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进、新闻出版界政协委员联组会上,民进委员发言讲了啥?

民进网 2023-04-17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参加了民进、新闻出版界委员联组会。

详情点击:李希与民进、新闻出版界政协委员共商国是

民进界别的4名委员在会上先后发言。他们讲了什么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


陶凯元:加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 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陶凯元(资料图)

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是民主党派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必然要求。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加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

努力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也要求各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有关意见,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提出要求。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主党派自2008年成立中央监督委员会以来,开始了内部监督实践。多年来,以党为师、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和国家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内部监督现状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是民主党派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民主党派廉政教育工作。学习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和经验,树立从严要求、从严管理的意识,切实提升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力度,强化警示教育,将会内监督和警示教育工作力度向基层传导,让广大成员夯实廉洁自律意识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二是协同推进对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关注和重视对党外代表人士,特别是公职人员的监督工作,推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协同机制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的要求,把国家监委的国家监督、统战部门的管理监督、党派内部的组织监督、所在部门党委(党组)的日常监管,以及人大、政协的履职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工作机制,明晰职责权限,编织监督网络,共享监督信息、建立沟通机制、丰富监督手段、畅通举报渠道、形成监督常态。

三是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各民主党派应进一步探索参政党内部监督工作的特点、重点和规律,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针对内部监督重点工作,如谈心谈话、问题线索处置等作出具体规定,改进监督方式,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监督能力,完善监督制度和工作体系。

四是建设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的专门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议加强对同级民主党派组织监督工作的业务指导,将民主党派组织内部监督工作人员纳入纪检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帮助他们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落实《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关于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的要求,实现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工作的正规化、专门化。

↑↑↑向上滑动





马余强: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会主委,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马余强(资料图)

实现广泛、深入的全民科学普及,是涵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沃土,是迸发科技创新灵感的源泉。未来十年,将是我国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于适宜的创新文化氛围,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科技强国,无一不是科普大国。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93%,与美国1995年(12%)的水平持平,低于欧盟2005年(13.8%)的水平;我国科普工作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营造科学理性文明的社会氛围方面仍任重道远。

实现广泛、深入的全民科学普及,是涵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沃土,是迸发科技创新灵感的源泉。未来十年,将是我国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我们建议,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夯实科技创新的战略基石。加快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完善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其科普职责,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尽快将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

二是加强应用融合,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将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及时向公众宣介科学新发现、新成果,让科技成果更好触达人民群众。鼓励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营造新技术应用良好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全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善用科学。强化科普在教育中的作用,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信仰,从小热爱科学。强化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科普比重,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水平和履职能力。强化老龄科普,帮助老年人获取、识别、应用科学知识。强化科普舆论阵地建设和监管,坚决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打击伪科学活动。加快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提升全社会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全面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向上滑动





陈倩雯:优化消费结构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陈倩雯(资料图)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释放、提振居民消费潜力,对加快经济复苏、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意义重大。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优化消费结构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是一个提振信心、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也是一个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报告,让我们对2023年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各地在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方面多措并举,如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广州、深圳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美誉度的地标式商圈,不断激发消费潜能。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释放、提振居民消费潜力,对加快经济复苏、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居民消费意愿不高。一方面,居民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受收入影响,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相比往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佳,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二是优质消费产品供给不足。当前优质产品供给与我国中高端消费需求仍不匹配,产品供给不足、国内外差价明显、国货品牌亮点不多、销售渠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我国中高端消费外流。

三是服务消费亟需加快恢复。近年来受疫情等影响,餐饮旅游等服务型企业受冲击较大,2022年全年餐饮收入约4.39万亿元,同比下降6.3%;国内旅游25.30亿人次,同比下降22.1%。

为此,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居民收入加速增长,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通过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提升,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专项税扣除项目,降低居民税收负担。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投入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减轻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

二是多方配合提升优质消费产品供给,激活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大力发展保税区、免税店等消费渠道,不断缩小优质消费产品国内外差价。着力加强对国产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推动企业开创国际化品牌。在三四线城市有序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填补优质消费产品供给空白。

三是多区联动发挥服务消费潜力,支持新兴服务行业发展。鼓励各地举办美食品鉴、厨艺大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餐饮、旅游消费恢复发展。制定完善云消费、网络直播营销等新兴服务消费的鼓励政策,保障新消费形式健康发展。健全服务行业消费者维权机制,消除消费后顾之忧。

四是多重保障加大财政统筹,优化消费券发放政策。引导各地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群体等因素,科学设计消费券使用场景、有效期限等内容,持续优化消费券发放流程,严禁通过虚假交易进行消费券套现等违法行为,充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向上滑动





郑家建: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郑家建(资料图)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高峰时期近50万人。他们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时代见证者和国际传播者。但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加深了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建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教材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指导。


PS:了解详细内容请看下方滑动区





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高峰时期近50万人。他们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时代见证者和国际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来华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但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加深了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一是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虽有规定“《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来华留学生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但主要以讲授中国自然与文化为主,本硕博各学段内容较多重复,时效性不够强,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相关内容未能及时进课堂。更重要的是,尚未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尚未明确具体的学分学时和课程内容。

二是师资教材建设不充分。2020年首批5116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只有1门促进留学生了解中国的课程。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399项奖励中,没有相关教材入选。授课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大都是中文国际教育,在讲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等方面尚未涌现出优秀的教师团队。

三是教育实践形式不丰富。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目前的教育实践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也缺乏多样性、灵活性,虽有个别品牌活动,受众面却过小,尚未完全起到引导和帮助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目的。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聚焦新时代中国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治理观,整体规划促进来华留学生加深了解中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创新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标准、健全评价方法,并在学分学时和教学大纲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加强师资教材建设。鼓励高校组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文国际教育教师、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专职辅导员在内的跨学科团队,开展让来华留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的理论研究、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下大力气推动教师讲懂、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感染力的“金课”“金师”“金教材”。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指导。加强顶层设计,给予经费保障,支持高校拓展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平台、校园活动、校外实践等形式多维呈现,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建中外青年交流互鉴平台,打造品牌活动,让各国青年真听、真看、真感受,深入了解中国、积极沟通世界,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向上滑动






民进网站(www.mj.org.cn)推出“直击2023年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两会上的民进人、民进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欢迎关注!


END


更多推荐

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