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和猫爸,哪个能成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政协报 Author 人民政协报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家庭教育,究竟是要严格还是要宽松?惩罚和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可以用体罚?
前段时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多位民进教育专家参与其中。我们一起来了解——
召集人:丁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主持人: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出场时间顺序):扎西: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教师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资深注册会计师王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任芳:全国政协委员,西京学院校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郭媛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民进中央委员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
(特别说明:讨论中,委员们以甲方和乙方两种不同立场参与讨论,希望读者朋友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
主持人朱永新:“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难成才”……这是许多主张对孩子严加管教的家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甚至还是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之谈。现在很多教育理论都提倡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反对家庭教育中惩罚孩子。家庭教育究竟是要严格还是要宽松?惩罚和奖励在家庭教育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另外,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可以用体罚呢?
》》》甲方:家庭教育中不能有惩罚、更不能有体罚
扎西委员:惩罚是不理智、不理解、不细心的表现。用细心、耐心、宽心、爱心来教育,不需要打一鞭一棒,牦牛都可以引到山顶,何况聪明的孩子。我在平时教学中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罚不如奖效果好!比如,学生抄写生字,我开始罚那些没认真抄写作业的同学重新抄几遍,结果总是不理想。后来我就不提罚了,就对写得好的那些同学说,你们写得怎么怎么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再抄一遍!这样一提,不一样的效果马上从学生们的脸上露出来了。写得好的那些更有兴致,没受奖励的那些同学开始注意了!坚持这样,后来全班同学都养成一个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同学们也不再把学习看成累的事儿。“罚”是消极的代名词吗,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好孩子们。
张连起常委: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而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他就很难出彩。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他很难做到优秀、做到极致。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为学生树立各种前进的路标,向前、左拐、右拐,若突然有一天把方向盘交出去了,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好的教育重要的不是“自然惩罚”,而是引领。
王欢委员: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会很紧张,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以后还会犯错,自然而然地就想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长长记性”。但是我们发现,有时候惩罚完了,孩子该犯错还是会犯错。简单的惩罚只会带来不良情绪,而当孩子们被不良情绪影响的时候,讲任何道理都是不管用的。因为孩子没能理解自己犯错本身,而是感受到了平时最爱的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不认可,甚至批评、贬低、打骂等,他们会和父母对抗,以至于亲子关系恶化。
朱永新常委:也有一些国家甚至允许学校运用体罚。如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的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对学生实行体罚,其方式是用尺子或藤条来轻打学生的手掌或臀部。但即使是法律“允许”体罚的新加坡,也对体罚做了许多限定,如规定体罚只能作为教育的最后手段用于男生(也就是说不允许体罚女生);抽打体罚时必须有第二位教师在场做证,详细记录学生的违法行为,执行体罚的时间和执行人的姓名;要将体罚事因通知家长等。这样一来,可能真正实施体罚时已经怒气全消了。
但是,我是坚决反对体罚孩子的。
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的心灵。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学生模仿暴力。当他成年以后,或者当他们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会毫不犹豫地挥拳相向。
》》》乙方:家庭教育中需要惩罚,也可以适度使用体罚
张兴赢委员:家庭教育中,惩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长辈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给他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如今已经被很多人否定。但是我觉得,孩子犯错后,家长还是应该适度给予惩罚,否则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孩子免不了产生骄纵或任性的坏习惯。所以我认为家长采取适度合理的惩罚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摆脱不好的习性,能够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当然,惩罚得太狠了会伤害到孩子,效果反而更不好;惩罚得太轻达不到约束的效果,孩子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一些简单的“体罚”项目不仅可以让孩子长记性,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比如说,家长们可以采用罚坐的方式,让孩子们拿着软垫或者小板凳坐在角落里15—20分钟,这样既能让他们知道错误,又不会伤害到他们。家长们还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来惩罚他们,这样孩子可以帮大人分担家务,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安全又科学的惩罚方式。
任芳委员: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孩子对行为结果的直观感知是成长必不可少的,我们教育并不能仅仅是鼓励、正向激励,孩子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对孩子来说更有教育意义。适度的惩罚,就像良药苦口,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经不住风雨,既不利于成才,也不利于成人。惩罚的方式有很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可以用积分的方式奖励和惩罚,分高了就全家出去游玩,分低了就一起努力补上。惩罚也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的教育。尊重每个年龄段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奖励和惩罚,从小让孩子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长大,有利于正直人格的形成。
郭媛媛委员:家庭教育中,需要有惩罚教育,但不是棍棒惩罚,需要的是有理、有节,是让孩子能服的惩罚。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有时爸妈是缺少用心和策略的,常常也是依据本能去带孩子、教孩子,没有做到成人、大人的模样、榜样,采用孩子信服的方式。所采用的惩罚方式,也就缺乏智慧和隔着距离的冷静。
倪闽景委员:一般而言家长有三种类型:宽容型:父母试图对孩子不加惩罚并接受孩子;专制型:父母试图根据既定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和控制孩子;权威型:父母试图理性地引导孩子。专制型家长往往会釆用体罚或比较粗暴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体罚是家长最无能的时候,也是最无助的时候。我们反对体罚,但体罚并非都是不对的,否则也不会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了。没有体罚是因为家长还没有碰到所能忍受的极限之事。体罚是家长宁愿损伤亲子关系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的最后办法。实际上体罚是一种行为控制,其作用远好于用冷暴力的心理控制。你骂孩子半天,你骂的东西孩子会深深记住,你在他屁股上打一顿,他倒不容易记恨。现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家长不是教育家,碰到孩子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家长也没法辩过孩子,家长该怎么办?所以,适当的体罚在所难免。但体罚的底线是不能伤害孩子,也不是为了自己泄愤。孩子犯了错,你罚他看书,他就认为看书是惩罚。孩子犯了错,你罚他做家务,他就认为做家务是惩罚。都是有问题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况需要不一样的办法。棍棒是家长最无能、最无助时候的选择,还是请家长保留这个最后的办法吧。
雷鸣强委员:不提倡体罚,尽量少用体罚,禁止严重体罚,但也不拒绝轻微体罚。如打手心、刮鼻子等轻度不伤害身体的身体处罚是可以的。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偶尔调皮捣蛋而发脾气,气急了动手打几下孩子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爸爸妈妈们气归气,孩子有些部分绝不能打:
1.后脑勺。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表示,人的呼吸中枢在这个部位,打此部位容易造成呼吸中枢震荡,甚至会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2.太阳穴。因为太阳穴的眶内壁是比较薄的,这个位置被打后,在震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骨折。骨折对视神经发育是不利的,临床上就发现过一巴掌打失明的情况。
3.耳朵。孩子的耳朵被打之后,可能会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4.屁股。小孩的脊髓和脊柱发育不够健全,打屁股或者打腰部这种情况是不提倡的,因为这容易造成小孩的脊椎损伤。还容易导致孩子到老年的时候脊髓结构不稳定,出现椎间盘突出之类的疾病。
5.头发。家长拽头发时用力过大,易引起孩子头皮化脓、感染。
雷鸣强委员:关于惩罚,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了错,肯定要施以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很多父母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屈服,让孩子认错。《正面管教》一书讲,只要你和孩子陷入权利之争,孩子就会产生报复行为,下一次还会继续犯错,甚至更严重。所以,采取正确的惩罚手段非常重要,毕竟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改善,而不是强化错误的行为。
朱永新常委:不体罚,不等于没有惩罚。其实,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确定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样的表现原因不一样,同样的方式效果不一样,家庭教育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度”。那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呢?
王欢委员:当孩子犯错时,我的意见是:第一,我们要先安抚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本身也是有羞耻心的,他自己本意也不想犯错,也想做一个好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教育;第二,我们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让他们体验犯错的自然后果。比如他对人不礼貌,那就让他体验别人对他这样做的反馈,如果有些事情没有合适的自然后果让他体验,我们可以适当让他体验家长的惩罚。但这个惩罚一定要就事论事,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惩罚是自己犯错的后果,而不是父母不爱自己了。在这个时候父母要避免严厉和带有贬低的惩罚。这样,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犯错行为不受欢迎,会有不良后果,他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
雷鸣强委员:不管哪种惩罚方式,家长们要明白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改正,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度,把握原则。在惩罚的过程中,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羞辱孩子,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并没对他失望,他会更有信心。表扬和惩罚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协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倪闽景委员:有教育必有惩罚,家庭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惩罚一方面有传统的习惯,同时也有法律方面对孩子保护的问题。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而现在大部分的惩罚,都是家长一时气愤没控制住自己。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很多年轻家长也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有家长对我说,先打了再说。难道看到孩子不对还要笑脸相迎吗?很多时候,家长觉得讲道理没用,甚至讲不过孩子时,就先将孩子打到口服再说。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也并非所有的错误都需要惩罚。有些事情家长可以装作不知道,给孩子自我修复的机会。最好的惩罚是建立一种规则,让孩子自己惩罚自己。父母要在孩子犯错后和孩子充分交流,并在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自己寻找一种惩罚自己的办法。
主持人朱永新总结:教育无定法。虎妈能够成功,猫爸效果也很好。无论是严管,还是宽教,要看哪种方法更适合孩子的成长。今天的讨论很热烈,但观点更趋平和、一致。虽然一部分委员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有惩罚,也有委员不主张家庭教育的惩罚,但是更多的是共识,强调的是适度。家庭教育需要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手段。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家庭教育一般不应该用体罚和经济惩罚。
教育最怕的就是走极端。中国中庸的教育模式,不剑走偏锋,还是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如果真的把孩子逼得太死,逼得太严,反而会导致教育的悲剧。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来源:人民政协报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