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确、朴素、开门见山(创作杂谈)

2017-11-28 红旗杂志

明确、朴素、开门见山
北京部队某部  铁甲

《人民日报》1973-04-15第3版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自己刚健、清新的风格,摒弃剥削阶级那种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腐朽文风,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是明确、朴素,开门见山。

        最近报刊和出版的文艺作品,大多数作者对文风比较注意,因此文章写得比较明确、朴素、开门见山。但也有少数作者不注意或不甚注意文风,作品写得冗长,拖沓,兜圈子,绕弯子,使人读了淡而无味,甚至使人望而生畏,艺术感染力大为减色。造成这种弊病自然有种种原因,这里略谈两点。

        其一,选材不严,小题大作。有的作者往往把自己的目光和笔触停留在一般生活现象上,看到一点想到一点就写,作浮光掠影式的描绘。这些作者对生活缺乏全面、深入的观察,在选材方面缺少深思熟虑,对所描写的事件,所塑造的人物,没有真正了然于胸。表达方法又不是“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揭示生活斗争的本质,而是不厌其详、不厌其烦地去描写和叙述,“画了全副的头发”、逼真的眉毛。这样就很难做到开门见山,通畅明白,而是显得冗长、松散。鲁迅很早以前就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鲁迅先生的经验是必要观察透彻才下笔,而又严格地选取最典型的材料,进行集中概括,使它十分凝炼,“以一目尽传精神”。因此鲁迅的文章字字如匕首,句句是投枪,跌宕有致,掷地有声。我们应该很好学习鲁迅,深入观察生活,精炼、准确运用文字,才能在改进文风上更进一步。

        其二,语言不精,行文唠叨。有的作品不够讲究锻字造句,不能在语言的应用上做到明确、朴素、开门见山,这也是造成冗长松散的一个原因。一篇好的作品,除了选材之外,一定要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古人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文学作品本身,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语言好坏,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全文不过二千多字,但人物突出,主题深刻,结构严谨,语言精炼。例如当人们说孔乙己偷书时,他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又说:“君子固穷”等等。寥寥几笔,便把那个年代穷困潦倒而又有些自命清高的小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如果不是这样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而是只注意选择常见的豪言壮语,忽视展示人物性格的贴切语言,或者只顾卖关子,兜圈子,不肯将意思用简洁的文字明白地说出,那么,作品就不可能明确、朴素、深刻。

       鲁迅是彻底为人民写作的。他把文学事业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底一翼”,为此,他“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不图用长篇巨著来扬名世界,只求用文章来为革命服务,所以总是不鄙弃“一木一石”的工作,丝毫不卖弄文墨。这种严肃、科学的战斗风格,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我们要以鲁迅为榜样,努力改进文风,使作品作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清除剥削阶级的腐朽文风,用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对待文艺创作,为无产阶级写出更多更好的明确、朴素、开门见山的作品来。

红旗杂志欢迎原创作者投稿:邮箱438726462@qq.com

《朗诵艺术杂志》· 总13期 ~ 记忆里的周庄

《朗诵艺术杂志》· 总第21期 ~ 诗意中国

《我们的名字》

很灵的治脱发的偏方  真的好神奇

仕女工笔画

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

开心乐一乐!

刘兰芳评书:岳飞传009

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095

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096

毛主席没有过黄河

我对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的原版回放

王洪文 张春桥 江青 姚文元书法欣赏

毛泽东的侄女婿曹全夫逝世

1973年《人民日报》:看方向 看精神 看实践

【邮票上的毛主席】——《东方红》

浅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我爱红领巾

淮海战役的指挥机关不是总前委

《加拿大武术节》

两天演出活动内容详情在 

协会官网点击下面原文链接了解

《红旗杂志》《时代红旗》《北门翠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