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300年间,有300多人争先恐后到这里“上天台”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戳下图有惊喜




唐朝近三百年间,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差不多 300 多人,陆陆续续从当时的长安出发,入钱塘,经镜湖,过剡溪,一路行游吟咏。

他们要去“上天台”。

天台( tāi)山位于今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城北。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因对应天上的星星——“台宿”而得名。

▲ 天台山·琼台仙谷

千百年来,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明代徐霞客三游天台山,把《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放在《徐霞客游记》开篇。

如今的天台山,位列“中华十大名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

然而,在晋唐,天台山对于中原一带的人们来讲,偏处海隅,路极不好走。“所立冥奥,其路幽迥。”他们为何要历经千辛、跋山涉水到这来?

一座天下名山的进阶之路

《历代崇道记》曰:“吴主孙权于天台山造桐柏观,命葛玄居之。”三国时期葛玄《登天台》可能是最早歌颂天台山的诗篇。不过,此时的天台山还没什么名气。天台山很寂寞,它等啊等,等来了一个机会。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浙东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剡县的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上二位仙女,并缔结了美好的仙凡姻缘。

刘阮遇仙的故事,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被南朝宋宗室、《世说新语》的撰写者刘义庆收于《幽明录》中,经过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注:2014年,刘阮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明·丁云鹏 《刘阮天台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不过,天台山仍不为大家所知。到了东晋,天台山终于等来了一个人。他叫孙绰,王羲之的朋友、东晋文学圈“大咖”。饱览秀色后,他写了一篇赋赞美:“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什么?天底下竟然还有此等好看的地方?!

到了南北朝人,“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有钱任性,他拉上一帮人组了个“旅游团”,率领数百人,伐山开道,直接来到天台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到了唐朝,天台山成为文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海拔1098米的最高峰华顶,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他们一路洒落下1500 多首诗歌。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 浙东唐诗之路

到过浙东的诗人有450多位,300多人到过天台。在涉及浙东的1500多篇诗作中,写天台的达到1200多首以唐代疆域之广袤,有获得这么多诗人的垂青,不得不感叹天台的神奇。


孙绰:入选教科书,“掷地有声”由此来

晋室南渡之后,崇尚老庄和清淡之风被带到江南并加以发展,催生了文学史上盛极一时的玄言诗,孙绰被誉为玄言诗大师

孙大师喜游山玩水,他担任章安(今台州市临海)县令伊始,因慕这里山水富丽,仙灵奇异,即随带小厮一名,泛舟灵江,溯始丰溪而上,两岸青山排跶,让他盎然意兴。他不顾“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饱览了当时人迹罕至的天台山。

后来,孙大师任永嘉太守等职,但天台山一直萦绕在他脑海。有一次,一位画家画了一幅《天台山图》,勾起了他再次登临的幽思,苦于公务繁忙,只得对图作下了《游天台山赋》,以寄托神游之思。

▲ 孙绰《游天台山赋》

他将天台山与蓬莱仙山相比,盛赞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竟能“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天台山之“山岳之神秀”,完全可以与五岳媲美,另列为“台岳”,当之无愧

写成之后,孙大师给友人范荣期诵读时,颇为自得地称:“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掷地有声”这一成语,由此而来。

《游天台山赋》几乎算是对后世文人影响力最大的介绍天台的文章,因为它被选入《昭明文选》,而《昭明文选》是科举时代的教科书,这也让天台山成了很多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谢灵运:排场太大,被误以为是“山贼”

魏晋南北朝时期,生逢乱世,士人精神苦闷。为逃避现实,他们走向山川湖泽,或求仙问道,或礼佛畅玄,或赏游吟咏。江南山水不比北方川河雄伟壮丽,却有独特的灵秀之美。在这里,自然得以发现,天性得到庇护。一时间,赏游山水成了士人们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永初三年,东晋最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出守永嘉郡。

这位谢市长也不好好上班,经常不请假就跑出去游山玩水。因着祖辈丰富的家底,生活富足,奴仆众多,没少做开山造湖的事情。但凡游山,必定要探寻最为险峻幽深的地方,即便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也必会游遍每一个他想去的地方。

▲ 谢灵运开山造湖

为了便于走山路,他每次登山都穿上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这种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屐”或“谢公屐”。

有一次,他想起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也想去看看天台山,便带领数百人“自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声势浩大,有人向临海太守王琇报告了这一异常情况,王市长大惊,以为来了“山贼”,急忙派人调查,却发现是谢市长游山,这才安心。


孟浩然:笔试不灵、面试不行,搞砸了

唐朝落榜生名单里,不少都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人,其中就有孟浩然。

40岁那年,老孟来到长安赶考。王昌龄、崔颢、颜真卿等人都先后及第,他却连番“高考失败”。

笔试不行,面试也不灵。

在“京漂”的日子里,老孟认识了王维并成了好友。有一天,老孟到老王的单位找他,说打算直接给玄宗上书,请圣上直接面试自己,说完掏出新作《岁暮归南山》给老王看。巧了,这时,仆人说,皇上驾到。老孟惊慌躲避。老王据实奏闻,玄宗久闻其名,把他叫出来,问有何新作。

▲ 孟浩然像

老孟不是急才,匆忙间把刚才给老王看的诗背了一遍。“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一听脸直接拉下来了,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罢拂袖而去。

老王非常无语:“我的孟哥哟,你现场吟诵不出来新诗没啥,背你给张九龄写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好吗?偏偏背这首《岁暮归南山》。”哎!老孟一听这话,懊恼不已。

得罪了最大的Boss,求仕门路算是断了。老孟和老王喝了一顿惆怅就酒,飘然而去。他先回了趟老家襄阳,而后南下到了天台。

▲ 天台山·古方广寺

开元十八年,老孟沿着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准备去天台寻访他的道友太乙子,一来求仙问道,二来摆脱官场失意。不过,当时他没有碰到太乙子。在方广寺喝茶后,无以馈赠,老孟作了《舟中晓望》和《寻天台山》两首诗充当茶资。

老孟在天台待了3个月,回程路上,在越州与太乙子不期而遇。


李白:“保送”成功了,但体制也不好混

和孟浩然一样,高考失意的,还有比他小十来岁的李白。

不过,小李同学连考都没有考,因为他根本没资格参加考试。按照唐朝取士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刑家之子也不得参加考试。李白家族和这些事都沾点儿边。

于是,小李打定主意:“我要保送。”他结交各种朋友,有前辈大腕贺知章,有当朝权贵崔宗之,还有道士吴筠。吴筠是玉真公主的师父,司马承祯是天台的高道,两人在天台是道友。

▲ 司马承祯

司马承是谁?当时的三朝国师,又是道教的最高领袖,可谓是全国闻名的皇家高级顾问。

开元十三年,小李遇到司马顾问,并把自己的诗给司马顾问看,已经86岁的司马顾问很喜欢这个25岁的小伙子,看后称赞道“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小李欣喜狂跃,当即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借大鹏来比喻自己,借希有鸟来比喻司马承祯。

两年之后,小李第一次游天台山,写下《天台晓望》,“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小李借神奇的天台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凌云志”

▲ 天台山李白雕像

小李通过吴筠认识的另外一个人,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热爱文艺,可以说是大唐文艺青年俱乐部名誉主席,她曾通过类似今天的“选秀”,提拔了王维。

按照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与皇帝的关系,天宝元年秋,小李终于“保送”成功,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他一度受到超高待遇,写了不少诗在朋友圈炫耀。

不过,小李还是缺乏体制内工作经验,在中央机关混得不行。他很快就被大老板嫌弃了,被赐金还山——买断工龄,遭到了体面的解雇。

天宝四年秋,失业的老李抖落了长安的风尘,告别了东鲁的亲人,挂帆秋风,再次来到天台。

这一次他站在了华顶之上,冬天寒风凌冽,让老李彻底清醒,写下《登高丘而望远》


寄情山水:天台是心灵栖息地

到过或吟咏天台山的诗人中,多数是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人物。除了孟浩然、李白,还有王维、杜甫、孟郊、元稹、白居易、刘长卿等名震一时的诗人大家。诗僧寒山子隐居天台山寒岩逾七十年,给后世留下无数珍贵的白话诗篇。

他们或单骑仗剑做壮游、投身山水做隐游,或求佛问道作修行游、淡泊红尘作避乱游。

可以说,天台山是古人得意壮游,失意治愈的心灵栖息地。

▲ 天台山·石梁飞瀑

在漫长岁月的积淀里,浙东这方灵秀山水,已远不是青山秀水的自然境界,这里一草一木,清流山崖之间,写满了名士风度、神话传说、佛道典故,逐渐幻化为一个神光明灭的世界。在这汪洋恣肆的天地里,没有世俗,只有魏晋风流、世外高人、神仙世界;没有压抑和困顿,只有智慧、浪漫和毫无羁绊的自由

或许正是这样,在与这方大地上的某一脉清流,某一处山岚,星河灿烂,霞光明灭的酬唱应答中,他们顿悟般地找到了妥帖的心灵栖息地

▲ 天台山·国清寺

千年的岁月已流淌而去,当年追慕先贤,朝拜往日风流的诗人们可能未曾想到,曾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他们,又再度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一 END 一


推荐阅读:《中华遗产》 2014 年 11、12 期  “最中国的山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