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嫣才明白,被穷养大的我为什么总也摆脱不了「我不配」的阴影。
很早的时候看到一个假设:
假如说李嫣没有生在华语乐坛天后的家中,她是否还会是那个带着天生缺陷却依旧自信耀眼的李嫣?
星二代的她,别说和普通人比,即便是同母异父的姐姐-窦靖童,也不曾享有那般奢华的人生待遇:
小学毕业于北京的英国德威学校,13岁独自去欧洲留学,就读瑞士东岸每年学费10.7万瑞士法郎(约77万人民币)的布索里贵族中学,校友遍及皇室贵族、影星歌星......
图片来自网络
她生活上的一掷千金,可能和我们普通人买颗白菜一般云淡风轻。钱,从来没有成为她命运的阻碍。
我们或可说,金钱成全了她,并非仅仅因为物质层面的奢华,某种程度上,她不需体味生而为人的各种匮乏、畏缩和低自尊——
金钱的充裕让她内心富足。
但是,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并且也应该享有金钱带来的富足感呢?
你是那个被金钱困住的孩子吗
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女儿一直对“川沙妲己”玲娜贝尔情有独钟,今天暑假去迪士尼玩,终于“开心抱得美人归”——花了500银子买回了一个贝尔仔仔。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没过多久,正逢生日,老人们想送女儿礼物,她说要一个万圣节款的玲娜贝尔。
被我当场驳回。
我的理由是,论家里条件,虽然不至于买不起,但也不是想买就买,女儿要懂得赚钱有多苦。
“你该想想怎么把钱省下来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作为老妈,我发出了最后忠告。
结果女儿一口就呛得我哑口无言,她说:“我喜欢的事情就是买毛绒玩具。”
我相信这个回答是出自一个孩子的单纯本心,绝非是在对抗一个振振有词的老母亲。
且我分明也看见在谈到家庭条件时,她脸上闪过阵阵尴尬。
那种尴尬并非来自于我的拒绝,而是出于我粗俗直白的解释,给原本“花钱”这件美事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羞耻和匮乏色彩——
“生活其实是很苦的”;
“你不配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能守住生活的底线就不错了”;
......
忽然间,我想到最近总刷到的“穷养”和“富养”孩子的讨论:
一女生19岁后就没过过生日,原因是生日蛋糕太贵,从小,她妈妈就拒绝给她买各种“性价比不高”的甜品。
另一个是高中女生要花80元拍证件照,被母亲二话不说拖出了商场。
两家的家境都没到负担不起的地步,只是妈妈们觉得“不值”,又或是担心孩子从小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长大便会啃老或者“剁手”“吃土”。
大人们给自己的做法安上了一个很好的“育儿”概念,叫做「苦难教育」。
原来,在买玲娜贝儿这件事上,我虽然完全有权拒绝买一个玩具界的“轻奢品”,但其实买与不买,我都已经做错——
我的出发点也是在做“苦难教育”,我在传递一种对金钱的羞耻感和负能量。
被扭曲的N种金钱关系
曾有一时,苦难教育成了人们常提起的一个词。
从最早的亲子综艺《爸爸去哪儿》,到第6季改名的《一起出发吧》,有不少被诟病为“伪挫折教育”的点:
比如杨烁军事化的亲子模式就和节目调性很有违和感:
从走路到选住房,都对儿子杨雨辰“百般刁难”:高原反应自己承担,走得慢了就惩罚加威胁。
图片来自网络
他的理由是,“只有你自己体验过之后,才知道这事有多难”。
这些话听着很有道理,但细品又觉刺耳,几乎能把孩子逼到怀疑人生。
虽然人需要一定的抗挫力,但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体验挫折和苦难的吗?人面对挫折,承受的力度究竟有多大呢?
就拿今天聊的金钱话题来说,那些在金钱上接受过苦难教育的人,多半要花一生的时间去填那些与金钱有关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坑——
他们要么一花钱就有罪恶感和羞耻心,把理所应得的财富和快乐推得远远的;
要么挥金如土买到“剁手”,企图用花钱来修复自己"满目疮痍"的童年。
以下一些故事,我们可一一细数成年人与金钱之间的N种被扭曲的关系——
1 金钱带来的「内在匮乏」
知乎上曾有网友分享他被刻意训练节俭度日后带来的后遗症:
因为年少时家庭变故,大姨在姥姥那里悄悄放了三万元供他读高中;
但是为了让孩子争气,学会节俭自律,就没告诉他这笔“托底”的钱。
结果却是,男生大好的青春却在紧衣缩食和担心忧虑中度过——
他摆摊卖过耳钉,绕着操场跑圈来缓解缺钱的焦虑,直到大学毕业赚了钱,仍然走不出“憎恨花钱”的怪圈......
最后,他埋怨自己道“我让大姨和姥姥失望了,因为我被苦难打败了”。
想起柴静在《看见》中提到陈氓说的那句话:
姑娘,苦难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
在经济上的拮据和吃苦,很容易让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陷入低自尊的泥潭,成年后的他们,仍摆脱不了“我不配”的自我认知,在内在的匮乏中挣扎和自我贬抑。
2 必须吃苦,才能赢得财富吗
之前看到过一个香港的富商在访谈中讲到如何获得财富,他分享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观点:
在他创业之始生意一直举步维艰,好多次绝佳的赚钱机会都阴差阳错地从指缝中溜走。
他说转机就在他的一次自我内省,在一次冥想中,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儿时父亲的书房,中古式的桌椅后挂着一副表框的毛笔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顿悟,问题就出在这个“苦”字上。
“苦”,已深深植入了他的潜意识中——要成为人上人,不吃苦怎么行?
因此,他在创业之初本可以顺风顺水,却硬生生给自己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只欢迎苦难,却将财富拒之门外。
好在他意识到并克服了自己对财富和苦难的错误认知,天命之年终于发家致富,妥妥走上了富商之路。
3 花钱的罪恶感
另有一种对金钱的错误认知,是一花钱就自责。
这类人也知道自己与金钱之间横亘着的是那个自认为“不配得”的自己,他们会控诉自己的原生家庭——
因为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或缺乏爱的教育,“享受拥有”和“成为自己”似乎就是对人生的一种轻浮表现。
有个朋友和我讲起过,虽然她毕业在大城市打拼了快十年,后来嫁做人妇也算生活富足,但依然摆脱不了“一乱花钱就内疚”的心态。
她说,有一次逛商场,一条三四百块的束脚运动裤,面料款式都是真爱,正心满意足买下之际,刷到手机给自己推送的几十元的平替,那一刻恨不得退货重新网上下单。
“我又乱花钱了”,这是她几乎每次消费后都会对自己的责问。
我问她你对“乱花钱”的定义是什么,她说就是买了贵的东西呗。
“哪怕这件东西的品质、颜值和功能都是更好的,也情愿会选那个便宜的平替?”
“会吧”,她说:“你知道那种明明觉得A物有所值,但还告诉自己必须选B才合算的纠结感吗?”
她用一段童年的经历来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小时候家里的教育就是只把钱花在刀刃上,班上去春游,我想带瓶装果汁,妈妈说家里还有果珍粉,冲冲罐到水壶里带着就行。
就是那一刻,我知道了比起“想要”,我应该选择“需要”“;比起“喜欢”,我应该选择“实惠”。
所以现在一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内疚,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怎么又在乱花钱......"
然后,我和她都沉默良久,我想这应该就是“穷养”带给人的低自尊吧。
4 “被花钱”的罪恶感
与之相对的,还有被花钱的罪恶感。
有人一和亲戚朋友吃饭,就要抢着付钱,如果这次被请客,心里便时刻惦记着什么时候再回请,最后弄得大家都丝丝的尴尬。
还有人从谈恋爱到结婚,都不愿意让另一半在自己身上花钱,觉得这会带来自尊上的低人一等。
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和美意呢?
因为把钱看得太过重要,别人为自己花钱,成了内心极度敏感的警戒线。
在他们心中,金钱不只是个一般等价物,而是个人尊严的象征。被花钱,尊严就像被夺走了那样,自我认同感随之降到冰点。
又或者,他们是把「自我」看得太重,这种「自我」无处安放,就在金钱关系上表现出来——我需要被认为是个有钱的人或舍得花钱的人。
5 焦虑感带来的无脑消费
对金钱怀有焦虑感,也是现代人的通病。
年少时经历过物质和精神上匮乏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一生要疲于奔命,才能维持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们可能一生都在躲避失业和没钱的焦虑。年轻时频繁跳槽,不懂得追求适合自己的长远职业之路,也不懂得放弃的艺术。
对他们来说,喜好、环境、适合自己与否都不重要,跟随风向择业才能让内心平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政策一场疫情,改变了所有的赚钱规则,回过头来才发现,当年这些抉择,不过是在金钱焦虑驱动下的不负责任的选择。
人生选择的出发点,如果不在于意义,而仅是守住物质底线,是多么得脆弱和不堪一击。
而反过来,对职业的焦虑感,又反弹到了金钱上,就像在当今知识付费盛行的时代,其中不乏混杂着这些焦虑者,通过对知识产品的买买买,来填满对自己职场落后和被淘汰的恐慌。
有网友晒出过自己的知识付费账单,大致如下:
✓
知识付费账单
微信上买讲座21次,花费约500元;
知乎上买讲座45次,花费约1500元;
报名线上写作培训,花费大约800元;
参加过两次早起打卡群,花费300元;
提升办公技能的七七八八课程,花费大约2000元。
到头来却发现好产品并不多,多半交了智商税,自己也虎头蛇尾什么也没学会。
而要说教训,恐怕就是“不要寄希望于花钱能赚得成功的职场生涯。
6 对金钱的极度依赖
当然,还有另一种极端,就是对金钱的依赖。
比如常被大家熟悉的尼古拉斯·凯奇,曾是10亿身价的老派巨星,也是千金散尽的“败家子”。
他出生在影视世家,叔叔弗兰西斯·科波拉和堂妹索菲亚·科波拉都有界内大有名气的人物,在家族熏陶下,尼古拉斯凯奇早年一方面心高气高,立志出名;另一方面追梦无果,遁入虚空。
而当他真的拿到了高片酬的那一刻起,他的虚空感非但没得到填补,却进一步的放大,他不断通过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来寻求一时的快感——
他喜欢庄园岛屿、豪宅豪车和豪华游艇,还曾花费30万美金买下一个6700万年前的塔博龙恐龙头骨,结果这个头骨却是被偷来的,只能乖乖上交警方。
这类对金钱存有依赖幻想的人,内心的窟窿似乎永远不能被填满,而他们又错误地坚信金钱可以带来满足和安全感,因此不断地无意义散财,以求得内心的片刻安宁和喜悦。
正如灵修作家张德芬说的:“表面上人人都想有钱,但有的是被金钱滋养,有的是被金钱消耗。”
如何修复你与金钱的关系
诚然,有那么多需要修复的错误的金钱关系,但是修复的途径,却简捷到令人吃惊,就是——去获得爱和满足。
我们也不乏看到像查理芒格那样拥有巨额财富的智者,住在简朴的小屋里,吃几美金的汉堡午餐,却弹指间掌控上亿的资产,并于财富之外拥有独立而丰沛的灵魂。
因为他认为,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是向内求取。金钱不能困住他,他也不愿做金钱的奴隶。
海灵格说:“金钱也有灵魂。”
而一个缺爱的灵魂,一定不能与金钱的灵魂相遇和相知。换句话说,我们的潜意识如何看待金钱,金钱就如何对待我们——
如果我们恐惧,就会见到财富绕道而行;
如果我们一味追逐,财富就会不断逃跑;
如果我们焦虑,财富就戏弄着我们不愿到来;
如果我们挥霍,财富也无度挥霍我们的人生;
可如果我们对财富保持喜悦和开放,
它也会向我们敞开......
要修复自己与金钱的关系,首先要修复自己的内在,让自己有深层的满足。
比如,当我们纠结一件昂贵衣服的性价比时,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想要它是跟风炫耀呢,还是有独特的设计和审美,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与自信呢?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适度地宠爱自己,买下它、珍惜它,并体会自己被爱的感觉,和像孩子收到玩具一样的单纯喜悦;
如果你经历过贫乏,或正在经历贫乏,就告诉自己,上帝为你关上物质这扇门,就一定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
默想这扇窗对现在的你来说是什么——
是你健康的体魄?
是你要经受历炼的意志力?
还是苦难后顿悟人生的智慧?
至少,告诉自己我们经历的匮乏会以另一种无形的财富形式偿报给我们,重要的是,保持对财富的喜爱和开放,相信它终有一天会来到你身边;
又或者,如果你习惯用花钱来自我疗伤,就去试着像上面提到的那位香港富商那样,去冥想,去看自己的过往,找到那个让自己不舒服、不被爱的根源,面对和治愈它。
此外,试着去热爱生命、而不是物质堆砌的生活。
创造就是个不错的激发爱意的有效方式:
下厨烹制一道取悦自己的菜,为自己渴望的完美身材挥汗如雨,设计布置圣诞节的温馨房间,或者绘画、摄影、写作,组织一场让你释放能量的读书俱乐部......
人们往往会在这些创造中看见更清晰的自我价值与认同,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在的满足也会随之飙升。
金钱,永远是跟着能量走的。修复了自我,财富和机遇也就唾手可得。
本期内容制作
图片 | 来源网络(侵删)
撰稿/排版 | Jichin
版权 | 英文小酒馆®
• end •
置顶 “璐璐的英文小酒馆”
听见更精彩的故事,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晓玖馆生活全球小众精品好物聚集地:
(点击以上图片,Get世界精选好物)
酒馆需要你的 点赞,在看,收藏!动动手指为我们的小酒馆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