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遗产在淮安: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中国大运河之都」淮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遗名录。摄影/阮忠


本文5186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黄河、淮河、大运河三条河在淮安交汇,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江大河平交格局

2008年至2013年,为配合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淮安市西边的农田间,进行了持续5年的考古发掘,他们从黄沙掩埋之下,揭开了一座水利枢纽的清晰面貌。
它在古代如雷贯耳,让统治者劳心劳力,它是保障大运河顺畅完整的最关键工程——淮安清口水利枢纽


黄:夺淮入海,泥沙俱下



淮安的清口枢纽特殊在哪?首先,因为一条河,黄河。

可是,黄河是在山东东营入海,和淮安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过往长达七八百年里,黄河都是经由淮安东流入海

 淮安处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摄影/《淮安日报》王昊 
靖康之难发生的第二年(1128),开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滑县李固渡扒开河堤,期望通过人为制造黄河决口,阻止金兵南进,但并未如愿,反而让黄河脱离了原先山东的入海口,改向南流,并形成多股河道。

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徙、善决,因含沙量较大,每次决口都给沿线百姓带来重大灾害。据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多达一千五百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从10世纪开始,黄河下游的决堤愈演愈烈。杜充之举无疑加剧了这一态势

 洪泽湖风光。摄影/淮安市洪泽区融媒体中心陈凯

南宋绍熙五年(1194),不断南移的黄河再次决堤。滚滚河水夹杂泥沙,淹没了苏北平原大片的土地与农田,泛滥的河水还侵夺了原来淮河的河道,东流入海,这就是著名的“夺淮入海”。无家可归的淮河水、肆虐而来的黄河水,在淮安以西潴留,将原有的大小湖沼连成一片,形成今天中国的第四大湖泊洪泽湖。自此,黄河与淮河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在这段宋金对峙、中国南北方割裂的历史中,另外一条河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自洛阳向东,经开封、商丘、宿州,连接淮河,称为通济渠,也叫汴渠、汴河。淮安以南至扬州,名为山阳渎(淮安旧称山阳,故名)。唐宋时的漕船,要经山阳渎在淮安进入淮河,再沿淮西行,在运口转入汴河。

横屏观看

 淮安市城市夜景。摄影/《淮安日报》王昊 

因此,淮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北必争之地”。然而,宋金对立局面形成后,汴河便逐渐淤废了。

直到元朝再建大一统的帝国,随着中原经济的整体衰落、江南崛起以及政治中心北移,重修大运河势在必行。最终经过元朝全方位的整治与改造,形成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明朝前期,经过治理,黄河由山东济宁的淮河支流泗水夺淮入海,也成为较为固定的线路。于是,淮河、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并行的局面,最终形成。

淮安市洪泽湖三河闸。摄影/淮安市洪泽区融媒体中心陈凯

三河交汇,使得淮安水情变得异常复杂。自宋以来,治理黄河与淮河的河道、保障运河通畅,就成为历朝“治河”工作的重点。最重要的一个交接棒,传到明朝手里,清口枢纽应运而生


淮:束水攻沙,蓄清刷黄
1572年,年仅36岁的隆庆帝突然驾崩,不到10岁的万历帝登上皇位,被给予厚望的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

此时,黄河连年发生水患,侵害运河河道,国家所依赖的漕运体系濒临崩溃。为彻底治理黄河,实现漕运的永久贯通,张居正对黄淮地区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四年间就换了五任治河大臣,但收效甚微。

1576年夏天,年近六旬的潘季驯出任河道总督,这位历仕嘉靖、隆庆两朝的治河老臣,曾一度辞官、一度罢官,其治河方略也因官场纷争而几度被否决。
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督的潘季驯,针对黄河多沙且黄、淮、运交叉的复杂局面,向朝廷递交了一份《两河经略疏》,这是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治理黄淮和运河的全面规划。

潘季驯提出“治河六议”,即塞决口、筑堤、复闸、固堤、止浚海、开老黄河。而治河的重点区域,便放在清口

▲ 潘季驯铜像

历史上,清口原为泗水注入古淮河的入口,所以在宋之前,清口也称泗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当时修筑了磨盘口,应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清口。黄河夺泗入淮后,清口便成了黄淮交锋之地。所谓“清口”,是指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较黄河为清

明永乐十三年(1415),治河大臣陈瑄为解决原来漕船经淮河逆流而上的困难,在清口开新河清江浦(即今淮安清江浦地名的由来),提高来往商船的通行能力,并不断加固坝堤以防河流决堤。
▲ 陈瑄:清江浦开埠第一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摄影/《淮安日报》王昊 
但无论是开凿新河,还是加固坝堤,似乎都在遵循古人以往的治河方略。就治河方法与理念而言,较前人实际并无太大突破。而且,因为黄河北来,高于淮河;淮河西来,又高于清江浦,黄淮倒灌清江浦,很容易将其淤塞。景泰七年(1456),仅41年后清江浦便淤浅了三十余里。

结合前人治河经验,潘季驯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这也得到张居正的首肯。通过多方调查走访,潘季驯发现,泥沙的淤积与水流速度有关:当河流中夹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超过河流搬运能力,就会在重力影响下逐渐沉积,河流随即出现淤积,河床抬高。而当河流的搬运速度大于河中泥沙与砾石等碎屑物质的沉积速度时,泥沙就会被冲走。
▲ 束水冲沙。绘画/楠瓜

如何增强河流的搬运能力呢?

潘季驯在黄淮河道修建堤坝,来约束河流。在河流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河流变窄,流速就会增大,河流的搬运能力自然就会增强。清口以西的洪泽湖地势较高,潘季驯便引洪泽湖水冲刷河床的淤积泥沙,缩窄河道,这便是“以水攻沙”

但“束水攻沙”并非万全之策,潘氏固定黄河河道,防止其分流,但当黄河被固定为单一河道时,河流冲刷泥沙的速度虽然加快,但也会导致河流两侧决堤。而且,“束水攻沙”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河道的泥沙淤积,但被搬移入海的泥沙堆积问题仍然存在

潘季驯的另一手是“蓄清刷黄”。“蓄清刷黄”的水源关键是洪泽湖,于是,潘季驯着意在湖东南加修了一条长达一万余丈的堤堰,以防止洪泽湖东溃,即高家堰,也称洪泽湖大堤,使湖水尽出清口。

▲ 高家堰,清口枢纽最为重要的工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整修、加固。图为高家堰南首、淮安市蒋坝镇段大堤。摄影/湖人

随着陆地不停地向海延伸,河口推移,河道愈拉愈长,河床比降(落差与长度之比)低,河水流速就会放慢,水就无法排出。最终,只能导致中下游水位不断抬高,形成悬河,进而大坝决堤。事实也是如此,黄河仅在潘氏治理之初安流了十年,就再次发生严重水患。

然而,湖水日益涨高,高家堰也越修越高,以致洪泽湖有“悬湖”之称,危险同样随时触发。



运:河口入淮,屡屡迁变
康熙十五年(1676),高家堰终于决口了。泛滥的洪泽洪水,淹没了淮安与扬州等地大量农田,百姓叫苦不迭。此时康熙帝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江南是当时整个清政府的财富重地,其税赋也多依靠京杭大运河运往北方。
因此,康熙帝下定决心要对黄河、淮河与大运河进行彻底治理。于是派官员对淮安等地水情进行全面的调查。
谁来做康熙帝的“潘季驯”?这时靳辅出现了。

▲ 靳辅像

康熙十六年的一天,康熙帝一连收到八道奏折,均出自靳辅一人之手,就在几个月前,他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前往淮安治理河道。这位45岁的朝廷重臣,不声不响,对淮安周边运河、黄河、淮河水利情况进行近3个月的实地走访调查,并详细了解了清口附近的武家墩、高家堰、高良涧至周桥闸等30处决口地。调查后,靳辅就连上八道奏折,详细阐述自己的治河方略
靳辅在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河方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认为“治水者必先从下流治起,下流疏通则上流自不饱涨”。所以较之潘季驯,靳辅更加重视下游的治理:疏通黄河入海口,提高河流的比降率,水流畅通,刷沙即迅猛。
▲ 电视剧《天下长河》讲述的就是靳辅治理黄河的事。
不过,清朝要面临的还有一些明朝的历史遗留问题,关键在于南运口,即里运河汇入淮河的河口。里运河即京杭运河江北段,北起淮安,终于扬州长江之滨,也称淮扬运河

潘季驯治河前后,南运口屡屡迁变,到清初时,仍存在运口距离清口太近的问题。黄淮汇合,水流充沛,潆洄激荡,运河行船颇为不易。每艘货船需要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拉纤牵挽,才能通运。

▲ 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整修清口枢纽后所绘的形势图。张氏新开了多条引河以增强冲刷清口的水势,卓有成效。

幸运的是,大自然给了清朝新的“机遇”。洪泽湖因为湖底淤高,东北部的浅滩形成了平陆,于是,靳辅利用这片土地开挖引河,引洪泽湖的清水刷黄,增强了冲沙能力,并将运口南移,顺清水而出。新的河口距离黄河十余里,从而少受倒灌之苦。此后,南运口在此基础上仍多有迁变,也屡有防止浊流倒灌的工程。

清口枢纽的「防」与「通」
如果亲临淮安便会发现,在其城区周边依然散落着众多水利遗迹,它们都是清口水利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为了“防洪、保漕”,明清时期政府对清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为减少河流对河堤的侵蚀,清口水利枢纽在修筑的同时,还运用了另一项技术,这就是在当地首创的沉埽技术。这是中国水利技术史上一项重大创造

“埽”是治河时用来护堤堵口的工具,在“埽”字前加个“沉”字,顾名思义,沉埽多沉于水下使用。一般制埽多是将树枝、碎石、柴草、泥土、绳索等捆扎在一起,这些材料取材便捷且价格低廉,特别适合于多土少石的清口地区。沉埽造好后,就一层一层沉入水下,堵塞决口。因为沉埽具有很强的耐冲刷性,所以沉埽工艺在抢修大堤、稳固河道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清口的河道两岸,还建筑有复杂的堤坝体系,如在靠近河道内侧,修筑缕堤(低矮形如丝缕)来约束河水。缕堤之外,就是第二道防线遥堤。当洪水过大,漫过缕堤时,遥堤就可以对洪水进行二次阻挡,以防止河水溃决后侵害农田与土地。而在遥堤与缕堤之间,还修筑了网格式的格堤,和遥堤与缕堤的作用不同,格堤并不是为了防洪,而是为了固沙。每当洪水来临、漫过缕堤时,大量泥沙便会堆积在格堤之内,减少沙土对农田的侵扰。

▲ 清口枢纽工程中的缕堤、遥堤、格堤、月堤。绘画/楠瓜

此外,清口水利枢纽还形成了完备的通航设施。从地理位置上看,清口水利枢纽正好处于中运河(京杭大运河台儿庄至淮安段)与里运河的交汇之处,为了控制水位,以及漕船通行的方便,清口地区修筑了众多闸河。大运河为人工修筑,相比天然河流,其走向多受地形的影响,当河流产生一定高差时,闸河就会通过开闸来调节水位,最终达到航船顺利通行的目的。

清口水利枢纽中最重要的闸,应属清江闸。过去的漕船,无论是自北向南,还是自南向北,都必须经过清江闸,所以清江闸有“南北襟喉”之称。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

▲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始,淮安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淮安闸门石码头遗址的石碑,见证了它的地位。摄影/朱子浩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今开封市兰考县附近的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省东营市入海,结束了七百多年夺淮入海的局面。大运河也被四溢的浊浪冲毁,日落西山的清政府却无力修复。

河水是易变的,黄河终于在现代工程加固中安稳下来,甚至还有变清的趋势。曾经的清口枢纽,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废弃,失去维护,亦逐渐被河水的泥沙所掩埋。就连曾经时刻威胁它的黄河故道,也难觅踪迹。这不得不让人感慨自然的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清口枢纽,它是黄、淮、运三河的博弈,更是人与自然的斗争。

如今,在淮安建起了一座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在此交汇,却“各行其道”。上为运河,下为淮河。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河道交汇问题得到新的解答。运河上,千吨级货船平安行驶,再无古人所面对的运口之难

横屏观看

▲ 另类的“清口枢纽”:淮河、运河立体相交。摄影/《淮安日报》王昊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申遗”文本将大运河遗产分为运河水工遗存、附属建筑、相关古建筑群及历史文化街区等类型,一共85个遗产要素。其中,有一处十分特殊,是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正是淮安的这座水利枢纽。


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07期《中国大运河》

撰文  | 李希光

《淮安清口枢纽:黄、淮、运三河的博弈》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让美相遇 让好发生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这里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

(点击海报进入国茶专场特惠)


CHINESE HERITAGE

——往期推荐——

绿了!

2023-03-21

被誉为「江南云冈」,南京这个石窟到底有什么来头?

2023-03-17

《天下长河》之外:黄河探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2022-11-30

开而不封,大城风范

2022-12-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