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人工智能会让谁下岗?
点击音乐 舒心阅读
导读:智能代替人工的时代,已经开启,机器人将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改善学习能力,并能应对更复杂的情况,因此替代人类的能力大大提高,美国麻省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发布研究报告称,未来五年,人类有6%的工作职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本文通过三个案例,带你了解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全文较长,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往期回顾:干货丨数据分析师的能力和工具体系
▶案例一:智能出行——被取代员工:驾驶员
最近在一次互联网+会议上,一家创新出行公司针对企业用车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方案。简单地说,这个提案就是一款类似滴滴打车的软件,但只针对企业员工使用。该公司号称拥有注册车辆及专业司机百万,可以保证客户呼叫后平均30秒内就有车辆应答,并在5分钟之内供车给客户使用。也就是说,理想的话,你的企业一辆车也不用养了。
车辆使用,在每家企业都是很大的支出,公司高层以及销售业务员的用车每个月成本都很高。高管在公司的用车都是专车专用,但是高管们业务繁忙,频繁出差,实际上一辆车的公务使用率很低,养车养司机,基本都是给高管太太们在接送孩子和买菜。而针对员工用车,现在企业通行的做法有两种:要么给销售直接发放用车补贴,要么是根据使用情况实报实销,可是这两者都有很大弊病。前者补贴金额一般都远大于实际支出,对一线员工来说,这笔钱被当成一种福利收入;而后者的真实性一直令企业头疼,虽然企业现在都要求员工在报销的时候写清楚使用目的,乃至具体路线,可是这要靠员工自觉,等同于没有约束。一张小小的发票,根本无法反映实际车辆使用情况,员工是不是去拜访客户企业根本不知道,对成本也无法控制。
想想看,是不是公司很多人都可以走人了?
▶案例二:智能比价——被取代员工:采购
在企业中,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小公司,一分钱都恨不得掰开花,所以公司采购员的KPI(核心考核指标)都是看能为公司省多少钱。
有了人工智能,我们还需要采购吗?现在,在一些欧美公司,供应商参与竞标,已经被要求使用智能比价系统。以前一轮轮比价,一封封邮件,不断地填写Rate Card(比价平衡记分卡),甚至双方当面锣对面鼓,或者在饭桌前后谈价格的时代,即将过去了。这种比价系统,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需要,要求参与竞标的供应商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或者其他终端填写服务的内容,并且给出最后报价。而比价过程,为半开放状态。报价方虽然看不到自己的对手的价格,可是可以看到其他公司什么时候出的价,和出价后的综合排名。这个时候,为了拿到业务,供应商就不得不考虑在限期内,是不是要出最后的底价了。人工智能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胜于人类的一点,就是它没有情感,因为毕竟是机器。一边,是公司的使用部门填写采购需求,另一边,是供应商报价。游戏的规则是人定的,但是裁判是人工智能,省时省力。中间的公司采购员,就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案例三:智能项目管理——被取代员工: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员
早在2013年,一家跨国制药公司研究团队就发现,部分参与临床的中国患者提供的数据有问题。该试验使用数据卡,让患者自己填写记录每天的服药后数据。正常来说,同一监测指标每天数据应有波动,甚至早晚也应有变化。但是,在部分患者提交的记录中,超过五天都是同样的数值。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涉及药品的管理项目,成本往往不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用高成本的人工智能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和药物的可靠,确保了每个数据可追溯,大大避免了人工管理失误而造成贻误病情、乃至危害生命,这无疑是值得的,因此这种智能管理模式在行业内在近年得到了很大推广。
当然,上面三个例子只是众多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一部分案例,人工智能替代人的例子也不是在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会实现。飞机自动驾驶早就有了,但是应对复杂天气、地形、起降过程控制还是需要飞行员的经验。根据医学检测化验结果可以给出诊断的机器医生Watson,IBM早就开发了,但离达到“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伦理还有很大距离。足球场上虽然错误判罚很多,可是人还是裁判,因为大多数人觉得错判本来就是足球的一部分。作为企业,我们要拥抱未来,抱着开放的心态看人工智能并且考虑如何加以利用,分析未来的岗位需求,更合理设置分工。而员工自己,要不断学习,从事更有战略性以及创造性地工作,否则哪天我们就真被替代了。
来源:第一财经
激活工业数据资产 完善工业发展生态
有内容的公众号,才是值得你关注的公众号
往期干货下载:
钱塘干货 | 《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驱动新价值网络》下载
钱塘数据坚持“激活工业数据资产,完善工业发展生态”的核心理念,以“产业+金融+大数据”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积极打造工业领域最全面、最强大垂直搜索平台和用户工具平台,并逐步演化为国内最大的“工业大数据中央厨房”,成为推动企业大数据应用和产业金融应用加快发展的“核心动能”,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大数据资产化,激活企业传统要素资产和新型数据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