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 | 精准鉴别新冠变异毒株:PCR技术能否实现?
导
读
全球新冠疫情依旧严峻,不断出现的突变株造成了多地疫情反复。从早期的Alpha毒株,到如今肆虐近百个国家的Delta毒株,变异毒株的传染性逐渐增强,而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呈减弱趋势。基因测序是目前鉴别变异毒株的唯一方法,测序技术尚未全面普及,临床诊断识别变异毒株仍存在较大难度。快速鉴别变异毒株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发一种新型单核苷酸差异核酸检测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对变异毒株快速鉴别的需求,该研究在线发表于The Innovation期刊。
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其外壳上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是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关键部位,也是中和抗体和疫苗作用的关键靶点。针对RBD关键位点变异的有效监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研究证明,病毒刺突蛋白E484位点的突变是帮助变异毒株逃逸当前疫苗免疫的关键位点,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重点关注变异毒株(VOCs)Beta和Gamma均包含该位点,E484位点突变导致康复人群及疫苗接种者体内的抗体中和能力大幅降低,从而造成再次感染或突破感染。因此,对变异毒株,特别是含E484位点突变毒株的早期临床监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点。
全球各地已检测出的多个变异毒株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由于操作流程复杂,对设备及人员要求较高,因此该技术难以普及到临床一线检测,直接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针对变异毒株的监测和快速识别。PCR是一种高效核酸扩增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核酸分子的指数级扩增,达到高灵敏检测病毒的目的。为应对疫情防控需求,基于PCR技术的核酸检测方法已全面普及,我国县级以上单位均已建立PCR检测平台,可实现对SARS-CoV-2的快速核酸检测。但由于技术局限性,常规PCR仅能完成是否含有病毒的检测,无法精准区分含有单个核苷酸差异的变异毒株。如果能够利用常规PCR检测平台进行变异毒株的鉴定,将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对SARS-CoV-2变异毒株监测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核酸检测技术,实现了对单核苷酸差异的精准鉴别。曾有研究指出,鸟嘌呤可通过电子转移的方式淬灭和其相邻荧光基团的荧光,因此在设计常规TaqMan荧光探针时需避免其与荧光基团相邻。但该研究发现当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结合后,其淬灭荧光能力会显著下降。基于这一新发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鸟嘌呤自淬灭探针技术,即当探针与目标核酸序列完全互补时,由于鸟嘌呤的淬灭能力消失,探针上的荧光基团可发射荧光;而当探针与具有点突变的目标序列结合时,由于无法形成鸟嘌呤/胞嘧啶配对,荧光基团则被鸟嘌呤淬灭,探针无法发射荧光。由此,通过有无荧光来区分毒株是否突变。该技术能够精准区分核酸中的单个核苷酸差异,让快速鉴别单碱基突变毒株成为可能(图1)。
图1 自淬灭探针区分单核苷酸差异示意图
研究团队将此探针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双自淬灭探针荧光PCR技术(DSQP-qPCR)。该技术包含一条通用探针和一条特异探针,可同时实现SARS-CoV-2的核酸检测及变异毒株的鉴别诊断,拓宽了目前SARS-CoV-2核酸检测的能力(图2)。且该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常规TaqMan荧光PCR技术一致,临床评价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相关性。与基因组测序技术不同,DSQP-qPCR技术利用常规PCR技术平台便可实现对样本中含E484突变SARS-CoV-2变异毒株的精准鉴别,易于推广且操作简便快捷,适合大量样本的快速筛查。
图2 检测及鉴定新冠病毒变异毒株
另外,鸟嘌呤自淬灭探针的合成和标记与传统TaqMan探针相似,不需要特殊工艺和设备,因此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由于与常规荧光PCR操作步骤一致,目前具有PCR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均可开展。还可作为测序技术的一项补充方案,用于尚不具备测序能力的机构开展变异毒株的筛查工作。
总结和展望
目前,我国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均已建立基于PCR技术的核酸检测平台,开展该技术无需进行设备更新,便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快速鉴定变异毒株,对于提升我国对SARS-CoV-2变异毒株的监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作为一个通用平台技术,不仅可用于新冠变异毒株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其他单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病检测及肿瘤筛查等领域。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108-9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三卷第一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Rapid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containing E484 mutation” (投稿: 2021-06-29;接收: 2021-11-04;在线刊出: 2021-11-09)。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83
引用格式:Zhang Y., Wei Y., Yang S., et al. (2021). Rapid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containing E484 mutation. The Innovation. 3(1),100183.
作者简介
杨利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团队副研究员。主要聚焦于抗病毒蛋白质药物和重要疫病新型疫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得生物制品临床实验批件3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项,欧盟CE认证3项。
Most Read
2021-11-23 cell.com/the-innovation主页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武汉新冠康复者体内中和抗体可持续多久?
The Innovation |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的科学证据
The Innovation | 气候变化、环境因素与COVID-19,我们该如何应对?
The Innovation | 一种潜在的新冠病毒通用疫苗
The Innovation | 空气质量和环境温度对新冠肺炎患者有何影响?
The Innovation | 预防接种:世界上最好的健康投资
The Innovation | 全民核酸检测:一种亟待探究的新冠控制策略
The Innovation | 非洲应对COVID-19:尼日利亚的特点和挑战
The Innovation | 环境温度对新冠肺炎传播速率的影响
The Innovation | 地理学新方法: 中国新冠肺炎防控措施成效评估
澳大利亚|维州解封:如何避免再次暴发?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们来自全球29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78个国家作者引用。目前有189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从此走起。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