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一土:一个“老”年轻教师的思维转变

周婷婷/舒晓非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962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题图:2月中旬开学第一天,周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风火轮来为新学期热身和破冰。

作者:周婷婷,舒晓非。



在广州华美一土实验班,班主任/教学的老师们虽说可以不用处理一些杂务,不需要维护班级微信群等常规咨询,得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研和学生陪伴,但所有老师都还挺辛苦的,加班是常态。主要就是因为一土老师们最看重自我成长与终身学习,这不仅会直接影响项目课/单学科的教学质量,更多是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也许最先体味“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之价值的,就是一土的老师们。


这也印证了华美一土实验班负责人李志伟常常说的那句话,读了六年书,一个学校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气质”。除了家庭影响以外,孩子和什么样的成年人在一起朝夕相处六年,会很大程度塑造他的气质。


那么一土老师的个人成长体系是怎么样的?除了每个学校都会有的集体备课、专业培训以外,孩子们有导师,我们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导师(同学科或相似背景的资深一土老师)。


每个学期初,老师们需要与自己的导师面谈,写下自己当下的状态,界定自己的成长需求,制定自己的成长目标,直接表达自己所需要的支持与资源,并持续收集过程性的成长记录(导师约谈记录、听评课记录)。


最有仪式感的,是每学期末全员一起的POL(Presentation of Learning),大家坐在一起,轮流分享这个学期的成长过程,有哪些思考、有哪些尝试、有哪些感悟,在眼泪与欢笑中借着他人的故事温暖步履不停的自己。


寒假前刚刚结束的POL中,2018年就加入一土的“老”老师——周婷婷老师,年纪虽轻,却已经有6年教学经验、5年班主任经验。她用漫画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新学年里特别明显的转变,我想这种转变一定也会发生在很多有闯劲、有理想的年轻老师身上。甚至即便老师能预估到,其实也还是需要真实走一遍的,没法走捷径,所以何时主动地促成这种思路的转变对于很多教师是有借鉴的。所以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她的成长历程。


01

全面撤退的教师

 


首先,请原谅一位数学老师的提笔忘字。



周老师刚来一土时做助教,恨不得每个课间都和孩子抱成一团,是家长们口中孩子最爱的大姐姐。而后的三年班主任生涯,本该更事无巨细地承担班级管理,却让她开始思考“全面撤退”的战略——放手让孩子更自主地成长,授权与赋能,接纳他们一时的无序与反复,信任他们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愿与能力。


孩子们需要在内化后的思考中成长,在自主实践中成长,而不是在“执行命令”中成长。牵着他们的手走,不如退到一旁,看着他们借助团队与自身的力量前行,在真正需要支持时才向前一步。


具体来讲,作为一个成人,我们都相信孩子们是拥有无限潜力的,能够看到他们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同时老师们也能够看到孩子们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往看到孩子们的问题时,周老师会立马行动、主动找到学生,与他们来一场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行为、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可以如何应对。


但是心态的转变让她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每次当她又看到问题的时候,她会这样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困扰我的问题还是真正困扰孩子的问题?所以,周老师会选择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孩子们自己如何应对,而这种最初不舒服的等待与观察,确实给了她很大的惊喜。


三年级上学期,周老师带的荔枝班开始尝试小组合作,总有那么一两个小组不能很好地合作,她忍住了想看看学生会如何应对。在小组合作2周后,组内的一个孩子来求助了——“老师,我不喜欢我们小组,我想要换组。

周老师请他一起再观察一周,看看组员会不会有变化。第4周他又来找了:“老师,他们是有一点点变化,但是我很努力地提醒他们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很委屈哭了。

周老师问他:“你需要老师的帮助吗?”

他点头,“我希望你能跟我们开一个小组合作的会议。”


时间约好,当所有小组成员到后,周老师依旧不是直接拆解,而是先让他们互相吐槽一下:“有人不看重小组积分,故意拖沓给小组扣分;有人很凶地不停地‘提醒’小组成员,有时候还会翻白眼;有人在小组讨论时不倾听他人,只做自己的事情。”


吐槽过后,大家心里舒服了很多,接下来到方案了,他们依旧需要的是基于同伴的讨论。周老师给了他们3分钟时间在办公室外讨论一下如何对症下药。3分钟后,大家达成共识分享他们的应对措施——“只提醒他人1次,剩下的让他人自己来完成;每个人都做到尽量不拖沓;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全部人都围在XX同学那边,凑在一起再讨论。”

又过了1周,当时反映问题的同学说:“老师,我们上次开完会之后真的进步了很多,很有效果!”


老师做了什么呢?谁是真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呢?当然,撤退也不是撤到孩子看不见到的地方,那具体的师生关系乃至家校关系会随着“全面撤退”有什么变化吗?


02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从“全面撤退”的新战略试行之后,周老师对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相当于在撤退的时候给了自己喘息和休息思考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并没有被浪费掉,产生了非常大的价值。




能量强的老师,对自己对教学有期待有追求的老师,往往刚走上教师岗位时,会很希望能更多地输出给孩子知识、习惯、价值观等等,学生呈现出需要支持的地方,马上就想采取行动,高效地帮他梳理给他方法,甚至有时会“帮”他看清一些问题。


周老师觉得这样的教育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往往在全情投入中也会期待被认可,期待被孩子需要与喜爱。作为数学老师,她也一度非常在意孩子是不是喜欢数学这个学科,如果孩子表达出对数学的兴趣/反感,她也会忍不住地归因于自己的人格魄力/教学质量。


而经历了几年的沉淀,走向成熟的教师身份后,她会更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中心,等待学生遇到问题与困惑后经历了自我尝试依然毫无头绪时再主动来求助,守护着学生自己梳理好思路把问题清晰地界定好,再与之共同讨论。


与此一脉相承地,她没有那么在乎学生是不是对数学这个学科永远都热爱了,基于个体状态全力以赴就好,时常有反复也是可以全然接纳的;同样,学生是不是喜欢自己,也不会再强求或过度争取,从容相处就好;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多影响因素,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与胜任也不能单纯归因于教师本人。


心态的放松,反而让师生间的情感更真实地在班内流动,不用为了维系一个不真实的“全情投入”而辛苦地迎合或掌控,也能够更好地接纳不完美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更多享受于自身生命力量绽放的过程。


03

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一土在做的教育是有很大的革新意义的,选择一土的家长也一定是在深度思考与不断观察的,这样的教育理念下的家校关系,不应该也不可能复制传统的模式。


周老师作为班主任,以往的家校沟通思路很像是项目管理——我们在合作,共同给到孩子支持,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教师与家长之间分工明确、互不干涉。在学校,老师全力负责,带领孩子在学科知识、核心素养与社会情感上不断成长;在家里,爸爸妈妈更好地平衡工作与育儿,提高陪伴质量,给孩子充足的爱与安全感,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行。


这样的分工,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老师预判家长对学科教学不专业,也不是受过培训的儿童心理专家,所以老师们也会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抱持着初始的不信任;而家长对创新教育的担忧、对教龄10年以下的没有子女抚育经验的老师究竟懂不懂孩子也会有顾虑。双方都带着试探或猜疑站在楚河汉界的两侧,表面上的平等友好沟通久了,各自都在维系一个形象,就是“我已经较好地完成我这部分工作了”,这样轻微的距离感反而使得大家越来越难打破内心的戒备。


而周老师走过这段路后,愈发地明白,不要追求不切实的全情信任,完全可以带着真实的信任打破分工的界限,更多地联结与协作。了解彼此的需求,积极正面地沟通;了解彼此的脆弱,真实及时地求助。哪怕有点模糊了彼此分工的边界也可以灵活沟通。在更高密度的共情与事项推进中,从“戒备”到加强信任,带着更坚实的信任,自然就能更多看到彼此的善意,也会更坚定地推进共同的决策,而这些执行势必会因为积极的心态而有了更好的结果。


我想,每位认真负责的一线小学教师,一定是非常辛苦的。当人陷入潮水般涌来的具体工作中的时候,是很难抽离出来思考的。老师们,当你觉得工作很累的时候,休息一下,之前的“累”才会转变为工作经验供自己反思,才有可能迭代对自己工作相关的一些概念的理解。如果你也走过这样的路,欢迎在评论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如果您还想对广州华美一土实验班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已开启了22-23学年面向G1-G6的探校宣讲和入学意向登记,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入口申请探校或2022年秋季插班报名/新生入学意向登记。


也欢迎添加招生邹老师微信详细咨询:13697428530

-  END  -

推荐阅读

关于PBL,家长需要了解的那些事儿


广州一土:项目展示日这天,他们都成了“人来疯”


来到一土,我和女儿共同成长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