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才能爱

2017-06-27 阿褚 一土教育

题图:烤糊的面包(梗在文章里)。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5篇原创文章,来自一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系列直播第4期的精华内容整理。

主讲人:一土小月校长;嘉宾:小橡树创始人王甘老师;整理人:阿褚,双娃妈+写作者+公关人。


一诺写在前面:

本周三(6月28日)晚21:30,一土老师李志伟做客小月面对面,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文末扫码进直播间。最近清华教授们看了李老师的科学课设计,给了非常很高的评价,具体在这:清华教授说,这才是科学思维。李老师下学年会在一土广州负责教学,广州的孩子们有福了,报名一土www.etuschool.org

今天的文章,是上次王甘老师来分享的。看似轻松的对话,谈的是接纳自己这个特别大的话题。 错过的,在家长学校可以看直播回放。

要爱,先懂得

我年轻时刚到美国上学,老外喜欢夸人,每次被人夸,我都下意识地反应:“No,no no no no。”完美对应我在中国的语言习惯 — “你真棒!”,“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谦虚,下意识地也学会了不敢承认自己的好。后来我也自觉这样回复人家很怪,就不再大喊“不不不”了,只笑着沉默。

我的一位美国老师好心地说:“在我们的语境中,我们就坦然接受他人的赞美,说‘谢谢你’。”好不容易在美国养成了接受他人赞美的习惯,回国之后,发现还是有点别扭,于是我就“创新”出了我的回应方式:“真的吗?”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内在的那个自我,多多少少都会是有点委屈的。可是在长长的岁月中,我对此并不自知。

我小时候和其他孩子一样,身上有很多标签,有好的:学习好,懂事,守纪律……这些好标签我们通常都不怎么放在心上,倒是对那些“坏标签”念念不忘: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怕生……这些标签存放在我的记忆里,连本带复利地累加,形成了我内心深深认同的缺点。甚至一直到我有了孩子,开办了幼儿园,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紧张到都无法在会议室呆下去。那时主持会议的是一位资深园长,于是我竟然找了个买东西的理由从会议室溜走了。

在我内心里,一直悄悄把内向、敏感、害羞划在“糟糕的人生配置”那一栏。于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外向开朗的男生就特别吸引我,最实用的一点就是,在马路上需要问路的时候,他可以去啊!在怀孕的时候,我也曾悄悄地期望,孩子的眼睛最好像我。性格么,最好像爸爸,大大咧咧地对什么都不在乎。然而随着孩子长大,他身上那些敏感紧张的特性展现出来时,说从来没觉得遗憾和沮丧,那我绝对是在骗你。

这么多年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很多妈妈会有类似的倾诉:“我家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呢?在游乐场玩儿的时候,如果周围没人,他玩儿得可自在了,可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加入,他马上就跑回妈妈身边,或者显示出迟疑和退缩。”妈妈说着,我都能感受到妈妈自己的那种紧张、担忧和对这个现状的不那么满意。

所以后来这些聪明的父母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某一个特质特别不能接受的时候,往往都是我们特别不能接纳自己的那个点,或者这个特质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某个亲密家人或伴侣身上特别不能忍受的。当孩子表现出这个特质时,你的那个“被按了按钮”的反应其实就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在这一刻看懂孩子这面镜子,就能够看到自己这个“受不了”的反应背后,真实的情绪源头。放过按按钮的人,而去看看按钮本身,你就会借此机会更懂自己。

要爱,必接纳

后来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心理学界关于HSP(高敏感人群)的定义和研究,我一下子松了口气,有种被解放的感觉。

一方面,我发现原来自己是正常的。在学习中,老师会描述高敏感人群的一些特质,比如,一进到车里就对气味特别敏感,对环境的变化观察得特别细致,进到人群中时慢热、不喜欢被注目……我记得我在和幼儿园的家长们分享这个概念的时候,一群妈妈就在那儿拼命点头。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是一群正常的人。

另一方面,在描述HSP的特性时呢,我听到的都是中性的语言。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大人总是带着责备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啊?你怎么这么害羞啊?你怎么这么不爱说话啊?这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这些特性,也是很有优势的。在和乐天外向的人合作中,我们的特别细腻、同理心强、还有很强的观察能力都会对她们有帮助。

在这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理解和接纳了自己。原来那些令我尴尬和不知所措的场景,现在可能就变成了我跳出来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机会。有了这个观察和认识,接下来我可能会在内心给自己一个拥抱,也可能开动脑筋看看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情境。

拿亲爱的小月校长来举个例子。

小月曾经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没条理很不能接受,以至于她在“断舍离”概念还没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先跑去日本学了,然后回来后把家里的衣橱几乎扔空,在我去她家的时候,要求我用手(此为重点)把她家垃圾桶的盖和四周都摸了个遍,因为她吭哧吭哧全给擦干净了。

后来,虽然小月从断舍离中学习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但她还是大大咧咧的那个她。其间最大的变化是,小月对自己的“粗枝大叶”越来越不在乎,还越来越喜欢了。

曾经一被评价生活没条理,就痛苦加愤怒的小月,现在面对同样的点评,就没心没肺地笑笑,完全不介意。因为她看到了自己愤怒和痛苦背后是什么,并且完全接纳了自己。当她对自己变得宽容时,她对周围所有人就都可以做到发自内心的宽容。

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

爆一个我自己的小料:曾经一度,我和先生一起去商场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交钱时气鼓鼓地,回家一路上都不高兴的局面,因为他经常让我在商场里觉得很丢脸。

我先生是一个很大大咧咧的人,鉴于多年和我生活的经验,他为了避免无谓的唠叨和对他的教导,已经养成了买什么东西都先和我商量的“好习惯”。所以当我们分头选购的时候(其实离得也不远),当他看到合意的东西,都会大喝一声,招呼我看一眼。作为一个高敏感人士,对于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这件事我简直抵触到骨子里,更何况,每次随着他的大声招呼和目光,别人就会齐刷刷地看向我,我觉得我尴尬得连肩膀都红了。

一开始很长时间,我的想法都是:如果你真的在乎我的话,你应该知道这种情景我有多不舒服啊,你可以走到我身边小声问我啊,我都为这事儿生那么多次气了,你怎么就还是记不住呢?

然而,作为一名“高糙感”人士,我先生真的记、不、住!

当我把注意力放到,他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情境呢?于是我开始回溯,我通常是在哪个节点开始觉得内在不舒服的。然后,每次在买东西的时候,我都尽量离他近点儿,当我一旦发现他拿着一个东西盯住超过两秒,我就一路小跑儿地靠近他,小声而温柔地问:“你是打算买这个吗?来让我看看。”

别说,这个方法还真奏效。我先生被我逗乐了,后来慢慢地,我发现他在能想起来的时候,也会压低声音来跟我沟通了。再次证明别人的改变是随着我们自己的改变到来的。

实践障碍一:迈不过去的情绪坎儿

很多家长问我:尽管我学习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但身处情境当中的时候,往往糟糕的情绪汹涌而来,完全控制不住,怎么办?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体情绪是不太鼓励说出来的,尤其是负面情绪。我们比较讲究隐忍。一般在传统家庭里,是不宜公开谈论自己的负面情绪的,随之而来的要么是回避和否认 — 默不作声或者“你有什么好不高兴的?”,要么就是直接了当扔出几个解决方案,就事论事,不谈情绪。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如果能够坦然地和身边人表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倾听他人的负面情绪,给予共情,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负面情绪不是错,我们不必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感到愧疚。

另外,往往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其实这会儿刚好就是向内看的时机,看看在情绪背后,我与自己的关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表达出来,尊重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接纳自己的情绪与特质,才能调节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尊重情绪背后的自己,也是爱自己。

实践障碍二:我变了他怎么还不变?

家长问:有些时候,道理懂了,我觉得我也努力行动去改变自己了,为什么我期待的结果还没有发生呢?比如孩子,我都已经做了那么多改变了,他怎么还没改变呢?

我们难免下意识地认为,当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他就应该向着一个特定的我所期待的方向去成长。这往往是父母一个不那么善良的愿望。

当父母觉得自己把该做的都做的,而孩子怎么还没达到我想要的样子呢?父母这时做的改变,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隐隐的控制,对于孩子而言是种莫大的压力,却说不清道不明。教育无法左右孩子成长的方向的,事实上,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长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桃树培养成爸妈想要的苹果树。

作为父母,我们难免会对孩子报以某些执念,比如我既希望他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我也希望他能从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上飞驰而过;我既希望他细心、有同理心,又能外向、勇敢。这种执念,好的说法是追求完美,不那么好听的说法就是一种贪婪。

放下执念的唯一办法是觉察。尤其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发生时,孩子没有像我们期望中的那样反应,我的情绪可能一下子就上来了。那这个时候,在发作之前,作为一个学习爱自己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跳离这个情绪,思考一下“我为什么会急呢?”这个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行为映射了我自己什么呢?

这种跳离可以让我们离开事件,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观照了自己的情绪,就是在意和观照了自己。当我们看到和觉察真实的自己,放过别人、接纳自己,才是爱自己。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去期待结果,因为结果会有它自然的方式和时间来到。

一土小作业

今天的小月面对面,我们跟随王甘老师和小月校长一起,学习认识自己的特质、接纳自己的特质、觉察情绪的来源、从自主改变开始做起、不带目的也不期待结果……从而实现爱自己。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把你在生活中这样爱自己的案例发在动态中,我们在分享中共同成长。

这里解释一下莫名其妙的题图:

“小月面对面”第5期预告

本周三(6月28日)晚21:30,一土老师李志伟做客“小月面对面”,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在了解了一土的科学课项目之后,清华的科学家们说:‘这是在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学习。”关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清华教授还说了什么?看这篇:清华教授说,这才是科学思维

扫以下二维码,根据提示操作即可加入讲座。

本文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推荐阅读:

清华教授说,这才是科学思维

当我们谈论磨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5分钟?能改变什么?!

搞定自己还是搞定他(她)?

一土校长小月 | 做“好家长”,不容易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