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脸识别第一案:我的脸谁做主?

朱昌俊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不妨把此次诉讼,当作合理界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边界、推动相关法律规范出台的一次契机。


本文图片均来自钱江晚报


作者 |朱昌俊


进动物园要人脸识别,你会同意吗?


今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了人脸识别技术,年卡使用者需“刷脸”入园。其向年卡用户发送信息称,原有的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随后,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学博士郭兵因质疑动物世界采集人脸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隐私性问题,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近日已获立案。这可能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 


刷脸打卡、刷脸支付……人脸识别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不少便利。不过,有关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和侵权问题,也一直有不少担心的声音。此次诉讼,正式把争议推向司法轨道。 


目前社会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担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已出现过多起人脸识别技术被破解的新闻——比如某快递柜推出人脸识别,结果被几个小学生破解,网上还有“花式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的5种方法”等指南。在这种语境下,人们有理由质疑,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否成熟到满足需求又风险可控的程度。 


其次是隐私保护问题。人脸识别的过程,实际是一次人的生物信息被采集的过程,而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一旦泄露,影响可能是超出想象的。从这个角度说,若不能构建与人脸识别的“先进性”对等的隐私信息保护机制,就无异于是让人用隐私换便利。 



再者,使用程序和边界的问题。尽管人脸识别已在诸多领域被应用,但其使用的程序和边界,至今仍无针对性的法律规范。比如,一些公共机构出于公共安全考量,率先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是否就意味着一般的商业机构也能够随意使用?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何保障?信息采集后的使用范围和边界,如何合理界定?另外,正如这起案例中,法学博士的追问:你采集我隐私,泄露谁负责——责任机制不明确。 


正因为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巨大的安全乃至伦理争议,不少国家对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都相对谨慎。美国旧金山政府在今年上半年甚至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一刀切叫停未必科学,但避免其被滥用和侵权,却是必须有的科学态度。 


结合以往的经验,讨论该问题时,有必要厘清两大认知误区。一是,提醒正视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并不等于反对技术本身。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如何更好的使用,而不是绝对排斥。 


二是,人脸识别技术已有颇广的应用,但不宜仅以“存在即合理”来看待。最近几年,诸多的新技术、新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它除了社会的包容,是否也与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有关,乃至是否是建立在某种“弱隐私权”的基础上,值得我们严肃审视。


技术越先进,越需要有匹配的安全防御系统,以遏制其“弊”的一面和滥用的可能,否则就有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人脸识别技术同样如此。不妨把此次诉讼,当作合理界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边界、推动相关法律规范出台的一次契机。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教授教起来,课堂活起来,大学生忙起来

澎湃三评“减负”:争议再多,也不能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除了流量,“李佳琦”们还剩下些什么?

断电“法外之刑”不亚于高空抛物之恶

高校殡葬专业火了,没啥好忌讳的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