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遗狂魔」韩国22项世界非遗,到底有没有碰瓷?

大遗产 大遗产 2023-10-30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这份了不起的荣耀,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而我们的邻居——韩国,目前拥有世界非遗22个,居第四!自2005年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始,走绳、木匠、泡菜、拔河、摔跤等项目相继申遗成功。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与此同时,韩国疯狂申遗的举动也频繁成为媒体热点,许多段子甚嚣尘上,比如:韩国申遗汉字、筷子、孔子、《西游记》…韩国人说《山海经》故事源自韩国,西施是韩国人,鲁班是韩国人,孙中山的祖籍也是韩国……

在申遗这件事上,韩国的“罪状”似乎罄竹难书。近年来,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韩国申遗的新闻出现,但这当中误传与错解的成分居多,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在历史上本就有很多交集,因此总有相似或相同的项目在申遗时“撞车”。△ 关于韩国申遗的辟谣报道截图。

简单科普下,我们常说的“申遗”,是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内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

另外,申遗不是申请“创造权”“发明权”,入选非遗名录,不意味着该文化“起源于”某国(申遗不是争夺文化发源地)。它只意味着联合国肯定了这个国家存在这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达到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因此给予补助,以确保其延续下去,不在时代变迁中消失。归根结底,“申遗”是一种保护和弘扬

2023年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不妨摘下有色眼镜,理智盘点一番韩国的世界级非遗,再看看这些项目与中国、日本有什么渊源。而韩国政府在保护本国非遗时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友情提示阅读时请注意粗体字

01

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

VS

祭孔大典


韩国

2001年列入世界非遗。起源于中国周朝,流入朝鲜后从新罗王朝一直保存和发展至今。宗庙祭礼是在宗庙举行的祭祀仪式,这是在朝鲜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庞大也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也是礼乐形式的传承。

中国

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纪念孔子而举行的祀典,集乐、歌、舞、礼为一体。2006年曲阜祭孔大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衢州南孔祭典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2

盘索里VS陕北说书


韩国

2003年列入世界非遗。“盘索里”的意思是在大庭广众之前说唱。它是受到中国鼓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表演主要由一名说唱者和一名鼓手组成。流行于韩国及中国朝鲜族聚居区。



中国

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3

江陵端午祭VS端午节


韩国

2005年列入世界非遗。江陵端午祭是流传于朝鲜半岛太白山脉以东的江陵及周边地区的民俗祭祀活动,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为期二十天至一个月。韩国端午祭有着浓厚的本土民俗特色,不吃粽子不赛龙舟,也不纪念屈原与中国人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

中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祭祀、游艺等活动,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划龙舟、除五毒等。





04

圆圈舞VS中秋节


韩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圆圈舞也叫“强羌水越来”。在韩国西南沿海地区,妇女们在阴历八月十五夜晚聚集在宽敞地方,手连手成圆形,唱着强羌水越来歌绕圈子,并添加若干种游戏。



中国

中秋节是远古敬月习俗。自周代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活动,北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食品。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5

男寺党表演VS吴桥杂技


韩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男寺党表演曾一度盛行,由一群民间艺人组成,穿梭于集市和村落间,表演杂耍、木偶剧等,因居无定所,常在农村、寺院投宿,故称男人寺院党,即男寺党。



中国

河北吴桥是闻名世界的杂技之乡。传统节目主要有肢体技巧、道具技巧、乔装仿生、驯兽、马术、传统魔术、滑稽7大类共486个单项。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6

灵山斋VS五台山佛乐


韩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灵山斋是一种为了慰藉逝者灵魂而举办的佛教仪式。它是佛祖在印度灵鹫山讲习《法华经》的场景在韩国的再现。仪式程序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梵音”佛乐。



中国

五台山佛乐在近两千年发展过程中,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有较大影响力。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7

处容舞VS英歌舞


韩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处容舞是以纪念东海龙王之子处容为基础的一种朝鲜族面具舞,由五名男子表演,分别穿着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服装,象征四个方位和一个中心。



中国

英歌舞是流传于广东、福建的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由男子表演,来源多解释为当地尚武习俗或歌颂水浒英雄。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08

灵登巫法VS送王船


韩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济州七头堂灵登巫法是每月二月在济州岛举行的祭祀灵登神,祈愿大海风平浪静和渔业丰收的季节性民俗活动,海女、船主及当地居民进行全员参与。



中国

2020年列入世界非遗,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09

歌曲VS昆曲


韩国

2010年列入世界非遗。“歌曲”是在室内小型乐团伴奏下男女声演唱的传统声乐。演唱时有凝练的旋律和变化多样的乐音。演奏使用的传统管弦乐器有玄琴、竹横笛、伽倻琴、竖笛等。



中国

2001年列入世界非遗。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





10

大木匠

VS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韩国

2010年列入世界非遗。“大木匠”一词是指负责从传统韩屋到宫殿、寺庙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并制定复原计划、管理和监督木匠的匠人。在不用一钉一铆的情况下,创造千年不倒的接缝。



中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中国木营造技艺延承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韩等,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11

鹰猎VS驯鹰


韩国

2010年列入世界非遗。鹰猎是将鹰或其他猛禽训练后用其捕捉山间或田野里的猎物的传统狩猎方法。过去主要作为获取食物的手段使用,现在成了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户外活动。



中国

驯鹰习俗是新疆柯尔克孜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习俗,是几千年口头流传下来的驯鹰绝学,在过去的游牧生活中起到捕食的重要作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2

走绳VS达瓦孜


韩国

2011年列入世界非遗。韩国的走绳是一种在悬于空中的绳子上将有趣的故事和手势结合起来,展现各种技巧的游戏。主要在阴历4月15日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表演。



中国

“达瓦孜”意为“高空走大绳”,是一种新疆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成书于1072至1074年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就有“走软绳,耍达瓦孜”的记载。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3

跤拳VS太极拳


韩国

2011年列入世界非遗。跤拳是韩国传统武术,是现代跆拳道的始祖及主要早期形式。守多于攻,且重视精神修养。以脚步动作为主,手掌平摊的同时臂部轻柔舞动以防止对方的攻击。

中国

2020年列入世界非遗。太极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于一体,是结合五行说、中医经络学、古代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14

韩山苎麻VS夏布


韩国

2011年列入世界非遗。位于西海岸的韩山地区制造的苎麻被称为“韩山苎麻”。将苎麻用水煮过后使其成为白色,然后在苎麻水池中抽出丝来用器械织造。与我国的夏布基本一样。



中国

“夏布”顾名思义是适合夏天穿着的布料,特指苎麻织物。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苎麻和大麻、葛麻一起被称为布,穿“布衣”的人特指平民百姓。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5

阿里郎VS阿里郎打令


韩国

2012年列入世界非遗。阿里郎是朝鲜半岛最具代表性民歌,被誉为“朝鲜民族第一国歌”,融合了该民族特有的音乐特征和演唱方式。特点是歌词“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不断反复。

中国

《阿里郎打令》是中国朝鲜族抒情民歌的代表性作品,长期在民间用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下来,并发展和变化流传至今。2011年,吉林延边“阿里郎打令”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6

越冬辛奇VS朝鲜族泡菜


韩国

2013年列入世界非遗。辛奇就是泡菜,指韩国人为了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季而腌制存储菜。所具意义不仅是家人与邻居聚在一起腌制并分享泡菜,而且提供了家庭、邻里之间交流的机会。



中国

泡菜在中国历史悠久,《诗经》中“菹”即泡菜,三国时期即有泡菜坛,北魏《齐民要术》即有用白菜制酸菜的方法。2014年,吉林省延吉市的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7

四物农乐VS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韩国

2014年列入世界非遗。四物农乐是通过祭祀村神或农神、驱除厄运及祈福、祈求农业顺利而举行的一种五台表演形式。四种打击乐器是长鼓、鼓、大锣、小锣,分别代表四位神。



中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18

拔河VS扯绳


韩国

2015年,由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拔河仪式主要流行于稻作文化圈中,在农事开始前一边进行丰年祈愿一边拔河。通过拔河,让村里的人们齐聚一心、加强交流,也宣告新的农耕周期已经开始。



中国

拔河起于2400年前的楚国,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始盛行于军中,后流传民间。甘肃省临潭是“全国拔河之乡”,其“万人扯绳”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中国的拔河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也曾具有节庆仪式的功能,但今天它基本已经只是作为一种趣味体育娱乐项目而存在,在文化价值上要低很多。反观韩国申报的“拔河”,仍然具有丰年庆典的节庆、仪式意味,对于以村落为中心的群体显然特殊的价值,因此更容易“中标”




19

济州岛海女文化VS日本海女

VS中国海男


韩国

2015年列入世界非遗。海女是从事传统潜水捕捞的女性渔民,主要在海岸岩礁及近海采集作业,不使用氧气设备,持金属制的凿子或铲子,潜入水底捕捞和采集鲍鱼、海螺、海胆、龙虾、海藻、海带及珍珠等海产品。由于时代变迁,现存海女年事已高,并且近年来海底可采集的资源日渐枯竭,海女文化面临消亡。
日本

“海女 ”并非韩国特有。这种女性传承下来的特殊渔猎文化在日本也有,日语中称“あま(Ama)”,据称历史可追溯至绳文时代。目前,海女文化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家级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

△ 日本浮世绘中的海女。

中国

与韩国和日本的海女相对,中国有一群“海男”。潜入水中捕捞鱼虾、捡拾贝类是海南渔民千百年来练就的独特技艺,将这项技艺发挥到极致的,非潭门渔民莫属。南海中那些清澈得一眼便能望见底的珊瑚礁礁盘就是他们耕作的田地。以海为生,与海为伴,一代又一代的潭门人闯南海,成为在水下打拼谋生的“海男”。不过,“海男”其实是个泛称,也有女性从事这个工作。




20

摔跤VS朝鲜族摔跤


韩国

2018年列入世界非遗,由朝韩两国共同申请。竞技者腰间和大腿系有带子,相互抓住对方的带子,使用技巧和力量将对方摔倒,将对手膝部以上的部位摔倒在地者为胜方。



中国

摔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朝鲜族摔跤分为攻击式和回旋防御式,在此基础上变化出上百种进攻、防御组合技术。2011年,朝鲜族摔跤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1

燃灯会VS元宵节


韩国

2020年列入世界非遗。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临近之日,人们用竹子、韩纸等材料制作彩灯装饰寺庙和街道,拎着手工灯笼的民众聚集起来参加庆祝游行活动。类似日本的“睡魔祭”。

中国

我国自汉代起就有元宵节燃灯、观灯的习俗。2006年庙会、灯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元宵节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2

假面舞VS藏戏


韩国

2022年列入世界非遗。假面舞就是戴着面具表演的舞蹈。韩国假面舞分为河回别神巫术假面舞、凤山假面舞、江陵官奴假面剧等13项国家非遗和醴泉青丹戏等5项地方非遗。

中国

2009年列入世界非遗。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其实,对韩国申遗的谴责或误读并不会让我们更加清醒。中国地大物博,有太多自然和文化遗产,却缺乏足够保护、传承意识。反观韩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则实实在在地走在世界前列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通过数十年努力,由资源极度匮乏、经济濒临崩溃的落后农业国,迅速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跃升同时,韩国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面临快速消亡的危机。为保护“无形文化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于1962年出台《文化遗产保护法令》,这部法律区分了不同的 “无形文化财”类型, 形成由 “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资料” “纪念物” 等四个类别的名录分类框架,确立了韩国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完整制度体系,使韩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规范有序。1964年,韩国又启动了“人间国宝”(即“非遗传承人”)工程,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授予“人间国宝”荣誉称号并确定其责任和义务。

韩国在保护本国非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非遗的国际传播。早在1993年,韩国政府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42届理事会提交了“普及无形文化遗产制度”的提案。最终“提案”被采纳,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看完这些有没有很惊讶?韩国独立建国时间不算长,对传统文化却非常重视,就拿“江陵端午祭”来说,早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并长期举行相关仪式。可以说,正是这种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总在申遗路上抢先一步。而我们也总在韩国申遗的冲击下,顿然醒悟,发现自身不足,进而奋力弥补,但总是慢半拍。就在韩国开始申遗江陵端午祭的当年,湖南岳阳汨罗江举行了盛大的端午节祭祀屈原活动。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通过评审,被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关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以及中国提交的申遗资料(部分)。(左右滑动,了解更多)

当我们过度关注“韩国抢走了中国哪些非遗”,可能就会忽略更为重要的事情,比如,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关注,比如在成功申遗后,如何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毕竟,申遗不是目的,保护和发展才是。



参考文献:

[1] 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经济地理.2022-06-26

[2] 韩国 “无形文化财” 的名录制度建设与启示.文化遗产.2022-07-20

[3] 日本海女的生计方式、资源管理及其信仰考察.民族艺术.2021-07-15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民间文化论坛.2016-03-20
图片来源:

韩国旅游发展局官方网站

图虫创意,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




策划:林少波
执行:方丽娟设计:张闻倬





扫描二维码 进入店铺特惠专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