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助力找回走失儿童,科技向善基于使用者向善

陈城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30

约束好那些能够使用或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的科学家,避免违背伦理大忌的科学实验发生,人工智能是能够造福人类的。


跨年龄人脸匹配准确度高达99.80%。本文图片来自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陈城


听着高大上的AI,到底能做什么?近日的一则新闻,给出了一个答案。四川警方使用AI技术,找到了4名走失约10年的孩子。这在国内是第一次,也的确是了不起的突破。 


这几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概念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尤其是在中日韩三国围棋高手纷纷倒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手下之后,这一概念的普及度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源于其机器学习能力,人工智能在当下的很多场景中被广泛应用。如AI技术找回走失孩子,正是基于研究人员对0岁-18岁的人脸的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来学习这些人脸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变化。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模型训练,终于训练出了一个可以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跨年龄人脸识别示意图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AI概念被滥用。很多无关的东西都被安上了AI的前缀,仿佛不是人工智能概念下的出品,就不会被社会认可。 


最近一度时间,上了热搜的“AI修复十六岁的林徽因的脸”正是如此。修复过后的“林徽因”拥有深邃的眼窝、精致的鼻尖和几近完美的幼态脸型及五官分布。其实,林徽因留下了很多清晰的照片,对比之后就能发现,AI修复后的网红脸,只不过是人们基于自身认知的一厢情愿。 


当然,这不是说人工智能就是“能力不足的智能”,如“AI修复林徽因面容”这般,只是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炒作。人工智能在当下有被“玩坏”之态势,将林徽因修成网红脸这个锅,AI不能背,也不该背。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对人工智能产生担忧,加之虚假、夸大等各类负面新闻不断爆出,更容易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2014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就发出警告,人工智能(AI)的发展可能使人类灭绝。一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比如饱含哲学深意的科幻电影里程碑《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比如《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比如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的“莫斯”,这些拥有智能和学习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最终都“背叛”了人类,就更加让人对人工智能起了疑心。 


但实际上,人工智能确实已经在生活中作出了很多大的贡献。除了上述运用于走失儿童,其机器学习能力也在诸多场景中,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无人驾驶、医疗辅助、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已经有人工智能参与的痕迹。 


现阶段,不必多虑是否要对人工智能设定科学伦理,即便如阿尔法狗这样的高阶人工智能计算机,其机器学习能力再强,一样受限于人类给出的学习样本。正如霍金发出警告后,一些科学家表示异议时所言,在那种有许多噪音干扰、运动、物体和面孔的开放而混乱的环境,机器人的表现还是很差劲。“机器总归是机器。” 


因此,当下的人工智能运用是否会出现反人类问题,更应该归因人类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约束好那些能够使用或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的科学家,避免违背伦理大忌的科学实验发生,科技的力量是可以向善的,人工智能也是能够造福人类的。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一小时花两万元”,嚣张的导游该怎么治?

不收现金就不是受贿?法律可不这么认定

“异地审理法官群聊案”,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

格力举报奥克斯:查清事实比猜“动机”更重要

15年陈酒勾兑“50年茅台”?年份酒该立规矩了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