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如何关注诺贝尔奖?|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中国人,完全可以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




从本月初起,2019年度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今晚,最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


不管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引领的储能革命、物理学奖得主探索的宇宙结构,还是医学奖得主研究的细胞感知机制,看上去,都离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些遥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关注诺贝尔奖?


在介绍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时,一条有趣的标题红遍网络——“没有他们仨,你的手机就是个点燃的炸药包”。谁都无法想象,手机里要是没有了锂电池,世界将会是怎样。虽然我们未必是获奖者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但他们的努力,确实改变着人类的认知和生活。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诺贝尔官网 图


就此而言,诺贝尔奖带来的热议,绝不是凑热闹、蹭热点。关注诺贝尔奖,就是对全社会的一次集体科普,更是对科学精神的高度褒扬。


这几天,中国作家残雪也因为在预测赔率榜上名列前茅而广受关注。毫无疑问,一位中国作家若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总是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残雪本人的回应也说得很明白:“(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残雪 中国作家网 图


没错,这只是一个奖。虽然,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得到承认,但它并不是反映当前各国科学和文化最高水平的唯一指标。何况,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科学史家弗里德曼就曾在《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一书中批露了大量史料,将诺贝尔奖拉下了神坛。


简而言之,重视诺贝尔奖,不代表要形成“诺贝尔奖情结”。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用诺贝尔奖来证明自身的心态,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屠呦呦的获奖,是新中国人才培养体制和国内科研水平共同进步的成果。莫言的获奖,同样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因此,不管有没有中国人得到诺贝尔奖,都无法概括中国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残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今后“只想安心写作”。诺贝尔奖的荣誉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声望,推动经济发展,鼓励更多青少年投身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但中国人,也能用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看待和关注诺贝尔奖。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有这份底气。



    ※ 编辑|李勤余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不强制的“共同育儿假”是个风向标|澎湃社论

舆论为何同情违规的代课教师|澎湃社论

面向未来的中国|澎湃社论

不负大时代|澎湃社论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澎湃社论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