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个学校,孩子们等家长下课外班

诺一妈妈 一土教育 2020-08-31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13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作者:诺一妈妈:一土家长,俩男孩一诺 & 一然的妈妈,全人教育理念实践与传播者,小豆豆妈妈邦联合创始人。“小豆豆妈妈邦”不鸡血、不佛系的父母成长社群,旨在集结类似情怀父母和教育者们共同学习成长。

来源:小豆豆妈妈邦 (公众号:openmind_mom)


  

视频:一土家长说一土


写在前面:

自从上篇择校文章择校 | 我为什么选了一个这么土的幼儿园发出后,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朋友的留言,问我幼升小会如何择校。其实那时候已经开始积极参加一土学校的探校活动,已经被李一诺女士的愿景,小月校长的真诚打动数次,基本做出决定了。


但迟迟没有动笔写(做)总(广)结(告),一来是觉得一一(我们家大儿子)要先在这里上一年K班,还属于考察阶段,还不能严格意义上算是一土的小学生;二来是心里还是会有些打鼓,理念是一回事,真实教学中能不能落地,能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成长,还是得亲身体会一段时间才能下判断。


一一入学整三个月,课内课外各方面都基本稳定了节奏,算是安稳下来了。我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和感受了。

 

---------------------------------------------------☕️

 


夜幕降临,我正坐在一土狭小的五人足球场边。


球场上是一群家长和孩子在打对抗。天寒地冻,但是孩子们小脸一个个红扑扑的,挂满了开心。


这是爱踢球的爸爸们自发组织的一个社团,每周三和周日固定活动两次,每次2-3小时,场地学校免费提供。教练由家长免费担任,这周末还会举办第一届《土豆杯》亲子足球赛,奖杯奖牌都是自己凑钱买的。


「一土魔力球场和食堂


旁边不远处的玻璃房里,一位米其林餐厅的主厨爸爸正带着爱美食的孩子们上这学期的《美食博物》课,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食材摊满了一大桌。我们家兄弟俩有时候踢球累了就去蹭吃的。他们做的葱油拌面我尝过,那是真的香。


 

是的,在这个学校不但孩子们有课上,家长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归属”。


学校在入学前就发起详细的调查问卷,了解每个家庭每个家长的诉求以及特长。一土觉得教育绝对不单单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家长和社群的参与也非常的重要。他们甚至大力组织家长学校课堂,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在家长中得以普及。


一诺喜欢把学校比喻成一个村,说我们要倾全村之力共同养娃。“全村”听起来真的土,但是实践下来,“村娃”真是无比的开心。


作为“村民"的我也不禁感叹,孩子上个小学而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代。不同的是,这次是和孩子以及其他家长组成的共同体一起学习成长,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为什么选择了“一土”?


从课外课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半天你就可以看到,我们考察学校时候看重的东西还是相对”非传统”的。但若要我正儿八经的列出择校考察点123,确实也说不太清。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王甘老师的一段话:“我不知道什么叫好的教育,但是我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教育”。


非要的话,可能有几个“害怕”的点是想得比较明白的吧。



01


害怕单一“出口”的竞争


说到竞争,不得不提一个事情。那件事当时触动了我和老公的思考:我们到底希望小孩学到什么东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是2017年的感恩节,那会弟弟诺诺在上早教班。当天晚上为了活跃节日气氛,早教机构精心组织了一场热闹的“抢蔬菜”大战。各种蔬菜摆了一桌子,哪个孩子抢回去的多,哪一家就得到的多。老公恰好录下了当时的实况:

 

「抢蔬菜现场」

 

场内是拼命抢夺的孩子,有些甚至情急之下希望一次就拿尽所有菜品;场外是尖叫呐喊助威的家长,有些急的恨不得自己上去帮孩子搂两把。我们当时在那样的氛围下也抢得不亦乐乎。但冷静过后,越回味越感觉不舒服。当时所有人好像都一下子被这个零和的死局给困住了,你多拿一点就是我少拿一点,所以要拼命的竞争。


回过头来想想,我真的希望孩子以后一辈子是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接受教育甚至步入社会吗?我们究竟想要培养孩子走向什么样的目的地?

 

《他乡的童年》里,周轶君问一个芬兰男孩,“什么是成功?”。九岁的他谈然地回答:“这里没有成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他们教室的墙上贴着一颗大树,上面开满了各式各样的“果实”。他们的老师指着这颗树解释说:“哪怕我们中有孩子不擅长数学、科学或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擅于与人合作,可能是有创造力有雄心,又或者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戓者只是善良。”


「来自《他乡的童年-芬兰》」


一诺在一篇文章中定义她所理解的成功:“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让生命最大程度上绽放,在我眼里,就是最大的成功。每个人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同, 但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想我所害怕的,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对成功的认知是把别人都比下去,把快乐建立在比别人分数高,考试比别人靠前的基础上。我更希望他能从教育中体会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体察到自己的独特价值。能够以不断超越自己为目标,并以与他人合作为荣耀。

 

  

 

02

 

害怕被错误学习方式再害一遍

 


还记得上学时候自己最讨厌的学科是哪个吗?还记得为什么会讨厌那一科么?我最讨厌学历史,因为老师老是让我背下来那些年代和事件,背下来教科书上说的事件,标志,意义。没有讨论没有思考,只是机械的记忆。

等我二三十岁终于有机会自己再去挖掘时候,才发现之前十几年学习到的那些冷冰冰的符号是多么的苍白。


       

     

 

上图这个认知金字塔虽然得到现代教育界的普遍认同。然而悲剧的是纯知识的灌输与记忆,还是大多数学校里最主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又一次的填鸭和洗脑,这正是我最害怕的事。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因为叫不出一种鸟儿的名字而被同学嘲笑。他父亲告诉他,“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当你对这种鸟的属性、特征等都不了解,那么知道名字又有何意义呢?还是一无所知。”后来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就包含了两个核心:输出式学习以及让新知识与其他知识,与生活现象关联学习。

 

《他乡的童年-芬兰》中提到的现象教学法也类似。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时间”的概念,芬兰老师会设计计算、自然生物、探访养老院等相关课程内容;

而关于孩子对自然的探索,老师更是带领孩子们森林里上课。过程中,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用心观察寻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植物,感受它们不同味道...而记忆类的知识,比如植物的命名这些并不要求。

 

我旁听过北京某著名乐高培训机构的课程。乐高够素质教育了吧?孩子们搭建完,老师会要求他们上台介绍自己的搭建过程。那次搭的是直升机,有孩子怎么也说不好“主旋翼”和“尾旋翼”。那个老师可能觉得有点点难堪,就这么反复的让他重复多遍。最后我从孩子的眼睛里都看到了畏惧的表情,以后他再玩乐高估计都会有阴影了。

  

一土正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是他们教室外张贴的项目成果。当一切知识类的学习和记忆,与自己生活方方面面产生了关联的时候,学习就已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发生了。

 


「一土教室走廊一隅」

 

 

03

 

害怕丧失好奇心和探索欲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北大的本科和MIT的博士。老公回国在北大做教授,她家孩子顺理成章可以上北大附小。但是她却最终选择了一土。有一次和她聊起来,她说最终促成她下决心的是一次嘉年华活动。那场活动请到了清华生物系院长,他提到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不希望未来孩子知识和技能很强,但眼里却看不到对科学和知识本身的热情。

 

是的,眼里没有光也是我害怕的事情。

 

关于好奇与探索,诺一爸爸给我讲过他自己经历的一个反面故事。他说他在高三快高考的时候,有一次做题想到了两条平行线的相交问题,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去请教老师。老师搪塞让他focus在课程大纲基础知识点上,并没有引导他继续探索下去。他回想,如果那个时候老师能够推荐一些相关书目,也许大学再去学微积分的时候就会兴趣盎然了。

 

 

快乐教育一直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毒鸡汤,而我更相信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学习所获得的成长和不断的探索会是快乐的源泉。

 

「采访孩子们的话—来自一土官网」

 

04

 

害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常常提到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它的前提是被接纳和被尊重。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害怕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不能提供足够平等、尊重的土壤。

 

初次一土探校,两个小场景印象比较深刻:


我们一大批家长随同老师经过滑梯,滑梯上的小朋友打招呼说:“嘿,你们好~你们是天使吗?


来到气膜运动馆门口,推拉门处有两个小同学呆着没有进去。看到老师过来也没有害怕指责;老师问为什么不进去呢?小同学嘻嘻哈哈地回答:“我们等你们呢,因为我们都不想自己推门哈哈哈”

我想这些孩子们,内心应该是充盈且富安全感的。

 

在一一身上,我也看到了这个土壤上冒出的小芽。他很喜欢《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夜宿故事,在他的幼儿园时期也经历过一次。于是,他开始想针对他的新学校设计类似的活动,让大家一起体验。图为一一准备夜宿idea。



「一一说这是他的“大脑”图」

 

第一眼看到他绘制的小图时,我有点惊讶。每一个“小小的问号”都是他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被解决的问题都被打上“对勾”,这是他独立思考的一小步。


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小的他揣着图纸分别找过自己的老师、外文校长以及小月校长,中间没有任何的局促和退缩。学校应该是给了足够的安全感给他,毕竟他刚来三个月,还是个k班的小小孩。

 

孩子每天都会给到我一些惊喜,我也很好奇学校是如何给予孩子们支持的。分享一张一土看待孩子能力的冰山图,冰山最底层的“自我认知”也是我所认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也深信自我驱动独立思考,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与自我肯定。

 

「一土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

            

 

05

 

害怕成人的舒适区限制了孩子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当面前有两条路举棋不定时候,干脆选择那条更难的。因舒适的路往往会把自己局限在舒适区,永远没办法到达没去过的地方。


而选择一土对我而言,就是一条更难的路。

  

一个当然是经济上的压力。虽然一土作为一个私校学费已经不算贵了,但相比就在家里楼下的公立学校而言,无论是经济压力和时间精力上的压力都要大的多。

 

如果经济上的压力还能勒紧裤腰带挺一挺,那么最挑战人的还是对自我的要求和自我成长的压力。

 

一诺在一次活动中提到,当然可以随大流做出最安全的选择。所谓的安全感就是随大流,就是羊群效应——反正跟着羊一块儿往前走就很安全——但也引发思考:怎么知道这些羊群不是在冲一个悬崖走的呢?


当然我也知道,不随大流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与冒险,选择了一土意味着给了自己更大的压力。


在这6年的小学生活里,我可能要逼迫自己读更多的书,因为他们一个班的藏书就有600多册,一半是语文老师自己捐的;可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因为他们每年都会组织去山区的公益活动或者是去国外游学交流;可能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更好,把自己的兴趣钻得更深,因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这个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你难免跃跃欲试恨不得投身其中。

 

所幸,选择了一类学校,也就选择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土的家长:

 

一土有近20个课外社团,不是孩子的而是家长的。这和一土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也是稳合的:在各种关系中,最根源的关系是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于是,就真的出现了爸妈在参加着兴趣社团,孩子在一边等待的一土怪现象。

      

      


「没错,这些大多是家长的社团」

 

开头提到的亲子足球社,就是众多家长社团中的一个。原本这个社是由几个爱好足球的爸爸们发起的大人娱乐,因为小盆友们观战热情太高最后演变成一周两次亲子深度陪伴。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和家里的“猪队友”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我们家爸爸看到这几个社团搞得风生水起的,居然受刺激去专门考了一个加拿大滑雪教练证,说这个冬天也要组织一个滑雪社团,他来免费教... 他前些年其实一直想push自己的兴趣往更专业的路上去走,却一直没有行动。很开心受到这个共同体的感召,他也开始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了。

 

 

 

一土的老师:

 

对一一班主任韦老师的印象,开始于一次升旗仪式她对忘穿校服同学的处理。她的处理方式,我觉得很自然地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我很认同。

 

       

一土的晨犀”家校沟通软件



还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偶遇到她,居然发现她正自学法语和泰语。当问到她为什么会想到从零开始学习两门新语言时,老师的回答让我肃然起敬。她说,考虑到K班下学期要加入拼音的学习,而不少家长有担心英文与拼音双语的混淆问题,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一是消除家长的担忧,另外看是否从中有能带给孩子们的实践经验故事。

这次接触后,对她除了敬佩还有好奇。

 

后来和她逐渐熟悉了才了解到,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已经从事教育事业十年了,之前是一名高中老师。而之所以选择来到一土,正是因为看到了很多孩子高中时期的无力,希望能从更基础的阶段以终为始地推进她所认可的教育。


一土吸引着很多类似抱负的教师,他们或来自国际学校,或来自公立体制,或从高等教育回归基础教育,也形成了各自扬长避短、相对多元一些的教学文化。和这样的一个群体能碰撞出多少火花,我很期待。

 

 

一土的校长:


小月校长是一土的创校校长,从探校就已经深深感受到她对教育和孩子的热爱。入学后的一些实际接触更印证了最初的印象。学校每周二都有安排固定的“小月校长tea time”,家长或孩子可以组团或单独约校长就一些话题进行探讨。


有太多发生在她和孩子、家长身上的感人故事,这里只分享最近听到的一件小事:


有一位家长反馈,她家的孩子总在学校丢失尺子。作为家长为这件事情很焦虑,频繁找班级老师希望尽快帮孩子解决问题。这件事也经由PTA家委会传达到了小月校长这里。

午饭期间,小月校长在学校走廊刚好遇见这个班里另一名小朋友。她向这位小同学了解情况,并问她是否愿意尝试帮助班级和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PUSH了她一把。


下午2点多,班主任老师就很兴奋地出现在小月校长面前。原来这位小同学一回到教室,就开始组织一些同学商量,准备了一个"丢尺子解决方案投递箱”放置在教室里了。


她常常开玩笑地说,其实她只有一个百试不爽的“套路”——那就是提供一切支持,激发孩子的内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的主角。


她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你只要发现了,就会在终身学习的路上狂奔,不用人催,不用人管。”


 

「成长“套路”」


一土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安全亲密的关系,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小月校长深信这三个关系中与自己关系的重要性。她总是精神抖擞、穿戴精致,无形中给老师,家长甚至孩子树立着"爱自己"的榜样。 她是孩子们眼里美美的,忍不住想亲近的校长。


在课外她给孩子们开设道德经课程,很用心准备所有的课程道具,包括孩子们的姓名贴都是她亲自一张张手写。

     

      

「给道德经课堂做准备的小月校长」

 

 


后话

 

分享了这么多,一土就是最好的选择吗?肯定也不能这么说,毕竟这还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毕竟我们也才在这里三个月而已。况且,这个事情又怎么可能有正确和最终的答案呢?每个人的小学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选择都无从比较。我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尽量观察,冷静思考,做出选择后,尽自己所能的去参与,去影响,去改变。让自己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正确。

 

正如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中写道:“教育,也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我是一个为自己解困惑的母亲,与你分享所见所感。一切没有正确答案,只是相互启发。”

 

那么,也希望我的这些分享,是我们一起思索的起点。

 

如何让自己不焦虑,不被夹裹其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抬起头,想想自己和孩子要去的远方。 

 

最后的最后,附送彩蛋一枚


▲图源自本文作者诺一妈妈的朋友圈



首届“土豆杯”足球赛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一土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