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名校硕博士成为名中小学的特权
评论君说
不能因为担心教育公平就限制积极的人才流动,但如何让名校毕业生不只是一小部分学校的特权,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继今年9月,深圳龙华区教育局30万年薪招聘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8成;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引进的20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19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后,华中师大一附中公布的一份教师拟录取名单,再次把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的话题推上热搜——9位拟录取者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均为清华、北大的硕士。
名校毕业生“下嫁”中小学,早不是新闻
其实,十多年前,北京十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就开始从北大清华等名校引进毕业生,其中不乏博士。当时就曾引发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是不是浪费人才的争议。
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为名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而津津乐道,其实是忽视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
不是说基础教育就不需要高学历的优秀人才。相反,因为其基础性、先导型地位,中小学更需要一流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品格修养的培养、熏陶,对学生进入大学、走进社会都将发挥持续而深远的影响。钱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等人都曾经在中小学当教师,叶圣陶、陶行知等教育家,也将改良教育的阵地放在中小学。
可以说,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决定了教育厚度和高度,决定人才能够走多远。我们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突破口或许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也正是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原因所在。任正非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当下,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是,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成为了阻碍实现这一目标的短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曾表示,2018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仅为3.10%,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仅为9.82%,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初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平均比例为45.5%。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难以适应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亟需改变,这迫切需要更多一流人才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来看,这一数字是不断扩大的。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85.80万人。其中,全日制73.93万人,招收博士生9.55万人,招收硕士生76.25万人。在名校博士生也不再稀缺的背景下,其他行业里的博士硕士都已经很普遍,中小学校引进几个博士硕士,有什么稀奇的呢?
如果说,十年前,中学引进名校博士时,一些人认为博士作为社会稀缺资源,应该在更加“高端”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观念,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今天,仍然持这种观点,就太不与时俱进了。
那些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是浪费人才的说法,可以休矣。
中学引进名校毕业生应避免功利化
从十年前个别学校的实验,到今天的遍地开花,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之福。
从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等的情况来看,这些名校毕业生并非单纯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加入基础教育,意义也不仅在于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他们视野宽广、思维活跃、学术能力强,可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更多路径。为打破基础教育的沉闷空气,吹来新风。
但是如何让这些优秀人才都能人尽其才,真正扎根基础教育,深刻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仍任重而道远。
从最近几所中学拟聘用的教师来看,清华北大及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占了不小的比例,而科班出身的师范院校的学生鲜见被录取。这也引发了争议——这些学校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小学教师时,已经不如综合院校毕业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师范生培养的意义何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声音担心,一些学校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存在“唯学历论”,甚至“唯清北论”的功利化倾向。
这些担忧的背后,是对名校毕业生能否成为优秀中小学教师,是否真正热爱教育,能否真正扎根基础教育的担心。毕竟进入中小学校,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少恐怕也要个三五年。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是看中了眼前的优厚待遇,恐怕会辜负公众的期待。
这需要学校在招聘时,避免功利化的选拔倾向。招进来之后,保障这些优秀人才的福利待遇,并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为他们留得住、沉得下,创造良好的条件。
莫让名校硕博士成为名中小学的特权
不管十多年前引进名校博士的北京名校,还是当下招聘豪华师资阵容的深圳、武汉,这些能够吸引名校毕业生的学校,多是发达地区或省会城市的名牌中小学。这些学校能够为教师提高有吸引力的薪酬,甚至还能为他们解决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
而放眼全国,能够有这样的实力与魄力的学校并不多。更多的农村学校,包括县中,都望尘莫及,甚至面临着被发达地区名校“吸血”,优秀教师持续流失、教育质量下滑的困境。
从整体上看,教师岗位似乎越来越受欢迎,今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再创新高就是证据,但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却不得不面临教师招聘乏人问津的现实。今年,广西公布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报考人数不足3人岗位一览表,显示2749个岗位无人报名,6086个岗位报名人数不足3人。2018年上半年,广西百色、河池、柳州、贺州、来宾、崇左等9地招聘一批乡村教师,均出现数百个岗位无人问津的现象。
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构成了今天教育公平的一大困境,那就是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造成的差异。公众担心,名校集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师资,并依靠师资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会形成“马太效应”,创造更好的升学业绩;而落后地区的学校不得不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流失。如此,受损的不仅有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是欠发达地区学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
当然,这不是主张限制发达地区名校引进优秀人才,不能因为担心教育公平就因噎废食,限制积极的人才流动,但是如何让名校毕业生不只是一小部分学校的特权,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