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好书 | 朱永新新作《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一书,是朱永新从教育的角度在中外数百篇关于母亲的经典文章中精选出的39篇文章。用朱永新的话说,他是“用一双教育的眼睛来选编的”,他希望“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读本。”
书中包含了老舍、季羡林、史铁生、铁凝、袁隆平等文学界、艺术界、科学界诸多名家回忆母亲的经典散文。文章或质朴素雅,或诚挚温暖,凝聚了名家们对母亲的深情回忆,对母亲智慧的温情感悟,给读者以文学美的体验。
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朱永新于每篇散文后都书写了自己的“教育感悟”,从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角度阐释母爱的智慧,引导读者领会母爱的教育意义,学会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
这本书在2021年母亲节完成初稿,在2022年母亲节前夕出版,是朱永新送给所有母亲的节日礼物,祝愿天下的母亲幸福安康!
今天,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的后记,来了解朱永新对于“母爱”的深度思考,也从中窥见《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一书中朱永新最真挚的选文初心和理念——
/朱永新
一直想编写一本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
这是因为,母亲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传统教育中就有许多论述。
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性价值观支配的社会。男尊女卑,母亲是父亲的附庸。汉代刘熙《释名》有云:“父,甫也,甫,始也,始生己也;母,冒也,冒,含也,含生己也。”也就是说,孩子的生命源自父亲,母亲只是孕育者而已。《礼记·表记》更明确说:“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比较亲切(“亲”),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尊严(“尊”)。尽管如此,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母亲。所以,清代陆世仪说:“从来家道之败,在于女德;家道之兴,亦在女德。”为什么母亲在齐家教子中起主导作用呢?因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子虽有治家之责,然其势处暂。妇人终日在家,若不知礼,便多操却家政也。人欲齐家,只是齐妻子”。
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列女传》就有《母仪篇》,“所取乎母仪者,为其守礼知义,端严善教,以为后世法者也”。介绍了历史上遵守礼法,通晓道义,端庄严谨,善于教子,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母亲。从唐宋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差不多都有人增写此书,出版了《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每部都设有《母仪篇》,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百位教子有方的母亲的事迹。孔母授学、孟母三迁、徐母大义、岳母刺字、欧母画荻、陶母剪发等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母亲教育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与母亲教育有许多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重视。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家教(母亲教育)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母亲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古人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一般是家庭的前辈对晚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导。如果说家规比较刚性,家训则显得亲切柔软,往往以谈心的方式出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古代名人家训都是如此。明代开始流行的《女儿经》等,也是母亲教育的类似“家规”,如谈到教育孩子时写道:“有儿女,不可轻。抚育大,继宗承。或耕耘,教勤谨。或读书,莫鄙吝。倘是女,严闺门。训礼义,教孝语。能针业,方成人。衣服破,缝几针。鞋袜破,被人论。是不是,自己寻。为人母,所当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在古代,还有通过家谱(文本)、家祠(现场)等进行家庭教育的。这些规范中积极的一面,不仅让儿童在启蒙时期得到及时的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庭这一载体得以传承。
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纲领性著作《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说文解字》《增广贤文》等古籍中也有类似阐述。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入门书是朱熹所辑的《小学》,其书四卷六类,立教、明伦、敬身为全书的纲目。立教,就是强调为教为学必须“本于道”,明伦讲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交,敬身讲的是心术之要、成仪之则、衣服之制和饮食之节。这也是朱熹本人认可的“修身大法”,是奠定日后“做人的样子”的基础。
关于母亲的道德标准,东汉班昭的《女诫》、西晋张华的《女史箴》、唐宋若华的《女论语》及清初王相编的《女四书》等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要特别提出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女小儿语》,该书分女德、女言、女容、女工、通论、杂言、补遗等章,对母亲教育也有许多主张,如提出“少年妇女,最要勤谨,比人先起,比人后寝”“剩饭残茶,都要爱惜,……安分知足,休生抱怨”“孝顺公婆,比如爷娘,随他宽窄,不要怨伤”“夫是你主,不可欺心,……相敬如宾,相成如友”“看养婴儿,切戒饱暖,些须过失,就要束管。水火剪刀,高下跌磕,生冷果肉,小儿毒药”“不积钱财,只积善行,儿孙若好,无钱何病”“妇女妆束,清修雅淡,只在贤德,不在打扮”“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其中虽然有不少封建主义的糟粕,但是对于母亲行为规范提出的一些要求,也有值得我们重视的内容。
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列女传》认为,母亲怀孕以后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胎儿的成长,清浊美恶,智愚贤否,所以要求母亲“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斜视,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明末清初的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提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家庭教育,强调习惯养成。朱熹更明确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与母亲教育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比如,现代社会里,确立儿童的主体权利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传统家教强调父母与孩子的等级,把母亲作为父亲的附庸,把儿童视为父母的私产,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导致打骂孩子迄今仍然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与母亲教育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时代发展到今天,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不仅是父母与儿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来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我选编了这本小书。与一般的选本不一样的是,我是用一双教育的眼睛来选编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的读本。
为了选编这本小书,我们查找翻阅了中外数百篇的关于母亲的文章,初定稿选择了74 余篇。在撰写感悟和最后定稿的过程之中,经过反复筛选,又删除了35篇,有许多文学家、科学家、社会名流回忆自己的母亲,感人肺腑,让人潸然泪下,但是与教育无关,我们不得不割爱了。当然,由于视野的局限,可能有不少富有教育意蕴的好文章被遗漏了,特别是国外的资料相对较少,文学家以外的名家相对较少。好在还可以继续增补,修订完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选入本书的文章是根据作者的出生时间先后排序的。另外书中的很多文章原本以《母亲》或者《我的母亲》为题,为了突出文章的个性,避免过多的标题重复,我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和关键词语,对部分文章的标题进行了重拟,敬请原作者理解和原谅。我也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朱永新,博士研究生,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未来学校》《春天的约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两会手记》《使命与担当 :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2019年履职实录》《书香政协满庭芳 :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2020年履职实录》等。
内容简介:
本书编者从教育的角度对选编的老舍、季羡林、史铁生、铁凝、袁隆平等名家回忆母亲的散文辑结成书,并对每篇文章从教育的角度进行了点评,找出爱的教育的规律。
本书主题鲜明,以爱动人、以情感人,通过细腻温暖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思念之情,甚至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每读一篇,都仿佛能回忆起为人子女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启蒙与影响,关爱与威严,从而让读者们真切地体悟到母爱的温暖、质朴与无私。
全书突出了母爱的教育意义,引导父母和读者领会教育的本质以及母爱教育的意义。本书既是一本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母亲教育问题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
来源:团结出版社微公号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