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通过动手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并逐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课往往是“热热闹闹开场、乱七八糟进行、糊里糊涂收场”。多数教师都感到科学课堂难以调控,课堂纪律差、活动效率低成为大家公认的症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科学课堂能高效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我认为要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必须先从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实验课课堂教学常规》,让学生人人明确,有章可循。每学期初,上实验课之前,我就和学生一起讨论,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每个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1.课前常规
首先,为了保证教学时间,要求在课前全体学生安静有序地走进实验室,按指定位置分组坐好。其次,要求各组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可实际教学中,由于科学课每周两节,间隔时间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把准备材料的事放在心上,到上课前才会想起来。针对此种情况,我提前列出下周实验课所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由科代表张贴在教室里,并适时提醒大家当天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
2.课堂常规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未经允许不得私自乱动实验仪器和相关药品,不乱动水、电开关,以保证自身安全。实验开始前,要听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看清教师的演示,做到心中有数。做实验时,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既要有操作员,又要有观察记录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实验用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做到有目的、有重点、耐心细致地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交流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懂得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只有认真倾听,发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倾听老师的,还要倾听同学的;不仅要倾听相同的意见,更要倾听不同的意见。
3.课后常规
离开实验室前,要收拾好实验器材,关好水电,并随手带走垃圾,有序走出教室。对于需长期完成的实验,如观察“月相的变化”、“铁生锈的成因”等,要求各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到时候教师组织专门的报告会、展览会等进行评价。
二、引入积分激励机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把以上的科学实验课的具体要求都量化为分数,例如:能按要求带齐实验材料加一分,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发表意见加一分,课后主动整理实验仪器、打扫卫生加一分等等。
指定小组长每节课后做好统计,一个月一总结,加分达5分以上的同学给予奖励,例如:让他当小组长并自由选择座位,帮助老师摆放仪器等等,一学期结束表现特别突出的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于长期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就抽课余时间把这些学生留下来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其原因,并进行专项训练,督促他们慢慢改掉坏的习惯。
经常与班主任沟通,反馈学生在科学实验室上课的表现,与班主任一起协调教育好学生。
三、注重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个体与整体评价相结合
每节课中,教师既要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激励评价,还要对一个小组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以此增强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人人出力、互相督促的良好氛围。
2.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
在自我评价中,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能促使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有利于他们学习目标的明确和个性化的形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机制,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为目的,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机制,这对学生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种行为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的细心、信心、耐心,只有长期坚持不懈、逐步改进,才会有所成效,最终将对提高科学实验课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来源丨抚顺小学科学 编辑:刘中光
欢迎添加刘老师微信:4939788 获得更多资源!
公众号ID:xxkxzygx
1小学科学资源共享QQ群
群号 60528176
2.长按右侧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