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会上,民进委员发言讲了啥?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3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参加了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会。
详情点击:栗战书与民盟、民进界别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民进界别的4名委员在会上先后发言。他们讲了什么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 李和平(资料图)
新时代赋予教师更多的新职责,教师合法行使权利、积极履行职责,依赖于国家对教师职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特别是对教师地位权利和福利待遇的保障,让教师有能力教、教得好、乐于教,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在《教师法》修订中更加重视教师权益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心民生福祉,注重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1993年《教师法》颁布以来,教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得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职业群体的整体地位显著提高。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政策的出台,加之“双减”政策、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师者”,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承担了学生灵魂塑造、家庭教育指导、社会人力资源培养等更加多元的职责。
新时代赋予教师更多的新职责,教师合法行使权利、积极履行职责,依赖于国家对教师职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特别是对教师地位权利和福利待遇的保障,让教师有能力教、教得好、乐于教,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首先,明确教师身份地位和权利,突出体现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公共使命担当。《教师法》修订中要厘清“教师是受国家委托、从事公共教育服务的专业人员”身份地位,明确教师工作的公共属性,从而为教师资格制度、职务制度、聘任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的调整完善提供法理基础;同时,要适当增加权利内容,确认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教育惩戒权等基本职权,教学活动不受任何不合理干涉,增加教师在职进修、因公涉讼获得法律援助以及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提出申诉等方面的权利。
其次,强化教师待遇与保障,建立编制内外同工同酬原则,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和各项福利待遇保障。《教师法》修订要做好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建立“责任、业绩与待遇一致”的薪酬管理制度,实行编内、编外教师统一的工资标准,以岗定薪,同岗同质则享有相同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健全国家教师津补贴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
最后,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真正落实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让《教师法》“长出牙齿”。《教师法》修订要对现行采用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人民政府”等指代不够明确概念作出调整,明确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国土和住建等相关部门责任,并在“法律责任”中增加对相关部门人员不作为、渎职、侵害教师权益行为进行惩戒的条款,增加《教师法》的约束力。
↑↑↑向上滑动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河北省委会主委 张妹芝(资料图)
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任重而道远,不是颁布了一部法律,就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还面临着社会认知不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成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覆盖面有限、家庭教育公共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
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几点建议
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回应了群众关切,很有针对性。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当前,家庭教育问题在城市乡村普遍存在,既有家庭教育越位,也有家庭教育缺位。城市中“圈养”情况常见,家长教育焦虑范围广、程度深,而农村以及单亲、残障等特殊家庭,儿童“放养”、失教问题尤为突出。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对凝聚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等各层面、各主体的力量,全方位激活家庭教育功能,全面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任重而道远,不是颁布了一部法律,就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还面临着社会认知不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成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覆盖面有限、家庭教育公共资源匮乏等突出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
一、尽快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机制。妇联、关工委、教育、宣传部门、村(社区)等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积极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厘清家庭的教育责任,在全社会深化家庭教育共识;要避免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学科学习的附庸,构建和谐、互补的家校共育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本位。破除家长唯分数的教育理念,引导其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合理定位教育期望;家庭教育也要“五育并举”,摒弃独尊“智育”的教育模式;要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家长学校为主渠道落实政府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强化对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的规范和引领,更加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提升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尽快建立家庭教育教师专业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
四、开发高质量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资源。广泛的社会性文化教育资源,是开展现代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包括家庭教育类书籍资料,以及为亲子游戏、儿童同伴游戏、家庭研学提供的场地、设施、文体服务等。政府首先要在财政支出、资源配置上向家庭教育倾斜,还可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公共资源的开发。
↑↑↑向上滑动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正厅长级),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潘碧灵
落实长江保护法,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 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也坚定了我们守护好长江一江碧水的信心和决心。
长江是我国重要生态宝库,是中华民族发展重要支撑。为守护好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出台《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为长江大保护奠定法治基础、筑起法律屏障,不仅关系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自2021年起开展为期五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我们始终把长江保护法执行情况作为重点选题,把长江保护法规定作为重要依据,在监督中广泛宣传,推动各方深入了解、自觉落实长江保护法。
我们看到,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法理念深入人心,权利义务、路径保障更加明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加突出,长江保护修复成效更加显著,干流水质全线达到II类。但与长江保护法要求相比,一些工作仍有差距,长江保护修复仍有短板,个别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意识还不够到位,问题整改还不够及时,个别干部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长江水环境仍存在多方面污染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仍存在短板弱项,流域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健全。
落实长江保护法,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建议:
一是全面准确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长江保护法的贯彻实施,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强化制度建设,抓紧出台长江保护法配套制度,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硬约束机制落实落细。
二是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实现长制久清,必须从全流域着手,由点上治江转向面上治域,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坚持从源头抓起,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面梳理重点问题、主要瓶颈,深挖病根。坚持系统治理,加快形成三水统筹新格局。坚持法治轨道上推进,注重用法律破解十年禁渔、尾矿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洞庭湖鄱阳湖治理修复等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三是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长江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为标本兼治,需持续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确保与艰巨繁重的任务相匹配。加快完善流域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统筹协调规划、政策、重大工程和事项,推进一江同治。加快落实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引导绿色转型发展。整合利用好各级各类资金,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新化学物质等重点治理课题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向上滑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中央常委、民进广西区委会主委 杨静华(资料图)
2022年是进入脱贫过渡期的第二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拓展。但部分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影响脱贫成效的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复杂,其中公共卫生领域较突出,建议补齐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补齐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短板
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工作部署上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继续出台各项暖心又给力的民生举措,接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将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八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来之不易,付出弥足珍贵,成就永载史册,精神值得赓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2022年是进入脱贫过渡期的第二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拓展。但部分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影响脱贫成效的风险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复杂,其中公共卫生领域较突出,体现在:
一是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压力大。当前,个别地区艾滋病感染人数较多,在疾控预防与医疗救治、母婴阻断合力方面还面临挑战,结核病、丙肝疫情较严重,麻风病、梅毒等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免疫规划接种率低。边疆地区还面临“外防输入”压力,如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世卫组织报告23种常见传染病东南亚地区就有14种,边境统筹疫情防控、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边婚姻人员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边境突发卫生应急、艾滋病快速检测及抗病毒治疗随访管理等任务压力大。
二是公共卫生基础薄弱。脱贫攻坚期间,公卫领域建设并未纳入健康扶贫安排,随着疫情防控和健康行动推进,这一短板问题突出。建设标准低,缺少符合“三区两通道”规范的感染科及观察室,基本诊疗设备落后陈旧、更新慢,基本药物配送率低。重医疗、轻公卫倾向下,疾控和公卫领域人财物严重不足,收益差距大。
三是健康教育滞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超42%是健康原因致贫,当前脱贫人口仍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习惯养成,在饮食、优生优育、预防疾病等环节上,健康防病、健康教育严重缺位,习惯重盐重油重糖,仍在从坐板凳、睡床铺、用灶台改起,从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五洗”做起。
为此,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落实脱贫地区健康促进行动方案,促进优质医卫资源向其延伸,提高标准超前建设,提升待遇“拴心留人”,打造长期稳固“卫生国防”体系。
二是把解决好脱贫地区严重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短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要内容,把疾控和公卫领域建设工作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三是持续加强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关口前置,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和队伍建设,久久为功,推动脱贫人口卫生习惯、健康状况根本改变。
↑↑↑向上滑动
关于这次联组会议的情况,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他的两会手记中也作了生动介绍,欢迎您关注!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民进履职详情。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