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一个人的公车改革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推出国史新记·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中国言者栏目,其中刊发了《叶青:九年上书公车改革》一文,今天与大家一同分享。
叶青:湖北省政协常委、省统计局副局长,民进湖北省委会叶青议政室首席专家(农健/图)
我是中国最另类的官员,表现在两个方面,呼吁公车改革和使用新媒体。
——叶青
2019年8月14日上午,叶青准时推送了一篇原创文章《培育企业的纳税能力》。第二天,阅读数一直定格在56。
两年前,这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开了个微信公号“中部之声”,每天著文两篇:早上七点许,到办公室开始写“看财经”,到上班时刚好写完,中午午睡后再花不到半个小时写“看数据”。
“我是中国最另类的官员,表现在两个方面,呼吁公车改革和使用新媒体。”8月13日,叶青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不过,“中部之声”粉丝只有区区两千,文章阅读量常常只有两位数。
从一个人的公车改革,到连续9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奔走疾呼,叶青几乎以一己之力,撬动了政府三公经费中利益最为庞杂的一块顽石。曾几何时,他是舆论暴风眼,在腾讯微博肇起之时,他是拥有360万粉丝的大V。
如今,58岁的叶青依然在坚持公开发言。“作为一名教授,发文章的感觉就像每天都给大家讲了一堂课。”他说,“每堂课听课的学生也就40人,现在的读者至少比这个多。”
2003年5月20日——叶青对这个日期记得格外清楚。那天,他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调到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此前,他是研究财政学的副教授、武汉市武昌区政协副主席。
对于叶青来说,这给他实践公车改革提供了机会。
他一直关注政府财政预算,公众也因他和其他学者的关切,开始聚焦三公消费,即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
在高校任教期间,叶青曾做过一次关于财政改革主题的讲座,历数了公车的种种浪费行为。在讲座上,他公开放话:“哪一天我当了官,保证第一天就车改。”
说出这句话时,他没想到自己真的能走上仕途。
此后的故事,已被许多媒体反复报道:叶青赴任湖北省统计局,立刻“赶”走了自己的专车司机。
他去到局长办公室,提出了此前就呼吁的“车改”方案:开私家车上下班、一个月补助500元、因公出差实报实销、不强求其他局领导共同改革。第二天,局长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个人的车改”在统计局开始了。
自此,叶青每天开私家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他提出了“3510”做法: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骑车,10公里左右坐地铁、打车或者开车。当时,叶青的私家车是一辆不到5万元的夏利。
“如果我空喊‘车改’,别人会说我是羡慕嫉妒恨,现在我有了公职,不能错过‘车改’的机会。”叶青很感谢这个副厅级官员的身份。
有时候要参加会议,地点比较远,叶青会先骑自行车再换乘地铁。他把自行车锁在地铁站附近,他因此被偷走了多辆自行车。
“一个人的车改”在操作中,叶青发现麻烦不少:当时并没有公车补贴的规定,叶青想拿到“车补”并不容易。
车队想了个办法,把“车补”转入叶青的加油卡,但财务不好办,为此,叶青每年还要专门向财务和审计部门写情况说明。
这时,叶青意识到改革的困难:“从这点来看,我们的制度是在鼓励浪费,不允许节约,想节约还需要打擦边球。”
开始一个人的“车改”后,叶青进行了大致的测算,他每年可节约公车经费约8万元,其中司机工资开支占一半。
2003年起,叶青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任职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之后,2004年全国两会开始,叶青就一直提跟公车改革有关的建议,连续提了9年。
除了公车改革的建议,叶青还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公车加装GPS、使用专用车牌等,方便社会监督公车使用。
叶青不断强调公车浪费之严重。早在1998年,黑龙江大庆曾自发启动公车改革,当时该市得出了“三个1/3”的公车使用结论:办公事占1/3,办私事占1/3,司机办私事又占1/3。
叶青认为,车改不仅节约财政支出,还影响着政府形象。专车成了身份的象征,容易助长特权思维。
后来车改落实后,湖北一位副厅级官员向叶青“诉苦”:他的老家在农村,之前过年开公车回家很有面子;车改后,这位官员只能开着私家车回去,而同村不少人的车比他好。
实际上,早在1994年中央就曾明确,正部级官员才能配专车,副部级只是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而厅局级干部没有资格坐专车。
但实情大相径庭。“如果一个单位有一辆车,那就成了‘一把手’的专车。”叶青回忆。
在湖北,因高调放弃公车和不断倡导车改,叶青得罪了不少官员,“不少身边的干部指责我管得太多,也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太高调,可能影响自己的前途。”
在叶青眼中,能够推动车改比自身仕途更重要:“我本来只是一个大学老师,现在也只是手上没有一分钱审批权的党外副局长。”
他也一度感到压抑,在他“一个人的车改”的十多年间,湖北没有一名实职的厅官效仿。相反,身边不少同僚调侃他太乐观:“他们觉得车改牵扯面太大,不可能改。”
在叶青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最后几年,他发现越谈车改,反对声越大,“还都是来自官员的声音,让我比较失望。”后来,叶青和上级领导在一起时,尽量避免谈公车改革。
叶青卸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二年,2014年7月16日,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宣告公车改革正式启动,文件要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2014年7月16日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叶青回忆,“那天我很忙,有将近五十家媒体来采访我,我也很乐意和他们讲,我十几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018年3月,中央车改办召开了地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现场会,会议要求2018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地方企事业单位车改,这是此轮车改的最后一步,意味着公车改革进入收官阶段。叶青初步估计,全国车改完成后,一年可以节约一千亿元左右的政府开支。
公车改革进程中,叶青亦关切各地车改的落实情况。2019年2月,叶青还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评论,指出一些省份公车改革后,基层公务员出行不方便、补贴报销难、分配不公平等问题较为突出。他建议通过鼓励“私车公用”,按照公里数给予补贴或费用包干来解决这些问题。
随着公车改革逐步落地,一大批官员失去了座驾。叶青身边其他官员的态度也有了变化,“知道公车改革不可逆了,见到我都说(车改)好。”
在车改启动前,叶青听到的最大反对声,就是没有公车会影响工作。他后来发现,没有公车,对基层干部来说或许更好了。过去不少领导常坐着公车到基层检查、督导工作,“没车后他们去基层的动力减小,可以少给基层增加负担”。
公车改革收官后,叶青又开始呼吁公务宾馆的改革,他称其为“公馆改革”。他发现,过去不少机关单位建造了自己的招待所、培训中心、度假村等。根据中央规定,现在党政机关不能再建设各类具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但很多现存的还未推向市场。“如果这些场所能够推向市场,那又能节约一大笔财政经费。”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张笛扬
更多推荐: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