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楼种故事——故事农场影像工作坊×华语地缘影展


深圳的城中村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封闭的乡村系统,它正在自发地承载着城市居住、消费服务功能,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未来必将应能接纳更多的城市要素,同时,也能够用较低成本维系村落的原始社会结构和空间魅力。


©白羽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将再度成为一次城中村空间实验,探索南头古城的未来更新方向。本次展览在春景、梧桐两条街及其相邻区域选择九个独特地点,用建筑微改造和艺术介入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如何保护城中村的日常生活遗产,并建构城中村与当代城市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交融、相互增强的新关系。展期期间南头古城将联合故事农场与华语地缘影展特别策划「种楼种故事」影像工作坊,“种楼”,种出的握手楼形成了管线密布的一线天,这样的天空下,密布着很多人的一线生机,种楼的同时,也种出了无数的故事。



种楼种故事——故事农场影像工作坊X华语地缘影展

前言


《狂飙》热播热议,时代背景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宏大路线以及历史的宏大叙事,各色人等在剧中粉墨登场。深圳作为改开排头兵,似乎就是狂飙本飙。有学者说,到南头古城为止,深南大道沿线的旧改基本画上句号了,湖贝和白石洲的热议并未在南头发生。而深南大道也只是「二线关关内」语境下的人为地理界限,「城中村」作为空间生产的特定现象,依然大面积地存在于深圳以及众多中心城市。深圳城中村诞生过一个浪漫的词汇:「种楼」,种出的握手楼形成了管线密布的一线天,这样的天空下,密布着很多人的一线生机,种楼的同时,也种出了无数的故事。


对于生存来说,城中村对民众提供的是物美价廉的食物,本次特别策划我们权且用套餐盒饭思路来看看色香味意形养的均衡。主食大米饭是为期十天的影像工作坊,邀请具有城中村在地化生活经验的创作者分享不同类型的作品,论影像是你的志向还是兴趣,希望能调动你的食欲和下厨的冲动。2017年南头古城是深双主展场,王宏伟及冯宇策展「城中村片场」计划,邀请的是业内人士尝试做专业生产。2021年南头古城城市艺术影像论坛略显阳春白雪。本次以工作坊的形式授之以渔,努力策动民众主动以影像方式进行表达。配菜如下:



单元一热辣凉菜


从空间出发,让我们尝试以一场夹叙夹议的分享会开餐。2007年深圳报业出版社出版了图书《我住在这里》——白小刺人居摄影文献集,里面有不少城中村居住场景。城市更新或者古城旧改对于民众来说通常接触到的依然是公共空间和消费场景等外表,握手楼的内部随着时代变迁,有怎样的变化吗?邓伯超导演住在宝安西乡的城中村顶楼,类似香港旧区的唐楼,在一线天中享有「奢侈」的天台,客厅采光充足,但他却拉起黑幕,把客厅改造成逐格动画手工片场,打造了《廿五号宇宙》,一部反身性十足的辛辣动画短片集,体现了亲密关系的日常生命政治,实实在在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城中村逼仄,这几年收纳术流行,还有人花钱专门请人收纳,我们也请到收纳达人西门来分享他怎么把飞机和小船装进百来平米的木工坊,以及日常家居的收纳心得。整理空间,很多时候整理的是内心,一种日复一日的动中禅。南头古城本次借深双改造了一栋快递小哥的宿舍,此举听着温暖。而城中村最善收纳的场景恰恰就是快递点,还有五金店,寸土寸金,空间也是金钱,空间也是效率。



单元二湾区叉烧


城中村是很多人来深圳打拼的起点。高鸣导演刚到深圳的时候住在岗厦,经历平淡而动人,据此创作了剧情短片《阿松》,城中村往事历历在目,笔者多年前在圆筒看过,印象深刻,我还记得当时交流说过一句反馈:先锋派作家马原说《废都》是描写无聊主题最好的小说,《阿松》把无聊也拍得很有聊。期待跟城中村的观众再看一遍,好好聊聊。马林刚到深圳的时候住在白石洲,参加李一凡老师的深圳工作坊之后,拍出了纪录片《交界》,算是他的处女作,质朴无华,但可以引申出城与村的「界」的动态问题大讨论。陆正是深圳低调奢华的声音艺术家,他和朋友赵斐创作的非叙事实验短片《再见白石洲 Bye Sick Zone》,光看名字就很妙,双语谐音梗用得高,城中村真的可以说再见吗?没有了白石洲,一墙之隔的华侨城高档住宅区是否可以正常运作?从听觉和视觉双向奔赴,陆正与龙淼渊合作了关于深圳二线关的非叙事实验短片《边界计划》,二线关其实也是城乡二元对立的「非遗」,2015年6月开始关口陆续改造拆除,城市化从一个圈演化为大湾区。时针拨回二十年前,那时还没有大湾区,那时made in China近乎mad in China,图片摄影师周浩在东莞用一代神机PD150拍出了处女作《厚街》,转型导演开始深耕纪录片,虽只聚焦4432号出租屋,却能管窥珠三角流动人口的琐碎日常及爱恨情仇,那些对话和争吵响彻人心,却常常被淹没在追逐GDP的机器轰鸣中。



单元三都市乱炖


二十年前是DV时代,工具的进化释放了影像的生产。DV是艺术家的玩具,也是观看的权力工具,虚实真假像握手楼一般扑面而来。城中村并非深圳独有,2002年三元里是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首批试点,欧宁、曹斐以及广州缘影会的小伙伴携手谱写了城中村漫游曲《三元里》,声音设计是在南头古城开过讲座做过演出的李劲松老师;同样的艺术家视角也在迭代更新,炭叹导演参加过欧宁主持的大栅栏计划,奥运那年以实验电影的精神在前门炮制了《前门一店》,五年之后又在汉口的城市更新地图重点咸安坊(1938年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所在地,电影《黄金时代》取景地)创作了《咸安一梦》,为废墟美学注入了天马行空的强心针,用影像和行为艺术从当下给历史去信;无独有偶,张子木导演通过视频信件(video letter)的形式,给远在厄瓜多尔的挚友Diana讲述广州小北黑人聚集区的肉身体验,《小北来信》兼具女性自省的轻盈和视觉文化研究者的深思;方天宇在杭州把胶片与数字、动态影像与静态胶片互相融合,在这些现代景观上描绘全新的都市传说《Darkly Negative Prints》。此类创作对于城中村居民来说,或许还是不如《狂飙》好看或者说看不懂,艺术来源于生活,那我们尝试回归生活。旧厂街唐家兄弟在菜市场收卫生费,吴建新也记录了《九叔》在南宁中山路夜市收管理费;情侣大街改造在电视剧里演的是神仙打架,潘志琪记录了杭州《24号大街》上一个流离颠沛的小神仙,他在街头泡浴缸。城中村居民天南海北,总有那么一味。



单元四工厂回锅肉
本次放映的主场地if工厂,前身是衣服工厂,九十年代来这里的话,你肯定可以看到电视剧《外来妹》片头中潮水般的「厂妹」,现在看到的是潮水般的网红,厂妹3.0,也要加班的。2022年秋天,在这栋建筑的外立面走廊空间,上演了一次艺术加班。在艺术家炭叹,制作人龙淼渊,音乐人李劲松的带领下,环境剧场《Space Ark 2020_Day 968》点火升空,演员阵容全部面向公众征集而来,包括if工厂上班的白领、街区的保安、卖水果的商贩,俄罗斯乌克兰姐妹花等,年龄跨度从三岁到七十岁。这个「大型人传人现场」让不在场的建筑设计方MVRDV惊呼「城会玩」。现场是不可复制的,但可以被拍摄被剪辑,产生新的文本。本剧的78分钟影像版,将和剧组成员一起来到这个楼里回锅,听听艺术的回响。



单元五老火例汤
当战争结束,城市回到建设的轨道。越来越多人口从乡村涌进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在各种维度上争夺着城市资源。这个时期有一部作品,分别被上海、广州、香港三个南方最大的都市奉为本城的经典,因为它的故事委实精准把握住了这些城市当时面临问题的症结,这就是《七十二家房客》,对应1958年沪上滑稽剧,1963年广州版电影,1973年香港版电影(导演楚原,也是大众常常乐道的周星驰《功夫》以「猪笼城寨」(九龙城寨)致敬的原型)。港深同源,一汤知味,西集的红砖小广场是露天电影的优选地,我们继续请来老搭档深圳老电影公社,为大家放映1963年的《七十二家房客》,是上海籍著名导演王为一在广州拍摄的粤语版本,承前启后之作。影音通过16mm放映机的片门映照六十年后南头古城的万家灯火,咱们聊聊新房客的故事,看看城市化脉象的浮沉迟数。
活动时间2023年8月18-27日,具体排片日期及招募信息稍后发布,敬请关注!

种楼种故事——故事农场影像工作坊X华语地缘影展
作品及作者介绍
单元一热辣凉菜



《我住在这里》摄影文献集
2007年深圳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将镜头对准深圳的居住现实:这是一个千万级人口的移民城市,全国乃至全球人士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大风像蒲公英一样飞坠来此,他们是住在高尚小区的中产,是住林泉掩映别墅中的富人,他们是住在城中村楼里的城市新丁,他们是住在工棚里的民工家庭……白小刺所拍摄的海量图片纪录了我们这个时代千差万别的人居环境。
白小刺本名沈晓鸣,浙江绍兴人,生于1974年,现生活工作于深圳。摄影师,博客,悦行会发起人。2004年出于个人爱好进行纪实摄影创作,关注点为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进程。有摄影作品参加2007大声展,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以及2007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其摄影博客「抓拍城市」(50mm.cn)曾作为唯一的中文博客入选「德国之声2005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多媒体博客组。




《廿五号宇宙》

定格动画短剧集精选


由空格影视手工作坊,导筒directube联合呈现,不定期在导筒directube各平台更新。封闭的乌托邦,没有任何来自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换,熵值与日俱增!上升渠道僵化,社会角色很少出现空缺。两只老鼠逐渐边缘,年近中年仍不能将生命活出更多的意义,它们藏于暗处,隔绝与全世界的链接,进一步地拒绝耗散,彻底放弃与熵增的对抗。
邓伯超青年导演,摄影,剪辑。海南大学(06-10)戏剧影视本科。北京电影学院(10-11)摄影班进修 。《电影作者》编委会成员。作品屡获国内外嘉奖并被多种学术机构收藏。



讲座《收纳术及短视频创作的底层逻辑》
西门微电子系统设计硕士(英国),家具设计工作者,自媒体实践者,斜杠青年。

单元二湾区叉烧



《阿松》剧情短片46分钟/2005
阿松背着把吉他只身一人来到深圳闯荡,工作难找,异乡的不适使他越来越孤独,只好每天偷窥握手楼里面的故事……
高鸣独立电影人,现居深圳。作品有纪录片《排骨》,剧情短片《阿松》,处女作剧情长片《回南天》荣获第21届全州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及最佳影片提名,第4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


《交界》纪录短片55分钟/2018
影片讲述了深圳白石洲三个人物的生活状态。行走在江湖之中的猪肉佬,逐步回归平凡生活的轨迹;成日穿梭在白石洲的快递小哥,对爱情前景充满着焦虑;与家人生活在顶楼天台上的懵懂小女孩,随着岁月日渐成长。在大城市开发急促的脚步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建构着日常风景。他们在这种局促的公共空间中对立存在,荒诞中却有种说不出的和谐。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每个人都努力融入这座城市的怀抱,却不知终将去向何方……
马林/李婉玉青年电影工作者,导演/编剧/美术,现居深圳。


《再见白石洲 Bye Sick Zone》实验短片16分钟/2019
一场关于白石洲的是听觉漫游。其多媒体装置版本呈现于2019波兰 WRO 媒体艺术双年展。


《边界计划》实验短片15分钟/2015
大海被困在了景观社会的金鱼缸,连同奋泳逃离的人被倾泻在时间的漩涡。猎人举起上帝视角的瞄准镜,同时用浪花为土地算了一卦。
节展纪录2019 厦门HiShorts!电影节实验单元竞赛入围2019 台湾南方影展实验类全球华人竞赛单元入围2019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实验单元展映2019 韩国DMZ影展展映2019 日本东京乡野艺术节参展2019 日本跨界艺术节参展(东京及神户)2019 墨西哥太空计划艺术节参展48分钟现场演出版首演于2017年波兰WRO媒体艺术双年展
陆正斜杠中年,一直用声音创作来体验和表达深圳生活的在地艺术家。电子音乐人、声音艺术家、We Play! Records 及 Neo Sound(离骚)新艺术团体和艺术活动创办人,中国和波兰跨国音乐交流项目「ChoP」发起人,N2 新媒体艺术小组成员,生活、工作于深圳。2007年初主持创立深圳独立音乐厂牌 We Play! Records,组织策划演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演出和交流。陆正也为戏剧及电影创作音乐,他的数字声音和音乐倾向于绵密、细致和简约的风格。从2006年开始参加全球多种艺术节展。
赵斐自由影像创作者,《囚牛》杂志主编、 《野鸟Radio》创始人。曾参与2018艺穗艺术节、第18届WRO媒体艺术双年展(2019)、深圳当代艺术文献展(2020)、南头古城音乐生活节(2021)。
龙淼渊导演/制作人/摄影师/策展人/管理学学士/创意媒体硕士(MFA)。拥有丰富的跨领域工作经验, 致力于多元影像作品的开发、制作、培训及国际交流,生产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植根中国,跨界实践,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类艺术节展,屡获嘉奖。


《厚街》纪录长片99分钟/2022新版
厚街又名后街,是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 45公里,香港80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厚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浩职业纪录片导演,曾经做过十多年记者。2001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百余次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入选、获奖。2014年,《棉花》获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年,《大同》获第三十一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九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纪录片奖,蝉联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20年,成为奥斯卡学院会员。

单元三都市乱炖


《三元里》实验纪录片40分钟/2003
本片是欧宁、曹斐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创作的实验纪录片。它以缘影会名义制作,采取个人创作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展开对广州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本片从三元里这个城中村开始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态,探讨历史之债、现代化与岭南宗法聚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最后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诗篇。本片曾在世界各地放映和参展,并被纽约现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Uli Sigg、Jean Marc Decrop、Monique Burger、Michael Berger和管毅等收藏家所收藏。
导演:欧宁/曹斐拍摄:欧宁/曹斐/缘影会成员声音:李劲松制作出品:缘影会(U-theque Organization)
欧宁1969年生于广东遂溪,1993毕业于深圳大学。知名出版人、平面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


《前门一店》实验短片12分钟/2008
北京。「前门一店」建于1901年;在2008年,它是重重工地中的一个秘密的所在。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历史和记忆的影片。一个穿着红旗袍的女人在一个老旅馆的房间里、走廊里、角落里戏剧性地出现,却又很快出场。然而,这并不是关于这个女人的故事。她从沙发上起身,沙发慢慢变旧了;她走过楼梯的拐角,扶手就蒙上了灰尘……我们渐渐发现——这是一个已经残败的废弃旅馆!真正的主角是旅馆本身。旅馆里的每一种摆设、每一道光影、每一粒灰尘,都在上演着历经沧桑的戏剧。你可以从它们静静的存在中,看到一百年来的客人怎样一批一批地穿梭于此……
节展纪录2008 Collisions in Forms: Experimental Videos from Shanghai and Beijing 影像艺术展,纽约,美国;2009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单元·中国诗歌」,加拿大;2010 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2013 坦佩雷国际电影节「炭叹作品专场回顾单元」,芬兰; 2013 Lost In Home 炭叹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展映,草场地工作站,北京;2015 IAWRT亚洲女性电影节,新德里,印度;


《咸安一梦》实验短片30分钟/2013
武汉。「咸安坊」建于1910年后;在2012年,它是汉口江滩边被封锁的民国往事。本片打乱了纪录与创造的界限,试图用个人视角、艺术手段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中国的现场空间中截取和改造出另一个平行宇宙般的魔幻时空。这个作品常作为实验电影、以单频影像的形式播放。但它同时也是一个跨媒介作品——影像的拍摄过程已包含了摄影图片、现场行为/表演的元素;而影像制作完后,作品又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展出,如录像装置,现场视听演出等。
节展纪录2015 中国女性艺术家录像艺术节,墨西哥城,墨西哥;2015 IAWRT亚洲女性电影节,新德里,印度;2014 EXiM2014 内陆构造: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活动,澳门;2014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展暨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获「最佳探索奖」;2013 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南宁;2013 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2013 中央美术学院「瓦尔达影像奖」,北京;2013 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北京;2013 坦佩雷国际电影节「炭叹作品专场回顾单元」,芬兰;
注:《前门一店》《咸安一梦》《未知仪式之一》《未知仪式之二》 ,这四部影片是炭叹的「异化空间系列」,都在废墟中、或未完成的人造空间拍摄,而且都有即兴表演的参与。它们试图展现出中国的一些魔幻的角落——这些角落里堆积混杂了历史的尘埃和新建的垃圾,穿插隐藏了人的痕迹与神的叹息。炭叹作为一个创作者和表演者,常常是以自身做一条线索,带着观众在这些空间里探险,以及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未知仪式。
炭叹跨媒介艺术家。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合作的实验影像专业,博士在读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与媒介研究中心。她的创作跨越电影/影像、行为/表演、声音/音乐、装置、网络等媒介;表现主题聚焦于异化空间、社会介入与神秘主义;创作形式常有真实与虚构的混淆、特定场域的介入、和特殊情境的构造。作品入选国内外多种艺术节展,屡获嘉奖。


《小北来信》实验短片10分钟/2017
通过一种视频信件(video letter)的形式,我给远在厄瓜多尔的挚友Diana讲述我在广州小北黑人聚集区的体验,这封信也包含了我对自身经历的回看与反思。
张子木研究者、策展人与动态影像作者。她曾于欧盟Docnomads联合硕士项目学习纪录片导演,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态视阈下的视觉文化。她是2022年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奖学金获得者。她也是关注东亚生态艺术研究的「万物实践社」成员,柏林电影节 Talent campus(2016)的参与者。她的影像作品曾在多个国际影像艺术节展出。


《Darkly Negative Prints》实验短片16分钟/2022
拍摄于疫情前大规模现代化进程下的杭州,大量城市建筑被推倒摧毁,变成属于现代的遗弃景观。胶片与数字、动态影像与胶片互相融合,在这些现代景观上形成全新的都市传说。
方天宇他的一些短片作品创作,多为实验电影与纪录片的结合。长期拍摄关于杭州城内被遗忘地点的「遗弃景观」系列。


《九叔》纪录长片75分钟/2014
九叔,绰号「夜市市长」,以临时工的身份掌管中山路夜市三十年。夜市鱼龙混杂,九叔管理手段粗砺却有效。在他的打理下,夜市繁荣,他也甚得领导倚重。九叔在夜市志得意满,家庭生活却不顺心。他早年身世坎坷,中年经历多次离婚,晚年又与儿女不和。现在九叔年近七十,继续以夜市为家。每当夜幕降临,九叔身穿制服、腰佩警棍,带领手下坐镇巡视。临近午夜,叫上夜市的老兄弟喝酒打牌,然后趁着酒劲招摇过市。但是,百年老街中山路面临改造,以美食大排档为主的夜市也将不复存在……
吴建新男,1969年生,长期从事当代艺术的摄影和艺术影片创作,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纪录片与照片拍摄专业课程。代表作有纪录片《复兴公园》《高楼背后》等。


《24号大街》纪录长片88分钟/2017
2010年杭州,一条正在建设中的24号大街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来此谋生,他们在此搭建起一条棚户区。三十多年前,老苏带着琴妹离开故乡,在各个城市打零工。来到棚户区后,他们以开简陋的农民工餐馆为生,因为没有合法许可证,所占地块又面临开工,老苏和其他一些非法住户的棚户被不断拆除。城市已经逐渐没有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老苏和琴妹决定回到故乡,但是已经在外闯荡了多年的他们,又将如何面对过去的家庭和已经物是人非的故土。影片历时7年,通过默默地观察老苏和琴妹的生活经历,跟随他们从中国城市到农村,展现了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社会进程中小人物的生活图景。
潘志琪纪录片制作人,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副教授。作品大多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完成作品有《侦探》《迷藏》《24号大街》《胡阿姨的花园》(后制作)。近年来纪录片项目先后与NHK(日本)、KBS(韩国)、PTS(中国台湾)、Mediacorp(新加坡)等电视台国际联合制作,正在制作中的项目《Bee Together》关注养蜂人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状况。作品曾入选第IDFA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长片竞赛单元、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短片竞赛、获IDF西湖纪录片节优秀纪录长片,第55届台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等。

单元四工厂回锅肉


《Space Ark 2020_Day 968》剧场影像80分钟/2022

「Space Ark 2020」是由艺术家炭叹发起的系列作品,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公共参与性的跨学科表演艺术项目。它以社会中的特定场景空间为舞台,以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为素材,以幽默、科幻的视角来讨论2020疫情后人类的总体境况。

一艘代号「Space Ark 2020」的宇宙飞船于2020年1月23日降落地球,并迅速分身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至今没有离开。有一些人登上了飞船,成为了第一批、也许也是最后一批选择自己是否要离开地球的人。在深圳南头古城,它的「分身」是一栋6层的办公楼——if工厂(Idea Factory)。当繁忙的工作灯暂时熄灭,舞台灯光为窗口中的一个个普通人亮起。他们“表演”的都是他们自己——大楼里上班的白领、街区的保安、卖水果的商贩、在深圳打拼的外教等,年龄跨度从3岁到70岁,而剧本也全部由他们的真实经历改编。关于这隔绝的三年,也关于每个人的终极选择。

至这场演出当日,飞船已在地球上停留了968天。这艘「跨维方舟」还在航行中,你要登船吗?


节展纪录

2021 YAV艺术孵化项目支持,剧场作品首演于2022年9月17日,深圳南头古城if工厂;

2023 古德拉科青年艺术节,武汉。


剧构/导演:炭叹(简介如上)制作人:龙淼渊(简介如上)声音设计:李劲松
李劲松香港知名音乐制作人、实验音乐界的灵魂人物,从事音乐创作和推广逾28年。建立自家品牌Noise Asia及后来的Dicksonia Audio。1996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PAST》,自此踏足音乐创作领域,涉足音乐类型广泛,从前卫音乐到实验性、具象音乐、电子、新古典、工业噪音、跳舞音乐到电子世界爵士乐等。他曾以不同艺名及组合演出,又与衆多著名音乐人合作,对引进和推广国外前卫音乐以及支援独立厂牌和音乐人不遗余力。他曾应邀参与欧洲法比加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科隆音乐三年展、卑尔根国际音乐节、横滨三年展、北九州双年展、新加坡华艺节、越南河内声音元素艺术节、台湾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及丝绸之路艺术节等音乐盛会。

单元五老火例汤


《七十二家房客》剧情长片83分钟/1963
一间住有众多房客的旧大院的屋主,借警察局长的势力想把房客赶走,改办嫖赌玩乐的场所,从而引发了一场逼迁与反逼迁的斗争。照片揭示了解放前统治阶级与黑势力的勾结和欺诈,歌颂劳动人民的阶级友爱与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王为一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其影片风格自然、流畅。擅长拉二胡,被挑选为王人美演唱的影片插曲《渔光曲》配乐,这是其第一次接触电影。1936年,经史东山介绍,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并在几部影片中担任角色。1947年,以副导演身份协助史东山完成了联华影艺社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次年开始担任导演,与徐韬合作执导影片《关不住的春光》。1949年在香港南国影业公司独立导演粤语片《珠江泪》。建国后,相继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导演,作品有:《山间铃响马帮来》《三家巷》等。
活动时间2023年8月18-27日,具体排片日期及招募信息稍后发布,敬请关注!




龙淼渊影像工作坊策展人
导演/制作人/摄影师/策展人/管理学学士/创意媒体硕士(MFA)。拥有丰富的跨领域工作经验, 致力于多元影像作品的开发、制作、培训及国际交流,生产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植根中国,跨界实践,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类艺术节展,屡获嘉奖,并于多个影展出任评审工作。


冯宇学术顾问
独立策展人。2007年于深圳创办「圆筒艺术空间」,从事两岸四地华语独立电影的推介。曾发起「圆筒大学生影像展」、「深圳湾艺穗节,电影+影像展」和在农村展映的乡土影像展,并于两岸四地多个影展出任评委。组织策划的活动将放映行为拓展至城市荒地、厂房、公共场所、乡村祠堂、粮仓等,拉伸影像传播的边界。

主办方南头古城是一个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在这里,艺术与文化融汇于近1700年的城市肌理中,我们尊重自然、历史、人文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原生状态与规律,共同营造一个自由鲜活、复合多元、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共生空间。让人与空间、时间有机交互和碰撞,创造城市与社区的可持续价值。




华语地缘影展(ChinaGeofilm Festival)由导筒directube主办,举办地点将逐年变更,在中国各地进行地缘影像探索,以借此对应影展的核心诉求与思考。



故事农场,一个跨媒介创意集群,与各类机构在不同空间合作,以工作坊的形式策动多元视角的表达、讨论及传播。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主视觉


展览信息


分展场:南山区南头古城展览主题:春景梧桐-城村拼图策展人:张宇星、韩晶 | 趣城工作室展览时间:8月中旬
指导单位: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单位: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支持单位: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南头街道办事处视觉设计:韩家英设计


Sub-Venue: Nantou City of Nanshan District

Exhibition Theme: Urban Village Tangram

Curator: Zhang Yuxing, Han Jing | ARCity Office

Exhibition Time: Coming Soon


Supervisor: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rganizer: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ommittee Publicity Department,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Tourism and Sports Bureau

Co-organizer: Shenzhen Wantong Nantou City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Co., Ltd, Shenzhen Vanke Co., Ltd

Supporter: Command Office of the Nantou City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Leading Group, Nantou Sub-district Office

Visual Design: Han Jiaying Design&Associate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地缘影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