黑龙江,辽宁都在200元+的水平,其他省份都在200元以下。西南地区(云贵川渝)1952年人口占全国16.68%,而经济总量只占9.24%,可以看出人均GDP显著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从鸿沟到可望其项背--1945年中国击败日本入侵后的工业追赶西方之路和世界排名

今天我们看一下1945年获得抗战胜利的这一年,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全球的位置。由于那个时候并没有权威的工业增加值世界排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1945年工业品产量来进行判断。抗战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不仅是获得了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升成为名义上的五大国,收回了包括台湾在内大量国土,而且还获得了大量战利品--日本在占领区为获取中国自然资源支撑战争而修建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其中尤其以东北最多。日本在我国沦陷区建立的工业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因为中国有日本战争急需的煤炭,金属等资源,其中尤其是金属资源,日本在二战中极其缺乏金属,不仅是日本本土的寺庙僧人把钟,铜锣之类的都捐献了,甚至于日本还把北京故宫的60多个铜缸都运走用于制造武器。而这些资源型重工业,技术也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伴随日本战败和日本技术人员的撤退,产量随之迅速下降,日本人对中国人持有蔑视的态度,并普遍认为中国人不具备使工厂继续运行的能力。国内网上十几年前(大约2007年)一篇公知网文中,说1945年由于欧洲日本因为战争一片废墟,所以我国仅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就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世界第四,也就是说中国1945年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工业大国,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工业大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了,1945年的中国发展水平和西方白人国家有着巨大的甚至是看起来不可逾越的鸿沟,1945年我们的工业产出不仅不能和西方大国比,还远不如瑞典这样的欧洲小国,也不如南非,波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当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方差距大到什么程度,一个小小的芬兰都能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造成苏军20万人以上的伤亡,而苏军在1939年在诺门坎和1945年8月在中国东北两次和日军作战,尤其是1945年规模更大,伤亡总数却远小于和芬兰作战的损失。像1945年的瑞典铁路长度竟然能达到中国的76%,1945年发电量是中国的2.8倍,钢产量是中国的4.6倍。从逻辑上讲,我国1945年的工业产出也是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我国在全国各地区接收东北,华北,华东,华南沦陷区的日伪工厂后并不能立即恢复生产,因而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尤其是那些日本技术人员主导的工厂。再加上1945年苏军还在我国东北地区拉走了不少工厂设备当战利品,使得本来应该是我国战利品的工厂设备损失严重。实际上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一直到1952年才恢复并突破了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包括了建国前日本占领下沦陷区产量)。如果我国1945年是世界第四工业大国,那前三位是谁呢,如果是美国,苏联,英国的话,那意思是1945年我国工业产值超过了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像加拿大由于远离战场,二战时期可是盟军的军火制造中心之一,今天加拿大之所以是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二战时期加拿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原因。1939-1945年加拿大为盟军制造了超过4000艘登陆艇为主的军舰,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登陆艇很大一部分就是加拿大制造的,大西洋航线的大量商船也是加拿大制造的,光是1940年加拿大就接收了来自英国的26艘万吨商船订单。加拿大在战时还总共制造了教练机为主的一万六千多架飞机,其中英国对纳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的兰卡斯特重型轰炸机部分也是加拿大生产的,加拿大二战期间还为盟国制造了超过80万辆各种军用车辆,其中超过四万五千辆是各种坦克装甲车辆。再说德国吧,虽然德国1945年工业产量大幅下降,但也远远不是当时落后的中国可以超越的,下图是德国二战时期的海军舰艇产量,可以看出1945年仍然生产了139艘潜艇,尽管比1944年的258艘大大下降了,但仍不是我国可以企及的。该截图来自以下雅典大学的论文:下面这个链接有对二战时期德国军工产量的统计,以飞机和导弹为例子,1945年德国仍然生产了4935架战斗机,6509枚V1导弹,1669枚V2导弹,虽然比1944年的2.5285万架,23672枚V1和4128枚V2导弹的产量下降了一大半,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成就。而且德国还在1945年生产了喷气式战斗机929架,比1944年的564架有所提升,因为喷气式战斗机是1944年尤其是下半年才开始量产的产品。https://www.ww2-weapons.com/german-arms-production/下图是1942年还在研制中的Me262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从前两月的出口看产业链转移

老是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出口订单骤减,订单转移到东南亚之类的新闻,其实我每次看到这种消息内心都是很淡定的,因为虽然低端产业链的确在发生向印度,越南迁移的现象,不然这两个国家何以近些年经济增速都还不错呢,但这么多年产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存在一夜之间崛起的事情,也不存在一夜之间的衰落,注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战以后到现在都七八十年了,全世界真正赶上来并且进入到发达经济体的只有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几个经济体,而全球国家和地区中的发展中经济体可是有大约150个,而即使是这些东亚文化圈经济体,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努力,日本1966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1992年凭借着日元升值历史首次人均突破三万美元,耗时26年;韩国1977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17年才历史首次人均突破三万美元,耗时40年;台湾1976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1年才历史首次人均突破三万美元,耗时45年。中国大陆2001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2年耗时20年的时间人均也才1.27万美元。以上都说明,一个经济体要想发展起来,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奋斗的,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中国制造这么大的产能,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转移到东南亚,印度呢?必然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同样的一个经济体的衰落也并不会有那么快,二战到今天七八十年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什么的依然发达,日本经济都停滞了二三十年了,日本也只是从全球第二跌成了第三大经济体,人均依然有三万多美元,所以说要想抹平差距,哪有那么容易。即使是像我这种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的人,也只是预测到2030年人均突破2万美元,进入发达国家门槛,而这时候建国已经超过80年了,改革开放也超过50年了。所以东亚经济体都要耗时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你说印度,越南能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完成,把中国的订单都抢了,这怎么可能呢。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不说技术突破的困难,你想建一个大型工厂,从前期的招商引资谈判,到工厂选址和规划设计,到动工,到完工,到良率和产能提升,到成本降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常得几年的时间,而且即使完成了这个过程,也并不能保证工厂就一定具备最强的竞争力,谁说新设立的工厂就一定能竞争过已有的工厂呢?华为这么强的公司,进入汽车领域也几年了,合作伙伴的工厂也建好了,但现在不要说和比亚迪,特斯拉比了,搭载华为方案的汽车销量还竞争不过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从2018年中兴事件开始我国已经举国重视并且投入到该产业的发展,到今天已经2023年了,五年时间过去了,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企业的营收有了几倍的增长,但是在全球的绝对份额依然比较低,距离世界一流的目标还是有很大距离。中芯国际是2000年成立的,到2022年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营业收入依然不到台积电的十分之一。如果有新闻说,台湾地区,韩国,美国的芯片产业一夜之间订单骤减,产能转移到了中国大陆,那这种新闻肯定是哗众取宠的,说到这里,我查了下1-2月的各经济体的出口情况,都是按照美元计算中国大陆下降6.8%;越南下降10%;韩国出口下降12.1%;台湾更惨一些,1月份出口下降21.2%,2月份下降17.1%;汽车出口大幅增长成为中国大陆1-2月出口最大亮点,出口金额增长了65.2%,达到140.25亿美元。这四个经济体都过春节,春节期间都放假,所以可比性是非常高的,中国大陆反而是其中出口下降最少的。印度一月份的出口也下降了4.6%,同样处于疲软的状态。实际上从东亚+东南亚经济体的出口疲软表现看,主要还是欧美的需求下降了。客观的说,中国大陆的低端产业链的确正在发生向越南,印度迁移的现象,但是我一直反复说的,产业的价值创造是倒三角的,也就是上方的中高端产业创造了大部分的价值,低端产业创造的价值远小于中高端产业,低端产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提供大量低收入的就业岗位,毕竟是劳动密集型。或者说,中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的价值分配也是符合二八或者三七定律,也就是中高端产业创造了70%-80%的价值,而低端产业创造了20%-30%的价值。这个数值并不是我随口说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就占全球的60%多,他们掌握的基本是高收入的中高端产业,加上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也掌握了不少中高端产业,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多厚少也有些中高端产业,因此合计百分之七八十是差不多的。因此我们的核心在于我们产业升级是否顺利,因为向上才是真正广阔的价值空间,毕竟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是越南的100倍以上,从他们手里通过产业竞争拿到一些产业份额过来,这个蛋糕可是就太丰厚了,财富更多了,剩下的是分配问题。产业升级突破还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是否迁移产业链的决策权在中国手里,就拿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尽管耐克,阿迪这些外资品牌早就把大部分产能迁移到越南等国家了,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远远超过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为什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本土的企业崛起了,像安踏,李宁,雅戈尔,波司登,百丽等品牌,都是在国内生产。下图是百丽鞋业在贵州铜仁的工厂,来自贵州日报2022年2月的报道。同样的,如果说今天苹果公司在决策是否搬迁其供应链有强大影响力,那如果国产电子品牌能替代更多苹果的份额,则这个决策权就更多的转移到了中国自己手中。总之,我们要认识到,不管是向上的产业升级突破,还是低端的产业链外迁,都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就拿过去的两年来说吧,由于疫情管控得当,中国在出口金额几乎是越南10倍的情况下,出口增长甚至比越南出口增长还快,2022年相比2020年,按照美元计算中国出口增长了39%,而越南增长了31.5%。所以说赶超和追赶哪有那么容易,这句话对中国适用,对越南,印度也同样适用。而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则是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和突破,那里才是真正的主战场,不仅仅是极为丰厚的价值,而且意味着增强对低端产业链是否转移的控制力。往期文章链接:为什么新加坡人均八万美元了,却并不让人神往共同富裕时代,中国该如何征税?简单总结下我国在2022年的一些高端技术突破一年又一年,新年到来时跟大家简单聊几句关于2022年中国人口下降,简单的说几个数据和想法
2023年3月11日
其他

为什么新加坡人均八万美元了,却并不让人神往

台湾的三年经济奇迹结束了最近关注了下我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2022年的人均GDP,之前台湾那边宣传说2022年人均GDP会超过日本和韩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达成,因为2022年台湾人均美元GDP出现了下降,为3.27万美元,而根据日本在2月14日公布的经济增速初值,以及2022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日本全年人均GDP大约在3.38万美元左右。韩国的数据虽然最终没有公布,但是也会是在三万多美元,看看能不能超过日本了。台湾之所以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是因为国际电子产品的需求在下降,出口下滑,导致2022年第四季度台湾经济下降0.86%,全年经济增长为2.43%,低于3%的目标,也低于中国大陆的3%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如果观察台湾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和最终实际的经济增长结果,会发现其实是严重不受控的,也就是说台湾的经济表现严重取决于全球市场的需求波动,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需求,从产业维度看则是受以半导体为中心的电子产业需求影响非常大,去年12月以美元计算台湾的出口下滑了12.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台湾2022年经济总体在增长,但由于2022年新台币相对美元贬值,因此2022年全年台湾人均美元GDP反而出现了略微下降,大约为3.27万美元,低于2021年的3.3万美元。和中国大陆对比的话,中国大陆2019年人均GDP10276美元,为台湾25908美元的39.66%;中国大陆2020年人均GDP为10504美元,为台湾28549美元的36.8%;中国大陆2021年人均GDP为1.255万美元,大约为台湾33059美元的38.0%中国大陆2022年人均GDP为1.274万美元,大约为台湾3.27万美元的39.0%。可以看出台湾这几年反而拉大了对中国大陆的领先,但未来预计将不断缩小,普遍预计今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将会较快的增长。不过今天本文并不是想聊下东亚地区的人均GDP变化,而是想说另外一个话题,跟日韩台的人均三万多美元相比,同为东亚文化地区的新加坡,2022年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8万美元,在世界前十位之列,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却想起了一个问题,尽管新加坡人均已经超过了八万美元,可以说最为成功的华人地区了,虽然澳门人均也很高,但产业结构远不如新加坡,但是我自己似乎对新加坡那样的生活并不太神往。我自己曾经去过新加坡很多次,也在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周末时间走遍了新加坡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从海边的自行车骑行,到日常的各个街道,各个公园,以及著名的各个景点。尽管新加坡的总体程度比我所在的深圳还是要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各种设置齐全,城市花园的设计也很精巧,但是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周围的人,总体感觉对于新加坡的生活并不是太羡慕,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感觉即使中国以后发展到新加坡的程度,也并不感觉有什么好的,无非就是收入水平更高一些,护照免签多一些,想了一下原因,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新加坡“没有打造出一种让人神往的生活方式”,1:欧洲以瑞士为代表,不仅仅是富裕,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景色非常美,而且铁路,房屋,景点各种融合的非常好,工作强度也低,生活氛围也轻松,有一种让人放松的氛围,这就对生活在东亚高强度生活下的人产生了吸引力,如果中国以后发展到瑞士的水平,我相信大家都是很高兴的。2:北美+澳洲也不仅仅是富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广阔的领土,宽阔的道路+大house,不用一家人生活在逼仄的空间,而且从纽约的种族熔炉,到NBA,超级碗,好莱坞,休斯顿,迈阿密,拉斯维加斯,环球影城,迪士尼等等,也是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这是我在大约十年前在澳大利亚悉尼拍的照片,可看出郊区是大片的别墅群,海湾里则是大量的游艇。但我觉得东亚文明国家和地区,自从城市化之后,都没有打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提高了,而且不用再去井水挑水了,不用再忍受肮脏的旱厕了,不用再上山捡柴火了,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可以去奶茶店了,可以去逛街了,可以在步行街吃东西了,可以在滨江路喝茶了,去火车站,飞机场也更近了。养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养儿防老了,而是建立了公共的社保体系,用全社会的力量来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家四代同堂变成了夫妻俩会有自己独立的住所,老人只是过来帮忙。因此城市化带来的从农村到城市,对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跃升式的,可以说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在城市化之后,东亚地区的这种生活方式变化和跃升就减弱了很少,无非就是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了,但是我们自己日常的感受,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机场,高铁,步行街,购物中心,电影院,绿道,国家公园,自驾游,露营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享受到,和大城市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收入水平和工作机会了,可能还有演唱会之类了,而且吧大城市的房价痛苦指数还很高,实际上吧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房价太高了,收入基本都在为房子打工了。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同样在国内,为什么成都,长沙,三亚,大理,丽江之类就对游客吸引力很强呢,为什么同样在欧洲,巴黎的吸引力就那么强呢?为什么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人均是我们的两三倍甚至七八倍,但是总觉得和国内北上广深什么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地狱高考,大公司垄断优质工作机会,996高强度的工作,高房价,公寓楼,人口高度集中化在大城市等等,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只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已,实际上一个中国大陆城市居民去普通的台湾人,香港人,日本,韩国人,新加坡人的家里参观,内心不会有任何波澜,因为内部装修,家用电器设备乃至小区都差不多,中国大陆的小区甚至还会更大一些。一个韩国人,他要想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就只能去首尔,一个日本人,他要想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就只能去东京都市圈,家乡全部是老人。下图是就是台湾台北的豪宅仁爱帝宝,它的优点在于黄金地段和大平层,但仅看外观你觉得羡慕吗?更有甚者,东亚发达地区都有明显的老人工作现象,年纪很大的老人在餐厅工作,在开出租车等等,这个前景甚至比现在人均一万两千美元多的中国大陆还要糟糕,我们的城市退休老人至少现在很多人还可以跳广场舞。所以我觉得,我们以后的发展,也得在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方面做文章,不然我们即使从现在的人均一万多美元提高到了八万美元,也还是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那可就太不能让人期待了。改变生活方式,而这是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的,1:公寓楼的生活方式与别墅低密度社区生活方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郊区别墅大社区,有人喜欢市区的90平商品房,应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现在人口减少已经不可逆了,我一直觉得应该在全国人口减少,但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小城市放开建别墅,搞一些低密度社区,打造一种有别于东亚公寓楼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大城市交房租的年轻人回流家乡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也有北美澳洲式的居住方式可以选择,对我国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我春节回老家县城,人口减少很厉害,面积和香港差不多大的县,常驻人口竟然只有三十多万,而且还在持续下降,其实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地方有空间的。2:长距离在一线城市打工和在家乡附近工作的生活方式哪种更好呢?我想很多人是喜欢后者,搞新三线建设,改变现在优质工作机会集中在人口两千万级别的一线城市的局面,鼓励大中型企业向低线城市迁移或者投资建厂,建研发中心等,而且这样的迁移还能大大的增加优质工作机会的数量。举个例子,比亚迪在郑州投资建厂,就把工作机会从人口两千多万的深圳转移到人口一千二百多万的郑州,而且距离上迁移了几千公里,像我看到有2023年毕业的应届硕士签了郑州比亚迪,底薪一万二,加上36%的绩效工资一个月有一万六千多,这个待遇在深圳算不算优质工作机会呢?不太好说,但是在郑州的话,至少收入相对房价比在深圳更好些,尤其是对籍贯北方,想离家更近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大好事,郑州的高铁去哪里都方便。类似的,还有基建投资不是只投资到基建,而是在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多投资建立几所大学现在深圳有钱,就在不断的建立和引进高校扩大本地高等教育规模,像深圳除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在又在新建深圳理工大学。而在我国很多省份,尤其是比如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每年考生规模和优质大学录取人数不成正比,录取率很低,可以考虑把每年投资基建的钱,拿一部分出来在这些省份投资建立新的一流大学,不仅可以缓解高考录取率的问题,这些高校还可以招聘和吸纳大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就业,一个高校就可以提供几千个优质的高学历人才就业机会,而这些高级人才从事的研究成果,是一定可以产生社会效益的。我们常说投资基建虽然短时间内不能回收成本,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我觉得对于投资建立高校也是一样,把钱投资到人身上,其实也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可以称之为新基建的一部分,这些高校的人才从事的科技研究,是有可能诞生出新的民用产业和公司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学生汪滔就创立了大疆科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产业新赛道,就这一个公司每年创造的高收入工作岗位,税收,上游供应商的收入等各种增加值都很惊人了。实际上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发达的二线城市,发展势头都还不错,也能吸引国内大企业前来设置研发中心和工厂,增加工作机会,西安,成都,武汉,南京等都是例子。3:打造长距离的徒步路线和国家登山步道等等下图是从新西兰政府的官网上,他们推荐的徒步路线,我国的风景地貌其实远远的超过,但是似乎却没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徒步路线,像著名的川西314国道并不适合徒步,并没有专门的步道,车来车往很危险。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深圳做的还可以,有很多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在市区就可以登山,包括莲花山,笔架山,南山,塘朗山等等,也有红树林滨海公园这样的徒步道,郊区则有梧桐山等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够增加深圳魅力的生活方式。4:一生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文化的生活方式当年逐渐加强环保力度一样,逐渐加强对就业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长时间加班等的整治,推行强制年休假制度,各个节日期间举办大型活动,打造休闲文化,大家都觉得春节无聊,就是打麻将打牌,如果春节期间举办游街活动呢?现在欧美华人的春节游街都成了吸引当地人的特色了,我们作为诞生地应该更加热闹好玩才对。今年春节国内就有一些城市举办了烟花表演,这种我觉得就很好,随着经济的发展,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共同富裕时代,中国该如何征税?

二十大之后,中国改革将开启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八大特征之一。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政策必然导致共同贫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共同富裕政策,即便不走计划经济全面公有制的回头路,那也必然会导致大幅加税,而高税率则会打击企业家精神,会赶跑富人,最终导致共同贫穷。这种说法其实是原教旨自由主义的陈词滥调而已,并不符合世界市场体系运行的历史与事实。今天这篇1.3万字的文章,我会讨论如下问题:要想实现一个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我们的综合税率是会走高还是走低;为什么减税并不能建成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轻徭薄赋的理念在何种前提下才有道理;未来我们加税和减税的对象该如何取舍。一、
2023年2月9日
其他

简单总结下我国在2022年的一些高端技术突破

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均迈向两万美元的时期。科技跟其他领域一样,其实也是“厚积薄发”的,到2030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还将继续爆发性的增长,不然无法支撑走向两万,今天本文简单的总结下中国的一些高端科技进展。首先我们看航空领域:1:中国首架C919商用交付上海东方航空从2008年我国成立中国商飞到现在历时长达14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C919只是总装在上海,实际上中国商飞还有个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在江西南昌,ARJ21就有部分是在在上海完成总装,随后转场南昌进行内饰安装、整机喷漆和试飞工作。而C919上游的产业链则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这意味着民航大飞机一旦开始量产,则可以拉动全国各地的航空经济发展,如下图,广东阳江某企业就为C919生产配套的紧固件。国产大飞机后续大规模量产,会带动全国航空产业链的发展。C919在2023年将进行真正的商业飞行,相信交付会逐渐增长。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一年又一年,新年到来时跟大家简单聊几句

新年来了,这一年不容易,疫情连续不断,相信我的读者也有很多受到了影响,不过其实在时代的洪流里面,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波及,我自己也在北方某个城市封控了接近两个月不能出门,最后又在12月迎来了全国感染的高峰,那时我一个人在酒店发烧躺了几天硬扛了过去,身体反应的剧烈程度也比我预想的要大不少,直到现在还是偶尔会咳嗽。这个公众号到今年已经六年了,老实说我也没想到能够坚持写作这么长时间,因为本职工作的强度实在是不低。对于文章的写作,我一直认为文章是分为事实与观点两部分,开始在网上写作的初心,也是因为发现很多文章的作者,其观点的部分大大的影响到了事实的部分,也就是为了佐证其观点的正确,不惜去编造错误的但是易于激起读者情绪,从而广为传播的谣言。作为个人,我们难免会被自己的观点去影响,但只要是客观上尽力呈现事实而不是主观上有意选择性呈现事实就可以了,当然即使我们在竭力做到客观,努力的把正反两部分的事实都呈现出来,但实际上最后总是或多或少的发现,文章中呈现的事实还是有些偏向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包括我的一些文章也并不例外,因此会努力尽力的克服这一点。同时我认为传播正确的事实,不去制造和传播错误信息,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也是我觉得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我的文章,我一直觉得观点的部分仅供大家参考,事实的部分相对更有价值,我尽力在各种资料中挖掘和整理出各种正确的数据在文章中呈现,因为我认为掌握了更多的事实,则有利于我们对事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我想这也是我能为中文互联网能做出的贡献,也正因为此,我写作文章70%的时间实际上都在核查各种数据和事实,尽力确保写出来的东西不要有错误。当然我也发现,如果省去了核查数据和事实这个步骤,文章以输出观点为主,则写起来确实轻松很多,毕竟谁会没有一个观点呢?但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写作方式。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的挖掘和整理更多数据和事实并在文章中呈现给大家,我也很感谢很多读者长期的支持和鼓励,老实说所有的文章作者其实都是需要一些正反馈的,我也不例外,来自大家的意见,建议和鼓励,构成了我写作动力的很大一部分。希望这个公众号不仅仅是六年,而是能够十年,十五年甚至更久,持续的为大家创造价值,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关于2022年中国人口下降,简单的说几个数据和想法

今天(1月17日)最大的新闻就是2022年人口下降了,说几个数据和观点吧。还是先说数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里想说一下数据方面,第一点:人口下降会是长期趋势,看下表,我国建国后出生人口猛增,从1949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间除了1960年左右那几年等少数几年,基本上每年出生人口大约都在2000万人的级别(甚至有不少年份出生超过2500万人),而我国目前平均预期寿命是78岁,而1949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78岁,即使考虑未来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就算到79岁吧,那就是2028年。下图为黄文政和梁建章统计的历年出生人口数据(注意我国的历史人口数据统计经常各种数据难以精确对得上,我们主要是看数量级):换言之,今年是2023年了,未来我国死亡人口将会从2022年的1000万人级别(死亡1041万人)向2000万人的级别快速发展。其实这个趋势不用查也很容易估算,我国现在14.1亿人口,平均78岁,那正常每年平均死亡人数应该是大约14.1/78=大约1800万人对吧,现在死亡人数少只有一千万人左右,是因为建国后出生高峰的人口还没有退出社会。而注意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只有956万人(方便记忆也就是一千万人左右),同时我国适龄生育女性(20-40岁)人数是在不断减少的,所以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是在趋向不断减少的,这个一增一减,意味着人口下降的速度在未来还会加快,2022年一年只减少85万人的速度实在是太温和了。我们注意看下图,因为适龄生育女性按照20-40岁计算的话,2023年对应的是1982年出生的女性退出生育年龄,2003年出生的女性进入生育年龄,而1982年出生多少人呢?就都按照人口普查回溯的数据吧,1982年出生2379万人,而2003年出生1373万人,女性占出生人口大约一半,很显然退出生育年龄的女性比进入生育年龄的女性更多,所以适龄生育女性的总数是在不断下降的。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美国的科技是怎么成为世界第一的--读《美国创新简史》有感

Square),使其成为全球生物技术中心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体现了创新氛围的重要性,在书中,负责研究肯德尔广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公司Goody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待会删)yyds,付费搞来的,请低调使用!

近期看到很多关于“裁员”、“找不到工作“、“赚钱难”的消息。确实,前阵子阿里单季度裁万名员工,腾讯取消外包福利,推特裁员50%等等。我们正在见证一个重要分割点,今年难,明年只会比今年更难。虽然我平时很少专门谈就业形势,以及个人解法,但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有任何想躺平、摆烂的心态。要切实的想想自己的长规划。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核心能力。放弃浮躁,真真正正的拥有一两项傍身技能。01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如果个人/公司依然依靠以往个人经验做决策,那么后期执行时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靠数据说话,重视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当数据多而繁杂时,我们往往借助一个神奇的工具——Excel来辅助完成。要知道,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功能,学会它,职场人能减少计算工作量,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不论你在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还是金融业、广告业、传统生产业。也不论你是产品经理、运营、风控,还是人事、销售、财务,工作中都需要用到Excel。毫不夸张地说,职场上80%的岗位,工作中都需要用Excel。很多工作,你以前需要手动操作几个小时,其实用Excel五秒就能搞定!比如,隐藏不常用的行列,用SUMIF函数合并同类项并快速求和,重复项筛选,从身份证中自动提取出生日期......比如用Vlookup函数,能快速核对数据,并且在多个表格之间快速导入数据,简单点几下,就能让多个表格自动更新数据,大大节省时间。数据透视表,能快速对各种明细数据表进行分类汇总。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不仅简单、方便,更能够轻松展现你的高水平业务能力。通过动态布局,一张表就能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展现多个表和来源的信息,从大量看似没联系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用Excel做动态数据看板,形成多种可视化图表,让数据一目了然,方便领导进行多维度深度分析,更容易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找到业务突破口。而且,大公司都是用各种数据看板推进业务,尤其是涉及到销售、财务、资源盘点、人员调动等。一个数据看板,顶得上十几张表格!连周报、月报,也可以用Excel实现自动更新,每次更新几个数字就OK,超方便~如果你是领导/客户,看到这样的图表,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员工很给力?一来办公效率高,别人需要花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她只需要10分钟就搞定。二来数据分析能力强,能把复杂问题简化成容易理解的图表,抓住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学会万能的Excel,足够搞定80%的问题!”当你走上更高的舞台、遇到更棘手的难题,你会发现Excel只是第一步,真正宝贵的是每一次打怪,你都在升级自己的能力和思维。02想必大家都意识到了Excel的重要性,却走过很多冤枉路:想自学:买了一堆厚厚的书,但不知从何学起去报班:不仅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还花了一大笔冤枉钱找视频:几集枯燥无趣的课程下来,脑子里一片浆糊,还是不懂怎么实操运用去哪学,怎么学,是个大问题。今天给大家推荐秒可职场《4天Excel速学课》,报名超火爆,已经有超百万学员!课程总结了几百位一线大厂精英的Excel技术精华,从职场人常用功能出发,帮你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成为时下最抢手的人才。4天Excel速学课0基础也能做出高逼格Excel提升效率,实现准时下班呈现业绩,让领导刮目相看特别特惠原价198元前100名仅需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看了一个二十多年前欧洲人在中国搞基建的视频想到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攀枝花二滩水电站的,让我感到很有兴趣的画面是,当时在工程现场竟然有这么多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而且为了安顿好这些主要来自欧洲的外国专家的生活,中方专门建设了120幢别墅组成的营地,当时称之为“欧方营地”,下图是当时欧方营地的一些画面,可以体会一下,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旅游度假的景区,即使是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豪华程度不比西方差了。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从歼20带无人机到全产业链数字化--制造业的集群与协同趋势

今天分享一个想法,篇幅不太多。一直觉得洞察国家,社会,行业,地域乃至于自己公司的未来趋势非常重要,因为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人乃至于各种组织,其实都会受到影响,跟不上的则会获得较少的利益,而跟得上的则会获得较多的收益。一直以来观察到的一个各行各业的变化,那就是集群与协同不管是一支军队,还是一个公司,乃至于一个国家,构建集群与协同,都将会极大的增强自身的实力。对于军队而言,从早期的步兵与骑兵协同,到后来的步兵与坦克协同,步兵与火炮协同(徐进弹幕),陆军与空军协同,陆军与海军协同,再到现代战争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协同作战,兵种越来越多,装备种类越来越多,而协同也在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在俄乌战场上面,士兵通过无人机侦察目标,迅速的把目标的位置数据传送到后方的指挥官,并且分发到负责攻击的火箭炮系统里面,获得了目标位置数据的火箭炮可以迅速开火覆盖目标,并且开火完毕之后立即撤离,大大的提高了消灭敌人的概率,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性。而陆军战术分队的指挥官可以通过一个pad实时的在地图上看到己方坦克,装甲车,火箭炮以及步兵小队的位置,同时还能获得无人机,卫星和各种战略战术侦察系统传送回来的敌方态势,做到战场态势透明。这里面不仅仅是步兵单兵,坦克,火箭炮,无人机,火炮,卫星等单个设备都走向数字化了,而且还实现了全体系链条的数字化,这样才实现了战斗力的极大提升,甚至是成倍的提升。前不久曝光的我军歼20机群,就是一架歼20带着多架无人机进行攻击,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这也体现了未来的战力提升方向。同样类似的思路也体现在公司和行业领域,苹果公司构建了ipad,iphone,macbook,airpods等一系列的iOS生态设备,这些设备之间可以方便的互联互通,传送数据非常方便,在带给用户方便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大大的促进了苹果产品的销量。这反应出来的是同样的思路,那就是多种类型的设备互相协同起来,比单个设备实现智能化带来的好处要大的多。为什么苹果的iOS,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查询了我国出口顺差占全球的比例数据--这是个出口顺差和逆差高度集中的世界

最近查了下中国的出口顺差占全球的比重,主要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一个数据说中国的出口顺差超过了全球的60%,我对此是表示怀疑的,搜索了下这个数据来自华创证券的报告,其搜集了2022年7月份的全球顺差数据,在已经公布7月数据的62个经济体中有21个顺差国,而中国的顺差占了这21个顺差国总顺差的62.8%,这比2015-2021年月均占比45.1%有较大的增加。但是这里要注意了,这个报告统计的是公布了数据的62个经济体里面有21个顺差,所以出现了中国顺差第一,挪威顺差第二,澳大利亚顺差第三,瑞士顺差第四,巴西顺差第五,其余合计顺差占比14.2%。但是在网上的各种转载中,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占全球顺差的60%以上,这就和报告的原意不符合了。所以不能理解为中国占了全球顺差的63%,我们光是看顺差国就可以看出来,不少世界级的大顺差经济体都没有统计在内,比如传统的自然资源出口大国俄罗斯,沙特,阿联酋等国都不在里面,另外还有传统的制造业顺差大国—德国。那么中国的出口顺差全球占比是多少呢?我找了下2021年的数据,制作了一个图。统计的191个经济体里面,顺差经济体有63个,还有一个刚好为0,另外127个经济体都是逆差。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第一顺差大国,占比高达28.23%,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排在全球第二位,占比为8.87%,接下来是俄罗斯,阿联酋,沙特,澳大利亚四个自然资源出口大国,全球占比分别为7.93%,4.41%,4.31%和3.44%。顺差全球第7-10位是荷兰,爱尔兰,中国台湾和挪威,全球占比分别为3.29%,
2022年12月20日
其他

美国是如何搞垮苏联的

Schweizer)的作品,他当时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特朗普的前首席战略师和高级顾问史蒂夫班农的好友,彼得施魏策尔2012年和班农一起创立了一个名叫Government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国产软件创新的“新基建”,将是一条没有硝烟的新战线

2018年第二次中兴事件爆发(第一次是在2016年),中国国内发现美国可以通过芯片断供的方式牢牢地掌控中国公司的命运,芯片断供之后竟然能让体量达千亿人民币的中国公司运行出现“休克”。而美国更进一步,在2019年5月开始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自此之后对华为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到2020年9月甚至把各大芯片代工厂为华为制造芯片的大门也强制关闭了。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断供打击是以芯片为中心,因此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芯片上。但实际上我们多少有些忽略,那就是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把软件包括在内的,用于设计芯片的EDA工具软件,美国的三大EDA公司都在2019年5月实体清单之后就停止了和华为合作,不过幸而华为已经购买了授权,因此还能继续使用设计芯片,不过在美国2020年5月颁布的禁令中,就明确的要求全球各大芯片制造厂禁止为华为生产用美国软件设计出来的芯片,原文是这样的:Specifically,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待会删)yyds,付费搞来的,请低调使用!

自动打新打新这种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当然是多多益善。之前陈磊工作太忙总是忘记打新。现在Python不仅能天天帮他打新股、新债。甚至中签后买入,上市后盈利后卖出,Python都能一手包办。6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最近看到的我国一些科技突破---LNG船,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碳纤维,工程机械...

最近在看《美国创新简史》,这是美国麻省理工的两个教授写的书,后面我会专门出一期读后感,不过有意思的是里面讲中国竞争,其中说中国和苏联的不同,说苏联的经济威胁被夸大,主要是因为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武器,从来没有真正拥有市场经济。而中国却不同,尽管政府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它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让我想起了长者总结自己"微小的贡献"时候说:"我干了这十几年也没有什么别的,大概三件事:第一个,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可能没有理解为什么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位,现在想起来可能低估了其重要程度,以及克服国内各种阻力实现这件事的难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的激发了民间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也提到过商业循环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科技创新能够顺利的从商业循环中获取收益和资金,则该国的科技会持续的进步,而如果该国的市场体量非常大,能够形成规模巨大的商业循环,也就是如果搞科技创新从市场获取的收益和资金超过了外国,则该国的科技水平会逐渐领先。商业循环的重要性--从美国ICT科技发展历史看中美科技竞争我国的人口体量非常大,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我国巨大的规模效应通过商业循环得以发挥。我自己收集整理过很多数据和资料,总感觉我们一向批判的“大而不强”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营收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往往就是科技水平在同行业最领先的企业,大和强可以说是如影随形的。像全球营收最高的民用航空企业是波音和空客,它们同时也是科技水平最领先的;全球营收最高的芯片代工厂是台积电,它也是制程最领先的;全球营收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公司是苹果,它在技术上也是最领先同行的;全球营收规模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是富士康,而它在管理和技术上同样也是领先同行的;全球营收规模最高的民用无人机企业是大疆,它同时也是技术上最先进的;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而它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即使在科技上暂时不是领先,但是体量规模逐渐上去了,在强大资金投入的助推下,也会逐渐的进步和赶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意义如此重大,在几年后这件事一旦发生,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美国,虽然科技水平仍然暂时不如,但美国将面临中国对于科技的投入资金总量超过它们,而且金额超过越来越多的情况,美国的科技领先将会很难维持,当中国的经济体量是美国的两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一样,则美国投入科技的资金将只有中国的一半,这就很难做出超过中国的科技增量。我们说的“大而不强”,其实更多的指中国公司加起来营收规模大,超过了外国的同行的总和,但是这个营收是分散在大量的国内公司,并没有一个大大超过外国同行的龙头企业出现,这导致科技研发投入不够集中的形成规模,重复低水平研发。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越来越多,实际上我国的科技创新是在随之出现不断突破的状态,只不过我们平时并不是太关注而已。我就以近两个月的新闻举几个例子,1:LNG船LNG船我们都知道目前全球领先的是韩国,但实际上中国的船厂也在奋起直追,一旦出现了市场份额远大于韩国同行的中国龙头LNG船企,则技术上必然逐渐超过,因为单一船厂从市场回收的资金规模远大于对手,这意味着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能力更强。看总体规模的话,目前中国LNG船的全球市占率今年已经上升到22%了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截至10月初,全球今年以来订造的LNG船订单已达128艘,这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在2018-2021年,全球LNG船新船成交量分别为77艘、60艘、53艘和86艘。中国船厂在新造船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今年中国和韩国两国船厂分别接单28条、100条。过去几年来,中国船厂的市占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从不足10%提升至去年的16%,并在今年提升至22%。不仅如此,LNG船制造技术正在中国船厂不断扩散,2022年10月底,根据《中国船舶报》的报道,扬子江船业发公告称其和欧洲船东签订了LNG运输船建造合同,该公司也成为我国第四家,民营船企第一家正式赢得订单进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市场的企业,前三家是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厂和大船重工,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扬子江船业也是使用的法国GTT的薄膜围护系统专利。2:航空军用发动机不只是LNG船,2022年11月10日珠海航展的空军发布会,歼-20飞行员透露,参加此次航展的歼-20已经全部换装“中国心”,战机的航电版本也完成了全部升级。这意味着歼20的发动机也已经全国产化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曾经,我们只能根据进口俄罗斯发动机的数量来决定我国战机的生产数量,发动机的出口国可以很容易的通过他们出口中国发动机的台数来判断我国的战机生产数量,甚至可以以此来控制我国战机的产量。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3:110MW发电用重型燃气轮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发集团除了搞军用航空发动机外,也在开发配套国产民航客机的发动机,以及燃气轮机,2022年10月,中国首台110MW的重型燃气轮机AGT-110机组在深圳中海油深电现场实现了72小时满负荷运行,迈向走向商业化运行的重要一步,这台燃气轮机是用来发电的,也是中国航发研制的,2020年12月在沈阳总装下线,经过测试后于2021年11月发往深圳。另外在之前讲和乌克兰的文章里面提到过,舰用的燃气轮机我国在多年前也攻克了,从此军舰可以随便下饺子。为什么我们保持中立--从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乌克兰的合作说起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从千年来的北方威胁到现在的西方竞争--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带来的学习难度提升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科技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学习难度提升和北方威胁的消失最近的一个想法,供参考。如果翻开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说就是几千年来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战斗的历史。我在中学的时候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以至于当时甚至能把历史书的很多章节都背下来,总之看下来就是感觉古代的汉族王朝就是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搞建设,比如修筑了长安城,洛阳城,汴梁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等,还有就是发展青铜器,铁器,瓷器,造纸,印刷术,造船,丝绸等技术,以及搞各种诗词歌赋等艺术产品。第二件事就是王朝更替,一个王朝兴起到土地兼并,压迫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加上各种天灾,徭役,兵役,最后农民起义,一个又一个的轮回。第三件事就是和北方民族打仗和修长城,贯穿了整本教科书,让我的感觉是中原王朝面对的是一波又一波来自北方的进攻,绵绵不断,好不容易把这个民族消灭打垮了,并不能松口气,另一个民族又崛起了,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修到明朝。这个问题最终在工业化时代结束了,我觉得最终还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学习难度和成本大大提升。在近代以前,中原王朝尽管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领先,但军事科技上并未有真正的划时代进展,这就造成了学习难度低,学习成本低,学习时间短。游牧民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支有盔甲,弓箭,刀剑等武器的军队,制造这些东西也不难,俘虏一批工匠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对全民族进行什么九年义务教育之类。总之只要有了一个天降猛男解决了组织能力的问题,统一了各个部落,他们可以很快的在十几年甚至几年内就完成对军事科技的学习,再加上马匹的优势,区区几十万人的规模就可以建立起一支可以与中原王朝战斗的强大军队,甚至可以横扫欧亚大陆。但是到近代之后就不一样了,工业化其实是一件具有很高难度的事情,体现在学习难度和成本大大提高。近代武器的制造产业链涉及到大量的上下游工厂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大量的工厂,还要对本民族大规模的展开学校教育,建立小学,中学和高校,还有各种实验室,科研机构,这样才能培训出合格的工人,企业家,士兵,军官,工程师和科学家。这就需要不仅要有勇敢尚武的文化,也要有爱读书,尊崇老师和知识分子的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要大量选拔派遣优秀留学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同时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对物资运输需求量的大大提高,因此还要修筑铁路,公路,港口,电厂,电网,桥梁等基础设施,制造火车,轮船,汽车等来提高运力,否则无法满足工厂运行的需要,而基础设施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支撑,需要广阔的市场。工业化带来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要求大量的人力集中在一起大规模协作,这也是为什么工业化一定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一个几千人的工厂,连同其家属和周边服务配套,至少就是几万人的规模,如果把上游工厂都建在一起,那人口规模就会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了,西方各国工业化初期,都出现了人口几十万的大城市,近代工业革命领先的英国,1700年伦敦已经有了70万人口。那些人口体量才仅有几十万,还分散在草原和平原上居住的民族,由于人口体量小,要满足这一点非常困难。知识的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了,以至于要培养出一个科学家,十二年教育也是不够的,因为这仅仅是高中毕业,还要上大学,还需要有各种科研机构,工厂和实验室才能出成果。总之工业化带来的巨大改变是,把军事科技的学习时间大大延长了,学习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即使后来民族几年以及十几年完成工业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工业化带来科技学习难度从五年十年的级别提升到了五十年乃至于百年的级别,而且还不一定成功。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学习西方搞工业化,到今天已经超过300年,但其工业化和科技水平始终不如西方,像亚美尼亚在2020年的纳卡战争以来和阿塞拜疆作战遭到惨败,不仅失去了纳卡地区,而且在网上多次爆出亚美尼亚士兵被阿塞拜疆方面俘虏后惨遭屠杀视频,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亚美尼亚2016-2020年武器进口94%来自俄罗斯,可以说几乎是全俄式武器,而其对手阿塞拜疆2016-2020年武器进口69%来自以色列,其次是土耳其,换言之阿塞拜疆新购买的武器两大来源是以色列和土耳其,已经实现了去俄化。这样的现实其实已经体现了俄罗斯工业化水平的逐渐落后。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工业化,一直到二战时期耗费了七八十年,其技术能力和欧美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日本制造的坦克,军舰和飞机在苏联和美国面前被打出了巨大的交换比。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和美国的阵亡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0:1,
202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