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辽宁日报》:彰武乱山子村—— 党员个个在脱贫一线独当一面

2017-11-17 彰武宣传

辽宁日报


彰武乱山子村—— 党员个个在脱贫一线独当一面

来源:辽宁日报

在彰武县乱山子村村部正对面,坐落着整齐划一的30个冷棚,这些冷棚有20个是村民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下自建的,另外10个则是村党支部牵头的扶贫项目。立冬刚过,冷棚里的葡萄已下架,进入休眠期,正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阶段主要“完成修剪并埋土防寒,保证植株安全越冬,为第二年生产奠定基础”,说完又补充一句:“这几年日子真是好起来了,有奔头了。”

  乱山子村位于彰武县五峰镇东南部,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3公顷,是阜新市重点贫困村之一。2015年,乱山子村党支部书记董春龙牵头,建起全村的第一个冷棚。如今,全村已有76个冷棚、23个暖棚。董春龙告诉记者,正是依托这些大棚,村“两委”班子探索走上党建统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的脱贫致富发展之路,2015年当年脱贫15户31人,2016年脱贫12户21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66万元,今年预计脱贫199户380人,社会保障兜底27户27人,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从一个贫困村逐步蜕变为脱贫致富示范村,乱山子村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表面看是近百个大棚撑起一片产业,深层次看则是不断提升的基层组织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合力。

  除水患、修村部,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脱贫致富的基石

  昔日的乱山子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差,较为封闭落后。“涝地存水排不出,旱地缺水浇不上,祖祖辈辈日子紧巴巴。”村里的老人们这样形容。

  “村里2/3是涝洼地,每逢雨季,庄稼被淹,道路不通,就算种出宝贝来都犯愁,没法卖出去。有时村民得了急病,机动车根本走不了,得用担架往外抬。”2013年,董春龙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第一件事就从当务之急入手,研究解决水患问题。

  在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乱山子村被确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然而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作业时不小心轧到或占了地头,村民与施工队时有摩擦。每到这时,董春龙无论白天还是深夜,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解。村民都被他这种敬业和真诚所感动,觉得那是全村的大事,自己“即使吃点小亏也不打紧”,因此没有一户索要赔偿。

  经过一年的努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终于竣工。这一项目将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道路工程等作为重点,疏通了王中干渠和二龙湾河河道,并在两条河上架桥、铺设涵管,同时还针对余下1/3的山坡旱地打了135眼深井。自此,乱山子村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即使赶上干旱的年景,也不用发愁。

  脱贫攻坚需要打好基础,基础设施就是基础中的基础。2013年村“两委”换届后,乱山子村党支部新班子制定的第一个工作规划就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展开。当年,新建占地43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达450平方米的村部。2014年,新修水泥路近18公里、砂石路近29公里,修建农桥18座、农涵108座,清淤支干渠52公里。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30万元,新建占地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文体休闲娱乐场所。

  “如果没有宽敞明亮的村部,村民就难以看到新上任村‘两委’班子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开阔的文化广场,村民的文化需求就得不到满足; 如果没有四通八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设施农业发展就不会走上康庄大道。”董春龙认为,“正因为基础设施一年一变样,才打牢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基石。”

  建冷棚、种葡萄,把贫困人口全部吸纳到合作社中来

  “现在有了自己的大棚,还可以照顾父母,一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再也不用抛家舍业地出去打零工赚钱了。”曾经的贫困村民韩向伟激动地说。在村民眼里,韩向伟很要强,平时在城里打零工,农忙时回家耕种。由于其父双目失明,其母患慢性病多年,孩子上学,其妻只能在家料理,经济重担都落在韩向伟身上,日子过得艰难。2016年初,村党支部帮韩向伟争取到无息贷款资金,他又利用扶贫互助资金和向亲戚朋友借的钱,建起了自己的大棚。如今,韩向伟每天忙碌于大棚内外,不仅摘了“穷帽”,而且正在奔向小康。

  打牢基础才好谋划产业项目。2015年,村党支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决定发展棚栽葡萄产业,并确定较适合本地发展的“着色香”和“津红娃”两个品种为产业项目。

  产业项目确定后,村“两委”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小组会议,和村民分享考察心得,给村民算大田改棚栽葡萄项目的收益账。村民听得热血沸腾,但又都心存顾虑:“前几年村里建设小拱棚,还没等受益,几场大风就把棚吹塌了,这次能行吗?”村民的顾虑让董春龙寝食难安。他找到村委会主任郭铁说:“村民都对以前的失败有阴影,跟着咱们干有顾虑,要不咱俩先打个样儿,把大棚干起来,让村民看到实惠,自然就跟咱们干了。”郭铁一拍大腿:“中。”于是,两人东拼西凑,撸起袖子,说干就干了起来。

  项目建设首先要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也颇为曲折。尽管两人给出的价格不低,但思想相对保守的村民仍犹豫不决。为了做通思想工作,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为村民利益着想,给大家耐心地算眼前账,讲前景。最终,52户村民同意流转土地共16.1公顷。

  当年,棚区年产鲜食葡萄15万公斤、蔬菜22吨,产值达到240万元,净利润80万元,解决了本村70多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其中流转土地的贫困户中有30多人增加了收入。

  大棚产生收益之后,有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玉米年纯收入不过三四百元,棚栽葡萄则达万元,按照葡萄三年丰产的规律计算,预计第二年可达1.8万元以上,一亩棚栽葡萄的收益相当于五六十亩玉米的收益。”于是,许多村民主动找到董春龙,希望加入大棚葡萄项目:“跟着党支部书记干,我们心里有底。”

  与此同时,乱山子村党支部成立“益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贫困人口全部吸纳到合作社中来。其中,对于130户因年老残疾等原因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党支部与其签订委托使用资金协议,将他们应得的扶贫项目周转资金和项目到户资金作为合作社入股资金,投入到大棚建设之中,共利用扶贫互助资金近70万元,建成占地2.6公顷的30个冷棚。合作社产生利润收益,入股者年底得分红。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则可在棚区打工,日均六七十元的收入。

  抓党建、抓经济,党员干部在“村社一体”中发挥作用

  “操碎了心,磨破了嘴,漏了鞋底跑断腿。”村民形容的董春龙那股子拼劲,何尝不是全村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

  乱山子村共有党员78名,他们在脱贫致富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几年来,乱山子村“三会一课”制度执行得雷打不动,每个季度都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活动,重点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学习毛丰美、董福财等先进典型,并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建议。

  为激发每名党员的干事热情,村党支部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无位”党员变为“有岗”,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开展表彰党员、村民先进典型活动,有效激发党员群众的内在动力。此外,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活动,即村党支部确立一个党建工作重点项目,侧重于解决本支部最突出、最薄弱的问题,同时确立一个党组织推进的重点经济项目,解决基层党组织既要抓党建又要抓经济的“两手抓”问题。

  董春龙告诉记者,近两年乱山子村的党建工作重点项目是“一名党员一面旗”活动,党组织推进的重点经济项目是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以前每个农户“单打独斗”,现在全村上下“抱团作战”,每个干部都成为一块阵地的“指挥官”,每个党员成为奋力攻坚的“一面旗帜”,基层组织力大大提升,脱贫致富动力十足。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村社一体”形式,把零散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生产经营,把村民的发展意愿调动起来、特长优势发挥出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推进规模发展,让土地高效集约化经营,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同向双增长。昔日饱受水患和旱灾的乱山子村,今天找对了发展的路子。“全靠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把群众组织带动起来。”村民的共同感受,一语道出推动乱山子村华丽转身的密码。

  如今,乱山子村的脱贫效应正在辐射彰武县其他乡镇:平安镇朱家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富民种植蔬菜合作社”,将89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每家一个冷棚;哈尔套镇平安村成立“华夏之星合作社”,打造集大棚采摘、旅游、餐饮于一体的田园休闲度假运营模式……

来源:辽宁日报 ( 记者 史冬柏)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