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爸爸的戏剧节侧记:选择看见,就会有希望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写在前面:
之前的文章《我们是怎么带孩子深度阅读一本书的?》,呈现了戏剧背后,孩子们是如何阅读《城南旧事》整本书的,让我们看到了五年级孩子们阅读的深度和对作品理解的深刻。
今天的文章来自五年级蜻蜓班一位小土豆的爸爸,在看到孩子最终呈现出的戏剧作品后,他有感而发,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描述了他看到的孩子在戏剧及日常中的成长和变化,以及一土的教育环境带给他的思考。同时,文中也体现了这位家长的育儿智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演出结束,掀起的又一波高潮,竟是孩子们的谢幕。在这个临时环节中,每个孩子都会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我是爸爸呀。妈妈们可顾及不了那么许多,阵阵欢呼、叫好,一波又一波的涌向舞台,这无疑给到孩子们巨大的信心和勇气。
“我之前都是演一只鸟啊、瓜呀、树呀,今年终于可以演个人啦”,兴奋得恨不能冲下舞台的“小胖子”,急切地“炫耀”着自己。关于炫耀这个词,我刻意地加上了“引号”,在成人世界具有特定指向的词语,这一刻,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妞儿爸是个具有时代性、批判性的角色,在场的各位没有人会想靠自己的孩子赚钱来发家致富的,旧时代的事情是可以被打破的。”
“喔……’’
▲ 戏剧《城南旧事》剧照—妞儿爹正在逼妞儿练功
偶尔几句理性又充满哲理的话,可算能让妈妈们眼中的泪珠暂时不往下掉。孩子们最后的表达并没有经过排练,这样展现出来的未知和不确定,反而带来意外的惊喜。
作为学校一年一度艺术节的保留节目,戏剧表演是重头戏。开学伊始,各班定好剧目后,会在戏剧课以及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本学期,五年级的语文和戏剧进行了“跨学科教学”,《城南旧事》既是语文课的必读书,又是戏剧表演的剧目。
女儿饰演故事里的“秀贞”。说实话,起初我心里有点打鼓,总觉得这个角色有些悲凉,认为和她们现在的生活反差太大。但没有立刻将这种感受告诉她,毕竟,我的意见只能代表我自己。
在一土这几年,我会时常刻意提醒自己“慢”一些,说话慢一些、动作慢一些,不要抢在孩子的前面,给她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行动的时间,不着急下结论的同时,更不要盲目去指导。如同“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一样,如果不加控制,“爸爸”很容易就变成了一种“权力”。
平日里,她时不时会蹦出几句台词,“秀贞”的、“宋妈”的、“英子”或者“妞儿”的,如果看我们反应不大,她就会使用不同的语气,甚至夸张搞怪。
为了能更好地“交流”,女儿睡后,我也拿这本书来读读,从翻折的书角中,我看到了她阅读的进度,平日反复提及的情节也正是她思绪停留最久的那些篇章。
临近演出,饭桌上的话题更是围绕在“秀贞”与“小桂子”之间: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她们后来到底怎样了?当火车声越来越近的时候,难道母子真的……
▲ 戏剧《城南旧事》剧照—秀贞和小桂子
“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没生过孩子,没有办法体会丢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演的好不好”。这是女儿的谢幕词,台下的欢呼声无疑给了她肯定的回答。掌声响起,我知道,在那一刻,她释然了。
演出前有两次彩排,越到最后,对表演细节的要求越高。她常常苦恼于自己的表达,语速上、情绪上的,有时背台词还会皱着眉头,感觉这样说不行,那样说也不对,甚至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此,我们没有贸然去指挥,首先保持自己情绪的平稳,微笑着接纳她的同时,也尽量让她感觉到,这没什么大不了,有我们在呢。
女儿说的那番话,实际上也源自妈妈潜移默化的指引。在她情绪低落甚至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们知道,也让她自己十分确定地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热爱没有消失。
陪伴与共情终究是最好的解药,在一次练琴的间隙,当乐曲戛然而止,或许她接受了自己只是个十岁的孩子,更为关键的,是她自己非常努力地投入这个角色而且还在坚持时,她哭了。我们没有打扰,停止抽泣的一瞬间,我们释怀了,她终于迈过了自己心里那道槛。
对于这场漂亮的演出,我从不怀疑。我一直看着孩子们在努力,演出海报是班上几位同学利用午休时间绘制的、背景音乐是同学吹奏的,谢幕致词更是孩子内心最深处的独白。台上,孩子们是主人,没有主、配角之分,即便不发言的同学,也不存在丝毫羞赧。这无异于一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妞儿妈的词比较少,但是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读完、演完后,我还是没有搞明白妞儿妈到底喜不喜欢妞儿、到底赞不赞成妞儿爸打她”,饰演妞儿妈的小姑娘坦然大方的说到。“哇偶…… ”台下又是一片惊呼。
▲ 戏剧《城南旧事》剧照—妞儿的养父母
这个小姑娘可能还不知道,这种不确定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演出,反而凸显了这个角色的特点。而且,没有反复的阅读,是不可能提出这个疑问的。
想起我上学的时候,也曾上过舞台,至今,只记住了台下黑压压一片。对于孩子们而言,将来又能记起什么呢?一位妈妈说,她坚信孩子不会忘记这一切,台前、台后,课上、课下,这小小的舞台就是人生的舞台。
作为家长,即是参与者更是旁观者。我不想把我曾经在台上的那一点经验(如果能称之为经验的话)一字不落地告诉她,因为我更想为她尖叫着喝彩。
我很感谢这个时代,“从未有过”是对这个时代最精准和简单的定义,“变化”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因为“没有”,所以可以开创,因为“没有”,所以可以挑战,这期间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花落花开的过程。
大声喝彩,是期盼、是鼓励,也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交流与表达,从孩子们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喜欢并享受这种互动。坐在台下的我也是难掩内心的兴奋,反复琢磨他们的发言,心想一定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份感受。
▲ 戏剧《城南旧事》剧照
这是女儿参与的第四届艺术节,也是和“一土”相遇相知的第四年。女儿二年级时,我们三人共同决定来到这里学习,并非看到确定的结果,而是怀有一份期待。四年后的今天,一土拥有了稳定而温馨的校区,坚守办校理念的同时,持续迭代着教与学。
在我心里,它仍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可更多的还是期待。我知道这感受是正常的,对一土而言是正常的,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正常的。学期SDG展示中,有的同学总结到:人类永远达不到完全优质教育,只能无限接近。哈哈,五年级的孩子,通透。他是不是想说,我们要“在路上”。
▲ 女儿跟同学们一起踢球
这几年,我们学着用心去感受,感受“一土”的目的,是为了感受更真实的自己。值得庆幸,我们没有掉队,选择尝试创新的学习模式,也意味着学习思考,各式各样、持续深入的思考。
▲ 女儿把假期作业做成“大礼包”送给老师
本学期SDG项目主题是:优质教育。同学们给出的关键词是公平、友善、尊重、自由……
我跟姑娘说,爸爸给出的关键词是选择和希望,主动去选择,并相信自己的选择,选择去“看见”,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明天。爸爸看到你,就看到了希望。
- END -
推荐阅读
一土“米其林”教师,带孩子在一期一会中体会美食哲学
我们是怎么带孩子深度阅读一本书的?
一土学生爸爸揭秘:这个自诩“学渣”的球霸的内驱力从何而来?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