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人”?“斯人”?网友:是我记错了吗?

校新媒体发展中心 华媒媒 2024-04-25


到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近日
网友们因为一篇课文
将相关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古文
但最近不少网友发现
自己背课文一直都背“错”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不少网友背的是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原文到底是“斯”还是“是”?
许多人翻出压箱底的老课本求证
打开一看,傻眼了


有网友翻出了
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
“人教版”语文课本
发现课文中都是“是人也”

记者也找来语文老师求证
目前杭州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
该课文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原文用的是“是”


曾有媒体发布调查
结果显示
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
记忆中是“斯人也”


当现实的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你的记忆却是“斯人”时
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之外
有没有一种冲动
想要穿越回到自己的中学时代
去翻翻当年的语文书


网友们更是不淡定了
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
都信誓旦旦地表示
自己所学就是“斯人”
也有少数“90后”、“00后”表示
课文就是“是人”


如果是“是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记忆偏差
如果是“斯人”
为什么又在课本上找不到?

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更是引发了关于各个年代集体记忆的热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称
该社从1961年以来
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不过“斯”和“是”两个字
都表示“这”的意思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也有网友进行了查证
人教社版语文教材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
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版本
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
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 注)
均为“是人”

▲《孟子》。图片来源/网络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
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
他非常肯定、万分自信地表示
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
“是人”是对的

既然“是人”为真相
那为何“斯人”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王耐刚解释说
因为“是”与“斯”二者同源
意又相近
很有可能就是民间口口相传
产生了偏差
因此
无论是“是人”还是“斯人”
从意思理解上都是对的
即为“这个人”
从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上来说
两者皆可
但从背诵经典的角度
则必须为“是人”

对此
有网友才有不同猜测
可能是受部分教辅和电视节目的影响:


也有网友指出
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
也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
与史实不符


有专家认为
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
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
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而且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
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

同样因“曼德拉效应”
衍生的讨论还有:
到底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还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

那么,孟子本人用的是哪个版本
现在是否能查到?

对此,有记者采访到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汪启明教授

汪启明说
能查,但不绝对可靠。
因为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以前,
文献都是手写,
抄的过程中仓促之间会出现不同的版本。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定版。

汪启明还提到
扬雄的扬在清代以前都是写作“杨”
清代学者戴震详细考据后
被学术界已经公认是“扬”
现在的正式出版物都是写“扬雄”
但如果引用清代以前的文献
就是“杨雄”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执行院长舒大刚也提到
文献中两种写法都有
查过文献资料后初步发现“是”较多

其实
这样的考证与探讨
何尝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过程

#今日话题#
在你的记忆中
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呢
欢迎留言区留言互动~


»来源丨广东共青团

»初审丨高志锋、何以立、温绮琳

»终审丨杨图珍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回顾」


回复以下关键词,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课表 | 成绩 | 考试 | 绩点
校历| 四六级 | 绑定 | 解绑 | 教务
报修 | 客服 | 媒媒姐 | 媒媒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