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些什么?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青少年抑郁筛出率达到24.6%;《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更是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30%,其中的一半是在校学生。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
把心理健康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几个主要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他说,学生课业负担、学业压力总体上居高不下,导致不少学生出现严重的学习焦虑,同时,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更加普及、更加便捷,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时间加长,现实生活的沟通交际时间减少,再加上受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的影响,进一步阻滞和压缩了学生、同伴之间的正常社会交往。
通过在多所学校调研,民进中央发现,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教师上岗及日常教学工作培训中缺少学生心理健康识别管理课程,此外,适合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缺乏、培训资源不足、辅导资料稀缺。
“面对种种挑战,学校教育要作出积极改变。”张志勇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刻不容缓,尤其是学校要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
如何把心理健康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呢?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指导中小学认真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加快研发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及辅助资料。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将心理健康干预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处置能力列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鼓励师范院校开展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工作。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管理机制
就读于北京某初中的星星(化名)的父亲,将培养女儿成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严格到我让你现在学物理,你就不许写化学,不然就是挑战权威”。星星无法与爸爸沟通,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学校里,会因为老师或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大哭不止;另一位就读于北京某初中的乐乐(化名)则是敏感胆小的男孩子,因为遭遇校园欺凌,不愿告诉老师和家长,产生厌学情绪,直至无法正常上学……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曾经这样说过。在育人教育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缺少家庭和学校互相之间的配合,是无法通过一方的力量把孩子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诊疗体系缺乏协同,以教育、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许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和转诊不及时、不顺畅。
因此,民进中央建议,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同时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那么,在家校之外,有关部门能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呢?张志勇认为,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要加大专业支持力度,建立常态化专业支持机制。一方面,各级别的教育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另一方面,卫生健康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不仅如此,当地政法委、公安部门也要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优化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河南省这一政策举措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也再度让社会各界对其效果充满期待。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果依靠家庭和学校无法有效帮助青少年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中走出来,就应该依靠和求助专业机构。但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社会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精神卫生资源缺口大、投入少,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缺乏。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力资质不足、不实,收费混乱,对危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新业态监管不到位。按照国家规定,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要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但是,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康复,家长既要承担很重要的经济负担、亲属陪护负担,还有精神压力负担,因此能够及时就诊的青少年十分有限。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同时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此外,民进中央还建议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这既是国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的人文关怀,更能实质减轻因子女康复治疗导致的家庭经济压力,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建议早日成为现实。”张志勇说。民进网站(www.mj.org.cn)推出“直击2023年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两会上的民进人、民进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欢迎关注!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李可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