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描城市脉络,老街巷充满“新故事”
写在前面
鹭江朝潮,生生不息。
一座城市一片城区要怎样去解读本身的历史,往往会决定其当下或未来要走的路。
踏入思明老城,流光溢彩的骑楼马路熙熙攘攘。
人们在外廊下漫步时,会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已融入一个奇妙的街巷世界,霎那间领略到这座港城最有味道的生活底色。
这些街巷就像这座港城的毛细血管,
与建筑和居民一同塑造着思明的独特形态。
新老厦门人在街巷里生活、相遇,自建房、老公房、传统古厝、番仔楼、单位宿舍等各式建筑相邻共生,让城市变得丰富而鲜活。
当一切都在斗转星移中不断变换之时,街巷则保留了这座港城最初的印迹。
思明的故事与生活,
也在街头巷尾之间展开......
在厦门,以中山路为中心的思明老城,最能够观察到“老厦门”的街巷文化,穿梭骑楼之间,繁华与古早并存,让人着迷。
在繁华的骑楼街巷背面,处处体现着思明最为惬意的市井生活,这里点缀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
“老茶仙”们在巷口摆好茶桌仔,用鱼皮花生来搭配老枞水仙,享受着下午时光;隐藏在街巷深处、定期切磋的南音或现代乐器爱好者们,让旋律穿街过巷,吸引着偶然经过的好奇路人;饭点前的街上依旧热闹,琳琅满目的各类海产堆满货架,却不妨碍“久经菜市场”的阿婆快速选中称心如意的食材......
这些鲜活轻柔地散落在城市的街巷之间、坦率而真实地表达着思明街巷文化的“精气神”,就像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区,静静地开放着历史记忆的窗口,打动着每位造访街巷的新访客,城市中的新老细胞也因此被有机串联了起来。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暗沉,
络绎不绝的人们从老街上走过,
偶然映入眼帘的,尽是岁月的眷顾。
思明的老街巷是往来不息的交通空间,是这里的居民生活与工作的家园,更是相识多年的“老厝边”交流与互助的场所。
生活在老街巷的居民们是这里的守护者和见证者,他们与街巷的每段故事,共同构成了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并深扎在城市的深处,等待着他人的探访。
如今的思明老城之中游人如织,却处处秩序井然,邻里彼此温馨和睦,家和人安。
“思明气质”体现于细微之处和行动之中,记录着思明的街坊邻里所共同养成的近邻友爱、互帮互助的心灵感应和行动自觉,延续着百年风华所积淀而出的浓浓街巷情——
“嘿,真久无看着汝咯,食饱未?”
“拄仔食饱呢,伫巷仔里面凊彩散步一下。”
“好势,有闲来阮兜泡茶噢。”
现在,思明的街巷里处处涌动着一股向上的朝气,你能很快感知到它们生长周期的加速:
有形的社区新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在原有的街巷肌理中冒出头来,老建筑中开办起了手作馆、美术馆、书店、咖啡店、便民服务中心......
人们在多元的公共生活中感受着人与人的联结,
社区文化与社区服务也在无形之中凝心聚气,
塑造着新的“思明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居住在思明区的深田社区,留下了“远亲不如近邻”贺年卡寄赠邻居的佳话。
如今,思明区大力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理念,用“大党建”引领“微治理”,让“小聚居”变“大聚合”,构建了以居民与居民之间近邻互助、居民与组织之间近邻守护、组织与组织之间近邻共建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有效破解了城市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难题。
“近邻·思民”行动开展以来,
思明区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在思明,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主动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主体参与社区营造,人们在多样的公共生活中感受着彼此的联结,不仅凸显了老街巷的文化特征,也在无形之中凝心聚气,让街巷的居民变得更为紧密。
“我们一起经历的事,终将把我们连为一体。”
街巷和社区,成为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活共同体。
点击观看视频▼
宽阔的大街和林立的高楼是思明的“面子”,充满烟火气息的街巷则是思明的“里子”。既扮靓“面子”,又抓实“里子”,近邻党建的新主线贯穿着思明的老街巷。
街巷虽窄,却联系着千家万户;
街巷虽小,却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
生活在思明的你,
心里是否也深藏着为之动容的文化图景?
或许是一位邻居、一堵墙、一块路牌、一座古宅、抑或是一段往事......
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生活写意,
藏在了这里的每一条老街巷里,
思明的老街巷处处充满了“新故事”。
责编:秋霖
校对:栗子
审核:张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