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带孩子深度阅读一本书的?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写在前面:
刚刚落幕的一土戏剧节,孩子们生动、精彩的呈现仍历历在目,其中,五年级全体小土豆演绎的中国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们为之感动,湿了眼眶。
但给大人们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孩子们对这部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真的是孩子们的一次蜕变,不再是小时候的热闹和精彩了,是真正在努力去接近戏里的人物,尤其惊艳的是几个成年角色意外的沉稳,”一个大土豆说。
那戏剧背后,孩子们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他们又是如何理解书中的人物和这部作品的?最终,又是如何将书里的人物搬到舞台上的?今天的文章是《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侧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在阅读中的深度学习和从文学素养到艺术素养的迁移。
注:五年级两个班级分别演绎了书中的《惠安馆》、《我们看海去》,最后合班演绎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其中英子由两个班的四个孩子联袂出演。
本学期,《城南旧事》作为一土书单中五年级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五年级小土豆们的整本书阅读重点。《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久负盛名的自传体小说,全书以孩子澄澈的视角,追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往事。
在低年级阶段,整本书阅读中有一定比例的外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而到了高年级,老师们希望能让孩子更多接触中国的作家和中国文学,并由此更多地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风俗文化。
“小说《城南旧事》,在细水长流的叙事中散发着文化乡愁,折射出了对人伦亲情的追寻,也体现着台湾作家对祖国风土人群的眷恋。选择这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正契合了一土植根中国本土文化的初心,让孩子们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一土五年级语文老师韦丽平说。
从理解故事、到理解故事所属的时代和其中的人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整本书阅读,感受和体会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以及故事中每个人的命运纠葛。除此之外,孩子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未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而是将其与一土的校本课戏剧相结合,最终把书里的故事搬上了学校的戏剧舞台,在亲身演绎英子、秀贞、妞儿、宋妈、小偷的过程中,将自己与书里的小人物合二为一。
如果说阅读是过程,那五年级全体小土豆在一土“呀!土豆”艺术节中集体演绎的《城南旧事》戏剧,则是围绕《城南旧事》的语文与校本戏剧学科融合的核心产出和结果,孩子们最终通过深入阅读,有了这次戏剧舞台的呈现。
01.
虽然是五年级的必读书,但《城南旧事》因其描写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也给孩子理解这本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这本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读着没兴趣,更别说还要演成戏剧作品了……” 是孩子们对这本书的最初印象。
于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民风民俗,以及人文景观,成为这次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
先从时代背景着手,孩子们通过阅读、上网查询,以及和爸爸妈妈们讨论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再借助老师给出的学习单,对《城南旧事》发生的历史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文中提到的德先叔,闹革命的男女学生等,都带着浓厚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 老师设计的部分学习单(上下滚动查看)
时代背景的另一个维度,是老北京的民俗与文化。在细节中去寻找“京味儿”和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成了孩子们在阅读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骡马市的佛照楼、西草场和井窝子,新帘子胡同里的酸枣面儿,山楂片,珠串子,虎坊桥上围着“大话匣子”乘凉的大人小孩儿。也正是因为对这些细节的了解,让孩子们最终在戏剧呈现中,通过老北京土话和热闹的市场,将那个跨越百年的时代搬上了舞台。
“我一直以为配角不重要,但通过演这出戏,我意识到原来故事中的小人物是可以衬托大时代的。”一个孩子在戏剧演出后这样评价自己的角色。
▲ 热闹的市场
▲ 戏剧中,街坊邻里一起闲话秀贞
除了去理解小说所依托的时代,老师也鼓励孩子们站在当下的视角,去与那个时代建立连接。
比如说,孩子们通过调查发现,“城南”不是指现在的北京南城,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城区很小很小,英子住的新帘子胡同就在西城区,离天安门不远,厂甸小学地图上没有,但确实有厂甸这么个地方……这一系列的发现,让这个近100年前的北平跟生活在现代北京城的孩子们有了连接。
再更深层次的,则是时代的改变而带来的价值观判断的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着“如果故事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故事会怎样发生?”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
:“妞儿不会被迫去学唱戏,现在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她是需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
:“兰姨娘不会做别人的小妾,现在没有一夫多妻。”
:“如果妞儿被弃养,应该会被孤儿院收留吧,警察也会帮她找亲生父母。”
:“宋妈会经常回家看自己的孩子,就像我们家的保姆阿姨。”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这些从孩子视角看到的与当下生活形成的强烈反差与矛盾,其实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以及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价值的不同。
阅读进行到这里,已经进入到理解和分析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背景不同时,故事的走向会怎么样。显然,这已经不是浅层的文字学习,而是进入了更高阶的理解和思维了。
有了对故事背景的深入洞察,才能对书中人物进行分析。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老师们带着孩子们通过查找书中和这个人有关的细节,以及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总结了每一个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书里的哪些描写和对话,体现出了英子长大了?” “有哪些词,可以概括宋妈的特点,书里有哪些描写可以说明这些特点?”
没有设限、没有框定,有的是基于文本分析后对人物的思考与凝练,孩子们对故事中的角色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
:“英子相信秀贞和小桂子会有美好的未来,在爸爸去世后依然积极面对,所以她是个乐观、坚强的人;”
:“英子打酱油时帮妞儿,帮妞儿找妈妈,同情小偷和被偷东西的人,所以英子是个正义并且有同理心的人……”
:“我觉得妞儿的养父是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角色,因为我相信,当下没有几个父母是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去挣钱的。”
▲(上下滚动查看)孩子们借用脑图的形式,对人物的探索和分析
02.
从输入到输出,戏剧将文学素养迁移至艺术素养
02.
有了前面的铺垫,下一步的挑战就是如何将它呈现在戏剧舞台。也正是因为深入理解了这个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孩子们得以在将这本书呈现在舞台上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人物的探索和分析,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在戏剧表演中,台词和动作也就水到渠成。
从舞台布景的设计到和老师一起说戏,再到最后的呈现,与其说孩子们将这部戏演出来,倒不如说是参与了一次真正的戏剧艺术创作体验。
▲ 上下滚动查看孩子们设计的舞台布景
▲ 孩子们设计的海报
▲ 上下滚动查看《城南旧事》戏剧剧照
▲ 上下滚动查看《城南旧事》戏剧剧照
我感觉有时候是孩子们帮到了我。我在编排中,会把故事中的时间线缩短,也就导致前面的话排的是这一章的一段,后半部分可能会过渡到下一章节的某一段,所以,台词对于我来说其实是要有依据的,而它的依据就是原著,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出来解救我(感觉孩子是真正把书读透了)。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段宋妈跟黄板牙的戏。当黄板牙不得不跟宋妈坦白丫头子和小栓子都没了的时候,宋妈的情绪应该如何去表现是我和孩子探讨的问题。当我还在琢磨是否要演出宋妈哭的动作,有一个孩子说,‘老师,不应该是这样的,她应该是安静,不应该是哭出来的那种。’当时我想:‘太对了!艺术感就是这样的,”对这个戏的节奏以及人物的处理,可能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自一土戏剧老师米粒儿
就这样,两个多月的戏剧课与语文课的整本书阅读相互促进着——孩子们对书和书中人物的理解迁移运用到戏剧表演中;同时,因为要演绎书中的场景和人物,孩子们往往需要重新去阅读原著,细细揣摩整个作品。
虽然整部戏的主角并不多,但老师会刻意为每个孩子提供上台的机会,仅英子这个角色,每个班就有两个孩子出演,而一个孩子也可能会出演多个配角……在演出中,每个孩子都全情参与,每个孩子也都能被看见。就这样,在五年级两个班全体孩子的配合中,40多个小土豆为全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城南旧事》演出。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去体会TA所演绎的角色,每个孩子都在其中有所收获。
▲《城南旧事》戏剧谢幕
有的孩子一开始不喜欢演,但读完书后,对表演的兴趣反而增强了;有的孩子一开始对这本书不感兴趣,但参与到戏剧表演中后,便开始喜欢上阅读这本书了;孩子们在上戏剧课时,因为对角色的理解不同,会发生分歧和争执,下课后,他们会自主到书中去找证据和答案。
这种主动的、寻求联系与理解、寻找证据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深度学习。而就在孩子们对这部文学作品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又对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一个阅读的闭环就此形成了。
“在演之前,我只是觉得这个小偷好可怜。认为这个小偷是个好人,他不应该被抓。但是演完之后,当我设身处地去理解这个角色,我就觉得他其实也是因为生活所逼,才流落到这个地步,像他说的那样——走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可怜,也是无奈和非常悔恨的。所以在我演完之后,我对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饰演《我们看海去》中小偷的小土豆说。
▲ 英子在草地里遇到小偷的场景
03.
《城南旧事》最后一个故事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没能参加她的小学毕业典礼。爸爸的病逝,让英子长大了。
结合这一章,老师跟孩子们探讨了成长这个话题:在书里,英子的长大似乎是随着爸爸的病逝推动的,那么秀贞、妞儿、兰姨娘、宋妈、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这些“城南旧事”中的人,也随着英子童年的逝去而失去了吗?
围绕着英子的故事,孩子们从书中走出,对“长大”有了自己解读:
长大意味着更懂事:上学不再迟到,更理解妈妈;
长大意味着学会选择:就像英子选择为妞儿出头,选择与小偷交朋友;
长大意味着自我负责:学会照顾自己,要更有自控力,也要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照顾弟弟妹妹,帮爸爸寄钱……
长大意味着积极面对人生:比如英子在爸爸去世后表现出的坚强勇敢……
老师说,在这些解读背后,其实是孩子在阅读中实现的宝贵的精神成长。就像一个孩子在演完之后跟我们说的那样——“原来我一直以为妞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但演完之后,我才发现,也不一定,我也可以把她演的很乐观。”
12月17号,孩子们的《城南旧事》戏剧谢幕,这本书的阅读也才算是真正完成。
记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Educated》)的作者塔拉 · 韦斯特弗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而《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深度阅读之旅,也正是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教育。
这场以《城南旧事》的整本书阅读为切入点,将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及核心素养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注定会在孩子们的童年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它带领着孩子们完成了一次文化溯源之旅、引领他们感受时代变迁,也培养了他们深度阅读的思维与习惯,并从中体会了成长背后的深意。
《城南旧事》大戏落幕,但成长还在继续发生。
- END -
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土豆戏剧节长什么样?
课堂实录:儿童戏剧教育凭什么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村儿里这出大戏,我们都等很久了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