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7年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中日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主线。如何进一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日本实现了战后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面临企业雇佣、债务和设备“三过剩”局面,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严峻,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困境。因此,分析日本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的经济政策,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岩永正嗣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李薇主持,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岩永正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高洪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基调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蔡昉在报告中指出,生产函数中供给侧因素决定潜在生产率,国民经济恒等式中“三驾马车”需求侧因素决定经济波动,需求侧刺激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目前问题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们应该认识到结构性改革及其带来的红利,这种红利体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效应。如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既可以体现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侧效应,也可以扩大消费群体,体现需求侧效应。“三去一降一补”既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又体现为社会政策托底。教育与培训改革一方面增强人力资本,另一方面防止贫困代际遗传。生育政策调整能够提高总和生育率,提升未来劳动力供给,也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回落已经接近底部,增速回落是一个“转型再平衡“过程,2017年将是一个触底的验证期。激发新增长动能模式为:“老经济”+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具体表现为:第一,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开放、竞争;第二,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企业分化而出现的优势企业成长;第三,通过对外对内开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四,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的实体经济优化配置、效率提升;第五,前沿性创新带来的增长潜能。 大都市圈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新制高点。关键是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供给侧改革不能拖、拖不起。其核心是促进要素的流动、重组、优化组合,纠正要素资源的扭曲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目前一个时期内集中于“三去、一降、一补”,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中速增长期状态如何,与供给侧改革能否到位直接相关。加快推动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研讨会设立“日本供给侧改革综合分析”、“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日本供给侧改革启示”等三个议题,中日双方与会代表围绕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房地产证券化、日本产业政策体制、日本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日本企业处理“三过剩”问题、日本技术创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张季风
出席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中日正式代表约70人,其中中方代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亚洲司、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日方代表来自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学习院大学、庆应大学、大正大学、东京经济大学、日本总研、松下政经塾、住友商事全球研究株式会社、丸红中国、日本银行北京事务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