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记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江西省处于长江中下游,是长江重要流域之一,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97%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拥有152公里的长江岸线,拥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被誉为长江“双肾”之一的鄱阳湖,对长江流域的保障供水、维系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进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记
图为9月19日,民进中央调研组实地考察江西省萍乡市吉内得水稻种植基地。李桂东 摄
“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共同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这个瓶颈问题。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疏堵结合、系统治理,确保实现‘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目标任务。”9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蔡达峰率民进中央调研组在江西省萍乡市、新余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一开始对水产养殖清洁化生产不够了解,难免有些抵触,但是一想到这是我的家乡,这里住着我的叔叔伯伯,想到我的子孙后代,我就下定决心,在2020年底前按照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建设规范要求完成了升级改造。”跟随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庙背村甲鱼养殖企业负责人的脚步,民进中央调研组一行穿过养殖场,沿着尾水收集渠、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生活净化池塘一路参观,详细了解了养殖尾水从汇集、沉淀、过滤、曝气等完整的净化过程和达标排放方式。
庙背村的甲鱼养殖企业作为民进中央调研的其中一站,同时也是萍乡市着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中共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烁介绍说,在开展尾水治理的过程中,萍乡市探索推进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模式、多级人工湿地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沟渠净水模式、多级沉淀池和其他资源化利用等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目前,已有11家规模养殖场完成了养殖尾水治理,还有5家正在建设中。
基于此,调研组成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毅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模式,减少污染排放,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利用地形优势和土地优势,推广净化效率更高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模式,更好地削减水产养殖尾水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
除了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染以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畜禽粪污的无序排放都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在新余市,调研组来到长塘里村,考察了南安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长塘里村是南安乡试点项目的一部分,也是南安乡划定的污用净化示范带上的四个村之一,通过建设户用一体化化粪池、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污水收集和连接管网等设施,大幅度提升了畜禽粪污、生活污水的处理利用率,据讲解员介绍,该项目覆盖耕地面积 3.67 万亩,治理粪污当量为2.1万头猪污染物,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还实现了节本增效,使得整体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突破。
同样有经济效益突破的,还有新余市的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新余市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采取“粪污集中处理、集中供气发电、沼肥综合利用”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大型沼气发电站,同时,建设40万亩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实现了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不仅如此,这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还具有可复制性,目前已经在江西四个市区县建设了生态循环农业园。
“龙头企业参与其中,通过企业组织的方式把分散型农户带动起来,很高兴看到了生产与环境能够兼顾的例子。”在调研座谈会上,调研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施卫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鼓励农业规模化发展,规模化才能实现机械化,才会推进污染责任相对清晰,把部分农业面源污染变成点源式监管。“应探索并完善适合当地的标准和法规,为奖惩措施找到科学依据,不断探索新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施卫明说。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遵循‘投入减量、绿色替代、循环利用、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调研组成员、农业农村部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李少华提出,要依法落实责任,探索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规范考核内容。他还建议,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分作物进行农药化肥减量工作,以及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延伸阅读
——来自2022·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的声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水滚滚向东,奔腾不息,滋养着亿万百姓,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修复摆在压倒性的位置,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为协同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实际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9月21日至22日,2022·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此次论坛由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主办,论坛主题聚焦“双碳”战略背景下,协同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论坛上,来自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论坛集聚多方智慧,共绘长江保护与发展蓝图。
现 状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提供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长江流域孕育了类型丰富的湿地资源,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为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和繁殖场所,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根据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湿地面积11.5万平方公里,湿地率达到了5.63%,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5%。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湿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江流域湿地类型丰富,典型湿地多,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保护特有物种多,但围垦、污染、基建占用威胁影响明显。
目前,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制度体系上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保护屏障初步构建。
观 点
根据长江经济带湿地分布及重要性特征,建立不同等级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结合现有监测网络,构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修复立体监测体系。逐步将监测体系纳入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长江经济带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监管。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后,湿地生态修复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是否得到提升,是否朝生态修复的目标方向发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否适合大尺度进行推广应用?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评价给出,因此,亟需构建长江经济带湿地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效果评价,为湿地保护修复空间布局优化、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尹炜
结合不同区域湿地特征,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辅的方式,合理布局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开展上游沼泽湿地退化修复、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植被修复、中游河湖联系恢复和水体修复、中下游岸坡恢复,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在实现全流域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保护湿地应从根本上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推动区域产业绿色升级,鼓励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立适合不同区段湿地特征的利用模式,促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王学雷
现 状
城市湖泊多为浅水型湖泊,这些湖泊长期受到流域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外部压力源的强烈胁迫作用,同时湖泊本身具有物质交换通量低、环境容量较小、承载能力有限、受水动力影响底泥污染易释放等生态特征,在外部压力胁迫下,湖泊稳态阈值易被突破,湖泊生态平衡易被打破。
城市湖泊在防洪蓄涝、生态涵养、文化休闲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湖泊问题愈发突出,经过多年治理,水质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找到城市发展与湖泊保护的平衡,实现城湖和谐共生。
观 点
湖泊污染控制要从流域层面做好统筹,水岸城协同治理。强化城市全流域精细化控污、进一步削减入湖污染,推进污水收集毛细血管建设,实现彻底雨污分流;加强排水系统维护管理、入湖河流低污染水治理,完善生态监测、预警体系,防范生态风险;探索湖泊水生态长效管控机制,实现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研究河湖水网防洪排涝及抗旱联合调度方案,充分发挥湖泊群调蓄潜力。
湖泊水生植物生态系统稳定维持存在现实困难,要统筹好鱼与草的关系,此外,江湖生态通道恢复意义重大,需要从整体层面出台相关细化政策指导文件,制定相关标准。
——长江设计集团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方凯
以武汉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武汉模式。通过强化统筹,将全市划分为19个一级流域、109个二级流域和更为细致的三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2019 年先行启动了“三湖三河”(南湖、北湖、汤逊湖,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流域水环境治理,2020年同步推进汉阳六湖流域治理,2021年开展东沙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逐步通过摸清家底、试点推进、分类治理、对湖泊进行分区治理并制定技术指导、城市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及雨水径流污染防治并重等方式,改善武汉市流域水环境,同时以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多渠道引资方式为流域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曹明
现 状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补偿则是用政策手段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本质上是一种政策措施,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发展机会受限的补偿。在目前发展阶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生态补偿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几乎等同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观 点
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湖南岳阳、福建南平、陕西安康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各级政府也都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还未全面展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
接下来,要完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健全要素市场配置为主体的生态补偿体系,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和使用生态产品。
——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
已实施的生态补偿对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生态补偿规模相对较小,补偿标准较低,缺乏流域统筹和系统性,科技支撑不足。
通过进一步加强长江保护与发展理论与政策法规研究,构建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框架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以市场为主体的生态产品交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区域特点和生态产品特性,分类研究确立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和生态补偿方案。与此同时,加大社会层面的宣传和关注,提高对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并积极倡导建立健全政府+金融+市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平台。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
《团结报》2022年9月29日第4版
END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