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这次,妈妈陪你一起走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7篇文章,来自作者公众号:及时雨的思享馆。 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其它公众号标明出处全文转载。
作者介绍:Sue, 一土核心团队成员、六岁孩子的妈妈。曾供职于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及跨国企业,2016年下半年起,转型教育,与一土初创团队一起,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鸡年第一天开学,上午七点,跃跃拉着我的手,迎着朝霞出门,从北五环到东三环,就这样实现了他期盼已久的“小土豆”生活,尽管还没能成为他想象中真正的小学生(因为还没到入学的年龄,所以我们插入的是蜻蜓班,也就是K班),但这条通向小学的征程已然启程……
也是从今天起,我,作为一位妈妈和一名一土团队的成员,正式开启了“带娃上班”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土寻找到了事业和养娃的最佳结合点。
挑战并非没有,习惯了在家门口上学的娃,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习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和我一起跋涉10多公里去上学;其次,如何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与我保持一段“幸福”的距离,这是他学会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并与小伙伴们一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不可少的修炼。
尽管如此,在踏进学校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笃定、兴奋与期待,就有如我第一次遇见一土,到后来决定纵身一跳,来一次大跨度转型,和这个我认定的团队一起,探索我们心目中的教育。
借这个机会,聊聊我心里的一土,就算是对我自己过去大半年思考的一次梳理。
为了娃,更是为了我自己
第一次遇见一土,是去年4月1日在去公司上班的地铁上看到奴隶社会那篇10万+的热文《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读到一诺对一土的设想时的激动和兴奋,几乎一整个上午,都没能安心工作。
作为一个也曾为娃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或什么样的教育而焦虑的妈妈,我在一诺一贯能激发共鸣的文字里,瞬间找到了自己错过的,但最为之向往的教育。之后的几个月,一土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从一个曾经出入所谓高档写字楼的企业白领变成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和思考如何做教育,更具体地说,如何做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的一土团队的一员。
如今,一土实现了170天创校的“奇迹”,31个小土豆和老师们一起,开心地在一土度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但作为一个运营还不到一年的教育创新项目,一土在从零到一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和精进的工作,从而让我们的理念更好地在每日的教学实践中扎实地落地。但就是在这个筑梦的过程中,让我又一次找到了当年做记者时,每天自打鸡血的状态。
回看这大半年,虽然有过面对几十个微信工作群的不知所措,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和团队在一起不计白天黑夜就许许多多话题的深度讨论,但这一切都敌不过看着一土的样子在团队强大的执行力下被一天天打磨地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巨大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来源于我们每一次讨论中碰撞出的火花和奇思妙想、每一个在一土朴素的教室中眼里有光的孩子、每一位因为摆脱了所谓体制的束缚,在课堂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实践他们教学理想的每一位一土老师、每一次宾 40 37385 40 15263 0 0 2833 0 0:00:13 0:00:05 0:00:08 2962客满堂的ETUx 教育论坛、每一个来自教育界的大咖,和社会各界对一土最中肯的评价和最深切的期望、以及每一次华章带领的 IT 团队向我们展示新开发的支持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时的兴奋。
如果说4月1号的那篇文章是一诺给一土画的一幅大格局的素描,那么这个素描如今已经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并正在像工笔画的方向不断靠近、再靠近。这种靠近,让我和每一个身在一土团队的小伙伴总能在这条并不容易的道路上,越走越充满希望,对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笃定、更是充满兴奋与期待。
对我而言,如果说是因为做了母亲,点燃了我对教育的热情,那么选择来一土,是为了娃,更是为了我自己。我相信,和一群有理想、有远见、有实践精神的小伙伴儿们一起,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用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甚至去重新定义教育,将必定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酷的一件事儿。
送娃上一土
说起娃,坦率地说,看到一诺第一篇文章时,第一反应是,跃跃要是能去该多好!虽然那个时候一土学校还没影儿,但至少我相信,办学者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和愿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学校未来要走的方向。
一土之前,跃跃就读的是一个家门口的国际学校,和其他国际学校一样,有优越的硬件:300米塑胶跑道的操场,高尔夫训练球场,室内体育馆、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电脑室、装修一新的教学楼和美国范儿的大堂。
虽然我选择把跃跃送进这个学校的原因,除了离家近,主要是因为那儿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全心爱孩子、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对于学前教育,我更期望的是在一个好老师的阳光雨露下让孩子爱上学习),但学校不遗余力宣传的最大卖点,则是从美国引进的一套课程体系和所谓的美国学籍,以及高中之后,可以对接其合作的两个美国大学预科或本科的承诺。
这似乎已经成了许多国际学校的套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们与其说是在选择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倒不如说是在选择什么样的出路,其实无外乎就两条:
一:上公立学校,然后参加高考;
二:不满意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送孩子上国际学校,一条道走到黑,放弃高考,从小按照外国孩子的方式学习,中文恨不得已经成了第二语言,然后参加SAT,直接和外国人一起竞争外国的大学。
对第二种,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取了看似折中的一条路线,1-3年级在公立体系上,4年级后转到国际学校或出国,开始以英语为主的国际教育,最终还是为了让孩子在走出国门后,依旧能打下一定的中文基础。
与此同时,这些年从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中,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从高中直接出国的群体越来越大。用数字说话, 2015年,从中国去美国的本科生首次超过了研究生(12.5万 vs. 12万),除此之外,还有5-6万中小学生。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电视剧“小团圆”中所暴露出的小留学生的问题,就看从高中毕业之后出国的这群孩子,虽然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海龟”,但问题也是突出的。一个一直在企业做资深人力资源的朋友曾经在一次闲聊中和我感叹,说那些从高中或高中毕业就出国的孩子,在回国的求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最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理解,更不用说和中国社会的脱节。
这个朋友的女儿在三年级的时候从北京最好的一个小学转入北京最好的一个国际学校,一年下来,各种纠结,其中让她最焦虑的是,除了英语,其他所有核心科目的学习,至少从老师的水平上看,都不如她女儿曾经就读的体制内名校。
这又回归到一个核心问题,到头来作为家长,我们希望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为了出路,还是为了成全人?与我而言,肯定是后者,而至于出路,那终归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而不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去为他们铺设好一条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代替孩子,因为路,终归是要他们自己去走。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妈妈,选择送娃来一土最重要的原因。至少,这里的土壤是在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让孩子无论走到哪儿都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是什么,这些最简单和基础的问题,在我们当下被体制和考试裹挟的教育中,却是最缺乏的东西。
一土虽然没有像其他国际学校那样高大上的设施和校园,没有高尔夫球课、马术课,但从一个家长的视角,我更看重的,还是下面这些一土最独特的地方。正是这些,让我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一土。
激发和保护孩子内生动力的个性化教学
上个学期末,曾经带跃跃有一次一土初体验,和小朋友们玩了半天,我问他,你是喜欢现在的学校还是一土,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土。我接着问,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也很简单,“一土的课很高级”。哈,估计是因为让他体验了一次 MAP 测试,并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乐高,小乐高迷表示很满意。
跃跃称之为“高级”的一土小测试
言归正传,一土的课到底啥样?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既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活用,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如语数外(数学和语文我们分别采用的是人教版和北师大的教材)的学习上,包括识字小书、数学绘本等,也有以项目制学习为呈现方式的探究式学习,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孩子在对接真实世界的项目中,运用掌握的既有知识,通过团队协作、听取反馈,在一次次尝试和对原有方案的改进和迭代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途径。
与此同时,一土鼓励孩子通过自己选课、走班制的方式,加入不同的兴趣实践小组(上学期特别设计了四类 passion projects , 包括“甲骨文王国”、“音乐之声”、“未来学院”和“食品研究所”),并通过一些独特的学生管理模式(譬如午饭校长等)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而一土的情绪认知课程,譬如每天上午用“孩子主导”的晨会时间去鼓励孩子为自己设定当日目标,用颜色表达情绪,并在每天放学前总结自己的一天,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去让孩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通过与被誉为美国项目制学习开山鼻祖 High Tech High 学校不断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一土这个学期计划以一个核心项目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制学习来实现跨学科(语文、数学、英文、科学、戏剧等课程)的融合和打通,从中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也往往被归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并通过头脑风暴、倾听反馈、自我反思和勇于试错的过程,达成最终目标,并从中收获成长。
在关注一土的家长群体中,有太多人问到一土的教育如何对接公立或国际体系的教育?一土的孩子能否参加高考?作为目前只有 30 多个 5-8 岁孩子的学校而言,我们只能说,一土在做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孩子,而这种学习的能力、充盈的心态,最终能够让他/她去从容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如果把考试也当作是一种挑战的话)。就像一诺说的:
“我们谁也不知道12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但肯定和今天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样子去培养未来的孩子。”
在上周五教师培训结束后,一土的外教老师(面包老师)从课程设计的会里出来,一脸兴奋地告诉我“ Next semester will be so much fun ”,我就知道,小土豆们又有福了!
和一群多元、专业、爱孩子的一土老师一起成长
过去大半年,在对教育的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需要极大创造力和专业精神的职业,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日剧增。如今在一土,陪伴 30 多个“小土豆”的,是来自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老师团队,有来自公立体系的资深教师、来自国外的全科老师、有长期从事STEAM教育探索的科学老师,也有曾经做过多年支教后,并有着教育专业背景的海归老师,还有许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助教。尽管各自的优势和经历不同,但能让他们走到一起的,都是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探索精神。
在一土和老师的接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在与学生每一次对话中流露出的同理心。不论是“午饭校长”的缘起,还是对学生需求的倾听和尊重。用小月校长的话说,“教育不是我教育你,而是我成全你”。
好的老师有很多,但关键在于学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庆幸一土提供的土壤,让老师们得以卸掉所有枷锁,专心而认真地做他们心目中最好的教师。
一土创新而开放的体系,給孩子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
一土的创新,在于我们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让我们可以吸引全社会优秀的资源,支持学校以学生和老师为中心的教育。
对教师的支持自不必说,一土正在打造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帮助老师实现其在专业和个人层面的发展需求,让他们能一直很爽地在一土做老师。
也得益于这个开放的体系,小土豆们得以在学校就能享受许多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从去年九月份开学至今,中国绘本大师熊亮的团队、儿童戏剧导演叶逊谦,还有许多在儿童教育领域都非常优秀的机构和个人,都走进一土简朴的校园,带小土豆们玩创意美术、观察自然,和小土豆们一起演话剧,还让小土豆们穿着硕大的京剧戏服,体会京剧的美。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小土豆们还多次走进清华大学的终身学习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的老师一起做乐高模型、玩纸电路。最关键的是,这些来自校外机构的课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一土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孩子带来一体化的、而不是分裂于学校学习之外的学习体验。
小土豆们在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做“纸电路”
一次生命的轮回,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
回到我自己的故事,我是在一个中国的五线城市长大的,我的父亲曾在那个小城的两所重点学校做老师、后来做书记,作为一个跟随着父亲的脚步,在学校大院长大的我,如今再次回到学校,并带娃上学,似乎是生命的一次轮回。
回想我12年所谓“寒窗苦读”的经历,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师心目中“好学生”,爸妈心中的“乖乖女”形象:听话、顺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做题,从初中起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兴趣班,从不敢挑战老师的权威,最大的成就感都是来自于考出高分,同时害怕因为自己某一次考试失利而给爸爸丢脸……因为一切学习最终都是为了高考,因为对于我们那个小城市的孩子来说,这场人生大考几乎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方式。
庆幸的是,20年后,虽然标准化的考试(不论是高考还是SAT)依然存在,但面对互联网、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正在改造的世界,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开始重新审视过去以教授基本技能、寻求标准化答案为核心的教育,呼吁面向未来的教育。
虽然未来仍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跃跃正在,以及将要面对的世界注定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思考、以及全球范围更广泛的联结。
如果当年我的父亲对我的期望是教育可以通向一个体面、稳定的生活,那我更希望今天的教育带给跃跃的是一次“发现之旅”,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和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发现学习不仅仅是那十几年需要做的事儿,更是一生都需要不断精进和探索的过程;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可以通过想办法让它变得更美好。
跃跃的小土豆梦想今天成真了,未来的路还长,妈妈陪你一起走。
跃跃半年前制作的一土数学练习册
推荐阅读: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