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前,上海正值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市民们上下同心、共克时艰。民进会员们也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防控疫情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今天,小萱与您分享三位民进会员以不同方式参与抗疫的动人故事——
《自律》
连日来,上海的每一位市民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凝聚起的强大战“疫”合力。民进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艺术家汪家芳拿起画笔,以速写形式真实定格身边的所见所闻,难忘、暖心的一幕幕场景,向那些舍小我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以及许许多多的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为他们发出的每一点微光予以大声点赞与喝彩。
是什么让汪家芳情不自禁画下这些画面?让我们听听他的感言——
最近一拨疫情袭来,上海市民自发涌现并汇聚起来的强大战“疫”合力,使我非常感动。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画笔,以擅长的速写形式,真实记录医院与社区的所见所闻,向那些舍小我而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表示崇高敬意。
2022年3月17日,我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预检处、门诊部、核酸检测点等,亲眼看到医务工作者一幕幕忘我奋战的场景,感动至极。他们中,有的全神贯注倾听病家问询,有的合力诊断病人病因,也有的一丝不苟做着精准检测。更有一位身着医务服的“大白”,手推轮椅车帮助病人前来检测。目睹眼前闪过的向“疫”而行,志愿同心的人间温暖,我及时展纸挥毫,简笔勾勒,记录下可贵而又难忘的镜头。
3月21日,我居住地小区进行再次核酸检测。期间,一位手持话筒冒雨维持秩序,大声告知居民准备事项的志愿者,尤为引起我的注意。或许连续工作疲劳所致,他的声音有些嘶哑,但他仍然不厌其烦,兢兢业业地细致解说。他用志愿之光,守护社区居民健康的不凡形象,随即显现在了我的笔下。
记得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武汉等地爆发,上海各界为支援武汉抗“疫”,大批各类物资与医务人员,及时驰援而至。为真实记录难忘的历史场景,我先后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实地,写生创作了数十幅水墨速写画稿,以及巨幅中国画《巍巍中国情》。其中,医生、警察、外送小哥、出租车司机等普通上海市民,为支援武汉抗“疫”所作出的努力,成了我画稿中突显的主要形象。
这次速写上海近期抗“疫”场景,我的情志更加感动与激动。作为以画笔立身的美术工作者,真实记录社会发展历史场景,既是社会责任,也属义不容辞的担当。为那些坚守医疗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为那些挺身而出的平凡志愿者,更为那些默默无闻,保障街区平稳有序的各级干部,留下历史文化的图像。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付出,汇聚而成的强大的战“疫”合力,展现出上海市城市精神品格的强大光芒,为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奠定了强大支撑。由此,我将速写镜头聚焦于医务工作者与志愿者们,为他们发出的每一点微光,为他们身怀绝技而筑构形成的城市防控能力,予以大声点赞与喝彩!而我的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美丽身影,成为了永恒。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作品
共和新大食堂是一个社区大食堂,它的两个助餐点分别设在中山北路805弄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柳营路319弄“七彩银龄”餐吧。以往,这里每天负责街道辖区老年人的午晚两餐,食堂管理井然有序、饭菜可口、环境卫生,得到老人们的认可与赞许。民进上海市委会企业二支部会员姜永华,是这家食堂的负责人。
姜永华(资料图)
疫情之下,为避免人员聚集,共和新大食堂按照防控要求,临时关闭堂吃服务,但原来就在食堂订餐、需要送餐的高龄、行动不便老人们如何解决一日三餐?与此同时,大量防疫前线工作者们的伙食也需要保障。在街道的协调与指挥下,社区大食堂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送餐订单量一下激增,社区大食堂的工作强度也明显增大,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工作人员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辛苦。共和新大食堂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苦,负责人、厨师、买菜阿姨等齐上阵,食堂的汽车、送餐车等运送工具齐送餐。
“现在我们每天的供餐量在1500份左右,既要保证食品安全,还要考虑菜色丰富、营养均衡,确保社区老年朋友和一线工作人员吃饱吃好,全心投入防控工作。”姜永华说。共和新大食堂制定了“疫情防控送餐方案”,对防疫、订餐、烹饪、送餐等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确保重点人群在防疫的同时尽享“幸福食光”。
凌晨3点,姜永华和工作人员们在做好测温消毒后立即上岗。忙到上午9点左右,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被陆续烹饪出来。大家便开始盛饭盛菜,饭盒打包,陆续装车。9点稍过,8辆送餐车和汽车等饭餐运送工具同时奔赴各个社区。针对辖区内部分防控社区内的楼栋封控需求,送餐员送到社区指定的“无接触配送”货架,送餐的“接力棒”交到了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手中,再由他们穿好防护服后上楼送到居民家中,完成送餐大接力。
为了让每一个送餐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姜永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说:“我们能够为社区居民和防疫一线的工作者们送上美味的饭菜,为他们及时补充能量,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和社区各方力量站在一起共同战‘疫’,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倍感光荣!”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民进会员王宏卫,在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承担《造型基础2》这门课。3月9日这天,有课的他一大早便匆匆赶到学校。谁知这一天开始,交大疫情防控采取闭环管理,他因此被封闭在了学校。为保证同学们可以准点吃上热腾腾的三餐,每天早上、中午、晚上,王宏卫都会与送餐团队准时将餐品送到同学们宿舍楼下。同学们一声声的“老师,辛苦了”,让这繁重的工作,给大家心里送来一抹温暖。
可以送餐给同学们解决疫情期间的吃饭问题,那课程怎么办呢?作为《造型基础2》和通识课程《绘画基础》任课教师,王宏卫开始忙碌了。《造型基础2》这门以实践为重的课程,因为疫情场地的限制而变得比平常更加难以开展。“停课不停学,防疫抗疫都是一个阶段的困难,学习要继续。”教书育人的职责时刻挂在王宏卫心头:“我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课受限制了,那我就把学校抗疫的场景画下来,作为线上教学课程内容。”于是,他开始了新的上课模式。
封闭在学校没有太多作画工具,王宏卫用手里仅有的工具进行素描创作。工具有限,但他用手中的画笔传递着奋力抗疫的旋律,用坚硬的笔触呈现对逆风而行的赞叹。课堂上,他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调整好自己情绪,携手共同抗疫。课堂也因为战疫有了新主题。令他惊喜的是,同学们虽然只能挤在狭小的宿舍作画,却是比平时画的更为认真。王宏卫有时还未来得及深入讲解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已经有一些同学学得有模有样。上课效率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不弱于平时的线下教学。
基于前期的积累和思考,任课老师团队当前正在深入推进课程中体系化地运用战疫资源,让学生在课程之中思考当代青年学子应有的担当与作为。“同学们觉得我在一线抗疫很辛苦,为了体谅和感谢我,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了。”他很高兴:“疫情是暂时的困难,抗疫的素材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另一种思政教育。”
王宏卫素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