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路在何方?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教师的学风、学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识才学,教师的终身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孕育在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之中。因此,尊师重教、为教师发展克服困难提供支持、创造环境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今年的教师节前夕,民进中央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共聚一堂,举办庆祝第38个教师节暨2022·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服务体系建设献计出力。
9月7日,庆祝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暨2022·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今年4月份,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涵盖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推动优质师资均衡、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管理综合改革等方面的15条措施,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强主要在于教师队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当前社会信息化变革、国际竞争、疫情影响下的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对基础教育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下一步将如何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任友群认为要在师德师风建设、完善高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对于如何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介绍了武汉的经验。他表示,武汉建设了有机结合的培训架构,自下而上建立职责明确的校、区、市、省、国家五级的金字塔形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开展试点先行,推动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让大学的教师在中小学,中小学的教师在大学里学习和带学生,通过这样实施混合制研修,培养学科的种子教师和学校研训的引领者,帮助引导提升学科的教研水平和项目的研究能力。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教委一级巡视员孙惠玲则把目光放在了基础教育专职教研员身上,她指出,我国的教研队伍是保证我国课程教材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教研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目前的教研工作和教研员队伍建设,仍存在教研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教员业务能力提升和培训也缺乏制度保障。
孙惠玲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的职能,明确教研员队伍建设、专业标准和具体的要求。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教研员?教研员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国家和各地应该出台严格、明确、科学的专业标准。各地应该尽可能分学科、分学段配足、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全员培训和考核制度,持续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
自2021年起,我国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着力提升新时代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在本次教师发展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发布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中,就对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通过线上问卷涉及10个中西部的省份和直辖市,线下前往6个省份的7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宋萑了解到,目前欠发达地区教师主要面临着工作负荷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和教师发展的支持待提升、学校办学的软硬件水平有待提升、教师激励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宋萑建议,在教师待遇方面,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资金投入与财政支持,重点向中西部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着力提高乡村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生活水平,落实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住房、养老等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大学教育研究者、优质学校教师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县中小学教师形成跨界的学习共同体。”宋萑说。
实际上,探索和尝试一直在延续。作为较典型的西部县域,2021年,贵州省金沙县在民进中央的协调下,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共建集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为一体的金沙教育研究院和三所附属实验学校,推进知名大学、地方政府和实验学校深度合作,通过成立县域教科研机构,统筹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教科研工作。金沙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级教师陈艳娇表示,针对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金沙目前在尝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与培养教师的规划能力,通过县域教师发展部门制定本区域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指导学校制定教师的发展规划,学校帮助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实现县域规划、学校规划、个人规划三位一体,目标一致,形成发展共同体和发展合力,与此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逐步引导教师体验和追求职业幸福。”陈艳娇说。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16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跨学科成为各科课程标准的高频词语。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这是时代变革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阅读则是知识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在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中小学教师也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这次的论坛上,专门把中小学教师阅读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靳彤发布了《以阅读促发展 我国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研报告》,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1405份。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基本阅读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教师的阅读计划性、主动性、互动性均有待提升,同时,存在着青年教师基本阅读状况水平总体偏低、高学段教师阅读状况总体水平偏低、理科教师总体阅读状况水平较弱、乡村地区教师阅读水平亟待改善等问题。在对调研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后,靳彤指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近几年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然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基本阅读状况,还是跨学科阅读、数字化阅读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内外结合,从政策、机制、环境、认识等各方面入手,由政府、学校、个人三方协同努力,共同来促进教师阅读,并通过阅读促进教师发展。
“老师要做读书的种子。”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为教师如何读书、读哪些书提出了建议:“老师们的书单可以分三个部分,如同三个圆圈互相套在一起。最外围的那个圆圈就是通识部分,中间的圆圈就是跟自己从事的专业有关,最小的圆圈就是自己感兴趣的,这三个部分可以交错进行,但是一定要有计划、形成系统。”温儒敏认为,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进修计划,不仅是培训,更重要的是阅读。此外,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更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通过有效措施来鼓励和支持老师们组织读书研修的小组,引导良好的读书氛围。
高质量的教育关键是育人的水平和育人质量。我们在培养教师时,应该注意:
一是未来教师培养的起点要提高,进入教师队伍的门槛要提高。近年来,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学历水平有所上升,但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的热情和天赋也应该成为未来教师招考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以让教师队伍更添先天的优势和向上的力量。
二是在我们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尤其是教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化方面需要有大胆的探索,要有比较新的手段。
三是现有教师存量水平应该进一步提升。提高教师存量的质量对于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当下而言是关键环节。
四是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更大的决心,要有更多的经费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 袁振国
相对于城市而言,县域教师高质量发展相对薄弱。一是县域教师的发展基础较弱,主要表现在职前培训不足,许多县或县以下的学校老师大多是一般学校毕业的,较少接受系统、专业化的职前培训。二是专业发展平台较弱,尤其是职后培训相对滞后。三是专业发展的环境、教研体系相对松散,尤其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越明显。
县域教师已经成为高质量教师发展的短板,因此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新时代如何优化县域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是优化县域高质量教师的来源保障。提升地方师范大学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准入门槛,培养真正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
二是拓展优师培养计划。目前优师培养计划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优师培养范围,如让高水平的大学培养高质量的县域教师,特别是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来扩大县域高质量教师的来源。
三是深化县域高质量教师的教研体系。目前专门的教育机构队伍是不够的,因此要把学校的教研队伍和外面教研的专家队伍进行整合,重组县域的教研队伍,完善校本的教研。
四是推动县域高质量教师的项目研究。引导老师开展项目的行动研究,让老师在项目中反思,通过反思发现问题,并在行动中来解决问题,在研究中发展研究的能力。如此,教师就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个教师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时见
科学家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的新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呼唤更多具有研究意识的创新型教师。追求真理、研究创新的学术气质已经成为现在一些优质中小学的文化品质,尤其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面对新情况、新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大中小学的紧密合作、加大对科研型教师的培养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校在开放教育体系当中的专业作用至关重要。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引领下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者联合协作,把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优秀教师等教师联合起来,通过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和枢纽,探索高效协同的教师发展模式。如呼和浩特分校先后与内蒙古大学、万锦小学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科学教育沙龙”等载体,搭建教师合作育人发展的学术共同体等。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党委书记、校长 王建学
陕西师范大学在西部办校78年来一直把师范生的培养、教师培养作为主责主业。
在培养师范生时,一要坚持师德第一,着力加强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二要重视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范生见习与实习。三要加强欠发达地区边疆边境地区优质师资工具和政策倾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师资缺口较大、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太高等问题凸显,因此应该继续完善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学历提升计划等。四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基础教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受益。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怀兴
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特别是学生成长的要求,教师的成长需要营造更为完整的一个生态的环境。也就是说,今天教师的成长,不再以单一的要素来促进,比如通过提升学历,或者参加培训等就可以促成其发展。如今,我们更需结构性地解决体系问题,构建高质量育人的体系来支持教师的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接续联动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生态,尤其要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要高度关注老师优质的服务属性。不论是新入职的教师还是资深骨干教师,其在对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不同的服务属性。这要求我们,也应当站在人力资源的视角上看待老师,看到他的优质服务属性,并且把这种优质服务属性提炼出来,真正在我们教育教学当中要发挥,从而让这种优质服务属性不断成长和扩大。
二是要关注新的供给主体。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基础教育的深入推进,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也在发生改变,其中在北京近十年的探索中,学区和集团化的教育供给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改革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优质服务属性的萃取,在新的供给主体当中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
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在新的教育改革当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关注需求也反过来倒逼着我们营造更加宽广、包容性的实践生态,让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能够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一级巡视员 李奕
END
来源:团结报,记者李可。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