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共50个创新中心入选上海牵头占2席
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名列其中
近40年来,伴随着城市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视野中的城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巨大的成就也连带着艰巨的挑战和复杂的难题。其中,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与传统存根,生态系统与文化景观这三对范畴的矛盾与问题尤为突显,不但要以保护为前提,而且要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以及“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的愿景。为此,同济大学牵头,常青院士为负责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共同申报“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个中心将以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保护与再生, 作为广义国土空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历史使命;将不同归口、不同类别的遗产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系统,也即将点状、线状和片状的建成遗产空间,整合到区域性的文化遗产空间体系之中。
中心依托单位同济大学是我国建成遗产保护领域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具国内外影响的引领性高校,20余年来,团队承担多项该领域的国家级课题,创立国内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首个保护技术实验室,创办中文遗产保护学刊《建筑遗产》和英文遗产保护学刊《建成遗产(英)》,承担了一系列重大保护工程项目,荣获国内和国际20多个重要奖项。中心将依靠同济大学和共建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的一流学科资源,和同济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所的工程技术与实践平台支撑,致力于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体系建构和保护与再生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示范。
图1 创新中心体系框架
中心建设定位和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吸收和整合建筑、规划、景观、土木、材料、测量、仿真等,以及历史、考古、文博等跨学科专业资源,完成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体系建设, 重大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出一大批该领域一流创新人才,并且与国际领先的相关机构保持和发展密切合作,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努力成为具该领域国内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和交流平台。中心将包括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构、聚落遗产保护与再生方法、景观遗产保护与管控、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应用五大方向。
图2 创新中心研发方向
附件
图文来源: 同济大学公众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至微店订阅《建筑遗产》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
复制链接查看:https://weidian.com/?userid=1149682951
2022年《建筑遗产》学刊(25~28期)
(每期定价99元,2022年全年4期优惠征订价320元,正在进行推广活动)
※ 欢迎订阅 ※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官方网站: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联系电话:(86)21-65982383
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