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戏剧节
又到12月,我四年级的儿子跃跃也即将走过“九岁之壁”,踏入他第一个双位数开头的人生。
看上去,跃跃还是那个非常简单、纯净的小孩儿,没有上过什么奥数班、英文课外班,没参加过什么杯赛,也没得过什么特别的奖项,如果简单用一个可比较、可衡量的标化考试的维度去看待他和许多别的孩子,我们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竞争优势的、普通的孩子;但,当我抽离那些教育中可见的部分,去看到那些“不可见”的部分,他就是我所期待的那个样子——内心充盈、善良、真实、健康、眼里有光、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和他眼中的世界,善于与人交往,也善于与自己和解。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用几个孩子的故事和日常,来描述这些年在一土的教育体验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换句话说,这些其实是我作为妈妈,最希望教育带给孩子的财富与价值。小时候的跃跃,是典型的腼腆内向型的孩子,因为他本身就瘦瘦小小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他对自己缺乏自信。记得第一年在一土,老师在晨犀里(我们的家校沟通平台)总会记录孩子在课堂中非常有意思的表达和对话,但我作为老母亲,很难在其中找到跃跃的发言,以及他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更主动和积极地表达自己,并客观冷静地去接纳“冷反馈”(一土行话:相对于热反馈而言,具体友好有帮助的反馈),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过去几年老师常常给跃跃设定的目标。如今4年多下来,我看到他最大的成长,就是变得更加自信和阳光。疫情期间,在Zoom平台的线上课里,他是那个非常喜欢发言的孩子,而老师也会抓住他的每一个闪光点和瞬间,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对跃跃的发言给足热反馈,让他更加敢于站出来更放松的表达自我。在Zoom线上体育课,他被老师多次定位成“焦点”,带着全班一起做运动,至今,自己录制的一套健身操成了爸爸每天在家锻炼的视频教材;而在英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们用一段视频来去复述学过的故事,跃跃在镜头前自信满满的样子、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和声情并茂的讲述,说实话给老母亲带来了小小的惊喜。今年暑假期间,跃跃答应了老师的邀请,在“小土豆”开讲里,分享他眼中的《Weird School》,从准备分享内容,到和我一起准备PPT,到制作讲座推广视频及海报,到后来30分钟的分享,我看到了我期待的那个阳光小少年。面对听众和老师的提问,也对答如流,毫无做作的真实溢出屏幕。最终,跃跃因为这个分享收获了800元的打赏,然后干脆利落地将一半的收入捐给了“小土豆”的公益基金。
▲ 跃跃在“小土豆开讲”中分享他眼中的《疯狂学校》(上下滑动查看)
戏剧课是一土的校本课程,每个学期末还会有戏剧节,看着舞台上孩子们绽放的表演,似乎是对童年与成长最好的见证。跃跃这些年也和老师及同学们一起共创了好几个原创作品,从第一年的《猫鼠大战》里的一只小老鼠、到《蜻蜓班的足球村》里一个普通村民、从《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的同学,到《爱心树》中小男孩童年时的玩伴,跃跃这个“打酱油”的,把自己并不多的戏份,演绎的无比舒展。每到这时,看着台上的他,用洪亮的嗓音,夸张的表情来去演绎他的每一个角色,以及看着班里最淘气的孩子也全然沉浸于其中的精彩表演,我都总会忍不住泪目。孩子都是渴望被看见、被欣赏的,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前两天下学,孩子很高兴地跟我汇报,“妈妈,跑了4年龙套,今年我们班的戏剧我终于要扮演主角了!”虽然孩子们的戏里其实没有绝对主角, 但跃跃的幸福与自豪感溢于言表。看着对这次演出充满无比期待的他,我和他爸不禁说了一声,“真是个内心充盈的小孩儿!”总的来说,这些年,跃跃这颗小苗,在一土这块有机田里健康而自由地长大了。因为被老师与小伙伴看见,所以让跃跃得到了更多的热反馈;因为得到热反馈,让他更勇于去表达;因为更勇于去表达和行动,让他变的更加自信,学习也更主动与积极。希望这个正循环,让他能在自我驱动下的学习与自我管理中,越走越远。在围绕教育的讨论与辩论中,总习惯性地将创新教育与应试能力对立化,似乎创新教育里长大的孩子注定就是不能应试的。从何开始,我们将教育这个让人成为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只是为了应试?我觉得,可能首先要让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孩子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与在刷题中被动培养的应试能力区分开来。教育不等于应试,至少我不希望孩子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分数上,为了那几分,将原本可以发展自己个人兴趣、阅读、甚至体育锻炼的时间,来刷题。一土从来都有考试,孩子们也毫不排斥考试,语文有朗读、阅读、写作、写字等各方面的测试,数学有考卷,英文有MAP测试和口语测试等等。考试形式也不再是一张试卷定乾坤,有师评和自评,有的时候,根据平时孩子们提交作业的情况,以及课堂是否积极参与等多方面表现,还能从老师那里申请免考特权。考试的结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更多是AB等级制,而不是百分制,并且每个孩子还会有机会对第一次考试的结果进行自我纠正与迭代。如今到了高年级,因为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孩子的考试有时候可以长达两周。前一段期中考,跃跃语文考试中的百字测试考了95, 错了5个字,数学考了98,错了一个小题。虽然老师依旧是在试卷上给了等级评定,但孩子们竟然开始自己给自己算分… “我现在都会自己检查纠正了!老师说我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上学期我的百字只得了80多!”跃跃这样评价自己这次的表现。我个人觉得挺好,毕竟,考试的目的不在于和他人去比较,而是对自己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检视,从而能让老师的教与孩子的学更具针对性。这次考试,孩子给我的真正的惊喜,其实是他在考前积极主动的自主复习。考试前一晚,他在过完上半学期的核心知识点后,用A4纸制作了一张张数学语文的“知识卡片”,据说老师第二天还当着全班分享了他的“创新”。真是应了教育者们常说的那句话,每一个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和足够放权。这个学期以来,跃跃在作业上花费的时间的确多了不少,我很好奇地看了一下他们的作业都是啥?不得不说,四年级的作业,不容易。这个不容易,不是重复的题海战术,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迁移,是基于理解的输出。前一段时间,孩子们学习《中国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语文作业除了常规的作业,还需要每个孩子选择其中一个神话人物,制作人物名片,同时写一篇《我与XXX的一天》,还围绕这个主题,让孩子们策划一个真人博物馆。跃跃选的是战神阿瑞斯,晚上他在家里还鼓捣了半天,剪剪贴贴,后来用纸做出了战神的头盔和铠甲,有模有样!后来,听说他的团队小伙伴还用Mine Craft的模组,做了一个战神的角色,创造了一个“虚无世界”,孩子还给游戏配了音,讲解了战神阿瑞斯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前两天数学课,为了让孩子自我总结“角”这个单元的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角创作一幅漫画”。跃跃是唱着歌做完的这个作业,而且还一连画了两幅,叫做“角枪”的故事,里面把对角、顶点、射线,以及如何度量角的度数用漫画的方式讲述的清晰完整。
还有一次,英文课里孩子们学习了“自然灾害”的主题,老师们让孩子们将一张A4纸叠成一个八折页的小册子,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然灾害的主题,来做一个知识小册子。结果,跃跃花了一个多小时,用他最爱的Captain Underpants 的人物,创造了一个landslide comic book漫画书。里面是憨态可掬的的George and Harrold,以及那个打一个响指就可以瞬间从刻薄的校长变身英雄内裤队长的Mr. Krupp.这些作业,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在标化的成绩上有所体现,但对孩子而言,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充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还能有机会结合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将知识活学活用,整理归纳,与此同时,也给了我们每一位成人不同程度的惊喜。不过孩子的教育,说到底,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非常个性化的选择,这个选择背后,还有许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但这些年在一土,也一直有朋友对我将孩子放在这块“教育试验田”表达了各种担忧 ,将我的这个举动称之为“钦佩我的勇气”。与其说是我有“勇气”,其实是我不想为孩子设计未来,更不想为了达到我给他设定的目标,来给他的每一步铺好路、码好砖。我更希望在学好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给他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在对自己有深度认知的时候,选择一条他想走的路,毕竟,每个人的路是需要自己去走的。而朋友里问得最多的,还是那几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孩子以后如何对接回公立体系?”“孩子的时间就是有限的,在别的孩子都在刷题和各种学的时候,一土培养的这些孩子,怎么能保证也能从容应对未来的中考、高考,或IB、SAT?”“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在这样一个被爱与信任围绕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如何适应外面弱肉强食的社会?”今年八月的某一天,我跟跃跃幼儿园时的同学妈妈聊天,整个暑假,她都在陪着女儿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考场和课外班,甚至连半天玩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七月是奥数、八月是文综和英文,里面各种考试的“行话”听得我云里雾里。妈妈也百般无奈,“海淀娃全年无休,暑假就是查缺补漏、真正发力的时候”…… 然后接着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们不用担心,反正你们也不打算走高考这条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选择上,都带着对孩子最深的爱与期待。对于跃跃,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给他的教育设定一个所谓既定的路径,我能做的,只是为他创造机会,起码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让他尽可能地实现多元的发展,在尝试、乃至试错中,在一个可以保护、辅助和延展他内驱力的教育场域中,去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为之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任何一条教育的选择是可以直接通向一个已知的、确定的终点,也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所谓成功案例可以直接复制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以及标化成绩在许多世界名校录取考量中的重要性与日递减的今天,或许真的到了该去好好思考,到底我们希望教育实现和成全的是什么?就像杜威说的,“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明天。”教育的选择本身没有对错。说到底,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什么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作为成人和家长的眼界和认知,如何去定义成功、成长,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就有如《无声的告白》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那我们何不真的俯下身、俯下心,去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去放下我们作为成人的期待,让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去觉察自己擅长什么,想做什么。这个基于自我认知的目标感,注定会引领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至于家长,充其量就是个陪跑者,而不是领跑者。教育与学习,注定是持续一生的寻找与发现自我的旅程,不论哪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只能是人生某一个阶段,或某一时刻的表象。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孩子一直对学习保有热情,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好奇与想象;是他可以一直拥有富足和充盈的内心,来面对不完美的世界;是他可以不断战胜自己,去达成他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他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依然可以换个角度看世界,重新出发;是他可以通过与别人高效的沟通与协作,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与团队一起共同达成目标;是他知道如何用最大的善意去对待别人,同时对每一个善良的人和事心怀感恩。昨天放学回家,跃跃拿回来了许多感恩卡片,是他在数学课上帮助同学纠正数学题后,小伙伴们给他写的暖暖的热反馈。或许,那一刻积蓄的温暖,也会成为未来激励他的力量。
▫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和"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
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