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是这样的气象学博士!|周末专栏第8期

2017-07-09 刘小星的同学 果壳科学人

本周的周末专栏,来自于一位刚刚毕业的农业气象学博士。这篇文章跟之前的周末专栏有一些不同,这位学习了10年农业气象专业的作者,从自己大学入学开始写起,回顾了10年农业气象的历程。除了博士阶段的生活,作者还仔细讲述了本科的经历,确切地说,是在农业大学里读本科的经历(所以会有种地这样的日常哟)。

 

所以今天的关键词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

 

希望对那些刚刚填报完志愿的毕业生们也能有一些帮助!

 

下期预告我是一名纳米材料专业博士,对,就是那个炒得火热的纳米材料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答应了编辑写一篇关于农业气象这个专业的文章,毕竟我也从本科读到了博士毕业…… 当了十年的农气人,所以心得体验还是略有,但是嘛,都是个人体验,请各位大朋友小朋友谨慎借鉴与参考,娱乐为主。



1

从最开始的遇见说起吧



我2007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填写的专业志愿是“应用气象系”,说到为什么会选气象系,大概是抱着“学气象可以更了解天空一些”的浪漫派想法……后来的确是更了解天空一些,而且也的确是个很浪漫的专业。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开始具体的气象专业课的学习,而是上了很多基础课程,差点挂科的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各种我很不喜欢的生物与化学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等等等等,我们学院以课业繁重而闻名于整个大学……我个人最喜欢的课程是《植物分类学》与《地质与地貌学》,因为都有很多出野外的活动,在校园里识别植物,拈花惹草,然后写下一个个“花程式”。上地质学课程的时候,人手一个放大镜,走在山间观察岩石,风蚀地貌,水蚀地貌,老师偶尔会大发感慨一句,一想到你此刻所站的山巅曾经是苍茫大海,就觉得,日常的琐碎与烦恼,都是浮云。对了,我们考试的内容是盯着一坨坨石头,然后写下他们的名字与矿物组成。


大三开始上气象系的专业课,虽然说是“应用气象系”但因为是农大的关系,所以其实课程主要以农业气象为主,说到为什么不叫“农业气象系”,坊间传言是因为“农业气象”听上去不够吸引考生……不过这大概是所有农业院校的共用烦恼。


专业课大概就是一堆气象相关的数理课程比如《天气学原理》、《大气物理学》,每天没事就画天气图,制作毛发湿度计,去试验站读温度计……大三暑假时我们会到全国各地的气象系统去实习,当年我去的是乌鲁木齐,就记得气象局食堂的菜真好吃啊~实习结束之后我去了我们系在内蒙古武川的试验站帮研究生师兄姐做实验,那里当时没有网,最近的小商店要骑二十分钟摩托车,我们每天就起床后下地取土样跟植物样,然后回实验室分析,晚上吃土豆炖土豆粉,然后看星星,聊天,狼人杀~ 嗯,武川的土豆很好吃。


农大气象系的一大特色是,我们种了一年的田。每周一下午我们都是在学校的试验田度过的,种过玉米,棉花,番薯,西红柿,黄瓜…… 当时我就每周骑着车,拎着锄头去种田。比较麻烦的是,黄瓜成熟的时候,老会有人潜入试验田去偷黄瓜,所以我们不得不成立护瓜联盟……

农大的试验田。摄影:刘小星的同学

因为我们学院有“本科生科研计划(简称URP)”,所以大四的时候大家就自行选了导师与感兴趣的课题,开始学习做研究,然后跟着导师写毕业论。我当时的毕业论文主题是积温与间套作的分布,也为我以后的研究生期间的课题做了铺垫。

 

虽然课程内容很重要,但我觉得个重要的是老师与整个院系的风格。幸运的是,我们气象系是个团结有爱的大家庭,老师们都专业所长之外也各有风格,师兄师姐们都很照顾师弟师妹,当然也是有师妹被师兄娶走的故事。 毕业的时候我们那一届二十几个人大概跟系主任还有老师们一起喝了二几十瓶白酒……然后手拉手一起在学校餐厅哭,当然,也许数字有误。

 

我很喜欢农大,也很爱我们气象系,所以读到这里,如果你对农大气象系心动了话,请坚决的报考。

2

其实当时并没有读博的打算



于是2011年我到了美国某玉米地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涯。


在美国读书时居住的地方,拉法叶。摄影:刘小星的同学

一开始呢,我是只打算读硕士的,因为我当时觉得“只有怪咖才要读博士”,然后开始跟着导师做项目。我很幸运,一入学就加入了一个很大跨学科项目组,合作者分布美国中西部十所院校,近百人的团队包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气候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农业学家,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结合各种作物模型与各种气象气候数据,开发出新的数据产品给农业种植者使用。很好玩的一件事是,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Useful to Useable (U2U)”,我拙劣地翻译为“从有用到可用”。因为我们意识到研究者们开发了很多有用数据库跟模型,可是他们可用性很差,尤其是多非学术界的人来说,于是我们就像翻译者一样,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变的可用起来。为此我跑了两年的作物模型,开发了一个农业气象专门数据库,简化了天气数据的收集过程……

 

我硕士论文的主题就是数据库的开发与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测试作物模型是否能模拟这种影响。在读硕士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这个领域很好玩,以及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潜能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加上U2U项目组的人类们也非常有趣,于是硕士答辩完之后我便留了下来,继续博士。 

3

于是我成为了一个“在咖啡馆工作”的博士



说了半天,还没说农业气象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农业看天吃饭,我们不能操控天气,但我们的可以做的是,让这个“看天吃饭”的过程,更有效一些,提高农业产量,也帮助农业种植者提高收入。

 

农业气象是个跨学科专业,也就是说,我们比单纯学农学的人懂更多的气象知识,比学大气科学的懂更多农业方面的应用。我们的身份,更像是把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创造双赢的局面。

 

好像大家都常常听到天气与气候可以影响农作物,但少有提及农作物对天气的影响。

 

玉米可以影响降雨?Are you kidding me?(你在逗我吗?)

 

没有哟,我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个,但是嘛,这个我们具体下回再说。

 

为了研究玉米地与天气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写了一个新的模型;为了写这个模型,我每个夏天都会开20个小时的车穿过一片又一片的玉米地,去位于科罗拉多博尔德的国家大气科学科学中心去找我师公学习三四个月。

 

因为我这个人多动,很难在办公室呆着做出什么有效率的事情来,我导师知道并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也这样。所以在学校时,我们的办公地点都是各个咖啡馆。然而我师公并不是个多动的人,所以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出现在办公室。一般我在办公室干的事情就是看小说、刷微博和脸书,然后晚上去咖啡馆工作到人家打烊。

 

在落基山国家公园脚下的博尔德是个很嬉皮的城市,半夜的咖啡馆更是集中了各种奇葩:有塔罗牌算命者,诗人,无家可归者,啊,还有我,一个写模型的研究僧……某夜凌晨回家时,我在家门口遇见了一头黑熊,好在它没有冲过来攻击我,于是也就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这是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我带的本科生们,我:“你们可以把期中考小抄贴在墙上。”……于是…… 摄影:刘小星的同学


往返博尔德三个夏天之后,模型发表了,博士论文也写完了,五年半的项目组也完结解散了。随着答辩的通过,我变成了博士,Dear刀客特。

4

说说我对博士的理解



其实我一直对“博士”这个称呼颇有微词,因为这只是个学位,或者头衔,而且“博士”并不等于“博学”,我们只是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默默搬砖了好几年的小小研究者。幸运的话,我们可以为这个学科、为这个世界作出一点点微弱的贡献;大多数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钻研嘛,不是每次钻井都可以看到水就是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得到了很多的训练。

 

但是,仔细想一想,可以花好几年的时间来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而且这过程中还有人出钱支持你,这就更奢侈了。

 

如说非要收获的话,我想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发了文章之类,而是我学会去了珍惜与欣赏别人的付出。像小时候就觉得社会科学不是真的科学,经济学家都是纸老虎……但经过过去这5年与他们的合作之后,我懂得了各个学科的重要性;还有就是深深地感受到了沟通上的鸿沟,不仅是科学家与公众之间,也是科学家有科学家之间。所以如果大家可以努力起来让沟通变得更有效的话,这个世界会更好!


不想写论文的时候就点开硕士论文的下载数据……还是要好好写的啊,为了零星的读者!拍摄:刘小星的同学

5

给那些纠结要不要读博的人



好像不免需要谈到就业,但其实我不喜欢谈就业,因为个体差异性很大嘛,我们实验室毕业的博士们,有去当教授的,有去研究机构的,也有去金融行业做期货的,也有在家呆着当主妇煮男的…… 都是个人愉快的选择就是了。我个人机缘巧合地到对冲基金公司实习过三个月,整个过程也是对金融行业从厌恶到接纳的过程,所以就业这种事,充满了机遇与不确定性。我是不赞成就业导向的选专业方式……因为真的很难讲就是。

 

我并不是要忽悠你读博,我个人觉得读博是件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一点,千金不换啊。以及你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在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跟随别人的创造(虽然这个过程掺入了很多脑补)。当然也是有很多不易与不快啦,冷暖自知,但做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啦!

 

至于要不要读博,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如果你喜欢就读。嗯,只能是因为你喜欢,而不是因为就业压力,因为博士并没有更好找工作哈哈哈。而且拿到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你就自动地变成了更好的人了。


我的一位写paper写“疯了”的朋友。摄影:刘小星的同学

说到学科对我的影响,就像地质学老师当年对沧海变桑田的感慨一样,我每天都在研究土壤、玉米还有天空之间是怎么跟彼此沟通交流的,能量循环,水循环,碳循环……你真的会觉得万事万物都不是独立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你肉眼所看不见的方式与彼此沟通、交换能量。还有就是,光合作用真是太神奇了!伟大的植物们!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对自己学科的热爱,就像我给本科生上课时,自以为很浪漫的问他们:“什么是风?风从来里来~”的时候,底下一片安静…… 卷云与层云的美,还是要爱才能体会啊~

 

我很感激我过去这近六年来的自由时光,虽然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是有用的,但它们很有可能其实是无用的……但是嘛,至少我也可以没事跟喜欢的人类讲讲玉米是如何影响天气的,而这,就是意义之一咯——如果你非要我讲出一个读博的意义的话。


作者名片

科学人 de 段子手

刘小星的同学

平时喜欢照照相、喝喝咖啡,大概算是个文艺青年

编辑:婉珺

排版:晓岚

题图来源:123RF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加入我们的专栏!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都找得到对象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不该读博?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前期精彩回顾:

第1期: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第2期: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第3期: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第4期: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第5期: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第6期: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第7期: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扩展阅读】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