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公益观察 | 各显神通 不离其宗——美国慈善界响应新冠病毒疫情观察报告(四)

程芬 华人慈善圈 2021-10-13

点击「华人慈善圈」可快速关注



撰文/
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中心总监
程芬



本文节选自

《各显神通 不离其宗——美国慈善界响应新冠病毒疫情观察报告》

本次推送内容为报告的第四部分

如需阅读第一、二、三部分的内容

请见文末“往期回顾”




小结:这些美国慈善套路值得参考



为了解美国同行如何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笔者在过去一周浏览了近百个网站或项目网页。总体感受是美国的慈善和社会服务部门业态完整、层次丰富、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分工细化,类似中国的“制造业”,因为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合作网络,当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时,各类组织行动起来形成“蜂群效应”,组成各种层次的协作网络,并在快速变化的疫情和需求中调整队形,然后找到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职。

具体到这次应急响应,我们观察到美国慈善部门有很多表现与中国同行有所不同,值得关注。


1.先管好自己再帮助别人。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相较于中国的“先人后己”,美国慈善界体现出更明显的“先己后人”——在很多疫情专栏或主题倡导文章和行业建议内容中,作者一般都先谈如何保护员工安全、组织自身如何度过难关以及可持续运营问题,然后才谈到如何调整资助计划、如何服务社区或脆弱群体。
2.未雨绸缪,为未来的风险准备资金池。很多成熟的非营利组织都会预留至少三个月到一年的预备金,以应付组织的不时之需或度过突发危机。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组织自身运营。另外,对于灾害或突发事件引起的挑战,很多组织也设有应急基金,这是保持一定额度的资金池,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即利用资金储备启动应急行动,同时开展募捐活动补充应急基金,不至于“先募再花”,错过最佳响应时间。
3.募集资金要看匹配度,不适合的资源不能要。美国慈善文化发达,社会需求非常多样,慈善资源供给也非常丰富。可能因为如此,很多募捐机构对不符合自身业务和功能、运作风格的资源说不。比如某家基金会在这次募集新冠病毒应急基金时明确表示不接受50美元以下的捐款,因为“处理小额资金的资源不够”。其他多家社区基金会为了应急基金使用的自主性,宁愿推荐捐赠人给其他机构,也不接受“定向捐赠”。
4.明明白白谈管理费。美国的法规对募捐活动有很多规范要求,尤其是信息沟通上。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募捐活动都会提示免税资格、提供各种认证和评级报告。对于众人关注的管理费问题,也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次有很多基金会表示为新冠病毒募集的应急基金,100%用于慈善项目。但是也有不少机构依然根据实际运作情况收取特定比例的管理费。比如联合之路网页提示,捐款的95%将为脆弱群体提供救济,但是国际捐款将收取10%的管理和处理费(可以选择具体国家/地区以及资金用途)。联合国基金会也在其在线募捐网页上载明5%用于支付在线筹款成本,而通过谷歌和脸书的捐赠不收管理费。
5.拒绝不符合自身定位的资助申请,但尽量提供替代方案。因为分工明确,大多数基金会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和工作方式,他们一般不会为了满足临时紧急需求而改变自己。从波士顿基金会、美国灾害慈善中心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他们会明确公布自己的捐助策略并明确对不符合条件的资助申请说不。但也不止于拒绝,还会梳理并提供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源以满足求助者的需求。
6.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信息与合作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美国慈善部门深谙其道。因为供需信息匹配非常重要,信息生产和咨询服务机构应运而生、非常发达。笔者发现这次有大量的慈善行业支持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美国家族慈善中心、美国基金会理事会、美国灾害慈善中心,以及大量地区性或行业性的枢纽机构,都开设了COVID-19专题网站,提供及时、分类的信息,比如捐赠指南针与国家家庭慈善中心(NCFP)合作提供经过审查的COVID-19救助资金的最详尽清单[1],波士顿基金会提供本地区各类资助项目等。
7.要协作,不要独自面对重大挑战美国慈善支持型机构众多,协作网络发达,募捐、资助、服务等功能独立,很容易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协作关系。考虑到这次疫情对社区服务机构冲击比较大,好几家知名社区基金会合作建立的应急基金,不仅直接支持相关面向疫情影响群体的服务,同时也把受疫情影响生存有问题的当地服务机构运营也纳入支持计划,比如波士顿社区基金会在其新闻稿中提到,很多服务机构的筹款受到影响,所以会支持运营费用。另外,像盖茨基金会这样资金雄厚的组织,也非常重视合作的价值,设立了两个专门基金为志同道合的伙伴机构提供合作抗疫的路径。
8.对使命负责,紧急响应要灵活变通,也要守住边界不离本宗。美国是一个拥抱多样性的国家,每个非营利组织都强调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是他们的存在理由,不太容易被紧急状况改变。有些组织遇到资源问题生存困难,更倾向于与同类组织合并或关闭,比如美国基金会中心网和指南星在2019年合并成立全新的candid;如果面临新的机会,则注册一个新的组织去开展新业务——不过这种行为选择受益于美国非营利组织注册的便利。这次COVID-19作为一个新兴社会挑战,必然带来新的需求和资源,但是大多数机构依然坚守本来的服务领域,实现自己对特定服务对象的承诺。本报告介绍的案例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慈善界当然也有自己的问题和挑战,但他们的“最佳实践”仍然值得我们参考。中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社会需求太多而资源太少,行业基础设施薄弱,慈善服务也经常同质化,远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慈善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还微不足道。但是慈善同仁不必妄自菲薄。我们要看到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差距背后是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次疫情也给慈善部门带来新的成长机会,很多社会组织和网络社群从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到新的服务对象、开发了新的公益项目,比如关爱女性医护人员的“姐妹战疫安心行动”、“关爱抗疫卡车司机”,支持公益物流的“灾急送”、助力湖北社会组织抗疫的“护航计划”等。与此同时,信息、协作等要素也在到位。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让慈善走下云端、亲近一线、抱成一团,为整个部门未来的蓬勃壮大培育根基。



☆ END ☆

[1] https://givingcompass.org/coronavirus-covid19


作者声明

本报告信息源自美国非营利组织官网和行业网站,信息获取时间集中于2020年3月中旬。鉴于美国新冠病毒疫情发展瞬息万变,慈善界的行动也将更新并调整,我们考虑继续观察相关行动并分享新发现。如果您对本主题感兴趣,或者能提供新信息源,欢迎留言或邮件联系:chengfen@cgpi.org.cn。




往期回顾

各显神通 不离其宗——美国慈善界响应新冠病毒疫情观察报告(一)

各显神通 不离其宗——美国慈善界响应新冠病毒疫情观察报告(二)

各显神通 不离其宗——美国慈善界响应新冠病毒疫情观察报告(三)



本文源自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研究中心

 编辑  文银浈


中国内地-香港慈善交流平台

China Mainland-HK Philanthropy Forum

包容共享,携手共进

Together, we make the difference


微信号:huarencishanqua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