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一路“象”北:亚洲象“北漂”的原因是?
导 读
亚洲象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其自然种群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2021年6月2日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什么诱发了这群亚洲象的长距离“北漂”呢?本文从气候和植被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大象北迁的吻合度对关键诱因进行了解析。
图1 云南北迁亚洲象群休憩场景
(小象被保护在象群中央)(引自《云南网》)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在中国的自然种群目前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地区,其中95%的种群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国家自然保护区周围出现了人象之间的领地冲突。本次北迁象群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子保护区——勐养保护区(面积998 km2,海拔约600-1500 m)出发(图2),曾于2021年6月初到达昆明晋宁区(海拔约2000 m),近日在峨山县与新平县之间活动。
图2 亚洲象的迁移路线示意图(截至6月21日)
本次云南亚洲象北迁之所以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可能因为这种长距离迁徙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从未发生,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将于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然而,没人知道此次亚洲象北迁的最终目的地及确切原因,这是因为大象迁徙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在持续时间、距离、时机和原因上可能各不相同。对于此次象群北迁的诱因,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栖息地缩减、食物短缺、种群扩增、随机行为、象群首领迷路以及地磁变化等。然而,目前尚无与之匹配的定量数据来支持这些推断。
本次亚洲象的“北漂”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近期的诱因。人与野生动物的领地之争是全球范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业和种植业等的发展,云南野生亚洲象的自然分布区与几十年前相比已大幅缩小。据研究,在野生亚洲象曾经分布的区域,自然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69.3%下降到了2014年的57.8%,耕地面积由21.13%减少到6.45%,而橡胶树和茶叶种植园从1975年的9.3%增加到2014年的34.7%。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大象的保护力度,使云南的野生亚洲象数目在过去几十年里稳步增长——从20世纪60-70年代的不足150头,到2016年的216-243头,增加到2020年的近300头。大象作为巨型食草动物,食量巨大,一头成年大象每天可消耗100-300公斤食物和80-200升水。亚洲象种群的扩增也就意味着对食物总量需求的日益增大,当发生气候异常(如高温干旱)时,容易导致象群食物资源紧缺,从而诱发迁徙行为。
2021年7月3日,The Innov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What triggered the Asian elephant's northward migration across southwestern Yunnan? ”的文章。为了探讨本次亚洲象北迁的诱因,作者系统分析了大象保护区过去60年间气候(温度和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近5年的月均干旱指数和大象赖以为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丛盖度的月均变化趋势(图3)。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一直在稳步上升,2019-2020年达到峰值(图3A),与此同时,这一区域降水极端偏少。高温伴随降水不足导致该地区从2019年春季出现严重干旱,随后在2020年出现极端干旱(图3B)。从逐月干旱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图3C),近两年干旱化快速发展,干旱指数在2020年3月达到了异常低的水平(指数越低,干旱越严重),这恰好也是这群亚洲象开始向北迁徙的月份。亚洲象栖息于森林和草原生境,以100多种不同的植物为食。从草本植物和灌木丛盖度的遥感数据分析来看(图3D),大象出发地勐养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指标在2020年3月降到了极低点,这正好与极端干热和象群北迁的时间高度吻合。因此,极端干热气候引起的保护区内草本和灌木植物资源量的急剧减少很可能是此次亚洲象群北迁的关键诱因。
综合来看,此次象群北迁应该是多重胁迫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即随着保护区亚洲象种群的逐步扩增,对食物总量的需求日益增加,2019年春季开始的极端干热气候对草本和灌木的破坏加重了大象的食物短缺,进而诱发了本次亚洲象群的长距离北迁。
图3 西双版纳气候变化及勐养自然保护区(象群北迁出发地)植被生产力变化情况
(A)年平均温度异常;(B) 年平均干旱指数(PDSI)异常;(C) 逐月干旱指数(PDSI)异常;(D) 逐月植被生产力变化。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的亚洲象曾有过更长距离的南北迁徙。譬如,化石记录显示,全新世期间中国亚洲象有多次大范围的迁移过程。在八千年前,亚洲象的分布北限达到了黄河流域。在全新世早期,更加温暖潮湿的气候提供了丰富的植被和饮用水,支撑着更多的大象向北扩张。而随着气候转冷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大象逐渐退缩至现今的云南省西南部。亚洲象曾伴随着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多次在南北之间大规模往返迁徙。其实,20世纪60至90年代也曾发生过较短距离的迁徙,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食物和栖息地,曾有几十头亚洲象陆续从勐仑-勐腊地区往北迁移至食物资源和栖息地理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目前尚不清楚气温上升是否是推动当前大象北迁的直接因素。但是,2019年至2020年西双版纳的年平均气温比昆明高出6 ℃之多。我们还需要更详细的活动行为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才能更全面地剖析本次象群北迁的诱因。
气候干暖化对大象的影响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虽然不同地区的影响方式和后果有所不同。2020年5月-6月,非洲博茨瓦纳发生了300多头非洲象大规模死亡事件,与本次云南亚洲象北迁的起始时间几乎同步。根据作者之前对非洲大象死亡原因的分析,持续的炎热和干旱条件刺激了蓝藻生长和蓝藻毒素产生,导致非洲大象饮用了富含蓝藻毒素的水而大量死亡。2021年1月至3月博茨瓦纳再次发生了非洲大象大量死亡事件。可以预计,21世纪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加剧,这将给亚洲象和非洲象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生存带来更大的威胁。
总结和展望
从本次云南亚洲大象长距离“北漂”事件来看,为了有效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我们应关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协同效应,以便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如重新设计自然保护区以增加栖息地,加大迁徙廊道的连通性,以及增加食物资源等等。在可预见的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反复出现,并且会变得更为极端,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人—象的长期和谐共存,仍将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保护区的承载力进行更科学的评估,对大象领地和种群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更多科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将有助于指导我们与这些聪明家伙的互动,确保它们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安稳生存。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067-9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三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What triggered the Asian elephant’s northward migration across southwestern Yunnan?” (投稿: 2021-06-22;接收: 2021-07-01;在线刊出: 2021-07-03)。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42
引用格式:Wang H., Wang P., Zhao X., et al. (2021). What triggered the Asian elephant’s northward migration across southwestern Yunnan? The Innovation. 2(3),100142.
作者简介
王海军,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国际湖沼学会期刊Inland Waters副主编,《湖泊科学》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主要从事宏观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包括Water Research,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期刊。
Web: www.sees.ynu.edu.cn/info/1014/2154.htm
ResearchGate: 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aijun-Wang-15/research
谢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国际奖——生态学琵琶湖奖(第九届),目前主持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项目四“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修复策略”。论文发表于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The Innovation、Water Research、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systems等国际期刊。
Web: http://www.sees.ynu.edu.cn/info/1014/1757.htm
ResearchGate: 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Ping-Xie-10/research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Dragon Man (龙人): 一个新发现的人类支系
The Innovation | 如果福岛核废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
The Innovation | 亚洲季风在青藏高原中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的活动
The Innovation | 太平洋“发烧”,印度干旱加剧?
The Innovation | 300多头大象连环“凶杀案”:凶手是谁?
The Innovation | 室内低浓度臭氧损害儿童心肺健康
The Innovation | 垃圾焚烧:是节能还是污染?这笔账要好好算一算...
The Innovation | 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可以兼得吗?
The Innovation | 环境温度对新冠肺炎传播速率的影响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们(Volume 1 Issue 1 -- Volume 2 Issue 2)来自全球24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83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1%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让你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让你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让你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让你从此走起。
第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