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勇力:用画笔描绘新中国的诞生

2016-10-14 唐勇力 张丽 民进网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的正中央,有一幅巨型画作《新中国诞生》,描述了1949年开国大典的情景,是继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之后的一幅同题材的工笔经典力作,启动了用中国传统笔法描绘巨幅画作的开端。

《新中国诞生》的作者,正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唐勇力。本期,就听唐勇力讲述创作《新中国诞生》的经历及心路历程……



唐勇力


三次受邀,接受创作任务


2005年,文化部正式立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1840年至2000年期间的100多个重大历史主题,由美术家挑选进行创作。我当时挑选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题材,因为我是唐山人,曾亲身经历过,比较了解。

关于新中国的诞生这一题材,很显然,在100多个重大历史题材中分量颇重,但因已有董希文先生的同题材油画经典作品《开国大典》,很难超越,没有一位美术家来申报这一重大题材。组委会经过协商研究,决定指派专人承担这一创作任务,最后落在我身上。

当时安远远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组委会希望我能承担创作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我刚开始拒绝了,毕竟经典难以超越,且我已经选定了其他题材。过了大约一周,安女士又打来电话,说组委会再次协商后认为,不管在造型能力还是创作经验上,我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有些犹豫起来,毕竟我没有接触过这一历史题材,且涉及国家领导人的肖像刻画,但内心开始掂量起自己如何承担,怎样承担,能否完成。又过了一周,安女士第三次打来电话,说你就下决心去创作吧。于是,我算是接受了创作任务。

 

另辟蹊径,确定创作思路


之后,便是一段很长的蛰伏期。我开始搜集、整理、阅读有关那段历史的资料,包括《开国大典》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1949年前后毛泽东同志与民主党派人士的接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过程等,还专门拜访请教有关的历史学者专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与认识。


《开国大典》董希文


接着,我开始分析研究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这一画作将主题落实在了典礼上,十几位人物侧影,如同瞬间的记者式的眼光来拍摄的侧面照片,表现了当时那庄严恢宏的历史时刻。其实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有63人,包括1位主席、6位副主席和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在那一霎间,我终于找到与《开国大典》不同的思路,区别于董希文先生将作品落实在开国大典的瞬间时刻,我将作品落实在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身上。

用美术来表现国家重大历史,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又不仅限于某一瞬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共有63位委员,但在开国大典举行时,并不是所有委员都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一部分委员还在其他地方工作或战斗。于是,我采取了尊重当时有63位委员的历史事实,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将其全部画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一字排开,主席在中间,副主席在两边,委员再两边。因为当时的委员还没有具体分工,于是在创作时参考其后来所担任的职务进行了松散的排位。

《新中国诞生》的草图出来,得到组委会的肯定后,我便将全部时间用在了深化创作上,直到2009年8月最终完成第一张2米×8米、人物80厘米高的画作。当年9月23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所有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及美术界同仁的好评。 


遍寻史料,还原历史原貌


在《新中国诞生》的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困难,尤其是在人物素材搜集方面。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距今已逾60年。我是1951年生人,可以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对时任领导人的印象最早也要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了,距离1949年也已20年左右,人物的形象变化是很大的。


唐勇力正在创作《新中国诞生》


为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必须参考1949年前后的人物照片,于是我遍寻新华社档案室、各级图书馆等多处寻找资料,共搜集了几千张人物照片。人物塑造除年龄有要求外,还需注意人物的高矮胖瘦、形象服饰、表情站姿等,所搜寻到的照片多为人物合影,具体到某个人则比较模糊。


《新中国诞生》局部图


在服饰上,主要国家领导人多穿中山装,民主党派人士多穿长袍马褂,归国华侨则多穿西装,服装的样式、颜色等各有差别。这些都需要搜集很多素材进行论证。为了精确到每一个人物,我对63位委员分别进行了反复推敲与仔细研究,并为每个人都单独创作了整体素描与头像素描。因为当时的素描稿是为创作而准备的,画得还不够深入与完美,因此,在作品完成后,我就把素描稿当作独立的肖像画进一步完善,不断加深研究。 


为国博二次创作,十年磨一剑


2012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其中就有《新中国诞生》。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委员看到后,问我,能不能为国家博物馆再创作一幅?重复一幅已经创作过的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想到自己在创作第一张画时还留有些许遗憾,比如因过于借鉴《敦煌之梦》系列的创作手法导致人脸颜色比较重,且画作可以挂放在被称为国家文化祠堂的国家博物馆中,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新中国诞生》


第二张画可以说是巨幅画,5米×16米,于我而言,这是不小的挑战。因为画作尺幅较大,家里放不下,我便在北京郊区租下了一间工作室,刚开始还辗转于家与工作室两头跑,后来就干脆住在了工作室。从2013年初正式创作到2015年底完成创作,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

相比第一张,我在第二张上更加强调艺术表现性,并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标杆——创作一幅具有世界水平的名画。于是,我特意飞赴法国卢浮宫去参观学习,虽然里面多是油画,但艺术是相通的,肯定有可借鉴的东西。其中《拿破仑加冕图》是卢浮宫中十分著名的巨幅画作,也属于多人物创作,我每天来到这幅画作前不断地欣赏、分析和研究,反复揣摩画面构成、组织关系处理等有关艺术因素的东西,还拍了很多照片。回国后,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督促自己,必须要画出世界水平,否则这幅画就是失败的。


《新中国诞生》局部图


绘画的过程,有时是亢奋、有趣的,但更多的是枯燥、乏味与劳累的。毕竟我已到花甲之年,且工作室所处位置比较僻静,于是每当极度疲劳所导致的孤独感来临时,我就在工作室大喊几声,聊以发泄。还好,创作世界水平名画的目标以及师友的鼓励,给予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与毅力,我坚持了下来。

2015年底,第二张《新中国诞生》终于正式创作完成。记得当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员激动地说,我参观过多国的博物馆,见过很多世界名画,《新中国诞生》是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还有一位刚刚从法国回来的朋友看到《新中国诞生》后脱口而出说,这幅人物画不比卢浮宫的名画差。

是安慰,也是鼓励,我当时激动万分——如果从2006年草图创作开始算起,《新中国诞生》的最终完成整整跨越了10年,十年磨一剑,这十年我磨出了一把亮剑!

创作《新中国诞生》,让我对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这种崇敬与自豪始终贯穿于我的整个创作过程。

创作《新中国诞生》,采取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传统壁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完全颠覆了以前美术界只有油画才能创作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观念,这也更加说明,中国画也能完成巨幅历史主题创作。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多数国人都能喜欢中国画,会欣赏中国画,并最终把中国画推向世界,让全世界人喜欢中国画、会欣赏中国画。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会将普及中国画、创作中国画,提高全民审美艺术素养作为自身职责坚持做下去。

——唐勇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本文有删减)


推荐阅读

民进会员作品《丝路金桥》亮相长安街

都在庆国庆,都会唱国歌,可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常保立:中国最后的摹画官


想发表评论?想和小编聊天?

没问题!!!

民进网微信公众号开通评论啦!

我们等你来留言!

不见不散哦!


了解民进更多资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